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类病证证治规律研究_第1页
胸痹心痛类病证证治规律研究_第2页
胸痹心痛类病证证治规律研究_第3页
胸痹心痛类病证证治规律研究_第4页
胸痹心痛类病证证治规律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胸痹心痛类病证证治规律研究

各种药物(主要根据凌逸奎主编的《中药》的药物分类,当一些书中不包含药物时,根据《中药词典》中的疗效分类)的相对平均值y=1ni=1nny(ny=1)i=1nny(:每种药物的数量;i:每个药物的使用频率)。不同药物的相对使用频率是根据表达式的表达式为ni。m(yi是i中药的相对使用频率,ni是i中药的最大使用时间,m是病历中药物的总使用时间)计算的。2清—结果共收集历代52位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类病证的164则医案。其中收集了明代10位医家(薛己、江瓘、孙一奎、江应宿、龚廷贤、缪希雍、王肯堂、胡慎柔、刘若金、李中梓)的22则医案,共使用药物96种,累积用药次数250次,平均每方用药11.36次。共收集42位清—民国时期医家(叶天士、尤在泾、沈鲁珍、薛雪、缪遵义、方肇权、黄堂、何世仁、吴鞠通、齐秉慧、陈修园、曹存心、林珮琴、何其伟、张千里、吴箎、王旭高、费伯雄、张畹香、何平子、许琏、李铎、马培之、何长治、赵海仙、陈莲舫、曹沧洲、张聿青、费承祖、沈菊人、邵兰荪、傅松元、也是山人、萧伯章、徐渡渔、曹南笙、丁甘仁、曹颖甫、范文甫、赵文魁、王金杰、陈无咎)的142则医案,共使用药物183种,累积用药次数1250次,平均每方用药8.80次。明代治疗胸痹心痛的中药以补益药、行气药、化痰止咳药、活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温里药、解表药、芳香化湿药、安神药为主(其累积频率达93.2%),其中补益药、行气药、化痰止咳药最为常用(累积频率达52.4%),起主要治疗作用。见表1。清—民国时期治疗胸痹心痛的中药以化痰止咳药、行气药、补益药、活血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芳香化湿药、清热药、安神药为主(累积频率达92.56%),其中化痰止咳药、行气药、补益药最为常用(累积频率达54.8%),起主要治疗作用。见表2。明代胸痹心痛医案中使用频次(括号内数字,下同)较高的药物有以下几类。补益药:甘草(17),当归(14),人参(9),白术(8),黄芪(5),白芍(5);行气药:陈皮(9),木香(9),香附(5),沉香(4),枳壳(3),橘红(3);化痰止咳药:半夏(7),竹沥(3);活血药:川芎(6),桃仁(4);利水渗湿药:茯苓(13),滑石(4);清热药:栀子(5),黄连(5);温里药:吴茱萸(5),肉桂(3);解表药:生姜(3);芳香化湿药:砂仁(3);安神药:远志(3),朱砂(3)。清—民国时期胸痹心痛医案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以下几类。化痰止咳药:瓜蒌(69),半夏(62),旋覆花(29),杏仁(23),川贝母(14),苏子(13),枇杷叶(11);行气药:薤白(61),陈皮(43),橘红(19),香附(18),枳壳(18),川楝子(14),枳实(11),橘络(11),木香(10);补益药:白芍(38),甘草(34),当归(26),白术(17),益智仁(10);活血药:郁金(38),延胡索(15),桃仁(11);温里药:干姜(24),吴茱萸(16),附子(12);利水渗湿药:茯苓(52);解表药:桂枝(33),生姜(20);芳香化湿药:厚朴(19),白豆蔻(14);清热药:栀子(11);安神药:柏子仁(10)。在164则医案中用药214种,共用药1500次,各种药相对使用频率按公式Yi=Ni/M计算,结果相对使用频率大于1%的药物见表3。在164则治疗胸痹心痛的古代医案中共用药214种,其中相对使用频率大于1%的药物共有7种行气药(薤白、陈皮、香附、橘红、枳壳、木香、川楝子),5种补益药(甘草、白芍、当归、白术、人参),4种化痰止咳药(半夏、瓜蒌、旋覆花、杏仁),3种活血药(郁金、桃仁、延胡索),温里药(干姜、吴茱萸)、解表药(桂枝、生姜)、芳香化湿药(厚朴、白豆蔻)各2种,清热药(栀子)、利水渗湿药(茯苓)各1种。这些药物,是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药物和有效药物。在这27种药物中,热、温、微温、平、微寒、寒性药物分别有2,11,4,2,1,3种,辛、苦、微苦、甘、微甘、咸味药物分别有14,13,2,4,1,1种,归脾、肺、胃、心、大肠、肝、胆和(或)三焦和(或)膀胱、肾和(或)小肠经的药物分别有18,16,14,9,8,7,2,1种。3清—讨论补益药在明代治疗胸痹心痛医案中使用频率最高,说明入选医案的患者普遍存在本虚的病理状态,或者当时医家普遍比较重视胸痹心痛的本虚病机。以甘草、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白芍为常用中药,可见其本虚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由虚生滞,由滞生瘀,最终导致心脉不畅、心失所养,心痛因而发作。心痛的原因是心失所养或心脉不畅,气滞是导致疼痛发作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气的重要作用,治疗心痛必不离行气一法,气行则血畅瘀散、津行痰消、阳回寒祛,所以行气药的使用频率仅次于补益药。痰、瘀、寒、热是导致胸痹心痛的主要病邪,四者均可以单独致病,也可相兼为患,化痰祛湿、活血化瘀、温阳散寒、清热泻火也是胸痹心痛的常用治法,所以化痰药、利水渗湿药、活血药、温里药、解表药、清热药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心为君主之官,《灵枢·大惑论第八十》曰:“心者,神之舍也”,《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也说:“心藏神”,胸痹心痛的病位在心,心病则神不宁;由于患者气血阴阳失调,痰、瘀、热邪内扰,心神更易浮动,故多配伍镇心清热的朱砂、养心益血的酸枣仁、宁心消痰的远志以安神,因此安神药的使用频率也较高。与明代明显不同的是,清—民国时期治疗胸痹心痛用药居首的是化痰药,这表明该时期入选医案的患者以实证居多,多属痰浊阻络型心痛;补益药的使用频率居第三位,说明本虚在胸痹心痛的病机中仍然居于重要地位,在众多补益药中,除了补气养血的甘草、白术、白芍、当归仍然被广泛使用外,补阳的益智仁、淫羊藿、续断、冬虫夏草、补骨脂、沙苑子等也屡次出现,尤其是益智仁,其使用频率较高,这表明清—民国时期医家对于胸痹心痛的本虚认识更为全面,并开始从阳虚的角度探讨本病的证治。行气药使用频率居第2位,其重要作用已在前面做过分析,在此不做补充。活血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和(或)解表药、芳香化湿药、清热药、安神药均是主要治疗药物,其使用频率依次降低。活血化瘀法在清代开始迅速发展,影响及于胸痹心痛的治疗也不难理解;由于解表药中使用最多的是辛温的桂枝和生姜,所以可以认为是与温里药起协同治疗作用,温阳散寒,针对寒凝的病因起治疗作用;利水渗湿药、芳香化湿药,其作用也与化痰药相近,因为痰湿的生成途径一致,治疗方法相似,均为苦燥、芳化和渗利,所以可以归为一类;清热药虽然也被较多使用(42次),但较之温里药(92次)则明显为少,说明治疗本病温法多于清法;安神药,主要是针对心神不宁的兼症而设,并非针对主症,同时因为本类药物的较多使用,也说明了胸痹心痛患者多存在心神不宁的临床表现,如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明代补益药的使用频率在所有药类中是最高的,甚至超过清—民国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化痰药,由此可见明代对胸痹心痛本虚病机的重视程度。行气药的使用频率在两个时期均位居第二,这表明气滞在胸痹心痛的病机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导致心痛发作的重要因素,因此调理气机始终是本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化痰、活血、利湿、清热4类药,在明代使用频率相近,表明这4种治疗方法在明代治疗胸痹心痛的医疗实践中是并行不悖的;但到了清—民国时期,化痰止咳药则跃居使用频率首位,与此相应的,是在几类主要药物中,温里药、解表药、芳香化湿药的使用频率也较明代提高,而清热药的使用频率则明显下降。温里药、解表药(主要是辛温解表药如桂枝、生姜)主要是针对寒凝心痛的病机而设,同时温里药及解表药中的桂枝具有振奋阳气、温通经络的作用,在祛除内外寒邪的同时,也有助于瘀血和痰湿的消散,因为“血得温则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芳香化湿药的作用则与化痰止咳药相同,均为化痰祛湿。这表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确立的胸痹“阳微阴弦”的病机及芳香温通、化痰逐饮的治疗大法在清—民国时期重新得到了确认和推广。医案是医生诊治病证的记录,其中所载均为验诸临床实践且被证明有效的方药,其实用性尤为突出。因此研究某位医家治疗某种疾病的医案,从方药的使用中可以分析其临证思路,总结其学术特点;而对同一历史时期医家治疗某疾病医案的分析,则可大致反映出该时期医家对于某疾病的证治规律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是当代临床常见多发病,古代医籍中载有为数不少的类似病证的验案,本研究即立足于此,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胸痹心痛古代医案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医家治疗该类病证的证治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1古代中医家对以及不同大气势法治疗胸径的用药情况认识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现存中医古籍为基础,重点检索对象是各类医案专书。凡医案主治为“胸痹”、“心痛”、“胸痛”、“膈痛”“心疝”、“心胃痛”、“心腹痛”、“心下痛”、“心脾痛者,均列入初步筛选范围。列入初步筛选范围的医案,主要根据患者症状进行鉴别,凡以心区疼痛为主症者,无论其兼症如何,皆入选。列入初筛范围的医案,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兼见心区疼痛或疼痛部位不涉及心区者。(1)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用药以温热性质(热、温微温)药物为多(17/27),明显高于寒凉性质(寒、微寒)药物(4/27)。(2)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用药以辛(14/27)、苦(13/27)二味居多。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由于胸痹心痛多寒凝、气滞血瘀,用之自然合拍;苦有降泄、清泄、燥湿的作用,用于气滞、痰热、痰湿之胸痹心痛,正相吻合。(3)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常用药归经多入脾(18/27)、肺(16/27)、胃(14/27)三经,其次是心(9/27)、大肠(8/27)、肝经(7/27)。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胃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在痰饮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重视痰饮在胸痹心痛发病中的作用,所以多选化痰祛湿之药物,该类药物多入脾、胃、肺经;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胸痹心痛的治疗,与调理气机密切相关,所以选药多入肝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入肺经之药多入大肠经,故而古代治疗胸痹心痛之药归经多入大肠。通过对胸痹心痛古代医案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类病证的学术源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