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视角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排版)1_第1页
功能视角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排版)1_第2页
功能视角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排版)1_第3页
功能视角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排版)1_第4页
功能视角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排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能视角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

——以语法隐喻对比为例杨忠Yangz@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9/23/20231东北师范大学:杨忠1.英汉语义对比研究简要回顾2.功能主义语义观3.系统与语篇4.语法隐喻:跨语法范畴和语义范畴5.英汉语法隐喻对比研究举例5.1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现象对比5.2英汉事件名化对比研究6.结束语9/23/20232东北师范大学:杨忠1.英汉语义对比研究简要回顾语言之间的比较或对比研究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开始。洪堡特(Humbodt2001:63)在1823年发表的《论语言的民族特性》中指出:“各种语言的差异并不仅仅在于符号有别:词语和词语的接合同时也构成并确定着概念;就其内在的联系、就其对认识和感知的影响而言,不同的语言也即不同的世界观。”他的观点产生了深远影响。Sapir-WhorfHypothesis进一步明确阐述了语言、思维、文化的关系。最近国内学界曾有一番关于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的争论,焦点之一为我们有没有“是”,如何求是(见《光明日报》2008年1月7日,2月4日、17日),由此可见,深入分析英汉语言的特质对于了解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直接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汉语言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9/23/20233东北师范大学:杨忠出于语言教学目的的对比分析兴起于美国,以拉多(Lado)1957年出版的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为标志。拉多提出的假设是:

Weassumethatthestudentwhocomesincontactwithaforeignlanguagewillfindsomefeaturesofitquiteeasyandothersextremelydifficult.Thoseelementsthataresimilartohisnativelanguagewillbesimpleforhim,andthoseelementsthataredifferentwillbedifficult.(Corder1973:229)

他提出的基本论断是:我们可以对比分析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根据对比分析的差异我们可以预测会引起困难的语言项目和可能犯的错误;我们根据预测来决定外语课程和教材中那些项目应进行特殊处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比分析达到顶峰。“美国及欧洲国家许多大学成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语言学习》(LanguageLearning)杂志创刊初期一连好几期刊登的皆是CA方面的研究成果”(戴炜栋束定芳1994:2)。拉多的CAH在语言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受到质疑(见Ellis1985)。CAH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随着Chomsky对Skinner的批评而动摇。其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也由于转换生成理论的兴起而显得薄弱。七十年代的一些实证研究成果对于对比分析预测错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相当比例的错误与语言差异无关,学习者可以回避难点而避免出现错误。因此,差异=难点的假说难以成立。9/23/202341.语义对比研究回顾:杨忠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对比研究成果有助于预测难点和诊断错误。Ellis(1985/1994)综述了11篇关于英语(L2)学习中的母语干扰的论文。统计结果显示,33%的错误属于母语干扰。其中一篇研究汉语为母语的干扰现象,母语干扰类错误达51%。中国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大量常见同类错误。例如,英语的唇齿浊副音[V]发不清楚,与[W]混淆。另如,although和but在同一句中使用,等等。语义混淆和语用失误类错误更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对比分析的预测作用不益夸大,但也不可抹杀。外语教师必须诊断学生错误才能提供适当的反馈。对比分析有助于教师诊断学生错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习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及时发现错误并能准确判定错误的性质和根源,采取相应的反馈,设计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尽快知错改错。教师对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意识(awareness)和敏感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关于隐含于语言符号及其使用的思想文化意识更为重要。9/23/202351.语义对比研究回顾:杨忠对比分析的价值取决于对比分析的范式,即对比分析什么和怎样对比分析。CAH之所以昙花一现是因为当时的背景下对比分析的内容限于语言的形式,没有语义、语用对比。在我国,英汉语对比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得如火如荼。但迄今为止,语义、语用和语篇对比的成果还很少。就英汉对比的进展来看,语义对比远远落后于语音、语法对比。潘文国(2002)统计的1976-2001年间所发表的1374篇论文中,语义对比研究的论文远远少于语法、词汇方面的对比文章数量,只有17篇(约占0.17%),加上认知研究的论文23篇,也只占总数的0.3%。杨自俭李瑞华(1990)和李瑞华(1996)两部论文集收入的85篇论文中,语义对比研究的论文只有10篇。英汉“语义的对比非常薄弱”(潘文国谭慧敏(2006:302),成果甚少,系统地对比分析英汉语义现象的著述更少。9/23/202361.语义对比研究回顾:杨忠Halliday&Mathiessen(1999)系统地阐述了语义的认知功能,把语义视为语言与经验世界结合的层面。经验世界是我们以语言识解的现实。人通过语言认知经验世界的基本框架是意义基础(ideationbase),它包括聚合语义关系和组合语义关系。前者的语义认知过程是范畴化,后者的语义认知过程是图式化(configuration)。经验现实的一切现象都在以语言为基础的认知过程中化为意义,构成既有层级又有网络的复杂的语义系统。H&M(1999)第七章初步对比分析了英语和汉语的意义基础。结论是:概念基块的构成大体相同;意义体现方式各有特点——英语中事物的分类比过程详细,但汉语的过程比事物具体。王逢鑫(2001)的专著是一部力作,成果令人鼓舞。但比较的理论框架没有突破传统语义学的体系,比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同义、反义、歧义等现象,缺少对英汉词义系统整体特点的概括。陆国强(2008)以概念能力和概念表现为中立项进行英汉语义对比,从翻译中常见的语言难点入手,概括了英语和汉语思维模式的特点。“英语的思维模式特征是关系词凸现结集,而汉语的思维模式特征是动词凸现结集。”这一研究开辟了认知-功能范式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9/23/202371.语义对比研究回顾:杨忠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进展为英汉语义对比研究开辟了新的视域。建构主义语义观、经验现实主义语义观深化了对语义本质的认识。Halliday

关于系统与语篇之间例示关系的阐释为突破囿于内省式的语义对比分析方法开辟了道路。9/23/202381.语义对比研究回顾:杨忠2.功能主义语义观Halliday&Matthiessen(1999)回顾了从古希腊哲学延续至今的两种语义研究传统,即哲学-逻辑学传统和修辞学-民族学传统。以此为参照他们界定了功能主义意义观与形式语义学、认知语义学的意义观的区别。他们首先指出,功能语义学持建构主义语义观,源于叶尔姆斯列夫(Hjelmslev)和弗斯(Firth)。其基本观点是:语言识解经验,建构事物;离开了语言,现实则难以认知;一切事物都在语言中化为意义;意义不先验地存在,而是形成于人际互动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见Halliday1992:65)。9/23/20239东北师范大学:杨忠功能语义观与形式语义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认识人的因素。形式语义学研究命题的真值及其条件,视意义的本质为符号与世界的对应。功能语言学研究话语/语篇,视意义的本质为人对经验的识解。功能语义观与认知语义观的区别在于着眼点是群体还是个体。认知语义学摈弃客观主义语义观,提出经验现实主义语义观;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或概念结构的组成部分。这种认知语义观指导下的语义研究走向趋于修辞学-民族学语义研究,尽管它源于哲学-逻辑学传统(Halliday&Matthiessen1999:425)。由于认知语义学探讨语义与概念的关系,其着眼点是个体而不是群体。功能语义观强调语义的主体间性,强调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融合于词汇-语法。Halliday&Matthiessen

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9/23/2023102.功能主义语义观:杨忠“我们的观点——识解的世界是语义建构产物——蕴涵着人际视角。意义是共同建构的,交互的。“识解的世界”经常在人与人的协商过程中调整。这就意味着共识和分歧常常在一些领域出现,而过去通常以真伪来看待。语义系统(语言系统的构成部分)为群体共有,它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如此说来,我们的观点虽然近于雷可夫(Lakoff1987)的“经验主义认知”,但仍有不同。区别在于:我们认为经验识解是在主体间进行的,既具符号性又有社会性“(作者译,ibid:428)。9/23/2023112.功能主义语义观:杨忠语义生成的多视角阐释Halliday&Matthiessen(1999)从时间维度阐释语义生成过程,提出三个观察视角:一是种系演进视角(phylogenetictimeframe),即语言符号系统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二是个体发展视角(ontogenetictimeframe),即语言系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展;三是语言实用视角,即语言系统在语篇中的具体运用(logogenetictimeframe,instantiationofthesysteminthetext)。三者相辅相成:系统为语篇提供资源,语篇丰富系统资源;种系共有的系统为个体语言发展提供环境;个体的语言使用也推进系统的演进。这种多视角的动态的语义生成解释着实是语义理论的创新。但是,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模式仍需补充完善。其中的明显缺憾是缺少空间维度,不利于解释语义的民族特性。功能语义研究还应增加一个种族视角(ethnogenetictimeframe)。9/23/2023122.功能主义语义观:杨忠3.系统与语篇语义学研究范式基本囿于内省式研究方法,语义研究中观察的对象限于词、句。功能语义研究范式在语义描写范围和方法上实现了超越。观察的对象是词、句、篇,描写的方法是系统与实例结合。“语法学的任务远不只是描述这个系统,它还要把系统与实例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系统与实际语言例子(即语篇)结合起来描述”(Halliday&Matthiessen2009:141)。系统与语篇的关系称为“例示”(instantiation),二者的关系好比气候和天气,观察的对象相同,但观察的视角有别。每一个语篇都是鲜活的,它一方面加强系统,另一方面改变该系统。“语篇与系统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一门活的语言。说一门语言是‘活的’是说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它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来维持其存在”(ibid:141-142)。9/23/202313东北师范大学:杨忠语义学研究范式基本囿于内省式研究方法,语义研究中观察的对象限于词、句。功能语义研究范式在语义描写范围和方法上实现了超越。观察的对象是词、句、篇,描写的方法是系统与实例结合。“语法学的任务远不只是描述这个系统,它还要把系统与实例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系统与实际语言例子(即语篇)结合起来描述”(Halliday&Matthiessen2009:141)。系统与语篇的关系称为“例示”(instantiation),二者的关系好比气候和天气,观察的对象相同,但观察的视角有别。每一个语篇都是鲜活的,它一方面加强系统,另一方面改变该系统。“语篇与系统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一门活的语言。说一门语言是‘活的’是说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它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来维持其存在”(ibid:141-142)。9/23/2023143.系统与语篇:杨忠Matthiessen&Halliday(2009)发展了这种话语语义学,在阐释“例示”的图示中将语言系统对应于文化语境,语篇对应于情景语境,语域对应于情景类型。这是对原有模式的重要补充。如此说来,他们关于语义生成的三维阐释则显不够充分,因为没有解释语言系统与文化语境的关系。对语义生成过程的阐释仅从时间维度展开,忽略了空间维度,也就忽略了系统发展的文化语境[i],这与修辞学-民族学的语义研究传统相悖。因此在功能语义研究中必须首先采用种族视角,而不是采用种系视角,前者关注自然语言的语义系统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发展,后者关注语义普遍性(universalism)9/23/2023153.系统与语篇:杨忠9/23/2023163.系统与语篇:杨忠自然语言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发展延续的,其语义系统基于言语社团的共识,语义本质上具有主体间性。不将文化语境纳入语义生成模式之中客观上导致了功能语义研究范式的不一致(inconsistency)。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系统,首选的是种族演进视角而不是种系演进视角。种族演进视角直接关注的是那个自然语言的语义系统是如何在那个文化背景中发展的。其实,这种种族语义观是系统功能理论一贯坚持的观点。Haillday(1992:64-65)在阐述语义生成过程时概括了三种观点:一是普遍主义语义观;二是苏联学者提出的上层建筑观(关注的焦点是语义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三是相对主义语义观。他明确表明,他支持第三种观点,“‘现实世界’不是业已存在有待表达的,它是需要建构的。语言在识解世界的过程中衍生。[……]它是灵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自然语言语义系统迥异,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实。9/23/2023173.系统与语篇:杨忠4.语法隐喻:跨语法范畴和语义范畴

HallidayandMatthiessen(1999)认为隐喻是跨范畴(transcategorization)现象.

Lexicalandgrammaticalmetaphorarenottwodifferentphenomena;theyarebothaspectsofthesamegeneralmetaphoricalstrategybywhichweexpandoursemanticresourcesforconstruingexperience.Themaindistinctionbetweenthemisoneofdelicacy.Grammaticalmetaphorinvolvesthereconstrualofonedomainintermsofanotherdomain,wherebothareofaverygeneralkind[……]Lexicalmetaphoralsoinvolvesthereconstrualofonedomainintermsofanotherdomain;butthesedomainsaremoredelicateintheoverallsemanticsystem.9/23/202318东北师范大学:杨忠语法隐喻:跨语法范畴与跨语义范畴

Taylor(2003)指出,语言范畴化既指人们对经验世界的范畴化,又指对语言本身的范畴化。语法隐喻作为跨范畴现象也有同样的性质。

HallidayandMatthiessen(1999:242)remarks:Whenthis[transcategorization]happens,itisasignalthataphenomenonofthisotherkind---qualityorprocess---isbeingtreatedas

ifitwasathing.Thegrammarhasconstructedanimaginaryorfictitiousobject,[……].Whatisthestatusofsuchfictitiousobjectsorpseudo-things?Unliketheotherelements,whichlosetheiroriginalstatusinbeingtranscategorized(forexample,shakerisnolongeraprocess,eventhoughitderivesfromshake),theseelementsdonot:shakinessisstillaquality,developmentisstillaprocess---onlytheyhavebeenconstruedintothings.Theyarethusafusion,or‘junction’,oftwosemanticelementalcategories:shakinessis‘qualitything’,developmentisa‘processthing’.Allsuchjunctionalelementsinvolvegrammaticalmetaphor.9/23/2023194.语法隐喻:杨忠语法隐喻是普遍现象:

Someformofgrammaticalmetaphorisfoundinalllanguagesandinallusesoflanguage.[……]itispartoftheinherentnatureoflanguageasasocial-semioticsystem,anaturalprocessbywhichthemeaningpotentialisexpandedandenriched.Thephenomenonoftranscategorizingelementswouldseemtobeafeatureofthegrammarofeverylanguage.Thisimpliestwothings:(i)thateachetymonbelongsinherentlytoamajorclass;(ii)thatatleastsomeetymonscanbetransferredtoanotherclass---bysomegrammaticalmeans,syntacticand/ormorphological.(ibid:233)英汉语篇中语法隐喻的使用有何异同?9/23/2023204.语法隐喻:杨忠语法隐喻是语言使用现象,出现在语篇/话语中,在不同语类中使用频率有明显现差异。

Nominalizationsinthreegenres(permillionwords):

Academicprose

Fiction

Speech44,00011,20011,300(source:Biber,D.etal(1998)CorpusLinguistics)9/23/2023214.语法隐喻:杨忠5.英汉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对比研究举例5.1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研究问题之一:哪些英汉基本颜色词转类频率高?为什么?(廖正刚2011)研究方法:

---系统与语篇相互参照的观察方法---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分析(1)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库容量为4.1亿词汇量。(2)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库容量为307,317,060词汇量。

9/23/202322东北师范大学:杨忠英汉基本颜色词集

美国语言学家Kay和人类学家Berlin合作,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综述的方法考察了世界上98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系统:

11个基本颜色词构成了所有基本颜色词的普遍基础。他们认为英语有11个基本颜色词,汉语有6个(白、黑、红、绿、黄、蓝)。王逢鑫(2001,130认为汉语有9个基本颜色词:白、黑、红、黄、绿、蓝、褐、紫、灰等9个基本颜色词。

9/23/2023235.英汉语法隐喻对比举例:杨忠英语基本颜色词在语篇中用作动词

[1]Overheadthefrozenskypurpledwithnight,andabovethewindandfranticbranchesclungwaterystars.

[2]Springhascometothissoutherncity,however,andunderthesmog,riceisgreening

[3]Bakeat350℃for8to10minutesorjustuntiledgesarelightlybrowned.Coolonbakingsheets3minute.

[4]Itwasastandardenvelope,butthepaperhadyellowed

withage.

[5]Donotallowmeattoblacken.Removefromheatanduseasharpknifetoseparateindividualribs.9/23/2023245.英汉语法隐喻对比举例:杨忠表1COCA中英语基本颜色词动化词频表

9/23/2023255.英汉语法隐喻对比举例:杨忠汉语基本颜色词在语篇中用作动词[6]有风在头上划过去,这时雨已经过去了,天深深地蓝了起来,鸟在天空深处叫着,这时发现那张幼稚的肖像画给小心地用玻璃纸蒙着,一点不曾湿。[7]走在地边,他看一看柿子还没红,他想摘几个柿子给孩子吃吧![8]他们不像我们世间人,老了,发须白了,牙齿掉了,最后断气死了。[9]玉米黄了,高粱红了,阳光泼洒着大地成熟的芬芳……[10]他们不像我们世间人,老了,发须白了,牙齿掉了,最后断气死了。9/23/2023265.英汉语法隐喻对比举例:杨忠表2

CCL中汉语基本颜色词动化词频表

9/23/2023275.英汉语法隐喻对比举例:杨忠高频转类词“红”与brown出现的语域

根据COCA和CCL语料库的统计,英语基本颜色词“brown”位于英语基本颜色词动化度的榜首,汉语基本颜色词“褐”无一例动化实例显示。汉语基本颜色词“红”则位于汉语基本颜色词动化的第一位。这种频率不对称的现象如何解释?我们只好从具体的语篇出发,分别考察在COCA和CCL语料库中,“brown”和“红”两个动化高频词的参与者及其所出现的语域。根据COCA的统计,“brown”动化的125例中绝大部分出现在烹调语域中,无一例发生转义。汉语基本颜色词“红”所出现的语域为一般为人际关系域,如:“唱红”,“走红”等;还有大量的动化的汉语基本颜色词“红”出现在人体器官域,如:“红了脸”;其他的出现在气象域,如“云霞染红了大半个天际”;动物域,如:“报晓的雄鸡又啼红了亘古不变的朝霞”;植物域,如:“霜叶红了的时候,我的红帽徽、红领章无声地随风飘去了”,情感域;如,“铁流,映红了一张张笑脸”……从汉语这些实例看,汉语基本颜色词动化除了谈及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涉及了人际关系以及人本身。9/23/2023285.英汉语法隐喻对比举例:杨忠5.2英汉事件名化短语认知语义对比分析事件名化在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是名词范畴的非典型成员。我们的经验世界主要由事物和过程(包括事物的运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名词和动词是语言系统表征经验世界的基本单位,通常名词用来表达“事物”,动词用来表达“过程”。但是,人类对世界的识解方式并非僵化的、单一的。例如,“事物”可以被重新识解为“过程”,而“过程”也可以概念物化为“事物”,这在语言系统中表征为名词和动词语法范畴之间的动态转换,即名词化和动词化。事件名化是动词名化的一种,位于典型名词和典型动词构成的连续统之间,其认知语义基础是“过程”被概念物化为“事物”。基于英语语料库FLOB(Freiburg-LOBCorpusofBritishEnglish)和兰开斯特汉语语料库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