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美下第三课《两个外国美术流派》_第1页
八美下第三课《两个外国美术流派》_第2页
八美下第三课《两个外国美术流派》_第3页
八美下第三课《两个外国美术流派》_第4页
八美下第三课《两个外国美术流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个外国美术流派你能把下面的油画人物作品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吗?②③①④试着概况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人物造型精准、轮廓清晰,色调沉稳和谐。淡化形体、明暗关系,突出光与色彩的变化。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古希腊布罗格利公主像(油画)

1853安格尔(法国)比较这两幅作品,它们有共同点吗?造型逼真比例精准注重细节沉稳静谧

新古典主义的诞生概念——力求恢复古典美术(主要指希腊美术和罗马美术)的传统,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史上掀起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特点选择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新古典主义的“旗手”——达维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

革命前期(1784-1789)▪

大革命期间(1789-1794)▪

拿破仑帝国时代(1798-1814)▪

流亡时期(1816-1825)《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老荷拉斯荷拉斯三兄弟母亲妻子妹妹“不胜利归来,就战死疆场”《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不仅是达维特的成名之作,而且对于法国美术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于178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的前夕。它的主题是宣扬英雄主义和刚毅果敢精神,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为了祖国,必须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在这悲壮的戏剧场面上得到了充分的揭示。由于作者以朴实无华的写实风格、精确严谨的构图和英雄式雄浑的笔调进行了描绘,所以这幅画后来成为绘画艺术的典范。题材取自古罗马的传说,据古罗马的野史记述:荷拉斯是古罗马的一个家族,当年罗马人曾与比邻的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人发生战争,但双方的人民却有着亲密的通婚关系。战争延续多年未决胜负,最后决定双方各选派三名勇士进行格斗,以胜败决定罗马城与阿尔贝城的统治权的归属。罗马城选了荷拉斯三兄弟,对方选了居里亚斯三兄弟,但这两组兄弟中却有婚姻关系,小荷拉斯之一的妻子是居里亚斯兄弟的姊妹,小居里亚斯的未婚妻则是小荷拉斯的同胞。但荷拉斯不顾女人们的反对为了祖国,决定让三兄弟去格斗。画面正是表现三个兄弟在出发前向宝剑宣誓“不胜利归来,就战死疆场”的场面,老荷拉斯位于画面的正中,他手上的刀剑是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右角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姐妹,母亲担心出征凶多吉少而心痛如割,妻子搂着孩子泣不成声,最右侧的一个姊妹,由于她是作战对方的未婚妻,心乱如麻,因为不论胜负,她都将失去自己的亲人。在法国大革命前,达维特总共画了五幅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在这些作品中,他用一些附件来辅助历史题材的陈述,让人可以辨认出其中具有时代性的事物表征,例如:头盔、罗马式的宽外袍、斜挂在肩上的皮带、古典式的圆柱、柱廊等等。我们先来看看《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的创作动机,该画本是受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委派而创作的,因此,达维特还享受了在卢浮尔宫居住高级房间的荣幸,不过应该承认,《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在客观上还是起到了鼓吹革命道义的作用,散发着一种新道德的热忱。当时的人们已经把它的展出与法国作家博马舍的喜剧《费迦罗的婚礼》的上演看成同样是呼唤革命的重大事件了。《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在沙龙展出中造成极大的轰动,这幅达维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的油画,仍收藏在法国巴黎卢佛尔宫中。(出于政治争端,荷拉斯三兄弟与邻城阿尔巴三兄弟对阵,结果死伤惨重,唯一生还的荷拉斯在凯旋返回罗马途中,又杀死了他的一个妹妹,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前来哀悼阿尔巴三兄弟之一———自己的未婚夫)该画作结构严谨,透过画面上以剑为誓的荷拉斯兄弟,背后柱廊的阴影以及一旁伤心的妇女,营造出一股神秘的气氛;形成对比的光线与阴影、直线与曲线,不但对照出暴力与怜悯,也让人感受到画布上所透露出的无尽悲凉。荷拉斯兄弟的誓言本是来自他们的父亲,是一种父权下的产物,三兄弟只不过是因为这种来自“独裁”理念而愿意牺牲自己。不过,再也没有任何美德比爱国心更重要了,就像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为了要改变独裁政体、追求理想的爱国行动。男人钢铁般坚强的动作和女人悲伤软弱的美形成强烈的对比,酝酿出瞬间的紧张。充分表现出为共和国而牺牲个人感情与存在的精神,融汇着主题的画风在这个英雄化的世界里唤起单纯质朴的热情和坚贞的正义感。这种英雄主义、动作的含蓄、色彩也尽量的控制着,但却给人强烈的印象,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总之,达维特在大革命这一时期创作的历史题材的画作,不但内容具有革命的鼓动性,而且,其形式的严谨也增长了内容的理智气氛,对当时的革命情绪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马拉之死“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献给马拉达维特马拉之死1793达维特(法国)

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法国大革命已经爆发了4年,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而马拉就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浴室也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持不同政见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使这位革命领导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死去。

达维特将马拉的表情刻画得很安详,如同因过度疲劳而睡熟一样,手中还握着鹅毛笔,以及一份正待签署的申请书。构图压得很低,上方的黑色占去了大片面积,整体风格单纯、简洁,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息。马拉(Jean-PaulMarat,1743–1793),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

马拉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十分厌恶他残忍行为的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大卫本来就对革命报以同情,又与马拉有些私交,就在暗杀发生的前几天,他还曾访问马拉,亲眼见到过他在浴缸中办公的情景:“浴缸旁边有一只木箱,上面放着墨水瓶和纸,在浴缸外的手却在书写关于人

死亡的消息传出,大卫便开始着手创作这幅作品,他认为将死者生前为公众操劳的生活情景展现出来对人们是有益的。画面以它的单纯、简洁打动人心。除了安详的人物、白色的浴巾、绿色的桌布、黄色的木箱,再没有太多累赘的图像。构图压得很低,上方的黑色占去了大片面积,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息。马拉如同过度疲劳而静静睡去一样,手中还握着鹅毛笔以及一份正待签署的申请书,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其中,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正是凶手的姓名。木箱上的一些细节也值得注意,那里摆放着墨水瓶、鹅毛笔、几张纸币和一封便条,便条上写着:“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论现实中的样子是否如此,这一切显然都是经过画家精心安排的,他意图通过道德和人格的感召来衬托谋杀的罪恶。

《苏格拉底之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

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1-2]

1794年热月9日,雅各宾党的政权被反动的资产阶级政党丹敦派所推翻,罗伯斯庇尔也被送上断头台,作为雅各宾党的达维特二次被捕入狱,被罗列的罪状有十七条之多,险遭杀身之祸。幸得已经同他离婚的妻子为他抗辩才获释出狱,之后,他改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艺术见解,离开了尖锐的政治斗争生活。可以说,雅各宾政党的下台成为达维特艺术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达维特的艺术中包含着一种激昂奋斗的革命斗志,客观上顺应和鼓舞了法国大革命,而之后包括在牢中作的《萨宾妇女》,在拿破仑帝国时期的《拿破仑横跨阿尔卑斯山》、《拿破仑一世的加冕大典》、《颁授老鹰旗帜》以及拿破仑帝国失败后流亡海外时所作的《战神马尔斯被维纳斯与美惠三女神解除武器》等作品,再也没有反映那个时代的革命思想了,不再号召人民革命,为共和与自由而斗争,而是要人民放下武器,停止斗争,以及为帝王歌功颂德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后,大卫做了他的宫廷画师,创作了许多颂歌式的巨幅画作。大卫一生的荣辱也就和拿破仑紧密相连。1794年,热月政变发动后,法国新建的督政府并未巩固,王党的复辟活动便乘机猖獗起来。加上欧洲已建立的反法联盟,严重地威胁着法国。此时,国内的人民运动又高涨起来。法国资产阶级政权急需一个新的领袖来巩固他们已获取的革命成果,这个人不仅能抵御外国的干涉,还能防止国内人民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在这种情势下,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巴黎大资产阶级赖以稳固他们的既得利益的最合适的人选了。[1]

拿破仑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所建立的法兰西帝国,导致法国大革命的最终失败,但在防御外敌,加强法国实力方面,他又是一个英明的开拓者。拿破仑这一系列政治策略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锦囊妙计”,那就是他穿上了古代罗马的服装,讲着罗马的语言来实现当代的任务,实现罗马时代一些帝王所惯用的对外扩张的军事路线。[1]

拿破仑约瑟芬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法国画家达雅克·路易·大卫(又译“达维特”、简称“大卫”)于1805-1807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它是画家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画家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由于这幅画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饰,姿态和表情,复杂的环境和众多人物所应该有的光影效果和复杂色彩层次的把握,是一幅世界著名的高难度巨幅人物组油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达维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1]

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教皇庇护七世,他无力地坐着,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达维特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他找人帮他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来作模特儿。[拿破仑一世的加冕1805—1807达维特试着从造型、色彩、构图、题材方面分析这幅作品。拿破仑一世(1769-1821)站在画面中心,身着加冕。约瑟芬·德博阿尔内(1763年至1814年)接收来自皇帝,不是教皇手中的桂冠。。庇护七世(1742年至1823年),主教在加冕仪式的画面上,只是简单镶嵌在里面,很难被识别。查尔斯-弗朗索瓦·勒布伦(1739年至1824年),拿破仑·波拿巴的三个领事之一,他手里拿着“查理曼大帝”的权杖。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1753年至1824年),也是领事之一,后成为帝国的王子校长。他也握着“正义之手”的权杖。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1753年至1815年),1805年成为帝国元帅。塔列朗(1754年至1836年),1804年7月11日成为帝国元帅。查尔斯·拿破仑(1802至1807年),路易·波拿巴和霍滕斯博.阿尔德的儿子。波利娜.波拿巴(卡罗琳·波拿巴),拿破仑的妹妹,她在注视约瑟芬的披风。路易·波拿巴(1778年至1846年),皇帝的弟弟。他1806年成为荷兰国王。约瑟夫·波拿巴(1768年至1844年),皇帝的弟弟,他被授予皇家王子的称号,并在1806年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成为西班牙国王。约阿希姆·穆拉特(1767年至1815年),帝国元帅,1808年他成为那不勒斯国王,他是卡罗琳·波拿巴的丈夫。玛丽亚·莱蒂西亚·拉莫利诺(1750年至1836年),拿破仑的母亲。她被画家安排在看台上。她实际的确没有参加仪式,是因为拿破仑和他的弟弟吕西安之间的纠纷。但画家大卫却将她画入大典仪式,为此,当拿破仑看到在1808年完成了的这幅画时,十分感谢这位另类的画家。画家雅克·路易·大卫被发现在看台上占有一席之地。[2]

达维特描绘的是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国王加冕仪式的场面。画面中的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气氛庄严。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题材:

构图上以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场景画面为中心,描绘出这一规模宏大、人物繁多的场面。构图宏大,场面壮观,强调平稳性和完整性。构图:人物形象精准如雕刻一般,轮廓立体分明,注重素描,突出对材质细节的表现。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局部细节刻画细致到位,轮廓分明,强调明暗关系。造型:色调深沉厚重、富丽堂皇,给人和谐、宁静的感觉。色彩:大卫把画面人物安排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概,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画面上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形成对比。凡尔赛博物馆绘画部总策划人克莱尔·康斯坦女士介绍说,拿破仑对这幅画的创作进行了干预,要求对真实的历史细节作修改。其实,拿破仑翻山时骑的不是马而是驴子,穿的是普通军大衣而不是红色斗篷。他之所以要求做这样的修改,据说是为了渲染其“英雄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劫夺萨宾妇女

爱尔茜里罗马王罗穆吕斯萨宾王都斯《劫夺萨宾妇女》的题材源自罗马神话传说:罗马人在邀请邻邦萨宾人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悄悄地打入萨宾城,抢去了那里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萨宾人是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的一支古意大利民族。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一位部落领袖罗穆吕斯早就觊觎萨宾女人。在萨宾城正在欢庆的节日里,他们冲进城去,掠夺萨宾妇女和她们的财产。从此,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斗。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争引起萨宾妇女的恐惧,为了不使自己的父兄和已经与她们成婚的罗马人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儿奔到战场上来阻止这场厮杀。画面描述画上站在中央用双手挡开鏖战激烈的敌对双方的萨宾妇女名叫爱尔茜里。她奋不顾身走到前面,孩子已从她的怀里掉落在地,左右几个妇女抢步上来搂住幼儿;前景上右侧一个正欲投枪的武士即是罗马王罗穆吕斯,他背朝观者,与对方另一持盾拿剑、胸朝观众的萨宾王都斯,构成势均力敌的一对。画上所有人物都以裸体或半裸体展现,这是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为了显示绘画造型布局,画上不论远景,还是近景,不论人物还是兵器,都要服从黄金分割的视觉法则。如右侧的战马与左侧高举婴儿的妇女形象相对称;爱尔茜里的白色衣服与后面稍右的红色衣服相协调。前景上两个对峙的武士的相对站势……双方的厮杀尽管气氛强烈,但主要人物的构图,包括两个部落王的正反面盾牌,高举着的婴儿的竖形与横向标枪的水平形,都是在这种法则下的稳定构图。刀枪剑戟杀气腾腾,可是人物的表情却都是那样缺乏生气,显得有点做作(只有中央的妇女与两边两个部落王,稍显紧张一些)。814年,拿破仑帝国崩溃,拿破仑被放逐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掌权。达维特也于1816年1月27日离开巴黎流亡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那里定居下来。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大多以神话题材为主,如《丘比特与塞姬》、《战神马尔斯被维纳斯与美惠三女神解除武装》,其中表露出一种甜润之意,全然没有大革命期间的激情、帝国时代的热情。达维特最后的作品《战神马尔斯被维纳斯与美惠三女神解除武装》,初看时似乎是大卫最形式主义的作品,画中有云、柱廊、鸽子、丘比特与美惠三女神,是典型的新古典派作品。达维特作品中没有一幅画的色彩是如此协调,事实上色彩在此画中扮演了串联画中不同人物动作的关键角色。画中的战神完全解除武装,小爱神正在松解战神的鞋带,革命性在这里彻底消亡怠尽了。1824年,德拉克洛瓦所代表的浪漫主义完全取代了达维特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地位。1825年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