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技术之艾灸美容-灸法课件_第1页
中医美容技术之艾灸美容-灸法课件_第2页
中医美容技术之艾灸美容-灸法课件_第3页
中医美容技术之艾灸美容-灸法课件_第4页
中医美容技术之艾灸美容-灸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灸法1.掌握灸法的定义、特点;掌握艾炷灸、艾条灸等常用灸法的操作和临床应用。2.熟悉灸法的分类、作用及灸感、灸量、灸法补泻;熟悉灸法操作的注意事项。3.了解温灸器灸和非艾灸类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第一节灸法的起源

火的发现和使用

第二节灸法的发展1、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记载的经脉灸法的著作有3篇,是目前《黄帝内经》以前的珍贵文献2、灸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条件和发病特点有关。3、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注重灸法古人多用直接灸,多柱多壮,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现代灸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柱少壮灸,并衍生出多种灸法(艾条灸、药条灸、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间接灸法(隔姜、隔蒜、隔盐、隔附子饼等)

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灸法是以艾绒为灸材(有时也用其他药物),将其点燃后置于穴位或体表其他部位上烧灼、温熨,使火力透达于经脉之中,发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一、灸法的概念二、灸法的作用特点《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作用特点:温热刺激。

第三节施灸的材料及制法

艾叶艾绒

一、艾及艾制品

艾叶形态特征: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生境产地: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全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分布范围:主要分部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艾叶性味归经: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功效:袪湿散寒、止血止痛,温血活血、健胃强壮等功效。主治:1、冲任虚寒,月经不调,小腹冷若冰霜痛,日久不孕者,可与香附、吴茱萸、当归、肉桂等配伍,以散寒止痛,养血调经。2、产后感寒腹痛或老人脐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于脐部。3、寒湿泻痢不止者,可用艾草与干姜同煎4、若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者,则须与黄连、木香、肉豆蔻等同用,以清热行气止痛。

其他功效1、把生艾叶用水煎了熏洗可以预防夏天长包长疖生痱子,治疗湿疹,还可以很快缓解皮肤瘙痒。2、把新鲜艾叶涂皮肤上,可以防蚊。孩子用艾叶水泡脚(一周一次足矣),还能防治感冒。3、用艾叶加姜和盐洗澡还能退烧。4、艾草除了具有以上的功效与作用外,还具有食疗功效,艾草可作“艾草茶”、“艾草汤”、“艾草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现正是艾草上市的时候,艾叶可做艾糍点心、艾粑、饺子,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又可以保健。艾叶食品能增进食欲、令人开胃、暖胃等等。

艾柱艾条一、艾及艾制品艾绒的采制和选择

1、采制:在五月中旬采集的艾叶充分晒干,置于器皿中,反复捣捶压碎,拣去其中的杂质,再晒再捣,反复数次,使其细如棉絮状,筛去尘土粗梗及杂质,留下的柔软的纯艾就是艾绒,分粗细两种。

依艾叶陈放的年份分为:新艾绒和陈艾绒。陈艾绒用年份来命名,如:一年陈艾绒、二年陈、三年陈……五年陈艾绒等。2、选择:艾绒质量的好坏,对施灸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1)、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宜熄灭,令人灼痛;陈艾易燃易灭,可减少灼痛之苦;(2)、质量好的艾绒,一般无杂质、干燥,存放时间久,施灸温热作用的效力大;劣质艾绒,燃烧时火力暴躁,使人感觉灼痛,难以忍受,因杂质过多导致的爆裂,引起烫伤。

艾绒的保存1、以陈艾为好,需长久保藏。2、保藏在干燥之处,或密闭置于瓶内随时取用;3、天气晴朗时,在日光下暴晒,梅雨天气应注意防止受潮霉烂包括火热类和非火热类火热类:灯心草、药棉、黄蜡、药锭等非火热类:毛茛、斑蝥、大蒜、白芥子等二、其他灸用材料第四节灸法的作用

温散寒邪

温经逐痹

回阳固脱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

第五节灸法的分类及施术方法

一、艾炷灸1、艾柱:施灸时所燃烧的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2、特点:每燃烧一炷即为一壮。分大、中、小三种,大者高1cm,中者为大艾柱之半,如枣核大小,小者如麦粒。3、施灸量:艾柱之大小、壮多少4、一般1-3壮,多则数十壮乃至数百壮。5、少壮之子,新病体实的应大炷多壮;妇孺老人,久病体弱的宜小炷少壮。6、头面、四肢、胸背、皮薄肉少处,灸炷不宜过大过多,腰腹、皮糙肉厚,大炷多壮。

艾柱的制作

小炷可先将艾绒搓成大小适合的艾团,夹在左手拇食指腹间,食指在上,拇指在下,再用右手拇食指将艾团向左挤压,即可将圆形艾团压缩成上尖下平的三棱形艾炷,大中炷须将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将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即可

一、艾灸类

(一)艾炷灸1.直接灸法(1)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小或枣核大艾柱(中、小),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以灸至皮肤起泡,并致局部化脓、结痂,脱落后留有永久性瘢痕。适应证顽固性疾病:哮喘、着痹等病人选择舒适体位,平正、持久。为防止施术时的差错,在施术前在取准的腧穴处做好标记。摆好体位选好穴位后,在选定的穴位上涂大蒜汁,燃艾施灸。将规定壮数灸完后,贴淡水膏或橡皮胶布以保护灸后的伤面,并促使灸处化脓。化脓过程约需40天左右,故叫做化脓灸。灸后伤面愈合后,留下瘢痕,故又叫瘢痕灸。

化脓灸(瘢痕灸)操作

灸疮是瘢痕灸成败的关键

正常灸疮为无菌性化脓,脓色较淡,多为无色透明;若继发感染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有腥臭味。应给予外科治疗。为解决施灸时烧灼痛,除拍打法,还采用将0.5%的盐酸普鲁卡因1-2ml注入施灸穴位皮内或中药涂局麻无痛施灸法。具体做法为:取川乌、细辛、花椒各30克,蟾酥1-8克,用75%酒精300ml浸泡24h后。取棕红色上清液。用消毒棉球涂于施灸穴位,1-5min达局部麻醉后即施灸。

一、艾灸类

(一)艾炷灸1.直接灸法(1)非化脓灸(非瘢痕灸):以达到轻度烫伤,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不致诱发成灸疮,灸后不遗留瘢痕。非化脓灸(非瘢痕灸)的操作1.点穴: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点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2.置炷: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多用中、小艾炷。近年来有贴敷艾炷的新型产品面世,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3.燃艾用火点燃艾炷尖端。如为中等艾炷,待烧至患者稍觉烫时,即用镊子夹去,另换一壮;如用小艾炷灸,至患者有温热感时,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即持移去,再在其上安一艾炷,继续按上法施灸。对某些病程长和症情顽固者,亦可在患者感到灼热后,继续灸3-5秒钟。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一块较艾炷略大一点之红晕,隔1-2小时后可出现水泡。

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主治病证哮喘、眩晕、急慢性腹泻、肱骨外上髁炎、急性乳腺炎、等病证。昏迷、感觉神经麻痹、小儿患者应密切掌握施灸程度,可把食指、中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附近,测知皮肤的温度,避免过度烫伤。注意事项1.无瘢痕灸艾炷的大小宜介于隔物灸与瘢痕灸之间,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绿豆大为宜。具体治疗时须因人因病而选。2.一般情况下,无瘢痕灸后,灸处仅出现红晕,如出现小水泡,不须挑破,禁止抓瘙,应令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注射针具吸去泡液,用龙胆紫药水涂沫,均不遗留瘢痕

一、艾灸类

(一)艾炷灸2.间接灸法: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药物施灸,有艾柱与药物的双重作用,较直接灸常用,且为患者易接受。药物:植物、矿物,但大多数为中药,药物又分为单味药和复方。(1)隔姜灸:以生姜片为间隔物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生姜:辛温无毒,具有生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

隔姜灸的操作

取大块新鲜生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5分硬币厚,太厚不易传热)的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于施灸的部位)。

隔姜灸的操作

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使艾柱自燃。若患者有局部灼痛感不可忍受时,略略提起姜片,或缓慢移动姜片,可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或棉花,放下艾柱再灸;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7-8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2023/9/24

主治病证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尤其是对面神经麻痹更为适宜,疗效优于针法,但要讲究灸法技巧,间日施灸1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穴位灸红。

注意事项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2)隔蒜灸:以大蒜为间隔物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大蒜:辛温喜散,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的作用。

独头紫皮大蒜独头紫皮大蒜又是大蒜中的珍品。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铁、锌、铜、镁、磷、维生素(B1、B2),还含有大蒜素和具有防癌作用的硒等矿物质。护发素中的大蒜浸膏能使秀发乌黑亮泽。吃大蒜可以激发斗志,增强耐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利身体健康。隔蒜灸的操作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主治病证多用于痈、疽、疮、疖、疣及腹中积块等外伤疾患。近年来还用于肺痨的治疗,取大椎、陶道、肺俞、膏肓等穴。注意事项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

长蛇灸

长蛇灸是民间的一种习惯用法,因在施灸时必须沿脊柱铺敷药物,形如长蛇,故名长蛇灸。在医学上,长蛇灸又称督灸,是在督脉上施以隔药、隔姜或隔蒜灸的疗法,其施灸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所以补充阳气效果更好。治疗时间以暑夏三伏天为宜。器药准备

斑麝粉:按麝香粉50%,斑蟊粉20%,丁香粉、肉桂粉各15%的比例,混匀装瓶,密封备用。

新鲜大蒜500g,去皮捣烂成泥,备用。

优质纯艾绒。消毒医用纱布、龙胆紫药水。

长蛇灸的操作

脊柱穴区常规消毒后,涂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撒上斑麝粉1—1.8g,粉上再铺以5cm宽、2.5cm高的蒜泥1条,蒜泥条上铺3cm宽、2.5cm高的艾绒(200g),下宽上尖。形成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长蛇形艾炷。然后,点燃艾炷头、身、尾3点,让其自然烧灼。待艾炷燃尽后,再铺上艾绒复灸,每次灸2—3壮。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穴区皮肤。灸后皮肤出现深色潮红,让其自然出水泡,嘱患者不可自行弄破,须严防感染。至第3日,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液,覆盖1层消毒纱布。隔日1次涂以龙胆紫药水,直至结痂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灸后调养1月。适合于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疾病,如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腰痛(腰椎、胸椎、颈椎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虚劳消痰(迁延性肝炎、乙型肝炎、神经官能症等),慢性胃肠疾病,产后恶寒等。督灸疗法每周治疗一次,4次为一疗程。在三伏天治疗效果更好。

隔盐灸隔盐灸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是指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的方法,因本法只用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

隔盐灸的操作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在食盐上置姜片,再放上艾柱,用线香点燃施灸。放姜片好的目的:为了避免食盐爆裂引起烫伤。临床上施灸一般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情施灸,不拘壮数。适应证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多用于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注意事项1.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尤其是穴区觉烫时,应告知医生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对小儿患者,更应核格外注意。2.万一脐部灼伤,要涂以龙胆紫,并用消毒敷覆盖固定,以免感染。隔附子饼灸的操作①施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②作用——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症。

二、艾条灸

艾条灸: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状的艾卷,使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1、温和灸:将艾条燃着一端,在所选定之穴位上方熏灸。先反复测度距离,至患者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cm)。每次灸10-15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在胸腹及四肢穴区施灸时,可交由患者自行灸治。每日1-2次,一般7-10次为一疗程。适应症:各种慢性、虚寒性病症。2、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每次灸20-30min。视病灶范围,尚可延长灸治时间。以局部潮红为度。

适应症: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广泛性皮肤病。3、雀啄灸:取药艾条一支,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

一般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或不计疗程。适应症:小儿疾病、急症晕厥。4、太乙针灸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50g平铺在40cm见方的桑皮纸上。将人参125g,穿山甲250g,山羊血90g,千年健500g,钻地风300g,肉桂500g,小茴香500g,苍术500g,甘草1000g,防风2000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g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外用鸡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5、雷火针灸其制作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方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25g,沉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针灸大成·雷火针法》载:“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临床上除治上证外,大体与“太乙针灸”主治相同。三、温针灸操作:先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

适应证:既需留针又需施灸的病症,如风寒湿痹等。

四、温灸器灸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一)蒜泥灸(二)毛茛灸(三)斑蝥灸(四)旱莲灸(五)白芥子灸

五、天灸六、灯火灸

贴棉灸的操作

取脱脂棉少许,摊开展平。越薄越好,但不要人为地将厚棉压薄。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和空隙,以免灸烧时影响疗效。然后将薄棉片摊展如5分硬币大小的一张张薄片备用,或依病损区大小覆盖在穴区或病灶区表面,病人应作充分暴露,以免烧坏衣服。待一切就绪,令患者闭住双目,施灸时,将薄棉片贴于患部或所选穴位上,医者即点燃棉片之一端,急吹其火,使棉片一过性燃完。然后,用消毒乙醇棉球擦拭去灰烬,待干后再换新的薄棉片,如法再灸,如此3-4次,以皮肤潮红为度。亦可先用皮肤针叩刺局部微出血,再施以上述贴棉灸。此时患者一般仅有轻微之灼痛无需作任何处理。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主治病证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牛皮癣(银屑病)、风疹、阴疽等症。注意事项1.施灸用的脱脂棉片应撕展得又松又薄,易于迅速燃完,防止灼伤皮肤。2.头面及有毛发的部位,不宜用本法。瘢痕灸无瘢痕灸直接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炷灸艾卷灸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