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研究_第1页
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研究_第2页
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研究_第3页
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研究_第4页
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研究【摘要】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建立和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以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条件的,需求的不满足容易导致各种行为问题,偷窃行为是其中之一。对偷窃行为要进行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预防,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建立应对理念和应对措施。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偷窃行为占据了青少年犯罪的重大比例,美国的研究显示,偷窃行为占据了青少年犯罪中33-75%的比例,国外有关青少年偷窃行为的研究一般隐含于青少年犯罪研究之中,国内在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研究与国外趋同,而有关偷窃行为的独立性研究则基本是以思辨研究为主,且较强调主观性因素,如学生物质欲望较强,责任心不够等【1】。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往往是班级管理中一项恼人而棘手的工作,其棘手之处在于若班级中有同学遭窃,却因无法抓出行窃的同学时,造成同学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严重打击班级秩序;即便查获偷窃同学,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老师或班主任大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介入教育主题,偷窃的深层心理因素没有被发现,或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正,偷窃行为并不能得到彻底的根除。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进行分类、成因分析以及必要的心理矫正。一、偷窃行为的类型有学者根据青少年偷窃事件的性质,将青少年偷窃行为分为十种类型:因情绪冲动受物质引诱而不能克制的冲动型;因家贫且父母疏于管教,急需物品而偷窃的经济型;为反抗社会不公平而报复的反抗型;为减轻内心紧张的强迫型;在意识模糊状态下不能克制冲动产生的癫痫型;自我堕落的堕落型;受英雄主义支配而为团体做事的集体型;缺乏法律常识及物权观念的无知型;以及物质欲望过高的占有型。二、偷窃行为的心理成因国内有研究表明,精神满足低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物质满足低导致学生的偷窃行为【2】,其实,偷窃行为与心理满足有很大的相关性。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建立和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但是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同一性的建立是以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条件的。这些需求在心理层面包括安全的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个需求的都是在前一个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增长的,并且同时得到强化。对安全的需求,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意味着有安全的生活环境,生活不受干扰,私有物品不被侵占等,一旦安全受到来自周围的挑衅,他们回失去心理的平衡。当青少年学生的财务在生活中遗失或被盗窃时,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财物安全受到威胁,他们会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挽救自己受到的财物损失,更重要的是挽回自己丢失的安全感。以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获取的安全感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例如,有的父母过于严苛,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子女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盗心,或者子女遗失财物时,为了免受责罚,为了减轻来自责罚的痛苦感而去偷窃他人财物顶替。对归属感的需求,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是青少年希望得到组织或者同辈群体的承认,如果得到正确的回应,就会增强归属感,反之,就得不到归属感。当青少年不能拥有同辈或其它人所拥有的东西并为此深深受到困扰,认为阻碍他们加入其中的障碍物就是这样东西,他们会就会使用偷窃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拥有的东西。对爱的需求,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意味着他们寻求来自父母、亲人、师长或异性的关注与关心,避免孤独的负性情感体验。当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爱,经常被忽视,生活上得不到关心,特别是在必要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物质的需要的满足,精神上的关注与关心非常的匮乏,例如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促使子女向同侪负向次文化认同,形成反社会行为,或者,父母过于放任,对子女偷窃行为纵容,使子女逐渐养成从事偏差行为而觉得无所谓的态度;当青少年在学校甚至经常遭到师长或同学的负性评价或冷漠的待遇时,这个时候,危险就来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试图挽回自己作为一个人理应受到的“待遇”,而偷窃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企图通过偷窃行为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对尊重的需求意味着他们的人格收到尊重,能力不被贬低,自主发展不收到阻碍;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如果解决得好,青年的精神境界将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范前行,如果得不到满足,对于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而言,行为容易逆社会规范而动。三、偷窃行为的预防在预防方面,主要要加强学校预防、家庭预防、社会预防和青少年的自我预防。具体来说如下:学校方面的预防要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是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各科教育中容易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养成教育,把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在课堂内外,把班级归属感和团体荣誉感作为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意识训练项目,而且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亲身体验到来自归属感和班级荣誉带给自己的温暖和感动,体验在活动中进行,体验要求学生的参与,口头的说教所起的作用类似于纸上谈兵。在学校教育中让青少年学生体会到在同辈群体中其乐融融健康成长的幸福。家庭方面的预防要做好亲子互动,最重要的是家长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沟通的前提条件是相互的理解,父母亲要深入了解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并且让孩子适当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工作,自己对家庭的规划,自己工作上的喜与忧,艰辛与不易,激发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当然,注意“适当”,把握好深浅和分寸,既不让孩子过分担心,也不让孩子过分“自我中心”。让关爱深入到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负起对家庭的责任。社会预防要做好的是来自社区的、网络的、媒体的,影视等各方面的影响,这需要我们的社会在严把文化传播的关口,在整体社会弘扬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风气,树立阳光健康的社区阳光青少年形象。四、偷窃行为的辅导在辅导之前一定有要有调查环节,先了解青少年的偷窃行为是偶发性的还是习惯性的,其次要了解偷窃的动机及背景。如果偷窃行为是偶发性的,动机比较单一,是一时的冲动行为,只要行为者对行为的后果和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和反省,下一次犯事的几率很小。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深刻的反省和认识,碰到相同的情境,仍然有肯能重复同样的错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对于习惯性的偷窃行为,在辅导中需要特别注意调查行为者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以及重要的“他人”,这个过程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有时候,单纯听行为者的表述或家长的表述并不可靠,需要结合心理技术进行甄别和分析。即使进行了甄别和分析,也要综合考虑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偶然事件和临时环境的影响。对于如何改变造成青少年偷窃的偏差观念,有学者指出自我指导治疗是可行的方法。透过认知重建,青少年要改变其自我内在语言,以新的观点看自己的问题,观察造成自己偷窃总之,学生偷窃行为的形成背景与动机是包罗万象,但是偷窃行为的心理成因是需要得不到满足,针对这一点,具体做好家庭、学校、社区的预防,在辅导中强调价值判断和意识等几种具体的观念,在行动中强调建立契约和鼓励等行为,这些工作给班主任或辅导老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考验着每一个成长中的有偷窃行为的青少年。参考文献:【1】HarryJ.Baker,FredJ.Deck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