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_第1页
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_第2页
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_第3页
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_第4页
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地位的提高1集权体制开始形成2农业的发展3货币形制4富民思想5学术思想的合流趋势6综合7一、选择题1.(2019·四川南充适应性考试)春秋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到了战国时,修墓道不用天子批准了,不但中型墓出现墓道,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这种现象说明()A.诸侯已经取代周天子 B.血缘关系被打破C.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D.平民地位的提高解析:D由材料“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战国时……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等级制度被破坏,平民地位提高,故D项正确。当时诸侯并未取代周天子,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一直存在,故B项错误;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2.(2019·四川名校诊断)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图一、图二即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这表明()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B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图一和图二的玺印图可以看出,二者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3.(2019·广东江门模拟)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类别词及次数整地类农具词耜(4次)钱(1次)镈(2次)收割类农具词铚(1次)艾(1次)仓储类农具词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A.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解析:A通过题干中的统计表可知,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项。《诗经》主要记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而此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在此种制度之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排除B项;统计表只是列举了很多种农具,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排除C项;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排除D项。4.(2019·湖南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读图,可推知()A.布币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B.布币演进折射出中国政局趋于统一C.国家分裂与动荡导致了币形混乱D.布币的名称由来与其制作材料有关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并观察布币的形状可知布币的形制是仿照古代的农具形状铸造的,受到农业的影响,所以可推知布币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故选A。根据“重量变轻,体形变薄为片状”可知布币形制的变化是从美学功能和便于携带以及计量等方面考虑的,不能折射中国政局的情况,故排除B、C两项;布币的名称是由其形制演化而来,而不是因为制作材料,故排除D项。5.(2019·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解析:D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富民思想,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故答案为D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项;材料是民间思想,不能体现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6.(2019·湖南怀化一模)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解析:B战国后期,百家思想出现合流趋势,材料中“统一”“整合”体现了这一趋势,而此时的时代特征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向统一演进,体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晋献公曾祖父(非嫡长子)被封到曲沃(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很快,力量壮大起来。经过七十年时间,晋献公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将晋国国君消灭。西周天子对此违反宗法制度的行为束手无策。晋献公即位后,地位不稳,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强大,威胁到国君。于是,晋献公将同姓的公族消灭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虽然消除了公族内部对君位的威胁,可是这样一来,政权就渐渐落到卿大夫手中。这种卿权坐大的现象在秦国却并不严重。晋国的卿权强大,发展到极致便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强大统一的晋国顷刻间消失了。卿权坐大是春秋时期历史的必然,但发生在晋国等少数诸侯国中又是历史的偶然。——王立群《读史札记》材料二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个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一个人来替代他,并且这个替代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试从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的角度解析晋国解体的原因。解析:据材料“西周天子对此违反宗法制度的行为束手无策”得出在政治上,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据材料“农业发展很快,力量壮大起来”得出在经济上,井田制在不断瓦解;结合所学得出在文化上,礼崩乐坏;据材料“卿权坐大是春秋时期历史的必然”得出最终三家分晋只不过是周王朝走向解体的一个缩影,它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据材料“晋献公将同姓的公族消灭屠杀殆尽”得出,晋献公将同姓的公族消灭殆尽,导致“晋无公族”,削弱了其统治的宗族支持基础;据材料“发生在晋国等少数诸侯国中又是历史的偶然”得出,“晋无公族”是晋国卿权坐大和晋国走向解体的偶然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