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心脏左冠状动脉的解剖学观察_第1页
牦牛心脏左冠状动脉的解剖学观察_第2页
牦牛心脏左冠状动脉的解剖学观察_第3页
牦牛心脏左冠状动脉的解剖学观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牦牛心脏左冠状动脉的解剖学观察

青藏高原的骆驼适应性强,能适应高海拔和低氧环境。这项研究有助于研究青蛙心脏动脉的分布特征,但尚未报道。本文旨在揭示牦牛心脏左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特征,为心血管病临床提供形态学依据,并对家畜解剖学提供一定的形态学资料。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表面采自大通种牛场健康成年牦牛心脏5个(性别不拘)。1.2左、右心肌梗死口灌注将牦牛心脏于清水中冲洗干净后分离出主动脉,找出左、右冠状动脉后,分别从左、右冠状动脉口灌注加有红色和蓝色颜料的15%ABS乙酸乙酯液,灌好后结扎左右冠状动脉口,并将心脏放入清水中使灌入液固化。固化好的心脏用25%的盐酸腐蚀,制成铸型标本后解剖观察动脉分支状况,并测量数据。2cm5例牦牛心脏的左冠状动脉总干均起自主动脉球左后窦,起始部内径为1.07~1.54cm,平均为1.31cm。自发出后向左于肺动脉根与左心耳之间的脂肪内,至冠状沟,末端于冠状沟分为圆锥旁室间支和旋支,在圆锥旁室间支与旋支之间还夹有独立分出的一支,称其为斜角支。2.1室间沟内支支圆锥旁室间支为左冠状动脉总干末端的分支,起始部的内径为0.53~0.93cm。沿锥旁室间沟下行,初在心外膜下,后渐进入浅层心肌并转至心尖右侧,由心尖右侧上行至窦下室间沟下1/3处形成终支。沿途分出左室前支、右室前支、室间隔动脉和室间隔前动脉等侧支。其中,右室前支最上一支分布到动脉圆锥,称为动脉圆锥支。2.1.1左室前支与构建左心室前支支分布由圆锥旁室间支沿途向后分出,有3~6条。在5例心脏中,出现3条的有1例(20%),4条和6条的各一例(40%),5条的2例(40%)。左室前支与圆锥旁室间支的夹角为35°~87°,距圆锥旁室间支起始部1.02~19.08cm,其内径为0.1~0.53cm,分布于左心室前壁。有2例相当于斜角支的分布,可延伸到心尖部,其中1例为左室前支1,内径流0.53cm;第二例为左室前支2,内径0.44cm。2.1.2动脉部分2例由圆锥旁室间支沿途向前相继分出的分支,有3~6条,在5例心脏中,出现3条的2例(40%),5条的1例(20%),6条的2例(40%)。其内径为0.1~0.28cm,与圆锥旁室间支的夹角为25°~120°,距圆锥旁室间支起始部0.3~13.5cm,分布于右室前壁。其中,第一支分布到动脉圆锥上称动脉圆锥支。5例心脏中,4例除从左冠状动脉的圆锥旁室间支发出外,还从右冠状动脉发出1支分布到动脉圆锥,呈双侧型。仅1例只有右冠状动脉发出的动脉圆锥支,呈单侧型。此分支较细,内径为0.1~0.15cm。发出点距圆锥旁室间支起始部0.1~0.18cm,与圆锥旁室间支的夹角为65°~80°。2.1.3右主动脉窝见表15例心脏中,仅有一例(20%)的室间隔动脉来自左冠状动脉圆锥旁室间支,较粗大,其内径为0.24cm,距圆锥旁室间支起始部5.21cm,与圆锥旁室间支的夹角为100°。其余4例(80%)心脏的室间隔动脉,均发自右冠状动脉内侧的右冠状动脉窝。从左、右冠状动脉发出的室间隔动脉发出后均于室间隔右室侧的肌层内向后下行,至室间隔中、上部,并相继向前分出5条侧支,向后分出3条侧支,分布于室间隔(详见右冠状动脉文)。2.1.4内部支支为圆锥旁室间支从上至下相继发出,走向室间隔前部的较细而短的动脉,数目不等,有7~11支,内径为0.08~0.15cm,与圆锥旁室间支成90°夹角,分布于室间隔前部。2.2旋支支角度旋支为左冠状动脉总干的另一末端分支,其内径为0.42~0.78cm,其与圆锥旁室间支的夹角为60°~90°。旋支沿左冠状沟后行,绕经心脏后缘,至心脏右后侧之后,沿右冠状沟后部前行至房室交点处,折转向下沿窦下室间沟下行延续为右降支,终于窦下室间沟底部。旋支沿途分出左室支、后缘支、左室右侧支、右降支、室中隔后动脉、心房支、房室结动脉等侧支。2.2.1旋支起始部分布由旋支腹侧壁发出,出现率100%,一般2~3支,在后缘支之前,距旋支起始部2.55~9.74cm,与旋支成65°~75°夹角,内径为0.12~0.24cm,分布于左室前壁上部、左室前壁中部和左室前壁中下部,可延伸到心尖部。其中距旋支起始部越近,此分支就越粗。2.2.2下行支的组成为继左室支之后,由心脏后缘旋支腹侧发出,沿副纵沟下行的较粗大分支,5例心脏均有此分支。距旋支起始部7.21~12.3cm,与旋支成65°~80°夹角分出,分布于左室后壁左、右侧的中部及心尖部。2.2.3旋支表1继后缘支之后由旋支转至心右侧后经腹侧发出,分布于左室右侧的上部及中部的侧支,有1~3条,距旋支起始部13.6~15.3cm处,与旋支成70°~85°夹角发出,内径为0.1~0.19cm。2.2.4旋支起点部结构为旋支末端的延续,由旋支在窦下室间沟上部向下折转而成。其起点距旋支起始部16.2~17.2cm。与冠状沟成75°~85°夹角。内径为0.21~0.25cm。右降支于发出室间隔后动脉后终于窦下室间沟底部。2.2.5室间隔后2090夹角为右降支从上向下相继分出的分支。有2~5条,分布于室间隔后部。其与右降支成20°~90°夹角,伸达室中隔后部。内径为0.06~0.18cm,距旋支起始部3.60~28.3cm。2.2.6窦房结动脉的分布有2~3条,由旋支背侧发出,可分出左房前支、左房中支和左房后支。左房前支。出现率为100%,由旋支背侧发出,距旋支起式部0.75~2.61cm,内径为0.25~0.39cm,与旋支成60°~80°夹角。左房前支分出1~2支小分支,一支分出后到达左心耳前部,另一支分出后沿左心耳内侧逆时针方向绕向主动脉,分布于前腔静脉窦房结区,称此动脉为窦房结动脉。5例牦牛心脏中,有2例(40%)的窦房结动脉,是从左冠状动脉的旋支背侧的心房前支上发出,为左单侧型;另有1例(20%)单独从右冠状动脉以30°夹角发出,发出后沿右心耳的内侧后行至前腔静脉窦房结区,呈右单侧型。还有2例(40%)除从左冠状动脉的旋支背侧的心房前支发出外,还从右冠状动脉发出1条至房室结区,呈双侧型。左房中支。出现率为100%,由旋支背侧发出,距旋支起始部4.35~12.18cm,内径为0.07~0.29cm,与旋支成55°~90°夹角,分布于左心耳中部。左房后支。出现率为80%,由旋支背侧发出,距旋支起始部11.68~14.64cm,内径为0.1~0.19cm,与旋支成65°~100°夹角,分布于左心耳后部。2.2.7降支背侧引起房结动脉为一细小支,5例牦牛心脏的房室结动脉均由左冠状动脉旋支转为右降支的背侧发出,分布于室中隔上部房室结区,称房室结动脉,出现率为100%。距旋支起始部12.43~15.67cm,与旋支成60°~100°的夹角,内径为0.15~0.21cm。2.3旋支角度值为旋支和圆锥旁室间支之间或从旋支起始部独立发出的较粗大的分支,出现率为60%,内径为0.35~0.49cm,平均为0.42cm。与圆锥旁室间支的夹角为34°~35°,与旋支的夹角为48°~55°。发出后斜向左下方,沿途分出1~3支侧支,分布于左心室壁及心尖部。3左室支与右主动脉支牦牛的左冠状动脉发出部位与藏羊、马、牛的相同,均起自主动脉球的左后窦。左冠状动脉的圆锥旁室间支与旋支的夹角在60°~90°之间,最小角度同于藏羊,而最大角度小于藏羊(60°~100°),最小角度小于猪(45°~90°),最小和最大角度均不同与人类(20°~120°)。从圆锥旁室间支发出的左室前支,牦牛一般为3~6支,藏羊多数为3~4支,猪多为4~6支,与人类多数3~5支也稍有不同;窦下室间支发出的右室前支,牦牛最多为6支,多数2~5支,藏羊最多为5支,多数为2~3支。猪则3~4支的居多,人类最多为6支,一般为2~3支。牦牛有一独立的室间隔动脉,与大鼠、藏羊、兔、狗等相同。在5例牦牛心脏中,有4例(80%)牦牛的室间隔动脉,是从右冠状动脉窝单独发出的,只有l例(20%)是从左冠状动脉发出的。而大鼠的室间隔动脉起于左、右冠状动脉的各占50%。在5例牦牛心脏左冠状动脉中,有3例(60%)发现有斜角支,且较粗大,而猪则有44.4%的有此动脉,人类斜角支的出现率有人报道为34.5%,也有人报道为42.3%,还有人报道高达7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