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所载《诗》考论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82558fec483744d57a82b6d55b2acf/4482558fec483744d57a82b6d55b2acf1.gif)
![《左传》所载《诗》考论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82558fec483744d57a82b6d55b2acf/4482558fec483744d57a82b6d55b2acf2.gif)
![《左传》所载《诗》考论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82558fec483744d57a82b6d55b2acf/4482558fec483744d57a82b6d55b2acf3.gif)
![《左传》所载《诗》考论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82558fec483744d57a82b6d55b2acf/4482558fec483744d57a82b6d55b2acf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左传》所载《诗》考论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化和动荡的时代,它不仅培养了混乱英雄,而且培养了多样而沉重的文化。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考证》中提到:“秦地的人好稼穑,务本业;又以气力为上,以射猎为先。河内殷墟一带的人性质刚强,多豪杰;喜相侵夺,薄于恩礼。晋地的人深思俭陋。……卫地的人性质刚武,风俗淫乱。”不同文化地域的国家,礼俗风尚也各具特色。然而,重《诗》确是当时社会一个普遍的文化要求。愈是“礼崩乐坏”,就愈是对《诗》学修养有所要求。孔子甚至主张把《诗》用到语言中去,用《诗》去实施典礼、讽刺和赋诗等,用诗去实现“使于四方”等政治目的。作为记录那一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著作,《左传》与《诗》渊源颇深。《左传》时人讲求“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所以,多引诗《书》《易》以说理。因《诗》为韵语,易于记诵,而且音节铿锵,辞藻凝练,更具文饰的作用,所以用诗最多。顾颉刚先生的《〈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通过对先秦时期用诗情况的深入考辨,认为先秦用诗大致有典礼、讽谏、赋诗、言语等四种情况。这些用诗又具体可分为赋诗、歌诗、诵诗、评诗、引诗等方面。而这其中的引诗、赋诗、诵诗、歌诗都有所差别,尤其是赋诗、诵诗、歌诗,它们的行为主体、用诗形式、原则和功能上划分是比较严格的。劳孝舆《春秋诗话》曰:“引诗者,引诗之说以证其事也。事,主也;诗,宾也。然如断狱焉,诗则爰书也,引之断之,而后事之是非曲直,锱铢不爽其衡。”可见,《左传》引诗重在阐其理、证其事、断褒贬、评是非,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众所周知,“君子曰”“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的发论形式,是《左传》标志性的特色。《左传》称引“君子曰”共一百二十二条,其中以“君子曰”引诗者,五十二条,或褒贬,或补遗,或载道。如《左传·桓公十二年》曰: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隐公四年,莒人伐杞,因此两国不和。桓公和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是为了调节杞、莒的关系。之前,宋向郑求赂太多,郑国受不了,引发不和。桓公想调节两国关系,与宋公盟于毂丘。因为不知道宋国是否真的想讲和,又有虚、龟之会。然而,宋公贪鄙,三会盟都不肯讲和,所以,鲁、郑联合伐宋,正因为宋国不讲信用。作者遂引《诗经·小雅·巧言》“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佐证“如果不讲信用,即使多次会盟也没有什么好处”,批判宋公的背信,强调信用在外交中的重要性。《左传·僖公十二年》,君子引《诗经·大雅·旱麓》:“恺悌君子,神所劳矣”,阐明和乐平易的君子,神灵必定会保佑他的道理,歌颂了管仲的谦德礼仪。《左传·僖公二十年》君子引《诗经·召南·行路》:“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喻行事需量力而行,暗指随国想叛楚,是不明智的行为。此外,除君子引诗外,《左传》中还有时人引诗与孔子、仲尼引诗。其中,冠以孔子、仲尼之名引诗的情况并不多,只有七条。它与君子引诗一样,都是以《诗》之名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一定的评价。如《左传·昭公十三年》曰: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礻日服以戏于朝。泄冶谏曰:“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请杀之,公弗禁,遂杀泄冶。孔子曰:“《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楚子为厉之役故,伐郑。晋缺救郑,郑伯败楚师于柳棼。国人皆喜,唯子良忧曰:“是国之灾也,吾死无日矣。”陈灵公荒淫无耻,与陈大夫御叔之妻夏姬私通,还把夏姬的贴身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泄冶进谏,陈灵公表面上表示愿意改过,实则怀恨在心,指使其他两个与夏姬私通的孔宁、仪行父杀掉了泄冶。这里以孔子引《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说明百姓多行邪恶,就不要再去自立法度了。孔子认为泄冶因强谏而死,是不知明哲保身,这里作者借孔子引诗,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左传·昭公十三年》以“仲尼谓”引《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肯定子产对国家的作用,认为君子所以乐,因其能成为国家的基石。《左传》中时人引诗的条目就比较多了,多出现于各国君臣外交或是大臣劝谏的场合中,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功能上与我们今日论证中的“引经据典”相似。如《左传·文公十一年》:或谓子舟曰:“国君不可戮也。”子舟曰:“当官而行,何强之有?”《诗》曰:“刚亦不吐,柔亦不茹。”毋诡随,以谨罔极。“是亦非辟强也,敢爱死以乱官乎!”宋公违命,子舟身为左司马,“其仆以”,有人对子舟说,这样相当于侮辱宋国国君,子舟遂引《诗》彰其当其官行其责、不畏强横的准则。又如《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士季劝谏,晋灵公敷衍承诺将改过,稽首引《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又引《诗》“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以此勉励晋灵公,希望他能弥补过失。引诗是《左传》中比较广泛的用语情况,引诗本身对场合、对象、用诗的形式规范都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划分,属于比较普遍通用的“引用”形式。可以说,它与赋诗、歌诗、诵诗的区别是很大的。赋诗、歌诗、诵诗的使用更多地讲求一些规范。功能上,引诗偏重“证其事,表其态。”;赋诗偏重“诗言志”;歌诗更重“仪式功能”;而诵诗则偏于其“讽刺”效果。能赋诗者,绝非泛泛之辈,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尤其是《诗》学修养的人才能做到,更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很多时候,尤其是外交活动中,《诗》甚至可以完全代替语言,双方均以《诗》为代言,婉曲隐晦地表达彼此的意愿。我们知道,外交是很讲究辞令艺术的,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要怎么说,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会盟之类重大场合中,更加不得不谨于言辞。这样,《诗》就成了最好的媒介。赋诗者以《诗》表达心意,而听诗者凭借自己的《诗》学修为,谙其意,并对答,从而达成交流沟通的目的。颇具典型的如《左传·文公十三年》: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欲请鲁文公代为向晋求和,郑大夫赋《鸿雁》首章(《左传》记赋诗某篇,不说某章,通指首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以鳏寡自比郑国,请文公怜悯,代为向晋求和。季文子赋《四月》首章:“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意指鲁国也是鳏寡,借此推诿。子家又赋《载驰》之四章取:“控于大邦,谁因其极。”表达小国有急,请鲁文公偏劳之意。鲁文公见不好再推辞,遂季文子代赋《采薇》之四章,义取不敢定居,愿为郑国再往晋国求和。暂不深究其造篇或诵古,就赋诗主体而言,大都为贵族阶层,这自然是受限于当时的教育范围、文化特权。主体大都是属于诸侯国中的上卿、大夫之列,而场合自然也就是他们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外交盟会等。《诗》几乎是盛极一时的“贵族语言”。与赋诗相比,歌诗则必须协以音节。更为严格者,甚至要兼顾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效果。马银琴《春秋时代赋引风气下〈诗〉的传播与特点》中提出:“《左传》中凡云‘赋者’,皆自赋,而云‘歌’者,则有乐工完成。”所以,歌诗也就是所谓的“工歌”。《左传》关于“工歌”的记载比较少,《左传·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晋侯与诸侯于水边饮宴,使诸大夫舞,要求他们的唱诗要和舞蹈相配,并能表达自己的思想。齐高厚的诗不符合晋侯的要求,被认为是“不类”,而且从其诗知道齐有二心。高厚逃归,遭到诸侯的共同讨伐。由此可见,工歌的使用容不得丝毫马虎,场合、音乐、舞蹈、工歌之对象都不能有违礼之处,更突显其仪式功能。“诵诗”其“诵者”也是乐师,不过不是配以音乐歌舞之,而是不必谐音地朗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提出:“歌与诵不同,歌必依乐谱,诵仅有抑扬顿挫而已。”《左传》中诵诗的记载就更加少了。其中《襄公十四年》有一例: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孙文子如戚,孙蒯入使。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公使歌之,遂诵之。卫献公有意羞辱孙氏,所以命乐师歌《巧言》,借此暗指孙氏跋扈不臣,又无能耐。乐师不敢为,师曹为报受鞭之仇,按照乐谱演唱了一遍,怕孙氏不明白,又诵了一遍。由此可见,“诵”是极具“讽刺”效果的。《说文解字》曰:“诵,讽也。”又曰:“讽,诵也。”段玉裁注时,认为“诵诗”是“讽诗”的进一步延展。也就是说,“诵”非单纯的直背,而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的朗读,一旦语言文字注入了个人情感,那么听诗的人则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诗》所表达的情感,那么“诵诗”的预期效果也就达到了。正如“诵《巧言》”成功地激怒了孙氏,孙文字转而入都攻卫献公,国君被逐,一场浩劫降临。又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叔孙穆子食庆封,庆封汜祭。穆子不说,使工为之诵《茅鸱》,亦不知。既而齐人来让,奔吴。吴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子服惠伯谓叔孙曰:“天殆富淫人,庆封又富矣。”穆子设宴招待庆封,庆封不知礼仪,遍祭诸神,引起穆子不悦。使乐师诵《茅鸱》讽刺他不敬,可是,庆封却不明白,可见其愚蠢。“诵诗”的讽刺效果是显于赋诗、歌诗的,一字曰“诵”可谓“褒贬尽现”了,极为形象地体现了《左传》微言大义之功效。总而言之,《左传》中引诗、赋诗、歌诗、诵诗各有其用武之地,也各自达到其特定的表达效果。虽有微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女式内增高鞋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城市综合体施工合同封面(商业地产)
- 2025年饮料灌装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护理员岗位责任聘用协议书
- 2025年度旧车交易车辆信息真实性承诺书
- 2025年度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安全生产合同
- 2025年客房椅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家电售后服务外包合同
- 2020-2025年中国自卸农用车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保险IT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病历书写规范细则(2024年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测试卷(二)(含答案)
- 做账实操-牙科诊所的账务处理
- 双方共同买车合同范例
- 汽车智能制造技术课件
- 中医外治法课件
- 2025届山东省滨州市三校联考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题(公共部分题+专业部分题)及答案
- 4.2 歌曲《牧羊女》课件(14张)
- 2023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安全标准铅炭电池(铅酸电池)
- 2024都市人群科学护肝白皮书-byhealthx庶正康讯x天猫-20240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