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明清单元(第15课、第17课)2010-12(自己)_第1页
七下明清单元(第15课、第17课)2010-12(自己)_第2页
七下明清单元(第15课、第17课)2010-12(自己)_第3页
七下明清单元(第15课、第17课)2010-12(自己)_第4页
七下明清单元(第15课、第17课)2010-12(自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社会危机

1368年—1840年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并达到高度完备;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一)明朝的建立

1368、朱元璋、南京红巾军起义刘福通徐寿辉朱元璋我父母双亡,请大师收留我当小和尚。多谢大叔施舍,我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

明太祖年号洪武(1368-1398年在位)攻南京,后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方针。1368年建明朝。后徐达、常遇春率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明太祖朱元璋的两个版本画像明成祖朱棣像明太祖严惩贪官污吏;重新清查户口;丈量土地,编成集册;减轻赋税,鼓励农民开垦土地;明初耕地面积比元末增加4倍,人民生活改善。

明朝帝系表明成祖朱棣像朱元璋第四子靖难之役,1402年推翻明惠帝自立改年号“永乐”1421年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注意兴修水利和发展生产派郑和出使西洋下令编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明代宦祸明末农民战争爆发,李自成进京埋葬明王朝(1644年)政治腐败土地集中赋税沉重明末农民起义主要经过表地点时间领导口号功绩措施陕北1627-1644李自成张献忠均田免粮推翻的明王朝严肃军纪收缴赃款严惩罪大恶极的贵族、官僚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一)明朝的建立(1368、朱元璋、南京)(二)清朝:1、努尔哈赤与满洲的兴起2、皇太极与清朝的建立3、顺治迁都北京建州女真草原猎狼图努尔哈赤建元即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投到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帐下,被明朝授为建州左卫教指挥使,成为建州女真的首领。用40年时间,统一女真各部。创立了八旗制度,命人用蒙古字母创制满文。1616年,建立金国,定都赫图阿拉,建元天命,史称“后金”。1619年,起兵反明,在萨尔浒战役中大败明军。1625年,迁都沈阳。清朝满八旗盔甲复原图皇太极

清太宗皇太极1626年在沈阳继后金汗位。改元天聪。1636年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顺治帝清世祖福临清入关后第一代皇帝,年号顺治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康熙帝清圣祖玄烨(1654~1722)八岁继承皇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奋治国,是清代及历史上颇有作为的皇帝。雍正皇帝

清世宗祖胤禛(1677~1735)在位间严整吏治,清查亏空,并对满清的赋役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创设军机处,皇权空前集中。清高宗乾隆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清朝皇帝顺序表顺治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速记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二、皇权高度膨胀1、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朱元璋像及其”圣旨”明殿阁大学士

明宣宗以前,内外诸臣的奏章,都由皇帝本人亲自批答。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至明英宗,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

明代内廷侍卫侦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锦衣卫印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废丞相诛功臣廷杖加强君权锦衣卫分封藩王八股取士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三阶段秦始皇宋太祖明太祖皇权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二、皇权高度膨胀1、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地方:设三司(2)中央:废丞相,设六部(3)厂卫特务机构军机处军机处值班房跪受笔录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二、皇权高度膨胀1、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2、清朝的军机处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二、皇权高度膨胀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养士求贤军功受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隋唐以前的选官制隋科举制秀才明经进士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初步完善唐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律明算等五十余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武则天时期开始增设殿试和“武举”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考卷糊名宋元科举制的发展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赵嘏

统治者通过科举选拔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例唐代的姚崇、陆贽、裴度、张九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宋代的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颂、章惇、李纲、虞允文、真德秀等都是科举出身的。其中不少人更是出身寒微,如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完全是凭借科举才可以踏上仕途的,包拯、王安石的父辈也仅仅官至县令,不通过科举及第,他们也很难位至宰执,参与国政。有利政治、社会发展

科举考试逐渐成为选拔官员(尤其是中高级官员)的主要途径。

读书→科举→做官,也就成为人们飞黄腾达的快捷方式,这就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于是读书人数急剧上升。宋代的《劝学诗》、《劝学文》云: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反映了当时人们读书是为了做官的心态。科举使读书人数激增宋徽宗时,太学生达3800人,全国官学学生共有16.7万多人。明清时期,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22年),国子监学生即达近万人。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学生激增,学校发达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西方学者威廉斯评价隋唐科举制:“中国政府中文武官吏所由产生的这种著名的考试制度,虽在古代的埃及或有类似的制度,但在古今任何一个大国中都可算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制度。”明清科举制的衰落与终结“八股取士”清朝沿用,到1905年废止了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清明

秀才↓举人

(省级乡试)↓进士

(中央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的两级八股文文章按先后顺序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志士仁人》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

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