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_第1页
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_第2页
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_第3页
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_第4页
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第一节散文创作概况(一)此期散文的范畴与整体趋向:1、范畴:五六十年代人们对“散文”的认识,基本上是承继着“五四”以来现代文学所确立的“大散文”观念,即将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回忆录、游记、小品、随笔、传记文学、杂文、散文诗等,统统归纳于散文这一体裁。2、其整体趋向是:个性意识的淡化,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转向‘身外大事’的观照;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强调,‘工具’论取代了‘自娱’论;主观抒情成分减弱,客观记叙成分增强,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体制;以文化‘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热’消退,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勃兴,散文由多元的横向借鉴转向单一的纵向继承。”(二)发展概况:1、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1)、从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前后,是纪实性的散文兴盛的时期。这期间纪实性散文的主要形式是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也有一部分人物传记和个人自传性质的作品。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成绩集中在两个重要的题材领域:其一是当时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主要有专业作家的作品集,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华山、靳以、菡子等人的作品集,以及专业和业余作者的合集《朝鲜通讯报告选》(一、二、三辑)、《志愿军一日》和《志愿军英雄传》等。魏巍的文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这期间纪实性散文的一篇出类拔萃的优秀作品。其二是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济建设。这些主要以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的纪实性散文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新人新事的萌芽与成长,展现了新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这个领域的纪实性散文创作同样既有专业作家也有业余作者,其中特别是一些著名小说家例如柳青、秦兆阳、沙汀等的人物特写和吴运铎、高玉宝等的文学自传,格外引人注目。在这期间的纪实性散文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5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揭露生活矛盾和阴暗面的文艺特写与报告文学,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在桥梁工地上》等,这些作品虽然很快就遭到批判和打击,但却与当时同类性质的小说创作一起,构成了一股“干预生活”的重要文学潮流。(2)、本阶段艺术散文的倾向(第一次崛起)作品:周立波《灯》,老舍《养花》,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魏巍《我的老师》,丰子恺《庐山真面》,姚雪垠《惠泉吃茶记》,菡子的《小牛秧子》,郁风《浩伯伯——三十年的医生》,万全《搪瓷茶缸》,徐迟《归来》,徐开垒《竞赛》,沈从文《天安门前》,李根全《关于金达莱的传说》,晓立《节序、风俗和艺术》,葛洛《龙店乡的喜日》,肖凤《豆芽菜和小松树》,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青《欧行书简》,碧野《天山景物记》,贺敬之《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韩北屏《伊犁河畔》等等。特点:A.题材较为开阔。“养花”、“吃茶”这样的作品开始尝试了;“游山”、“赏秋”这样的文章也出现了,搪瓷“茶缸”,物件卑微,但摆到了文学的殿堂;“金达莱”、“五色土”,传闻神奇。作为个人的情趣、嗜好,它们开始明显地复归了。B.思想、文笔也相当洒脱。散文写作思想上少有顾忌,文笔上也较通脱,还是颇有些锋芒与才性的——这不仅在前几年很罕见,而且此后(直至“文革”结束)再无显现C.不少当代散文名家都在这一年奠定了他们创作的基本格调。如杨朔,《香山红叶》标志了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而秦牧,《社稷坛抒情》是他由杂文、小品转入散文创作的重要起点;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他写的最“纯正”的一篇散文;老舍的《养花》,是他建国后写得最轻松、最见个性的一篇东西……这在当代散文发展史上是很值得注意、很值得研究的。D.开始出现了散文“小说化”的不良倾向。在克服前一阶段散文“报道化”的同时,一些作品又走入了“小说化”的编造之途。象何为的《第二次考试》,白桦的《洛灯灯火》,筱石的《入学》,谷峪的《挂起了防火旗之后》,李纳的《一次会见》等,也程度不同地带有这种“小说化”倾向,离开了艺术散文写“我”、主“情”、讲“散”、求“美”的内向化之路。这种偏离散文“自性”(自身艺术规律)的倾向,对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发生了严重不良的影响。(3)杂文——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政治情况的变化,杂文创作的批判和讽刺的锋芒连同这种文体本身,都在开始减弱和走向萎缩。虽然在50年代中期因为“双百”方针的感召而出现了短暂的复苏,但很快便遭受到更严厉的批判和打击。50年代初仅有马铁丁的《思想杂谈》,双百时期出现巴人、茅盾、叶圣陶、任晦等人的杂文。巴人的《况钟的笔》,通过况钟三起三落的用笔过程,阐明了“笔下有人”的道理,说明了要在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这两支笔锋中间“杀出一条真理的路来”需要大勇气、大智慧。严秀的《九斤老太论》,在列数了九斤老太的种种表现后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对那些保守的“老太”们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任晦的《废名论存疑》,对当时“废名排号”的现象予以辛辣的嘲讽,令人忍俊不禁。江有生的《行行有禁忌,事事得罪人》,写了漫画家动辄得咎的境况,使人感慨万端。金绣龙的《何必曰利》,秦似的《比大和比小》,唐弢的《“言论老生”》,闻壁的《八股文种种》,写得入木三分,堪称精品。2.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以前的散文(1)抒情散文繁荣: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作品:杨朔的《茶花赋》、《樱花雨》、《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红玛瑙》、《樱花漫记》,秦牧的《花城》、《古战场春晓》,吴怕萧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曹靖华的《花》、《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冰心的《樱花赞》,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丰子恺的《上天都》,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于敏的《西湖即景》,唐弢的《琐记》,魏钢焰的《船夫曲》,严阵的《牡丹园记》,冯牧的《湖光山色之间》等,都在这一年内问世。原因:A.理论的倡导。1961年上半年《人民日报》开辟的“笔谈散文”专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创作规律和历史传统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古今散文的一些名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析,使散文作家开始有了艺术追求的自觉和学习借鉴的对象,在创作中更加重视构思和传达的技巧,使文艺性散文的创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B.现实政治的需要。以经历了“大跃进”的挫折和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之后,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需要发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激励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克服暂时困难,争取光明前途,也需要文艺性的散文这种自由灵活、感染力强的形式发挥宣传教育作用。这也是这期间文艺性散文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3)文艺政策的调整。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短暂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也给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使文艺性散文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当代散文史上第一个文艺性散文创作的高潮。特点:A.散文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那种无“我”、无“情”的散文虽仍多有,但着“我”之色、显“我”之情的作品显然增多,前一时期那种“报道化”、“小说化”的倾向有所克服。象《荔枝蜜》、《雨中登泰山》、《长江三日》、《从镰仓带回的照片》等,都通过“我”的志向、性格、胸襟、情趣表现出了活泼泼的人格力量。B.艺术水准有明显提高。这期间的作品虽缺乏上次“崛起”时那种思想的锋芒、洒脱的文笔,但在艺术上却有精雕细刻、严谨求工的长处。力求站在时代的高度,向生活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开掘,阐释鲜明的哲理,抒发饱满的激情,表现出时代的最强音,这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形成的极富时代特征的政治抒情型散文文体的特征。刘白羽的散文就是这种文体的突出代表。刘白羽的散文风格的形成,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前期创作密切相关。较长时间的记者生涯,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经写下过许多气魄宏大、评析精当的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样的个人经历和写作历史,逐渐使他的散文创作惯于用“全景”取材、从大处着笔,因而具有一种宏阔的规模和气势。而且他的长于评析新闻事件的能力,也使他对事物的把握具有一种逻辑的和理性的穿透力量,故而又能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当他把这样的创作个性和艺术才能转向抒情散文的写作,必然会给他的作品带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全新的艺术面貌。(1)情感空间的广阔杨朔的散文是从生活的海洋中撷取一朵情感的浪花,通过这朵浪花去折射海洋的丰富辽阔。刘白羽的散文则通过组合个人的阅历和感受,尽可能地把生活的海洋的丰富和辽阔展现在读者面前,因而他的散文的情感空间就显得十分广阔。刘白羽对事物的感受一般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而是由眼前的景物人事推及四面八方、过去未来。哲理思索的深邃洋溢着激越的时代激情和革命的情怀,追求“急流勇进之美”成为其美学理想。把激越的革命激情和生活哲理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超拔之感。选取写作题材时,总是爱剪取那能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大时代”的一角。这样,炽热的战斗,勇猛的进军,沸腾的工地,雄壮的欢歌,差不多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写景,他最喜欢写的也是高山、大海,日出、黎明,不灭的灯光、奔泻的江河,以及那在风狂浪险中拚搏奋进的一叶扁舟。因为主要涉及的是革命的主题,故而刘白羽的散文中的哲理可以称之为革命的哲理或革命者的人生哲学。又因为他的这种思索总要联系比较深远的背景和涉及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书本知识,所以又有比较厚重的历史感和比较普遍的启示意义。(3)结构大开大阖、汪洋恣肆,善用对照、反复。写日出,就不仅仅是眼前的日出景象,而是在世界各地和个人的经历中看到的或遗憾未能看到的种种日出。写长江三峡,也不仅仅是写三峡的风光和气势,而是与三峡有关的诸多山川名胜、历史人物、都市景观、民间传说,乃至与三峡并无直接关系的世界革命历史人物,等等。正是通过这种由此及彼的艺术联想,作者把他对于现实与历史的丰富的经验和感受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艺术空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无比壮阔的生活画面。4)语言色彩绚丽,气势磅礴,形成粗放、雄健的风格。刘白羽的散文语言有很强的色彩感,这种语言的色彩是与他的情感的基调和意象的内涵相适应的,因而是凝重的、浑厚的。与此同时,他的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又赋予他的语言以一种一泻千里的气势。这种注重夸饰形容(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的语言风格,使刘白羽的散文十分接近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赋体的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散文文体,刘白羽散文的缺憾也是十分明显的。取材的相近使文章主题显得重复与单调,而激情的过于奔放和歌颂的过度拔高也使作家个体的“小我”不断向“阶级”“国家”的“大我”膨胀,形成了一种散文的“自我膨胀”模式,以致使文体中阶级、国家、人民的情感比重大,“小我”的人生况味欠缺。(三)秦牧的散文1、生平及创作:秦牧(1919—)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出生于香港,三岁随父母去新加坡,1932年回国。抗战胜利后开始写作,1947年经叶圣陶审订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秦牧杂文》。50、60年代,他致力于散文创作,结集出版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这些作品连同他的《艺海拾贝》,产生了广泛的影响。8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长街灯语》、《花蜜与蜂刺》、《晴窗晨笔》等近十部。2、特征及风格:同样是时代的颂歌,同样立足于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活,秦牧选取的是知识小品型的散文文体的写作。知识小品是指那些采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在道古论今中明晰事理,在谈天说地中蕴藉知识,有抒情,重理趣,力求达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的一类散文文体。这种文体构架的核心是知识的孕育与播扬,知识性成为思想性得以存在和呈示的柱石,成为趣味性得以展现的载体。秦牧是最早明确提出这类文体概念的散文家。他说:“除了国际、社会斗争、艺术理论、风土人物志一类的散文外,我们应该有知识小品、谈天说地、个人抒情一类的散文。”并明确指出这类散文的写作宗旨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而且秦牧身体力行地去写作这种文体,去选择生活中新鲜、奇警、独特而又富于知识性的事物,夹叙夹议,联想开去,抒发令人能展开深思的情思和哲理。这也就成为秦牧散文文体的最独到、突出的特点。1、对知识的“综合”。秦牧的散文取材十分广泛,题材问题对他来说,几乎不存在任何局限。因而大至宇宙苍穹,微至一粒种子;古至生物起源之三叶虫,今至遨游天际之人造星辰;广至天涯海角、南北两极,博至神仙鬼怪、飞潜动植;普通如脚下土地,缤纷如南国花节;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无不在秦牧的取材范围之内。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散文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十分丰富。这些知识有些有一定的联系,有些却毫无关联。但不论何种情况,秦牧都能将它们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使之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因此他的散文虽然材料繁多,知识丰富,却无零碎杂乱之感。例如《土地》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的一幕怪剧、中国古代皇帝封侯的仪式、外国殖民主义者强迫被征服者投降的仪式、海外华侨的“乡井土”、湛江的“寸金桥”、福建沿海一带流行的妇女发髻装饰品,一直到历史上流传的保卫土地的抗敌爱国故事,现实中展现的连接岛屿和大陆的宏伟工程,比苏伊士运河还要长的运河,农村青年技术员改造土壤的场面等。全文以土地为触发点和凝聚点,先写古代贵族和帝王把土地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次写历代劳动人民热爱土地的深厚感情和他们为保卫土地而英勇斗争的事迹,最后着重描写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创造奇迹的动人场面。这些隔着遥远时空的人事和互不相关的知识,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从总体上显示了土地——这个人类生存之母所经历的历史沧桑和时代变化。联想丰富、旁征博引、跳跃挥发,阐发出炽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激励人民热爱、建设、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的文章主旨。其他如《古战场春晓》的说古论今,《社稷坛抒情》的谈天说地,《花城》的说花,《潮汐和船》的谈船,等等,都表现了这种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特征。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使秦牧的散文显得内容充实,肌体丰满,也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2、对材料的“点化”。秦牧曾说写散文要善于“点出新意”,“画龙点睛”。他的散文丰富的材料正是依靠这种“点化”的本领,现出时代的“新意”,透出哲理的精神的。例如《土地》,作者通过大量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历述大地母亲的种种沧桑浮沉和历史遭际,只是因为需要回答作者在作品中点明的一个中心问题:在人民做了土地的主人的时代,应当如何保卫和建设每一寸土地,使之发挥更大的潜力,变得更加美好,这些材料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