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7 物联网概述_第1页
单元7 物联网概述_第2页
单元7 物联网概述_第3页
单元7 物联网概述_第4页
单元7 物联网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七物联网技术

模块一认识物联网

模块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模块三物联网的应用

123目录模块一认识物联网一、什么是物联网二、物联网的发展(一)物联网的起源(二)物联网的发展现状(三)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三、物联网的特征四、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五、物联网的认识误区

一、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就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广义上讲,物联网是未来的互联网发展的前景,能够实现人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与物的信息交换。从狭义上讲,物联网是物品之间通过传感器连接起来的局域网,不论接入互联网与否,信息交互都是时时的。

一、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二、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概念起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唯一编号方案,即产品电子代码(EPC),并以EPC为基础,研究从网络上获取物品信息的自动识别技术。(一)物联网的起源二、物联网的发展1999年,美国自动识别技术(AUTO-ID)实验室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研究人员利用物品编码和RFID技术对物品进行编码标识,再通过互联网把RFID装置和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提出物品的3A化互联,即任何时刻(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物体(AnyThing)之间的互联,物联网涉及的技术领域也从RFID技术扩展到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一)物联网的起源二、物联网的发展1.国外发展现状美国作为物联网技术的主导国之一,最早展开了物联网及相关技术与应用的研究。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欧盟委员会为了主导未来物联网的发展,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鼓励和促进欧盟内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二)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二、物联网的发展1.国外发展现状日本也是最早展开物联网研究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推出了e-Japan、u-Japan和i-Japan等一系列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韩国的信息技术发展一直居世界前列,是全球宽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为了紧跟物联网研究的步伐,2004年,韩国推出了u-Korea战略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希望在新一轮信息产业中抢占先机。

(二)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二、物联网的发展2.国内发展现状1999年,中国科学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年9月11日“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传感网发展相关政策,成立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2010年,物联网技术发展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与新能源、绿色制造等并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二)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二、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作为新技术新产业,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知识产权(2)技术标准(3)产业链条(4)行业协作(5)管理平台(6)运营模式(7)安全问题(三)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三、物联网的特征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1)全面感知

“感知”是物联网的核心。(2)可靠传递数据传递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保证物物相连的关键。(3)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目的。四、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结构,具体体系结构如图5-1所示。图5-1物联网体系结构四、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感知层又分为数据采集与执行、短距离无线通信两个部分。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短距离无线通信能完成小范围内的多个物品的信息集中与互通功能。四、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网络层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网络层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基础上,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对感知层采集上传的数据进行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并负责把信息可靠、安全地传送出去,使物品能够进行全球范围内的通信。它作为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前启后,为应用层提供各类服务基础。四、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完成物品信息的汇总、协同、共享、互通、分析、决策等功能,相当于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应用层将前面两层收集的物品的信息进行统一分析、决策,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度,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最大程度地为人类服务。软件开发、智能控制等技术将会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联网应用,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网等。五、物联网的认识误区1.物联网与互联网从系统的接入方式看,互联网接入分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物联网应用系统运行于互联网核心交换结构基础上,并根据自身需要选择RFID或无线传感网络的接人方式。从网络数据采集方式与传输内容角度看,互联网系统通过人工方法获取数据信息,而物联网则是通过RFID、传感器自动获取。五、物联网的认识误区2.物联网与传感网传感网以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为目的,它仅仅感知到信号,并不强调对物体的标识,并不具备物体到物体的连接能力,更不具备与系统连接并控制系统的能力。物联网的概念相对比传感器网大一些。物联网不仅仅是宏观控制,更注重微观管理,这体现在对某一具体物体的识别上。这种感知、标识物体的手段,除了有传感器网,还可以有二维码、RFID等。如用二维码、RFID标识物体之后,就形成了物联网,但二维码、RFID并不在此传感器网络的范畴。五、物联网的认识误区3.物联网与泛在网泛在网是指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利用现有的和新的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泛在网络的概念反映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远景和蓝图,具有比“手机也可以是物联网”更广泛的内涵。物联网、泛在网概念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完全一致,但其目标都是突破人与人通信的模式,建立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通信。而对物理世界的各种感知技术,即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二维码、摄像等,是构成物联网、泛在网的必要条件。五、物联网的认识误区4.物联网与M2MM2M的实质是基于智能机器终端,以多种通信方式为介入手段,为客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用于满足客户对监控、指挥调度、数据采集和测量等方面的应用需求,旨在通过通信技术来实现人、机器和系统三者之问的智能化、交互式无缝连接,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M2M通信与物联网的核心理念一致,不同之处是物联网的概念、所采用的技术及应用场景更宽泛。M2M只是物联网的一部分,M2M是物联网的构成基础,是物联网应用的一种主要方式,M2M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物联网。模块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一、自动识别技术二、传感器技术(一)传感器概述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三、通信技术四、纳米技术五、物联网支撑技术(一)云计算(二)GPS全球定位系统(三)GIS地理信息系统

一、自动识别技术1.条码识别技术(1)条码识别技术简介条码是将线条与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的符号,用以代表一定的字母、数字等资料。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和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商业、邮政、图书管理、仓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交通等领域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输入速度快、准确度高、成本低、可靠性强等优点,在当今的自动识别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约有225种以上的一维条码,每种一维条码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规格,规定每个字母(可能是文字或数字)是由几个线条及几个空白组成,以及字母的排列。一般较流行的一维条码有39码、EAN码、UPC码、128码,以及专门用于书刊管理的ISBN、ISSN等。一、自动识别技术(2)识别原理由于不同颜色的物体,其反射的可见光的波长不同,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波长的可见光,黑色物体则吸收各种波长的可见光,所以当条形码扫描器光源发出的光经光阑及凸透镜1后,照射到黑白相间的条形码上时,反射光经凸透镜2聚焦后,照射到光电转换器上,于是光电转换器接收到与白条和黑条相应的强弱不同的反射光信号,并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输出到放大整形电路,整形电路把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电信号,再经译码接口电路译成数字字符信息。

一、自动识别技术(3)系统组成为了阅读出条形码所代表的信息,需要一套条形码识别系统,它由条形码扫描器、放大整形电路、译码接口电路和计算机系统等部分组成。(4)技术优点

A.输入速度快。

B.可靠性高

C.采集信息量大

D.灵活实用另外,条形码标签易于制作,对设备和材料没有特殊要求,识别设备操作容易,且设备也相对便宜。一、自动识别技术(5)常见码制条码识别技术包括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和三维条码,下面进行简单介绍。A.一维条码EAN码:EAN码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制定的一种商品用条码,通用于全世界。EAN码符号有标准版(EAN-13)和缩短版(EAN-8)两种,我国的通用商品条码与其等效。我们日常购买的商品包装上所印的条码一般就是EAN码。UPC码:UPC码是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制定的一种商品用条码,主要用于美国和加拿大地区,我们在美国进口的商品上可以看到。39码:39码是一种可表示数字、字母等信息的条码,主要用于工业、图书及票证的自动化管理,使用极为广泛。库德巴(Codebar)码:库德巴码也可表示数字和字母信息,主要用于医疗卫生、图书情报、物资等领域的自动识别。

B.二维条码一维条码所携带的信息量有限,如商品上的条码仅能容纳13位(EAN-13码)阿拉伯数字,更多的信息只能依赖商品数据库的支持,离开了预先建立的数据库,这种条码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条码的应用范围。基于这个原因,在90年代发明了二维条码。二维条码除了具有一维条码的优点外,同时还有信息量大、可靠性高,保密、防伪性强等优点。二维条码主要有PDF417码、Code49码、Code16K码、DataMatrix码、MaxiCode码等,主要分为堆积或层排式和棋盘或矩阵式两大类。二维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身的新兴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条码符号,从而实现机器的自动识别,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录入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以达到自动化管理之目的。一、自动识别技术二维条码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存储和传递技术,从诞生之时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应用在国防、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工业、商业、金融、海关及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二维条码依靠其庞大的信息携带量,能够把过去使用一维条码时存储于后台数据库中的信息包含在条码中,可以直接通过阅读条码得到相应的信息,并且二维条码还有错误修正技术及防伪功能,增加了数据的安全性。二维条码可把照片、指纹编制于其中,可有效地解决证件的可机读和防伪问题。因此,可广泛应用于护照、身份证、行车证、军人证、健康证、保险卡等。美国亚利桑纳州等十多个州的驾驶证、美国军人证、军人医疗证等在几年前就已采用了PDF417技术。将证件上的个人信息及照片编在二维条码中,不但可以实现身份证的自动识读,而且可以有效的防止伪冒证件事件发生。菲律宾、埃及、巴林等许多国家也已在身份证或驾驶证上采用了二维条码,我国香港特区护照上也采用了二维条码技术。另外在海关报关单、长途货运单、税务报表、保险登记表上也都有使用二维条码技术来解决数据输入及防止伪造、删改表格的例子。在我国部分地区注册会计师证和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二维条码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一、自动识别技术C.三维条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围绕如何提高条形码符号的信息密度进行了研究工作,多维条码称为研究、发展与未来应用的方向。128码、93码等都属于多位条码。三维条码又叫3DBarcode、多维条码、万维条码,或者叫做数字信息全息图;叫做三维、多维、万维的原因是,相对二维条形码来说的,它能表示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一、自动识别技术一、自动识别技术2.RFID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常用的有低频(125k~134.2K)、高频(13.56Mhz)、超高频,微波等技术。RFID技术的主要功能是采集数据,特点为自动识别、无需人工干预。RFID技术以其标签小型化、应用领域多元化、产品可重复使用、可携带数据量大、标签ID唯一、穿透性好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并作为一种数据采集技术,在物联网发展的大态势下,逐渐呈现有规模、有体系的全面发展。一、自动识别技术2.RFIDRFID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应答器:由天线,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一般来说都是用标签作为应答器,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由天线,耦合元件,芯片组成,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RFID读写器(如:C5000W)或固定式读写器。应用软件系统:是应用层软件,主要是把收集的数据进一步处理,并为人们所使用。一、自动识别技术3.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并大规模使用的方式主要为,指纹、虹膜、脸、耳、掌纹、手掌静脉等,此外近年,语音识别、脑电波识别、唾液提取DNA等研究也有突破,有望进入商用阶段。生物特征识识别技术通常按照,扫描、数字化处理、分析、特征提取、存储、匹配分类几个步骤处理。目前扫描数字化处理已经相对成熟,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和特征提取方面。一、自动识别技术4.语音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包括语音拨号、语音导航、室内设备控制、语音文档检索、简单的听写数据录入等。语音识别技术与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机器翻译及语音合成技术相结合,可以构建出更加复杂的应用,例如语音到语音的翻译。语音识别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理和听觉机理、人工智能等等。一、自动识别技术5.图像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可能是以图像的主要特征为基础的。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知觉机制必须排除输入的多余信息,抽出关键的信息。同时,在大脑里必定有一个负责整合信息的机制,它能把分阶段获得的信息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知觉映像。在人类图像识别系统中,对复杂图像的识别往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加工才能实现。对于熟悉的图形,由于掌握了它的主要特征,就会把它当作一个单元来识别,而不再注意它的细节了。这种由孤立的单元材料组成的整体单位叫做组块,每一个组块是同时被感知的。在文字材料的识别中,人们不仅可以把一个汉字的笔划或偏旁等单元组成一个组块,而且能把经常在一起出现的字或词组成组块单位来加以识别。一、自动识别技术6.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OCR)是指电子设备(例如扫描仪或数码相机)检查纸上打印的字符,通过检测暗、亮的模式确定其形状,然后用字符识别方法将形状翻译成计算机文字的过程,即对文本资料进行扫描,然后对图像文件进行分析处理,获取文字及版面信息的过程。自动识别技术物联网重要支撑技术之一,通过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将各种实体物品与虚拟的物(环境)链入网络的功能,构建万事万物相互连接的物联网,为物联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二、传感器技术1.传感器概念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传感器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图5-2传感器结构(一)传感器概述二、传感器技术2.传感器分类(1)根据工作原理分类①电学式传感器②磁学式传感器③光电式传感器④电势型传感器⑤电荷传感器⑥半导体传感器⑦谐振式传感器⑧电化学式传感器(2)根据被测试对象分类①温度传感器②湿度传感器③压力传感器④位移传感器⑤加速度传感器(一)传感器概述二、传感器技术2.传感器分类(3)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机理分类①物理型传感器②化学型传感器③生物型传感器(4)根据输出信号分类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性质可分为模拟式传感器和数字式传感器。模拟式传感器输出模拟信号,数字式传感器输出数字信号。(5)根据能量传递方式分类根据传感器工作时能量传递方式可分为有源传感器和无源传感器。此外,传感器根据制造材料类别分为金属、聚合物、陶瓷、混合物传感器;根据制造材料的物理性质分为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磁性材料传感器;根据制造材料的晶体结构分为单晶、多晶、非晶材料传感器;按照制造工艺可分为集成传感器、薄膜传感器、厚膜传感器、陶瓷传感器等。(一)传感器概述二、传感器技术3.传感器的特性参数(1)线性度传感器的线性度就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传感器的校准曲线与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与满量程输出值的百分比。线性度也称为非线性误差。传感器的线性度表征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数量关系的线性程度。(一)传感器概述二、传感器技术3.传感器的特性参数(2)灵敏度传感器的灵敏度值传感器输出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或者是输出量的变化量与引起该变化量的输入量的变化量之比,用k表示。线型传感器的灵敏度为常数,而非线性传感器的灵敏度是随输入量变换的。灵敏度表征传感器对输入量变化的反应能力。(3)传感器的迟滞特性迟滞是指在相同条件下,传感器的正行程特性与反行程特性的不一致程度。由于迟滞的存在,对于同一输入信号,传感器的正反行程输出信号并不相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传感器敏感元件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机械另部件的缺陷所造成的。(一)传感器概述二、传感器技术3.传感器的特性参数(5)零点漂移零点漂移是指传感器在无输入或输入为某一定值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其输出值偏离原始值的最大偏差与满量程的百分比,用表示。(6)温漂温漂是指在外界温度变化时,传感器输出值的最大偏差与满量程的百分比。(7)分辨率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规定的测量范围内能够检测出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量。(8)测量范围测量范围指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被测量的下限到上限之间的范围。上下限之差称为量程。(一)传感器概述二、传感器技术3.传感器的特性参数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常常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即时域法和频域法来分析。因此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参数包括时域性能指标和频域性能指标,包括响应的快速性、准确性、频率特性、带宽等等。一个动态特性好的传感器,其输出将严格跟随输入量的变化规律。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在不同的应用场合,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输入信号来分析和评价。(一)传感器概述二、传感器技术4.传感器应用与发展传感器是构成物联网技术系统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社会需求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纳米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器技术成为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1)开发新型传感器(2)开发新材料(3)采用新工艺(4)集成化和多功能化(5)智能化(6)数字化与网络化(一)传感器概述二、传感器技术1.认识WSN

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了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先进技术,能够协同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观察者是构成WSN的三要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无线传感网在国际上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二大网络,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出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传感器网络被列为第一。(二)无线传感器网络二、传感器技术2.WSN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如图5-7所示,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管理节点。(二)无线传感器网络图5-7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二、传感器技术3.WSN网络结构WSN协议栈由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5层协议构成,与以太网协议栈的五层协议相对应。协议栈还包括能量管理器、拓扑管理器和任务管理器。这些管理器使得传感器节点能够按照能源高效的方式协同工作,在节点移动的传感器网络中转发数据,并支持多任务和资源共享。WSN协议栈结构如图5-20所示。(二)无线传感器网络图5-9WSN协议栈结构三、通信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主要包含有线通信技术、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Internet技术等。有线通信技术是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常用组网技术。在面向物联网的应用中,常被用在局域网与Internet网络的互联。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充分保证了有线通信技术的高带宽、低误码率、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保证了物联网大量信息的传送对高性能的网络环境的需求,为物联网大规模实际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微波通信技术。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等特点,特别适合野外、偏远地区、海岛等近距离通信技术无法涉及的区域,以及移动中的、需要实时通讯的境况。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Internet技术相结合,成为物联网通信系统必要的、有意的补充。三、通信技术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指传输距离在数十米或数百米范围内,实用较低发射功率(小于100mW)的无线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有紫蜂(ZigBee)技术、蓝牙(Bluetooth)技术、无线局域网Wi-Fi技术、红外数据传输(IrDA)技术、射频识别(RFID)、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无线通信技术、近场通信(NFC)技术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率的特点成为物联网数据传输的重要载体,也是目前发展最为迅猛的通信技术之。蓝牙(Bluetooth)技术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5m内)的无线电技术。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蓝牙的标准是IEEE802.15,最高速度可达723.1kb/s。Bluetooth无线技术是当今市场上支持范围最广泛,功能最丰富且安全的无线标准。但蓝牙技术遭遇最大的障碍在于传输范围受限,抗干扰能力不强、信息安全问题等问题也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三、通信技术无线局域网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与蓝牙技术一样,同属于短距离无线技术,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Wi-Fi标准是IEEE802.11,是一个更加快速的协议,覆盖范围更大。虽然两者使用相同的频率范围,但是Wi-Fi需要更加昂贵的硬件。在物联网应用中,Wi-Fi将作为无线和有线相连接、短距离与长距离通信相衔接的桥梁,发挥更大的作用。红外数据传输(IrDA)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点对点通信的技术,是第一个实现无线个人局域网的技术。在小型移动设备,如PDA、手机上广泛使用。IrDA的主要优点是无需申请频率的使用权成本低廉、功耗低、连接方便、简单易用的特点。IrDA的不足在于它是一种视距传输,数据传输必须在可视范围内,只能用于2台设备之间的连接。三、通信技术紫蜂(ZigBee)技术基于802.15.4协议,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它的基本速率是250kb/s,当降低到28kb/s时,传输范围可扩大到134m,并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另外,它可与254个节点联网。ZigBee技术由于成本低、组网能力强,最适合成为物联网技术。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ns)至皮秒(ps)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