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之微博论述题答案总结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之微博论述题答案总结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之微博论述题答案总结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2012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微博”的传播学知识点综合论述兰州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研究中心陈孟达2012年考研在即,相信大家基础知识已经复习的有一定的体系了,因为新传学的学科特性,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时事热点去做一些知识点的专题复习。微博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今年随着一些热点问题的频发而凸显火热,而其中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现如今我将其归纳,希望能对众多2012年考研同学有所帮助.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是web2.0新兴起的一个表现形式,也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人们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网络工具。微博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多中心化微博网站更注重宣传的就是网络中那些可能成为“意见领袖”的思想观点,而那些不被重视的沉默大多数所发表的内容可能就这样石沉大海。微博写作中,基于门槛极低的信息发布平台,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个性化的用户汇聚了庞大的内容生产,同时这些内容也能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分享,一种新的网络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生态正在形成,传播的中心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些所谓的“意见领袖”,而是更多的用户。微博用户通过相关服务,把自己每天的琐碎心情发送到网站平台和朋友手机终端。发送的信息可以是群发也可以是点对点的私信。这样,每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无论是国外的twitter还是国内的新浪微博等微博网站,它们的传播渠道都不仅仅限于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彩信、MSN、或直接登录网站等各种传播手段来即时记录点滴瞬间,实现了全息发布方式。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ToOne),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To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ToNTo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这里引进物理学的核裂变原理,提出过传播裂变的理论假设。“链式反应”和有临界点(Critical)的“中子”是裂变发生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微博的“分众传播”自然带来“链式反应”,而带有临界点的“中子”,即信息从聚合到裂变的关键,是引爆性话题。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现场性微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其内容的“微”,用户每次发布的内容不得多于140个字符。在传统博客的写作中,博主习惯于长篇大论,或思想深邃,或叙事丰富有趣,这在无形中设置了博客的门槛,那些习惯用简短语句的人虽说可以通过博客发布,但内心顾虑碎片化的所思所想会使自己相形见绌。相反微博客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的,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琐碎的生活细节。可以随时随地迅速发布简短信息的便捷性使得微博客自身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公共领域平台上的互动性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微博的兴起给“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带来更为贴近的诠释。与传统博客相比,在微博上以寥寥数语进行话题的讨论,更类似于生活中民众在市场上的倾吐,公共领域的性质得到构建。在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中人们的互动性得以加强,无论是状态发布者或者微博本身话题的提供,都给人们构建了一个话语表达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大家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微博类似于SNS网站和博客,但又和它们不同,微博是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博客和IM等四大产品优点的集成者:微博可以通过手机以及短彩信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与短信相近,但是短信的传播方式是点对点的,而微博却是点对面的裂变式传播;微博可以进行社会交往,但是比Facebook等社交网站要开放,进入门槛低;微博比博客精短,比博客互动性强;微博可以像MSN一样交流,但是信息是共享的,而且还可以通过MSN发微博。这些微博的特性成为了推动微博发展的动力,而微博的这些特性是如何满足用户的使用心理更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话题。当一个新媒体和内容出现时,通常人们会首先关注的是它有什么用途,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它,为什么会使用它。从创新的扩散角度来看,这也是对一项创新是否具有普及潜力的探讨,生产者会投入相当多的资金来展开此项调研。如果这项创新能够普及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此项创新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的研究。因此,使用与满足研究往往是新媒体研究中心最先使用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可以解释微博的使用。综合论述使用和满足理论不是仅仅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来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而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974年E•卡茨等人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当然使用大众传播的需求也并不完全是由个人决定的,它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有5方面的需求都来自于社会情境:(1)社会情境产生紧张与冲突,导致人们产生降低压力的需求;(2)社会情境导致人们意识到某个问题值得关注产生环境监测和信息方面的需求;(3)社会情境导致个人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满足某种需求,需要使用媒体替代性地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4)社会情境使某种价值得到重视,为了确认和强化这种价值,人们使用媒体;(5)社会情境导致人们对某种熟悉的媒体内容产生期待,为了维持群体成员的资格,人们使用媒体。简单来说,"使用与满足"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从中得到满足。由于人类需求与行为的复杂性和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使用与满足这一开放性的理论也不断地深入发展完善。因此当一个新媒体和内容出现时,通常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它有什么用途,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它。因此,使用与满足理论往往是新媒体研究中最先使用的理论框架。关于微博用户的“使用与满足”实例研究用户的微博使用需求方面主要分为私人性需求和公务性需求两个方面。私人性情感表达、降低压力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信息获取发布的需求展示个人形象的需求公务性名人的公关宣传需求(二)企业家的网络营销需求(三)政府官员的信息公开需求二、微博传播中的双刃剑研究一信息的泛滥二虚假新闻的沃土三深度互动的缺乏总论:微博,作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交流工具,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与周围人沟通的方式,乃至于沟通的范围。它正在慢慢成为每个人网上的一个“交流中心”,就像一个触角,通过它,我们接入和感受着整个社会。微博的前景或许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它存在的价值却也可以成为它发展的动力。微博客的形式也它提供了独特的发展路径,也使其在用户的需求满足方面提供了特殊的价值。如果微博朝着自己特有的方向前进,相信它能够为大众带来一个与众不同的交流平台。传媒人论坛(/bbs/)会员观海听涛搜集分享!57710018030900120955790368228596330825771001803090012386576137399735760696577100180309001359457807757990251551257710018030900123875771649826018180515771001803090012138572131192158918326577100180309001235957903682236107605357710018030900123565761352861437917425771001803090012355575087869704693279170881003433552741012299443258333791708810034335527510186673293883200817088100343356107101581152501500522170881003433561081010001800598717321708810034335429510107419414268701717088100343356184101878660869628802170881003433561851017758311740866741708810034335610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