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思想研究
20世纪60年代,西方结构主义的活跃,使以结构和符号研究为重点的文艺研究成为现代和世界的科学现象。以Ю.М.洛特曼(1922—1993)和Б.А.乌斯宾斯基(1937—)为代表的前苏联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тартуско-московскаясемиотическаяшкола)的学者们也同样对文艺学方法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乌斯宾斯基在文艺理论方面研究的杰作《结构诗学——艺术文本结构和结构形式的类型学》(Поэтикакомпозиции:Структура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текстаитипологиякомпозиционнойформы)(以下简称《结构诗学》)(1970)被视为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符号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结构诗学》中,他提出了明确的“视点”(точказрения)观即“视点”是文学艺术和其它种类艺术文本结构建构的基本因素。该部作品一经问世,不仅在前苏联,而且在西方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同时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学界传播。然而直到2004年,《结构诗学》的中译本才与中国读者见面,这也是乌斯宾斯基400多部(篇)作品在中国面世的第一部,也是现今唯一的一部。目前,乌斯宾斯基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还鲜为人知,更不用说他的学术思想。本文试图尝试对乌斯宾斯基基于“视点”的结构诗学理论加以阐释,以期对中国当代诗学研究在研究的方法论上有所启示。*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6JSBWW003。一、乌斯宾斯基对艺术文本结构的视线研究在《结构诗学》中,乌斯宾斯基突破了西方传统的科学思维模式,在研究方法上受到了谙熟中国古代文学及批评理论的巴赫金的影响,采用了超越体系的整体与局部“兼容并蓄”的批评方法。他以“视点”问题为切入口,不仅注重对不同层面视点的深度分析,而且强调基于“视点”的艺术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使西方的“精确”与中国的“模糊”相结合。“视点是构成一个人对待世界之立场的一组态度、见解和个人关注。”(148)视点问题一直是现代叙事学特别是小说等文学艺术文本的经典问题。它是叙事人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言事的着眼点,因为视点的变化调节可以控制读者的信息接受,进而影响读者的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乌斯宾斯基在《结构诗学》中睿智地将“视点”问题作为艺术文本结构的研究视角,全方位、多维度地审视了意识形态(идеология)、话语(фразеология)、空间-时间的特征描写(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временная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以及心理(психология)等多个层面上的视点,并探讨了艺术文本信息的形成与视点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在艺术文本中不同的视点产生的文本结构会有所变化,因而认为视点是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在此他改变了此前人们对视点问题的看法。以往将视点问题仅仅视为简单的叙述技巧、叙述方位的选择,而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视点所包含的多层含义,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文本中的功能等问题。他在《结构诗学》的绪论中指出,其《结构诗学》的中心任务是“基于视点问题研究结构可能性的类型学。(15)”从乌斯宾斯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共时系统中不同层面的视点研究虽趋向于不同的方向并且服从着不同的原则,但这种多样性和不可比较性并不意味着不一致、不调和。我们所意识到的主要不是这些区分,而是从这些被分开者的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整体效果。乌斯宾斯基根据结构主义观点,强调艺术文本中不同的视点都不具有独立意义,他们如同语言成分一样处于与其它要素的关系之中,彼此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为渗透的内在联系。比如他在分析空间-时间层面的视点时指出(95):“时间透视不仅可以在直接的结构描写任务层面上,而且可以独立地在意识形态评价层面上表现出来,就像话语方法可以作为独立的结构任务,也可以作为意识形态视点的辅助手段。”“在意识形态评价层面上可以存在各种时间透视表现的可能性:一种情形是现在的和过去的事实,可以从将来的视点出发加以评价;另一种情形则是现在的和将来的事实,可以通过过去的视点而加以评价;最后,存在的第三种情形,即一切都由现在的视点出发加以评价。”这一点也说明乌斯宾斯基对艺术文本结构不同层面视点的划分与透析只是结构诗学研究的途径,目的在于从结构建构的符号关系学角度强调不同层面视点之间的联系,展现艺术文本的结构机制,从而进一步阐释相应艺术文本信息的形成及其与各种其他的意义结构之间的关系。乌斯宾斯基透过“视点”的结构诗学研究是由“点”到“面”的研究,是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结合。他在论述中自觉地把西方人擅长的科学逻辑思维与中国人擅长的艺术直觉思维相结合,从联系的角度把结构诗学看成是由各层次视点有机统一而成的整体,看到了各组成部分之间、每个组成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其间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因素。二、乌斯宾斯基针对作品的视线构成一种新的视角,作品对于“视野”与“认知”的相互关系乌斯宾斯基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总体上说应为结构主义,然而其结构主义观与西方的结构主义符号观不完全一致。在《结构诗学》中,乌斯宾斯基努力克服西方脱离内容的纯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将结构分析与意义研究有机统一。乌斯宾斯基认为:“视点问题直接与语义联系在一起,因为每种艺术文本(文学作品、造型艺术、戏剧、电影等)可以说都具有两个层面:表达面和内容面(即描写和被描写的对象)。”(1)他在对艺术文本进行结构形式的“视点”分析时,通过揭示意识形态评价、话语、空间-时间特征描写和心理等相应层面各种视点的构成,展示出每种视点自身所蕴含的语义指向,将形式研究与内容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为文本意义构成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途径。例如,在讨论形式化研究最不易接近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视点时,乌斯宾斯基指出:“这可能是作者本人的视点(它在作品中或显或隐地被展现出来),与作者不吻合即非作者本人的讲述者的视点,任何一个出场人物的视点等等。”(19)也就是说,在对叙述对象进行说明时,可以出现几个不同的意识形态视点,以构成相当复杂的关系网络。这种通过一定的方法而形成的类似关系网络可以被解释为基于相应层面上的该部作品的结构。他以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个性描写为例(20),指出毕巧林的个性是通过作者(莱蒙托夫)、毕巧林本人和马克西姆·马克西姆维奇的眼睛提供给我们的。在这种情形下,马克西姆·马克西姆维奇是民众纯朴视点的载体,他的评价系统在与毕巧林的评价系统相对立的同时,就其本质并不与山民的视点发生冲突。毕巧林的评价系统与韦尔纳医生的评价系统有很多共同点,在绝大多数情形下甚至完全一致。但从马克西姆·马克西姆维奇的视点出发,毕巧林和格鲁希尼茨基也许存在部分的相像,而对于毕巧林而言,格鲁希尼茨基却是与他不同的人。这样,作品中出现的不同视点(评价系统)在对毕巧林的个性描写中形成了相当复杂的矛盾体系(差别与一致),彼此之间相互碰撞在读者心中则产生对话,使得毕巧林的个性形象更加丰满而生动,同时扩大了读者对其阐释和理解的空间。乌斯宾斯基通过对文学作品实例的分析不仅赋予了视点结构研究以语境性,而且揭示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与文本意义的关系,克服了形式主义唯形式研究的缺陷。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其艺术文本结构研究的整体观和联系观。三、图片面性的文本研究20世纪的西方文艺批评大部分是分别围绕作者、作品、读者等某一中心来进行论述。乌斯宾斯基的学术思想虽以结构主义为主导,但他并没有囿于结构主义文本观,即将文本视为孤立的封闭存在,割裂文本与创作主体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这种文本观不仅否定作者本人对文本的影响,认为作品完成之后作者就“死了”,而且不考虑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它采用的是就文本而研究文本的研究路径和思维方式,虽推动了文本研究的深入,但其片面性也显而易见。(9)在《结构诗学》中,乌斯宾斯基似乎已意识到西方结构主义对文本研究的局限性,因而富有创见地以“视点”为切入点来探讨艺术文本结构。他通过“视点”来强调叙事人即描写的主体(作者)进行叙述的位置对艺术文本结构的影响,说明文本结构的构成离不开作者的参与。同时,他还透过语用方面的视点研究,独到地指出了基于读者的作品建构的可能性问题,即通过预设读者的阅读行为,使其进入到作者的意图之中,以此来强调读者在艺术文本结构中的作用,如指出作者位置与读者位置的不一致可以造成反讽与怪诞的效果等。这种作者位置与读者位置的不相一致是有意识的操作,属于艺术构思的一部分。这样,当视点表达叙述者(或隐含作者)进行意识形态评价时,读者的主体性也在被建构着。总之,乌斯宾斯基通过指出描写主体的“视点”对文本结构的影响和读者阅读行为的可预设性,使得艺术文本结构的研究将作者、文本和读者联系到了一起,打破了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多以作者、作品、读者等某一中心来进行论述的局限性,超越了文本结构系统的限制,达到了整体性的研究效果。四、整体把握的方式显然,乌斯宾斯基基于“视点”的结构诗学理论特别注重各种视点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效果,但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经验式批评,较其更具科学性。他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术语,通过对不同视点的深入剖析,达到了一定的明晰性,克服了“模糊性”,是介于中西方之间的一种“中庸式”批评方法,显示出中西思维方式互补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中西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是以老庄思想为主导的直觉艺术思维,重视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注重以直觉来体悟万物的统一性、相互联系、和谐相融的状态,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不重逻辑分析,不以分解的方式而用概括模糊方式去整体把握认知对象。(15)受其影响,中国古典文论则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评价,多运用“神、韵、气、味”等模糊概念来解读作品,在认识方法上强调对认识对象的总体印象,而相对不太侧重对研究对象的某一中心进行分析,这种批评思维是一种“整体把握”式的经验批评。(153)而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以科学思维为主,这种思维方式以逻辑论证为特征,强调科学性和实证性,注重对事物局部和深度的精确把握。所以西方文学批评多以解决某个主要矛盾为任务重点,从方法论上来说,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即科学归纳法相一致。这种局部的研究虽缺乏宏观整体上的把握,但却较为深入。较之西方的科学思维模式,中国式思维方式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即“整体观伴以结构性弱点,一体化认知结构伴以狭隘的人伦技术化倾向(18)”。但在中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受20世纪西方盛行的各种文艺批评理论,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的影响,我国当代诗学研究正朝向科学化、精确化的西方研究模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使以艺术思维为主的“整体性”中国传统诗学研究风格有所失却。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对乌斯宾斯基中西兼容的“中庸式”结构诗学理论的关注无疑在暗示我们,中国诗学理论研究的“整体性”回归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这种“整体性”应是“‘科学化’的整体性”。我国的诗学研究不仅要从乌斯宾斯基的结构诗学理论中汲取营养,更应该从其研究的方法论上受到启发。因为只有实现中西文化的双重扬弃和超越,实现中西思维方式的相互借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眼科知识讲座
- 幼儿园高热的护理措施
-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总结
- 如何加强项目安全管理
- 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合同
-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 手工皂买卖协议
- 三高病人护理
- 抵押合同修改协议
- 《章法之美》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经营店转让合同(4份范本)
- 110kV盘古变电站土建的施工方案设计
- 中考英语典型陷阱题例析
- 《银行有价单证及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办法》pdf模版
- 中国文化概况概要课件
- JJG(晋) 13-2021 机动车区间测速仪
- 体外循环意外时麻醉医生该做些什么?
- 基于语音信号去噪处理的FIR低通滤波器设计要点
- G414(五)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字形屋面梁
- (完整word版)男衬衫的制作工艺
- 家和万事兴-善人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