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苏州高铁新城规划
研究表明,只有到2050年将大气中CO2浓度增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倍以内,才有可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变化。工业革命前:280ppm,此后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2~3℃。美国NASA戈达德太空研究所呼吁:大气中的CO2已经到了危险水平(385ppm为“引爆点”,而2007年已经达到383.1ppm)。因此控制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刻不容缓的事情。第1页/共86页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中国占有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2007年消耗的能源约合27亿吨标准煤当量(SCE),排放的温室气体近7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环境污染也显著增加。在中国北方,沙漠化正威胁着可耕地和草原;水资源的短缺在全国都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在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7.67.23.52.62.12.11.30.90.80.84.71.012.73.1-2.43.61.3-1.31.92.1资料来源:国际能源署;美国环境保护署;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麦肯锡分析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十亿吨CO2e1990--2007年均增长率百分比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印度日本德国加拿大墨西哥第2页/共86页2006年中国分省区CO2排放密度图5524~8183849~1198564~848406~563243~4050~242单位土地面积排放量单位:吨/km22466~55231199~24658184~26639
从此图来看,中国CO2的排放量与地区GDP基本上成正比关系。我们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的环境污染还处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左侧。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开始减少,环境状况将发展到库兹涅茨曲线右侧。链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整体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第3页/共86页中国的CO2排放趋势
根据目前的趋势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CO2排放还将比2005年增长60%以上。据此,在2008年6月4日,中国政府响应联合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公约要求,在充分考虑目前国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相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标。麦肯锡预测,如果中国能够充分应用零碳能源技术,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预计水平低一半左右。在未来20年间,通过在新建商用建筑、住宅、汽车和电厂中应用绿色技术,中国可以避免发达国家可能需要承担的高额改建成本。第4页/共86页苏州高铁新城-城市定位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国家级环保教育研发、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发展事务交流的重要窗口;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智慧型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苏州城市物流基地(陆地空港),影响全市的客流、物流、财富流。第5页/共86页古城区高铁新城工业园区高新区苏州的城市副中心第6页/共86页苏州高铁新城的经济职能国际生态环保理念与技术的交流和展示中心;国家生态环保技术的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集聚地;国家生态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和产业化基地;国际化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乐区。第7页/共86页世界零碳城市案例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举办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政府提出了一个气候变化应对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阿布扎比,这个拥有1000亿桶石油储备的波斯湾小城,刚一踏入21世纪,便改变传统的占绝对优势的石油产业,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全面转型新能源产业。极有创意的是,该酋长国把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结合为一体,通过制造一个未来之城——Masdar来引领世界城市之未来走向。第8页/共86页零碳城市解析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提出“零碳城市”的概念是因为富含碳元素的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已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零碳城市”是由组成城市功能的各个系统的节能化、环保化实现的。当然“零碳”在当前只是一种描述,一种未来发展的极致目标。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能源零碳生活零碳城市第9页/共86页城市发展与零碳化
以低碳技术为切入点,打破行政藩篱,整合区域资源,协调地方经济,改变区域内低效率竞争,实现高效互补整体协调发展的低碳经济。通过发展低碳产业、环保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源头过程终端循环减量排放循环利用废物资源化持续有效运行第10页/共86页零碳城市特点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亦即经济的高效化和集约化;为应对长远的气候变化,必须通过建设零碳城市的途径来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零碳城市的建设将是一项由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和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在时空尺度上高度耦合的、复杂的、动态开放巨系统的系统工程;零碳的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根据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不断调整的,直至达到零碳的终极目标;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应当形成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的城乡关系格局,需要以城乡统筹的形式、以区域协同的模式,共同实现经济、社会的零碳发展。第11页/共86页零碳城市的支撑体系政策制度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居民消费制定合理、正确的制度和政策,依托和整合现有的政策体系和行政手段,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引导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框架中来。预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从建设起点上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低碳化。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化从重工业化向轻工业、高高加工度化的转变居民的消费欲望、消费观念等需要逐步提升,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鼓励民众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以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实现低碳发展。第12页/共86页零碳城市发展模式应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控制能源需求碳捕获与碳汇政府/规划居民/企业城市空间形态用地区划\社区规划建筑/社区交通产业生活方式出行方式生产节能规划支持系统: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公共政策、公众参与工作方式第13页/共86页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能源零碳生活城市风格第14页/共86页规划思想规划职能空间布局景观系统技术应用零碳建筑第15页/共86页零碳城市的规划思想
进一步研究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模式,以争取达到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相对统一。在建设中采用低能耗、低排放、高舒适度的建材及技术;综合考量使用成本,探讨建筑物全寿命期的使用成本;必须选用具备高耐候性、高可靠性的材料设备,以降低后期维护费用;同时还应注意节约首次建设成本。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高舒适度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统一:人员的有序流动需要良好的组织,必须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成长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环境美化,融入自然,并且尽可能的低成本、免维护建筑规划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必须同时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综合因素;预留基础设施的超前指标,以保留未来的城市发展空间;第16页/共86页倡导绿色建筑
全球暖化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以建筑为首,大约有50-60%的排气量都是从建筑产生。因此我们倡导绿建筑。
国际上所公认的“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以最节约能源,最少利用资源以及最少废弃物产生的方式来营造安全,健康,舒适,效率,环保及低环境负荷的居住空间,并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且可持续发展之目标的建筑环境设计观”。基地绿化指标基地保水指标水资源指标日常节能指标CO2减量指标废弃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改善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室内环境指标绿建筑九大指标第17页/共86页零碳城市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空气质量、水环境、人均绿化面积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充足的就业岗位,全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各群体的和谐、融合;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塑造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建设生态文明,推行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环境健康经济蓬勃高效社会和谐进步文化传承弘扬区域协调融合在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层面上,共同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共建,实现区域和谐发展。第18页/共86页结合轨道站点和各级服务中心设置商业金融业设施。城市中心将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方便幽雅的休息场所,成为人们购物消费心理上和观念上的首选中心地。规划建设艺术展馆、歌舞剧表演场馆等大型文化活动场所,重点分布在高铁新城的中心片区内。外围的每个居住社区设立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和老年文化活动馆,建立生态城、生态片区、生态社区三级图书场所。并且可将大学与科研基地中的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与设施全民共享。文化娱乐充分发挥高铁新城汇聚客源流、货物流、信息流、财富流的优势,规划建设满足低碳环保要求的5E写字楼,以带动整体城市经济发展。商务办公商业金融链接:5E,即Essentialbusinesslocation(重要的商务区)、Elegantbuilding(有品位的建筑)、Excellentfacilityandservice(超一流的硬件设施与服务)、Extraordinarytenant(出众的客户)、Exactplaceforbusiness(纯商务)苏州高铁新城的规划职能第19页/共86页提倡公共化与社会化,实现一馆多用、一场多功能。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公众开放,并应整体安排一定规模的体育运动设施。在各居住片区内应该结合需求设置康体设施。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保障新城建设的和谐健康发展。适当安排疗养、保健、康体设施。注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适应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要求。医疗服务与生态环保研发、产业化功能相结合,安排重点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建设低碳技术研发基地,并且参与国际交流。完善社区教育网络,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教育设施体育设施高铁新城的规划职能第20页/共86页新型数字城市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科学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将苏州高铁新城建设成为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城市。
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实现政府内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建立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网格化、立体化管理,对城市实施全时制、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处理和反馈,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未来还可逐步建设全方位、多等级、虚拟化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智能化的交通系统,以及实现数字化社区管理。
通信工程建设应遵循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的原则,构建布局合理、汇接灵活、安全便捷的信息化综合服务网络,实现高铁新城范围内无线城域网覆盖率100%。第21页/共86页新兴的城市综合体
工作、购物、娱乐、休闲、居住,不同活动在同一地区、同一地块甚至同一建筑中的复合,能够有效利用不同活动之间的诱发联动关系,提高活动效率。上午商务办公,下午购物休闲,晚上商业娱乐,午夜家庭生活。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活动主题,可使城市人气永驻。复合城市功能,增加商业活力复合城市时间,打造不夜之城第22页/共86页实例:东京新宿JanpanTokyo第23页/共86页苏州高铁新城的空间拓展高铁站点,以及其它交汇点、交通节点。重要站点,高端乘客的上下车换乘点,客流天然聚集。蕴涵商机和发展契机;点线面现有公路主干道构成的路网,如相城大道、澄阳路等能够供人随时停驻的只有公路(干道),可集散客流和货物流。以公路干道将重要节点相联结,和现有的较为成熟的发展区域相联结,并进而形成经济互动,带动整体发展;成片共生的产业集群在加大线网密度的同时,引导不同产业在规划区域内迅速地以集群方式发展壮大,并进而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以产业分工和行业上下游分工为划分原则,关注各个规划集群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并分别为其预留足够的未来发展空间。第24页/共86页地下空间的布局原则
高铁新城核心区的公建部分可以深度挖掘地下空间的利用价值,包括区域内的高铁、轻轨、城市公交站点以及核心区的写字楼、商场等,均可设置地下空间。地下一层核心地段为连通地下商业街;商业街区结合地铁站点置,形成地上、地下立体商业界面。停车场之间通过车行通道实现网络连接,提高停车场利用效率、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实现地下空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第25页/共86页本片区地下空间布局原则:充分利用交通枢纽的集客作用,带动核心区的商业发展;新城核心地段的地下面积,最多按两层设计并统筹安排;发挥地下空间网络机能,将各个建筑的地下空间相互连接。第26页/共86页核心地段地下空间利用:管线层(地下半层):地下商业,建筑设备,停车;地下一层:连通商业,局部地下停车;地下二层:连通地下停车场第27页/共86页地下商业空间实例第28页/共86页综合景观系统总体规划尊重地区既有的自然环境,优化城区环境品质,突出和强化“水城、花城、商城、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四个主题,着重体现新型零碳城市的生态特色以及苏州文化特点,塑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地方特色与现代科技文明相交融的城市景观风貌。第29页/共86页环境保护系统建立项目审批与环境管理相结合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建设覆盖全区的环境监控网络,严格管理施工项目。环境监控体系提高污水排放标准分区管理完善卫生设施建立零碳教育体系零碳能源利用控制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标准,保障水环境达标。科学分区、加强对各类适用区域管理以及噪声防治监管,保障声环境达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综合处理与循环利用体系,积极探索气力输送系统收集生活垃圾等先进环卫技术。通过建立零碳教育体系,使零碳理念转变为零碳行为,逐步实现城市零碳化。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降低碳排放。第30页/共86页推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目前大型的公共建筑仅占城镇总建筑面积的5~6%,但其单位用电量为住宅建筑的10倍。研究表明,当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能耗60%以上;若对空调系统、照明、供电系统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目前既有建筑的能耗也有可能降低30%。第31页/共86页建筑被动设计被动设计是一种综合的建筑方法,它通过优化建筑的保温、通风、朝向和屏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尽可能顺应自然的能量流动规律,以减少用于采暖和制冷的所需能量。
被动设计的建设实施,将尽可能多的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屏蔽;智能组合建筑各组成部分,优化整体设计(如尺寸合适的制冷设备、可开关的窗户、必要的地方设置保温层等);这需要工程人员和建筑设计人员通力合作,以促进成功实施。第32页/共86页被动设计,主动节能被动设计
可以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比现有建筑实现更高的节能目标。比较中美两国建筑标准可以发现,美国建筑标准利用了被动设计元素,使得总体节能潜力比中国高出15~20%。在民用建筑中使用被动设计,除了实现建筑达标的节能要求外,还可以再节能15%。在公共建筑方面,将可带来20%的额外节能,折算成绝对值计算,节能效果可以达到每年6公斤标准煤/平方米或29度电/平方米。第33页/共86页应用最新的建筑科技相变储能材料:应用在建筑墙体时,可以有效地恒定房屋温度,保持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同时可以减少空调使用,节约用电。该产品相容粘结性良好、耐水性好、储能密度大、抗裂性能优异、性能稳定、可塑性强,施工方便,可以直接替代传统建筑节能材料用于涂料、腻子、砂浆、混凝土、板材等墙体部位,是建筑保温节能的首选材料。
太阳能幕墙:墙体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和LED灯,白天的时候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存储为电能,在每块玻璃板的后面加装LED灯,用于晚上外幕墙的灯光效果,所有LED灯所用的电能均来自于白天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大大的的节约了能源,LED灯光通过电脑控制,在外幕墙表现出各种图像,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效果。第34页/共86页应用最新的建筑科技中水回用:中水”是指介于“上水”(饮用的自来水)和“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之间的水质,将“下水”经过一定处理虽不可饮用但比较清洁的杂用水。达到规定标准的“中水”可以用于绿地灌溉、洗车、冲厕等,作为建筑工地及工厂用水称为中水回用。地源热泵:其供暖运行费用仅为电热锅炉的四分之一。并可减少电力增容量1-3倍。热泵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地表土壤和水体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集热器,而且是一个巨大的动态能量平衡系统,地表的土壤和水体自然地保持能量接受和发散的相对的均衡。这使得利用储存于其中的近乎无限的太阳能或地能成为可能。三升房:三升房源于德国巴斯夫对其路德维希港总部员工住宅区的改造成果,每年每平米居住面积只消耗三升采暖用油,从而减少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三升房采用可隔热的建筑材料,以及通风系统和燃料电池组。这种燃料电池组可以把天然气高效、环保地转换成热能和电能。
第35页/共86页应用最新的建筑科技LOW-E玻璃:具有隔热性、保温性的特点,它不仅适用于南方地区,也适用于北方地区,夏季它可有效地阻挡太阳热能进入室内,并反射来自室外的远红外热辐射。虽然冬季它限制了部分太阳热能的进入,但夏季它将阻挡更多的太阳热能进入,由于冬季的太阳能强度仅为夏季的1/3左右,因此其保温性能也并未受到影响。纳米自洁净玻璃:自洁性:玻璃不用擦洗,只需在雨水的冲刷和阳光的照射下即可保持洁净。舒适性:防紫外线功能可减少紫外线的射入,使室内环境温馨舒适节能性:隔热功能减少热量的直接射入,并提高室内外的温差,达到节能目的。美观性:增透特性可减少反射,使景物更加清晰亮丽。真空玻璃:保温隔热、降低能耗,保持室内舒适度。一片标准真空玻璃其保温性相当于370mm的混凝土墙;隔声抗噪,保持室内宁静空间;防结露,令您的视野清晰开阔。即使室内外温差达到50度也不会出现结露现象。第36页/共86页全科技太阳能示范住宅第37页/共86页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能源零碳生活城市风格第38页/共86页设计理念智能交通交通照明交通工具道路系统零碳交通第39页/共86页科学设置沿路雨水收集设施,道路沿线设绿植在行车道与人行道的基础上增加电动车通道太阳能汽车以及生物燃料的技术应用增设自行车及电动车停车处大力倡导步行以及零碳交通工具尽量不使用私家车,发展BRT快速公交系统合理规划道路用地,实现快速到达交通体系在交通路口设置智能交通感应传感系统城市零碳交通零碳交通停车设施政策与管理土地利用新技术应用路权分配道路工程设施通行环境交通工具第40页/共86页交通设计规则
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倡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与土地利用紧密结合,提升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高服务、有利于社会公平的交通模式。综合考虑人流、动物流、自然环境能量流以及城市运行的物质流的走向等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为城市交通未来发展打开思路规划。第41页/共86页
智能道路检测系统智能道路综合检测车可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城市市政道路、机场跑道等路面提供裂缝病害检测、车辙及路形病害检测、平整度检测。检测车可在时速(20~120km/h)下动态测量车体与道路路表间距,同时测量路面状况,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平整度、车辙状况计算分析。智能道路实时感应控制系统能感应行车流速与车流量,进而决定交通号志的长短时间,因此可让民众能在更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实时交通感应器能节省20%的通勤时间,更能降低5%以上的塞车等待时间,从而降低耗油量减少碳排放。第42页/共86页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太阳能交通标志
采用高亮度LED作为发光源,安全、节能、可视性强、安装简便、使用寿命长、工作稳定可靠、不敷设电缆、不消耗常规能源可以满足交通安全标志、市政施工、城市美化及其它任何需要安全警示场合的需要。智能公交电子站牌
除了显示常规的静态信息以外,还能显示动态信息。包括:下班车到达本站的剩余时间、里程、站点数及后继线路上运行车辆数,甚至包括车上的拥挤程度。可变信息情报板通过交通控制中心前端路况数据采集,通过数据分析,控制相应的路段LED灯组,实现LED红、黄、绿等颜色互换,使驾驶者实时了解前方路况信息,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采用ITS智能交通诱导系统,既优化城市交通,提高了城市道路利用率,又减少了交警执勤工作量。第43页/共86页
交通照明系统
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经过大功率二极管及控制系统给蓄电池充电。充电到一定程度时,控制器内的自保系统动作,切断充电电源。晚间,太阳能电池板充当了光电控制器,启动控制器,蓄电池给照明灯供电,点燃照明灯;凌晨,太阳能电池板又充当了光电控制器,启动控制器,切断照明灯电源,重新开始进行转化太阳能为电能的工作。在太阳能灯燃亮时,还能够根据设置进行调光。第44页/共86页快速公交系统建设BRT快速公交系统,并融入全面统一的城市规划
城市内部规划机动车道路系统和慢行道路系统,其中高密度的慢行道路系统将串联大部分居住、产业和公共设施,结合绿地系统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使慢行方式逐步成为居民出行首选,实现人车友好分离、机非友好分离和动静友好分离。积极建设由“轨道交通、城内公交骨干线、公交支线”构成的三级公交服务体系,不同层级的公交线路之间、公交线路与慢行交通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和衔接,满足片区之间及与外围邻近地区的公交快速联系;在各级区域中心设置公交站点,为高铁新城的各个片区提供高可达性的公交服务。第45页/共86页新型有轨电车Tramway可规划地面轻轨交通系统,并设置密集站点,加强交通便捷性,促进沿线地块开发。第46页/共86页零碳交通工具
世界首架利用燃料电池驱动的有人驾驶飞机在德国汉堡升空,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这架飞机名为“安塔里斯”利用氢作为燃料,通过和空气中的氧发生电化反应产生能量。全过程不发生燃烧,不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唯一副产品为水。
这款新型全电动汽车取名为“叶子”,缘于“叶子”的空气净化作用。将“引领零排放未来,开启汽车工业新时代”。这款全电动汽车使用专用底盘和超薄锂离子电池,单次充电行驶里程超过160公里,最高时速140公里。
零排放公共汽车,所用燃料为氢燃料,由燃料电池机组(即电堆)产生的电能通过电动机驱动车辆。燃料电池发动机仅排放水,而没有其他任何有害排放物。第47页/共86页人行立体交通系统-空中步道首层作为商铺或骑楼,二层连通;无需回到地面,就可以无障碍地穿梭在核心区;提高了周边商铺的可达性。第48页/共86页特色街廊创造充满活力与人性尺度的场所设于次要街道之上,建筑体量较小,满足人性尺度;可采用中式建筑风格,与苏州江南水乡文化相融。第49页/共86页人性化的街廊道路设计特色街廊道路横断面设计:适当减少机动车道数量,布置宽敞的人行道,强调行人交通的舒适性和方便性,突出特色街廊的休闲性。道路横断面设计: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用绿化带分隔,强调道路的景观效果及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舒适性。第50页/共86页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能源零碳生活城市风格第51页/共86页能源循环能源布局固碳技术技术应用零碳能源第52页/共86页能源循环系统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形成与常规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利用模式。
促进高品质能源的使用,禁止使用非清洁煤、低质燃油等高污染燃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充分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新城内的全部建筑均应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积极应用热能回收技术,实现对能源的综合利用。建立固体废物分类收集、综合处理与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第53页/共86页优化能源消费的空间布局
在城市中心区依靠大规模热电联产实现供热制冷,并且依靠大规模太阳能光电装置为公共和商业建筑辅助供电;在中心边缘区热密度较高的医院、高校、和商住综合建筑中可以使用热电联供,其它剩余潜能可由社区安排的新能源技术弥补;在高耗能的区域可以安置风能发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郊区人口和住房密度较低,可以推广使用微型发电技术;
农村地区可以推广使用生物燃料,比如沼气等。第54页/共86页生物固碳技术
所谓固碳也叫碳封存,指的是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的碳含量的措施。生物固碳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减缓全球变暖趋势。所谓生物碳,是由有机垃圾,如动物粪便,动物骨头,植物根茎,木屑和麦秸秆等加工而成的一种多孔碳。使用生物碳可以保护环境。鉴于其高含碳量和多孔的特性,它不仅可提高土壤蓄水储养的能力,还可保护土壤中的微生物。它像一个地下碳水槽,锁住二氧化碳,最终达到增加作物产量的效果。生物碳可吸收有机物质腐烂时释放至大气的二氧化碳;并帮助植物有效储存其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通过这两种方式,生物碳起到了洁净空气的作用。第55页/共86页获取能源途径太阳能能源途径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第56页/共86页新能源应用太阳能汽车磁悬浮风力发电机水能手机风能汽车第57页/共86页绿色照明能源的更新:太阳能照明照明材料的升级:半导体LED照明第58页/共86页水循环系统
以节水为核心,注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建立广泛的雨水收集和污水回用系统,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多渠道开发利用再生水,提高非传统水源使用比例。建立科学合理的供水结构,实行分质供水,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需求。建立水体循环利用体系,加强水生态修复与重建,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加强地表水源涵养,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第59页/共86页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能源零碳生活城市风格第60页/共86页社区建设建筑设计消费模式生活模式零碳生活第61页/共86页生态城区
热能和电力将更多的通过风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板直接获得;为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可建设氢能电网;建筑物采用环保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成为城区的天然隔热层,可储存雨水用于灌溉;步行、自行车、燃料电池公交车、电动汽车将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市区内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距最近的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分钟;建立集水、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争取将城市中80%的固体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建立低碳、节水、节能的生态系统第62页/共86页“光伏民宅”社区
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将人居建筑的墙面和屋顶表面,整体安装类似于我国独立研发的“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可达到低耗能、CO2零排放的要求。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
以玻璃或其它廉价材料为衬底,外涂3~4微米的薄膜,可折叠可切割,既是一种高效绿色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可作为饰面材料与建筑融为一体。可用来建设使用功效与艺术美感完美结合的绿色人居,成为引领中国绿色建筑和新型房地产业的先锋和样板。第63页/共86页零碳社区的建设规划
参照绿色交通理念和新加坡“邻里单元”概念,可以发展成为符合低碳生态的城市建设要求的“生态社区模式”,可以划分为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共计3级社区。基层社区由约400米×400米的街廓组成,以城市机动车道围合形成,内部包含完整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基层社区中心服务半径200~300米,服务人口约8000人,满足社区居民就近获得日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的需求。居住社区由4个基层社区、约800米×800米的街廓组成。通过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连成网络。居住社区中心服务半径400~500米,服务人口约30000人,主要为居民提供日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等服务。综合片区由4-5个居住社区组成。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同样连成网络,片区中心结合轨道站点配置更高一级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为800米。第64页/共86页零碳环保屋
环保屋的主要特点是“节能、创能、蓄能”。
“节能”就是提高对自然界既有资源的利用率。室内的通风换气系统采用自然换气和机器换气相结合;房屋设计成透光结构,可大量采用自然光;照明设备全部用LED节能灯;卫生间等全部采用节水设施;在合理利用自然界热量方面,房屋大量使用高性能隔热材料,同时通过热泵技术采集空气中分散的热量,可以达到降低电力消费的效果。所谓“创能、蓄能”,就是通过大量采用燃料电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获得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一些能源,并通过蓄电装置将多余能源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通过节能、创能和蓄能,实现环保屋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标。第65页/共86页消费模式的转变研发节能环保型轿车和家用电器,制定不同产品的节能环保标准,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促进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倡选乘公交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引导城市居民购买面积适度的房屋,以减少对取暖、制冷、照明等能源需求,进而减少CO2排放量。规定房屋内外温差标准,即冬季室内温度不需过高、夏季不需过低,进而杜绝冬季室内穿衬衣、夏季室内穿西服的奢侈型消费行为。发展绿色产品的规模生产,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倡居民消费初级食品以减少食品行业的再加工,引导居民养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扩大宣传,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CO2排放的社会氛围。产品推广公共服务制定标准节能消费绿色食品宣传普及第66页/共86页零碳生活模式出行方式: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多步行、骑自行车、乘坐轻轨或者地铁。多爬楼梯,省电又健身……素食主义:可节约70%的清洁水;拯救70%的亚马逊雨林使之免于畜牧而遭砍伐;世界饥荒的解决之道;每年节约土地超过34亿公顷、每年可节约亿吨谷物(全球粮食的一半);消耗的化石燃料是肉类的1/3;减少未处理的动物排泄物污染;维持清新的空气;美国平均每户一年可减少吨的碳排放;遏制80%全球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中医药大学《经典电影作品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web应用开发基础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理工大学《舞蹈专业教学法(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纱线设计及打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商大学《传统武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交通大学《J2EE框架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组件式GIS开发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传统音乐赏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戏曲学院《食品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 智慧农业的传感器与智能设备
- 旅游路线规划设计方案
- DB37-T 5097-2021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练习100题及答案
- MDR医疗器械法规考核试题及答案
-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
- 领导沟通的艺术
- 发生用药错误应急预案
- 南浔至临安公路(南浔至练市段)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 绿色贷款培训课件
- 大学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