晚明时期民间媒的职业化发展_第1页
晚明时期民间媒的职业化发展_第2页
晚明时期民间媒的职业化发展_第3页
晚明时期民间媒的职业化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明时期民间媒的职业化发展

周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出现在每周都已经结束了。《说文解字》:“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段玉裁注曰:“虑难曰媒。《周礼·媒氏》注曰:‘媒之言谋也,谋合异类使合成者。’”“斟者,酌也。酌者,盛酒行觞也。斟酌二姓者,如挹彼注兹,欲调适也。”1在他们看来,媒妁是谋合两个不同姓氏家族而使之联姻的中介人。一媒的职业特征早期的媒妁是政府设立之官职,主管黎民百姓的婚配。“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2还对违时、违俗的不婚者起监督执行和惩罚的作用。在“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的古代社会,男女青年得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缔结婚姻,反之将视为大逆不道,其婚姻也得不到社会认可。可见,媒妁是古代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还秉承一种神圣职务。秦汉以来,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文化思想的浸染,媒妁亦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官媒的衰退,私媒的盛行。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金钱意识的日趋浓厚,使得媒妁的神圣性受到了冲击,其商品性和腐朽性日益显现。正如袁采说:“古人谓周人恶媒……近世尤盛,绐女家则曰男家不求备礼,且助出嫁遣之资;绐男家则厚许其所迁之贿,且虚指数目。”3同时,以“说媒”为业者形成了一道特色风景。《东京梦华录》载:“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官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清凉伞儿,皆两人同行。”4媒妁有了等级之分,并以着装、服饰来标志,不同的等级各有不同的服务对象,这是宋代媒妁高度职业化最明显的特征。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明代,媒妁继续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而且职业化水平达到了空前规模,职业状态中略微呈现出商业化色彩。二媒体设计的专业表现(一)强烈的职业意识小说中以说媒为职业者,尤其是三姑六婆媒(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有着强烈的主观职业意识和职业愿望。其主要表现为不辞辛劳以兜揽生意,机智巧妙缔结婚事。在阅读中,我们发现一些媒妁无时不在走街窜巷、大步流星、健步如飞,似乎总在忙忙碌碌中过活。“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狗”(《喻世明言》卷二八),“这壁厢取吉,那壁厢道喜,砂糖口甜似蜜,沿街绕巷走如飞,两脚不沾地”5。尽管有些夸张,却真实地再现了媒妁忙碌的情形。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中薛婆婆托夫人之命为刘公寻妾,她马不停蹄一连寻了几头,却没一个让夫人中意。眼看这桩好事将化为乌有,可她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便上京替他人做媒,也不忘为刘公打探物色。薛婆的说媒生意可谓红红火火,刘公的婚事还没完工,又不远奔波,另起做媒。为了伺机撮合,他们绝不消极怠工,即使风雨兼程也足以让其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有意识的信息储备、主动与人交际是媒妁职业主动意识的又一表现。职业愿望实现与否和日常的信息积累分不开,要熟知周围人家的情况,对婚龄男女的信息要了然于胸。一旦有人托付或需要,就能把这些储存于脑海中的名册迅速调配出来,这样既能缩短撮合进程,又能保证工作效率。“前街某,后街某,家家户户皆朋友。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待叩”,成了媒妁们取胜的法宝。如《醒世恒言》卷一四王婆一听周胜仙说到范二郎,她脱口而出:“莫不是樊楼开酒店的范二郎?……若说范二郎,好个伶俐子弟,他哥哥见教我与他说亲。”最后王婆是治病、说媒两不误,一举两得。正是源于她平时有意识地信息积累和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交际能力,看似“无心插柳”,实则与强烈的职业意识息息相关,可以说每一桩婚事的撮合都处心积虑。职业意识不仅表现为个人工作态度的积极主动,而且对同行人员防备有加,时刻充满竞争意识。《醒世恒言》卷七高赞要为女儿择风流佳婿的消息一传出,前来做媒的人趋之若鹜。为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媒妁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力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优势,连高赞也被这伙做媒的哄得极不耐烦。可见,媒妁们不辞劳苦主动招揽生意,有意识的信息储备,同行之间强烈的竞争意识与早期信奉“父母之命”的媒妁比较而言,有了迥然不同的职业态度。(二)巧争英人的英语风格不是任何人在媒妁行业里都能如鱼得水,这需要一定的策略技巧。早期媒妁在“父母之命”下说合,是父母意志的代言人,只需左右传话而已,一般不需刻意周全,经父母长辈同意,按“六礼”程序便可以轻松撮合。然而,小说所描写的大多数是一些隐密的不敢公诸于众的私情牵合,这就特别需要技巧了。察言观色,即通过观察言语和脸色来揣度他人心思。在以“发乎情,止乎礼义”为主体精神的封建社会里,人们总是压抑着情感而生活,不敢正视自己真挚的情感。每当提及情感,人们通常总以遮遮掩掩、欲言又止的方式言说。机灵的媒妁们便能从这“欲说还休”的言语中看穿他人心思,并一语道破天机。《喻世明言》卷四陈夫人拒绝了王尼姑关于带小姐到尼庵拜佛的邀请。王尼姑眉头一蹙,计上心来,与小姐私下里计较起来。小姐道:“师父,我要……”从小姐吱吱唔唔的话语中,尼姑已猜到对方心思,清楚她含糊其辞正是有所顾虑,立马道:“我们出家人,第一口紧,小姐有话,不妨吩咐。”听了这话,小姐才放心大胆地把欲言又止的话补充完整,“我想会那官人一面”。晚明话本小说中善为此事的高手俯拾即是,他们深谙各色人物的心理和喜好,然后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能言善道。通常人们把媒妁称为巧嘴媒婆,不管说合难度有多艰巨,对于“智赛隋何,辩同陆贾”的媒妁而言,都是轻而易举、易如反掌。一是擅说漂亮话。一见到有钱有权势的主顾,他们就极尽夸耀之词,极力奉承对方,与人套近乎,博取他人好感。《喻世明言》卷一中薛婆见王三巧道:“老身久闻大娘贤惠,但恨无缘拜识。”“贤惠”一词是评价妇人最中肯的话,任何人听了都会舒服。接着又一番吹捧:“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倒胜十倍。”悦耳动听的话,让王三巧听得心花怒放,自然放松了警惕,乐意同她往来。孰知这样的夸赞之词竟然是薛婆为达到牵合之目的惯用的伎俩。二是说话讲策略、技巧。三姑六婆媒总是带着目的与人接触,但见面说话时又故意将真相掩盖,采用欲进先退、旁敲侧击的方法慢慢切入话题。《金瓶梅》中西门庆被潘金莲的叉竿打个正着,一个心中惊艳,一个眉梢传情,王婆都看在眼里。她明知道西门庆要来托她周全,她却装聋作哑,扯东说西,欲擒故纵。这种欲扬先抑的说话方式与人们的接受心理相适应,既避免了单刀直入带来的突兀和尴尬,又保全了自己美好的形象。(三)传统礼义道德的缺失造成了媒群的特殊组合早期媒妁的说合行为必须符合传统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他们谨遵“父母之命”“同姓不婚”“良贱不婚”,按照“门当户对、男才女貌”的标准择配。至唐,媒妁不得逾越道义行媒已有了明文的法律规定,《唐律疏议·户婚》:“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未成者,各减已成五等。媒人,各减首罪二等。”6即他们须以诚信为前提成人之美,只有这样的撮合行为才被社会认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中张妈妈撮合官宦之子与富家子女,便是情理之中。然而,生活于社会文化日趋商业化的媒妁,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追求等都开始向传统伦理文化挑战。他们无法抑制对金钱的渴望,因而在说合中无暇顾及道德观念,信口雌黄,胡乱匹配。于是,其特殊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疏离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背弃道德规约的媒妁群。这类目无操守的媒妁群有如下特征:一是捣虚、说慌;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媒妁们对传统道德的蔑视与越界。他们中一些人把“行媒”当成一种攫取金钱的工具,只要有钱可赚,就只管撮合,毫不考虑双方是否匹配,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撮合态度。《警世通言》卷十六中撮合张员外与小夫人的张媒、李媒俨然一副置道德不顾的形象。二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一向以言利为耻,“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7即做事的出发点在于它合不合乎儒家的道义。人际关系方面,要义气,不计较个人私利,要像兄弟之间一样情同手足。然而,这种和谐的人伦关系在特殊社会背景下也蒙上了利益的阴影,有些人一见到眼前的利益,就顾不上仁义道德。《警世通言》卷五中吕玉外出贩卖以寻访失散的儿子。吕宝(吕玉的弟)因赌钱输得尽光,便心怀不善,索性将嫂子以三十两银子卖与江西一位客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时期媒妁传统礼义道德的滑坡,与传统文化中秉承一种神圣职务的媒妁迥然不同。正如《喻世明言》二十二卷中所说:“常言道:三姑六婆,嫌少争多。那媒婆最是爱钱的,多许了他几贯谢礼,就玉成其事了。”三是撮合违禁婚姻。明代关于婚姻诸禁方面的法律规定也是较严格的,有沿古例无媒不婚、同宗不婚、同姓不婚、宗妻不婚,甚至宗亲的妻妾,虽是异姓亦不能相配……8作为婚姻关系的撮合人,理应对这些禁忌了然于胸。然而,小说中偏有一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媒妁,即使了解律令禁忌,还明知故犯。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中王婆婆将逃跑途中的姚滴珠说合与吴朝奉作妾。王婆清楚触犯了“逃亡不婚”的禁令,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情急之下,悬梁自尽了。这样的行为背后传递出独特的社会信息,即人们抑制不了对金钱的诱惑,见到利益就忘了社会道德规约。真是“利心一发,则虽父子兄弟,素厚朋友,即反心而不顾”9。综上所述,晚明话本小说中媒妁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下,愈加职业化。三“弃儒就商”:商业风气的盛行媒妁的职业化与“为商之志”的世风分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商居于末位。“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然而,这种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商业,出现了“工商亦为本业”的思潮,几乎人人都有经商的愿望。明代中叶以来,赋税徭役不断加重,加上大规模的土地兼并浪潮,使得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出现了弃农从商的现象。明人何良俊载:“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家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10明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直接导致了“弃儒就商”的社会风气。“由今日而观之,吴松士大夫工商,不可谓不众矣”10可见,商业活动已渗透到社会各阶层,蔚然成风了。商业活动的繁荣兴盛使得人们不再以鄙夷的眼光看待末业,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得以提升。李贽道:“且商贾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11给予商人更多人文关怀,肯定商人的价值。同样,冯梦龙和凌濛初在文学领域里塑造了一系列商人形象,展示他们的致富历程。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中程宰是“世代儒门,少时多曾习读诗书”,在“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着”的世风驱动下,他终是弃儒就商,走上了从商的道路。又如《喻世明言》卷十八杨八老读书不就,索性“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在小说中,作者总是以肯定、赞扬的笔触刻画商人形象,既揭示了明代中后期传统观念的新变,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对这种新时代审美价值观的认可。基于“重农抑商”观念的动摇和商业利益的诱导,使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