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故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的教育重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性:⑴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⑵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⑶内容重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⑷教学的组织形式重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措施重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步也重视在实践中学.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⑹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6.现代教育的特点:⑴具有鲜明生产.⑵逐渐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⑶内容日益科学化.⑷班级讲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第二章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一般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2.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要反应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⑵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①称苏格拉底挖苦;②叫定义;③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目前《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目前《政治学》中.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一般人的“泛智教育”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卢梭《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因此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种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一般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老式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小朋友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重要手段的教育观念.5.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义的观点和措施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6.教育学研究在现代的发展趋势:⑴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⑵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⑶研究措施的多元互补.教育学研究措施:观测法文献法调查法试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有权.⑵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⑶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⑶增进社会政治民主化.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才力与物力).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构造有制约的作用.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4.教育对生产力的增进作用.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⑶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目前⑴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规定.⑵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措施和手段.⑶科技发展将增进学校教育专业与构造的调整与更新.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毕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信息技术与教育.⑴信息技术变化着人们的知识构造和教育内容.⑵信息技术变化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⑴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增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络加强.⑶社会文化的发展增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构造的变化.⑷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措施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留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发明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0.学校文化的特性:⑴是一种组织文化⑵是一种郑和性较强的文化.⑶以传递文化老式为己任.⑷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11.学生文化的成因:⑴学生个人的身心特性.⑵同伴群体的影响.⑶师生的交互作用.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⑸小区的影响.12.学生文化的特性.⑴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体现为:⑴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⑵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不停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⑴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3.有关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⑴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⑵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⑶多原因互相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原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成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⑴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予以合适的教育.⑵次序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⑶阶段性.针对不一样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用不一样的内容和措施.⑷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⑸互补性.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6.遗传的意义.⑴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也许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张.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也许和限制.心理方面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8.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也许,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⑶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9.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构造的解读看,包括活动主题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课题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和行为程序,成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社会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高:⑴对人的价值的发现.⑵对人潜力的发掘.⑶对人的力量的发挥.⑷对人的个性的发展.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⑴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⑵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⑷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性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协助少年起飞.14.青年期身心发展最迅速,发展具有也许性和可塑性.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协助青年对的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整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第五章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定.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鼓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构造:⑴国家的教育目的.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⑶教师的教学目的.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根据: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③教育目的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⑶教育目的确实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⑷马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根据.5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包括一下几种方面406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形式:产学合作,教育生产科研一体化5.目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规定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⑶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6.素质教育: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⑵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全美发展与因材施教相似意的教育⑶增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⑷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7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第六章教师与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⑴学生是现实社会的组员之一.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性.⑵学生是处在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的也许性和可塑性;学生发展的也许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互相作用.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地位的老式认识:在现实社会中处在附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3.学生社会地位的体现1学生的身份,a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公民b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c青少年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2法律地位: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⑴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声誉权,荣誉权.⑵受教育权.5.学生的义务:⑴受教育的义务.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⑶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⑷努力学习,完毕规定的学习任务.⑸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职业产生的主线原因6.教师职业性质:⑴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⑵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增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⑶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7.教师职业的角色:⑴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⑵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⑶示范者的角色.⑷管理者角色.⑸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⑹研究者角色.8.教师劳动的特点:⑴特殊的复杂性.⑵独特的发明性.⑶鲜明的示范性.⑷显效的长期性.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⑴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②理解所教学科有关知识.③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④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措施论.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①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措施的能力.②语言体现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交往能力.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教育研究能力11.教师的人格特性:⑴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⑵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创新能力重要体目前发明性的教育教学技巧上。1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⑴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⑵热爱学生.⑶团结协作精神.⑷良好的道德修养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看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师生关系理论模型:1互相作用2社会体系4314.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形式.⑴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⑵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⑶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增进的关系.15.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16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规定: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第七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学内容的系统构成。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的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课程类型是怎样划分的: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⑵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⑶根据课程的组织关键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工作单元”.⑷根据课程的体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形课程特点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测性4.制约课程的基本原因: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规定及提供的也许.⑵一定期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⑶学生的年龄特性,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制定课程的理论根据465.课程目的:⑴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规定.⑵培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详细培养规定.⑶课程目的.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增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到达的预期成果.时限性,详细性,预测性,操作性⑷教学目的.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到达的叫成果,原则.6.课程目的的根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7.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定: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课程设计的环节:确定教育目的,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成果8.文献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性: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原则,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献.包括阐明部分和文本部分11.课程实行的构造:⑴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合适原则.⑵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⑹组织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成果.12.影响课程实行的原因:课程计划自身的特点;教师的特性;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善课程;改善教学.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15.课程评价的重要模式:⑴目的评价模式.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⑶CIPP评价模式.评价过程中的基本问题:评价概念与否合适,搜集加工信息与否合适,汇报评价成果的信息时候合适。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⑴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汇报成果.17课程评价的措施:观测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体现评估.18.课程改革趋势:构造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重要弊端:课程管理僵化。课程构造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派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形成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趋势,(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第八章教学理论与措施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包括如下方面:⑴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主线目的.⑵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构成.⑶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的意义:⑴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⑶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任务: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发明才能.⑶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⑷增进学生个性友好发展.3.历史上教学过程:⑴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⑵孟学派.强调学生积极的学习思索和实践.⑶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⑷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措施四阶段构成.⑸杜威:通过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⑹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体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5.教学过程的特点:49⑴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⑵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⑶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⑷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6.教学过程的构造:⑴激发学习动机.⑵领会知识.⑶巩固知识.⑷运用知识.⑸检查知识.7.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络实际原则.508.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规定:⑴对的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措施.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⑶充足运用语言直观.实物和声像直观教具9.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规定: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⑵启发学生独立思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⑶让学生动手,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⑷发扬教学民主.10.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规定: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⑵重视组织多种复习.⑶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11.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规定:⑴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⑵抓主重要矛盾,处理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12.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规定:⑴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⑵采用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足的发展.13.理论联络实际原则的基本规定:⑴引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步要重视联络实际.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⑶对的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⑷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14.教学措施是为了完毕一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互相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措施: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的传播的载体作息传播的工具15.中学教学措施的重要特点:⑴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措施时的互动和联络加强.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措施逐渐增长.⑶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和互相配合.16.教学措施改革:51发现教学(布鲁纳);程序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毕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规定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构造.2.在教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讲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饵顿制.3.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讲课制作论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讲课制: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置京师同文馆.5.班级讲课制长处:有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陷:不利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好专长和发展个性.分组教学制:能力作业分组外部内部分组52教学设计法杜威道尔顿制帕克赫斯6.备好课⑴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懂透,化;理解学生;考虑教法.⑵制作好三种方案.学期或年教学方案;课题即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讲讲课演示课讨论课阅读指导科7.课的构造: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8.好课的规定:目的明确;内容对的;措施得当;体现清晰;气氛热烈.549.教学方略的基本特性:指向性;综合性;操作性;灵活性.10.教学方略的重要类型:⑴内容型方略.⑵形式型方略.⑶措施型方略.⑷综合型方略.55第十章德育理论和德育活动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规定,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2.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健教育.3.德育的意义: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⑵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⑶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4.德育目的: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到达的总体规格规定。5.制定德育目的的重要根据:⑴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⑵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⑶民族文化及道德老式.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性.6.我国中学阶段详细德育目的规定:⑴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①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②亲近自然,爱惜环境,勤俭节省,爱惜资源.③孝顺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④热爱劳动,重视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⑤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⑥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⑵能力方面.①培养爱惜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②发展观测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③逐渐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负责任地做出选择.④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⑤可以初步掌握搜索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措施和技能,可以独立思索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⑥可以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遵法,具有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⑶知识方面.①理解和掌握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②懂得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④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567.心理辅导的原则:⑴鼓励性原则.⑵防止为主的原则.⑶因材施教原则.⑷愉悦性原则.⑸支援性原则.8.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⑴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原因统一发展的规律.⑵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⑶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0.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原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11.德育原则:⑴导向性原则.①以马列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对的的政治方向.②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③学校德育目的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⑵正面教育原则.①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②树立先进经典,运用楷模教育引导学生进步.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④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⑶知行统一原则.①联络实际,讲清理论.②组织时间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和处理实践中的德育问题.③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⑷尊重与严格规定相结合的原则.①要尊重信赖爱惜学生.②提出的德育规定要合理明确详细并序列化.③把尊重爱惜学生与严格规定结合起来.⑸因材施教原则.①要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承认过程性和差异性.②要根据现实有的放矢,切忌一般化.③要有计划有环节的进行教育.⑹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①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②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加强德育的计划性.12.中学德育的重要途径:⑴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育.⑵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⑶课外校外活动.⑷社会实践活动.⑸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⑹班主任工作.13.德育措施:说服教育法;楷模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实际锻炼法.58第十一章班级与班级管理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2.班级管理的作用:⑴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习效率.⑵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⑶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3.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的管理.604.班集体的基本特性:⑴明确的共同目的.⑵一定的组织构造.⑶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⑷集体组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⑴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⑶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6.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⑴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的.⑵建立班集体的关键队伍.⑶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⑷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⑸培养对的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7.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⑴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行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⑵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教低.8.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⑴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⑵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⑶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⑴理解学生,研究学生.①内容: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理解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②理解学生的措施: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理解学生;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体现进行观测.⑵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⑶协调校内外多种教育力量:①充足发挥本班任课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碚区恒温配送合同范例
- 研发产品合作合同范例
- 冬枣大棚搭建合同范例
- 二零二四年广告投放战略合作合同
- 明星解约合同模板
- 二零二四年度区块链技术应用居间合同
- 服务短期合同模板
- 瑜伽前台客服合同模板
- 昆山危化品运输合同范例
- 正规私人租房合同模板
- 2024年代理要账居间协议合同范本
- 2024污水处理厂运营合同书(范本)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农业卫星数据服务行业发展战略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银行办公大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
-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整套教程电子讲义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培训专题讲座
- PPT用中国地图(可编辑)
- 增粘树脂对丙烯酸酯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