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历史时期的中原地区_第1页
第十章历史时期的中原地区_第2页
第十章历史时期的中原地区_第3页
第十章历史时期的中原地区_第4页
第十章历史时期的中原地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第十章历史时期的中原地区古代的中原就是古籍上所记载的“中土”、“中州”,是相对边疆地区而言的。中原这个地理概念,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在殷商以前,中原主要指今河南的北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范围逐渐扩大,大体上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原地理概念大体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范围相近,大致北起太行山南麓,南至大别山和淮阳山地,西起崤关、函谷关,东到大海。第一节古代中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一、地理环境华北平原的面积大约为26.2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三大平原之一。这片广阔的肥田沃土,为我国古代的原始农业、牧业,提供了无比优良的场所。因此,在这里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华夏文明。关于华北平原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距今1.3亿年以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运动。西部的太行山、吕梁山等隆起上升,而东部的地壳陷落下降,被海水浸没。当时海水直浸到太行山麓。大约距今7000万年左右,地壳又发生了一次造山运动,即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西藏自治区部的山地再度上升,东部的地壳继续下沉。这样,山东丘陵便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上孤岛。后来,由于黄河、淮河、海河等水系带来的大量泥沙在现在华北平原一带沉积,经过几千万年的“填海造陆”,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广阔的华北平原。在地形上,除山西高原和山东丘陵外,是一望无际的广大平原,即华北平原。在华北平原的东部有山东丘陵,又称鲁中南山地。我国古代的五岳之一——东岳泰山,它位于山东丘陵的西北部,主峰在泰安城北,海拔1324米,其周围的平原海拔高度多数都低于100米,其中二分之一以上不到50米。泰山平地崛起,山峰挺拔,高出四周达1200米以上,显得格外高大雄伟。孔子当年登泰山时就产生过慨叹: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登泰山时也曾发出慨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气候上,据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古代的典籍记载,华北平原的古代气候也比现在温暖湿润。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华北平原的气候相当于现在的亚热带气候,即今天长江流域的气候,甚至更南地区的气候。据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证明,3000多年前的安阳人,播种水稻的初始日期相当于现在的阳历3月,比现在早1个月。武丁时代的一块甲骨文记载,当时打猎,曾获得一头大象。发掘殷墟时,也曾发现大象的遗骨。从典籍《尚书·禹贡》上看,称现在的河南为豫州。豫在象形字中,是一个人手牵着一头大象。《吕氏春秋·吕乐》中也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这些事实都可以证明,当时河南地区是产象的。象不仅作为人们的家畜饲养,而且行军打仗,还出动象队。象是一种怕寒动物,它必须栖息在四季都比较温暖湿润的地方,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保证它体大、食量大的食物来源。目前,我国大象分布的北界约在北纬240左右,而古代的安阳在今北纬360左右的地方。这说明黄河流域在当时是处于亚热带环境的。古代竹的分布也可以证明3000多年前的华北平原的气候。在山东历城县两城镇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中有炭化的竹节存在。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印刷的竹的花纹。特别是周代的官方文书,最先是铭刻于铜上,后来又书之于竹简。在记载当时衣、冠、各种器皿、家俱、书籍和乐器的文字中,许多都带有“竹”字头,说明是用竹类制作的。从这些事实上可以断定,竹类的生长当时在黄河流域是相当普遍的,而现在竹类的分布已退至江南。总之,古代的中原地区,从自然环境来看,地势低平坦荡,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动物种类繁多,很适于古代人们的原始牧业、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因此,这一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二、历史变迁1、先秦时期的中原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有一段是用神话和凭借想象来解释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即神话传说时代。我国古代关于天地起源的第一个神话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据传说盘古死后,头朝东,脚朝西,躺在中华大地上。于是,头部形成了山东境内的东岳泰山。双脚脚趾朝天,构成了陕西境内的陡峻的华山。肚子高挺,变成了河南省境内风景秀丽的中岳嵩山。左臂便形成了湖南境内的重峦叠嶂的南岳衡山。右臂使形成了山西北部的北岳恒山。以后女娲氏用黄土捏造了人类。这样,我国人民便有了“三皇五帝”的祖先。有人称: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为三皇,也有人称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伏羲氏,传说他教人结网捕鱼、打猎、熟食及蓄养牲畜等。他还制造了“八卦”,为人们占卜记事。《通志·都邑略》:“伏羲都陈,宛丘是也”,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位于河南颖水中上游地区。这里有传说的太昊陵,即伏羲陵,又称人祖庙。墓地很大,长405步(约622米),广270步,(约414.7米),占地5顷40亩。前有“统天殿”,后为太昊陵。陵前有挂画台,陵后有蓍草园(占卜用的蓍草)。神农氏,传说他是个“勇尝百草,教民农耕”,并制成了犁、镰等农具的英雄。从此传说来推断,这可能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开始。神农氏曾先都陈,后迁鲁(山东曲阜)。曲阜位于泰山南侧,有泗水从此流过,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黄帝,传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姬姓名轩辕。他曾教人们修盖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同时为了便利于黄河两岸的交通和平原地区的运输,他创造了舟车。他还命令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并叫他的臣子大挠创造“甲子”记时法。这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已开始文明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黄帝初都有熊,后迁涿鹿。有熊在今河南新郑,涿鹿在今河北西北部的涿鹿县东南。《通志·都邑略》记载:涿鹿“控西山之险,据上游之势。北通上谷,俯视关南”,其地理形胜十分优越,为北京的肘腋要害之地。传说黄帝当时就占有这种有利的地势,在其东南的阪泉(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另说在今山西运城县盐池)曾和炎帝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最终战胜炎帝,实现了炎黄二族的合并。以后又同九黎族的首领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终爆发了涿鹿之战,结果又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于是,黄帝就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英雄人物,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关于涿鹿,也有人认为“浊陆”,即古代河水、济水之间为浊水所充斥的原野。关于“五帝”,有人说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也有人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少昊,据说初都穷桑(山东曲阜北),后徙曲阜。地处鲁中南山地西南边缘,泗水的中游,是古代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颛顼,据说是黄帝的孙子,为人聪明,有智谋。他同工共氏争夺领导权,曾用智谋激怒了工共氏,使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今昆仑山),造成天地支柱的折断,颛顼都高阳(今河南濮阳),又称帝丘。这里有颛顼墓。这里地处华北大平原的中部,黄河的北岸。帝喾,又称高辛氏,都亳(今河南西部的偃师县),地处黄河中游的伊洛水流域,水陆交通都十分方便。尧,号陶唐氏,简称唐尧。《帝王世纪》记载:“尧初封于唐,后徙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县,汾河左岸。这里四周群山环抱,中有汾河冲积而成的汾水谷地平原(今平阳盆地),古代农业发达。从前,这里有尧庙、尧陵。舜,据说姓姚,名重华,翼州人。曾耕于历山(今中条山东段)之下,深受群众的热爱。尧曾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传说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境内)。这里西据黄河天险,古代著名的蒲津渡就设在这里。舜晚年南巡苍梧之野(广西东北和湖南南部一带),不久就病死在那里,葬于九嶷山(又称苍梧山,湖南宁远县南)。传说他的两个妻子非常想念他,常常扶着门前的竹子哭泣,泪水滴在竹上,结成斑斑美丽的花纹,形成斑竹。毛泽东的“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指这个故事的。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活动中心是以伊洛水流域、黄河两岸为中心,东通大海,西连河华,北过陕西长冶,南至江淮。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内,所有的夷夏诸部和众多的邦国都臣服在夏的统治之下。商王朝是继夏而起的王朝,它的活动中心也是以黄河的中下游为中心,不断地向外扩张。西周时期,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位于中原地区的就有很多。到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的主要封国有齐、鲁、魏、宋、郑、晋、陈、蔡、曹、许等。eq\o\ac(○,1)齐在山东;eq\o\ac(○,2)鲁在山东西南;eq\o\ac(○,3)晋在山西汾河流域;eq\o\ac(○,4)宋在河南东部,兼有山东、安徽、江苏部分地区;eq\o\ac(○,5)郑在河南中部;eq\o\ac(○,6)魏在河南东北、山东西部;eq\o\ac(○,7)、eq\o\ac(○,8)陈、蔡均在河南南部;eq\o\ac(○,9)、eq\o\ac(○,10)曹、许也均在山东西南部一带。有三关:eq\o\ac(○,1)平靖关,“其关因山为障,不营溕隍,故以平靖关为名”。eq\o\ac(○,2)武胜关,又名津山关,在信阳南45千米左右的地方,号称大隧。eq\o\ac(○,3)黄岘(xiàn)关,也称百雁关或九里关,在信阳南45千米左右的地方。战国时,楚国经常以此作为抵御强秦的重要防线。春申君说:“秦逾冥阨以攻楚。”魏国的信陵君说:“秦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冥阨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四、长勺和城濮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齐鲁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左传·曹刿论战》对这次战争作了精彩的描述。战场的位置在今山东省中部,泰山的东北方向,莱芜北大约40~50里的地方,大体在口镇一带。该地是鲁中南山地中的一个小盆地,地势比较平展和缓,呈微波起伏状。当时双方运用的都是战车,鲁国一方因是防御战,事先选择了有利的地形,以逸待劳。双方开战伊始,齐军进攻,而鲁军稳如泰山。当齐军“再而衰,三而竭”之时,鲁军才下令全线反击,把齐军打得大败,这是齐鲁间的一次著名的战役。城濮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33年,是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次重要战争。城濮,位于山东西南部鄄(juàn)城西南约35千米的地方,在古濮水的南岸,地处河济之间。地形是微波起伏的岗地平原。有利于战车的运用与作战。当时,南方强大的楚国纠集了陈、蔡、许、郑等盟国的军队伐宋,并包围了宋的都城(今河南商丘县)。宋在危亡之下,向北方强大的晋国求救。此时,晋文公正想争霸中原,于是和元帅先轸(zhēn)商议解宋之围。最后决定先打楚国北方的盟国曹、卫,引诱楚军北上,于是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决战开始之前,晋文公以报答楚王资助为名,退避三舍(90里),巧妙地避开了楚军的锋芒,并促使楚军的骄傲,以激励自己的士气,后撤到今山东鄄(juàn)城县临濮集(古城濮)。选定了有利的地势,然后对准楚军中薄弱的陈、蔡右翼发起进攻,很快致使陈、蔡溃败。接着又后退,诱其左翼出击,然后晋以主力将左翼军队拦腰切断,使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五、马陵与长平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一次重要战争。公元前342年,因韩齐亲近,反对魏国召集逢泽会议。于是,魏惠王派兵大举攻韩。在梁、赫(均在今河南临武西南)等地连败韩军,韩向齐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救韩。魏国急忙派庞涓、太子申为将,带领大军与齐作战,两军相持达一年之久。公元前341年,孙膑利用庞涓轻视齐军的弱点,以逐日减灶的办法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促使魏军进入齐军的埋伏圈——险要的马陵谷地,一举将魏军歼灭。马陵战场在山东省的范县境内。在该县城西北有卧中山,地势高峻,延袤(mào)数十里,南有凤凰岭,陵阜交错,谷险岭峻,著名的马陵谷地即在其间。《史记》:“马岭道陋傍多险阻”。特别是当年这一带还有纵林密布,又兼谷深道险,是个很利于藏兵设防的地方。当魏兵被引诱到次处时,齐兵以逸待劳,占据有利地势,一时万箭齐发,十万魏军被歼灭,庞涓身亡,太子申被俘,从此魏军的霸业日趋衰落。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最初始于公元前的262年。当时秦昭王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首先攻其邻近的韩国,大将白起和王龁(hé)率军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国首都新郑和北部重镇上党(今山西长治)之间的联系。当时,韩国被迫想献上党向秦求和,但是上当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于是请求东方的赵国派兵取上党,因而赵将廉颇率大军越过太行山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该地山谷险峻,利于坚城深池,凭险固守。赵秦两军相持三年之久。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中了秦的反奸计,改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只会空谈兵法,并无实战经验,傲慢轻敌,被秦军诈败引出营垒,大将白起以迂回的战术,布置民两支骑兵,一支断绝赵军的后路,另一支将赵军切断。这样,赵军被围困46天以后,终因粮尽援绝,突围不成,又兼主帅赵括被射死,40万赵军被迫降秦。白起仅把战俘中较年幼的240人放回外,其余全部活埋了。在今高平县城西6里,有颅头山,相传是白起掩埋人头而堆积的山。六、官渡和淝水官渡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场,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内。该地有中牟台,又名曹公台,在县城东北,是建安四年(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的古战场。官渡地处华北大平原的中部,地势坦荡,无高山大岭可以设险。当时曹操屯军官渡,在汴水(汴梁河)南岸。袁绍屯军黎阳(在古黄河的北岸,今河南浚县)。曹操的军队为1万多人,而袁绍的军队为10万人。战役伊始,袁绍的前锋军队在白马(古黄河南岸,今黄河北岸)、延津(古黄河南岸,今黄河北岸)两战都为曹操所败,并损失了大将颜良、文丑。最后,两军在官渡相遇,双方相持约半年之久,后来,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了曹操。这样,曹操便知道了袁军的屯粮要地乌巢(在延津东南)。曹操亲率精兵5000人,直捣乌巢,杀了守将淳于琼,焚烧了军粮万余车,致使袁军军心动摇,全军溃败,大将张郃投降。曹操在官渡一战消灭了袁绍的主力,为统一中原地区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重要的战争。发生于公元383年。战役地点在今安徽淮河南岸,大体上在今瓦埠湖一带。这里有八公山,位于淝水注入淮河的汇流处,相传汉时淮南王刘安曾与八公学仙于此山,故名八公山,在今寿春(寿县)北四里。当时晋军统帅谢石率大军沿淮水水陆并进,到淝水东岸时,与前秦军队隔河对峙。苻坚听说晋军攻到淝水,便同苻融登寿春城观看形势,见晋军战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的草木,皆以为是晋兵,不觉面露惧色。由于秦军迫淝水立阵,晋军不能渡河,于是谢玄派人告苻坚要求前秦军队把阵地后移,以便过河决战。苻坚妄图在晋军半渡时发起攻击,不料秦军一撤,不可复止,朱序等又在阵后大呼苻坚改了,使得前秦军队大乱。晋军渡河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寿春西北约30里的青冈。前秦军队死者相枕于路,苻坚也为流矢所伤,败退到洛阳。我国历史上的“投鞭阻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即出自这次战役。第四节中原古都一、洛阳洛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和后周等9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前后长达924年,向有“九朝古都”之称。1、洛阳城的历史变迁洛阳最早称洛邑,建于西周(约公元前1108年)。西周对洛阳十分重视,甚至在成王时期,成王长期居住在这里,办理事务。但总的说来,当时洛阳仍处于陪都的地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阳,以王城为国都,直到周赧(nǎn)王,历时515年。这时的洛阳城的规模,据《帝王世纪》记载:“城东西六里十步,南北九里七十步”,俗称九六城。秦朝时期,秦朝因袭了周代洛阳城并有所扩建,主要是建宫阙,有南北二宫,相去七里。刘邦打败项羽,初都洛阳,常居南宫。刘邦曾在南宫的崇德殿大宴群臣。后来,刘邦采纳了娄敬、张良的建议,把国都迁至长安。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从发展经济的目的出发,建都于洛阳,并对洛阳城进行了扩建。汉代的洛阳城共有十二个门。南4、东3、西4、北2。东汉末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三月,董卓入洛阳,胁迫汉献帝西迁到长安,并徙洛阳数百万人口于长安。迁徙之后,在洛阳放起一把大火,致使洛阳附近“二百里内无复孑遗”,洛阳城遭到了严重破坏。三国时期,由于洛阳过于荒凉,所以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以许昌为都,这时的洛阳城已不堪为都城了。魏文帝曹丕(pī)统治时期,开始大加恢复营建洛阳城,初具规模后,曹丕便迁都于洛阳。西晋统一中国,定都洛阳,此时的洛阳城又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西晋一代,洛阳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洛阳城再次遭到极大的破坏。南北朝时期,北魏在北方建立政权后,初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待统一北方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太和七年(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遭到破坏的洛阳城再次重新繁荣起来。北魏的洛阳城仍是在前代基础上建立的,城共有十二门。据《洛阳伽蓝记》记载:“京师(洛阳)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以后,洛阳在东魏统治之下。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迁都邺城,发洛阳40万户北徙,洛阳又开始荒废。隋统一中国后,定都长安。但到隋炀帝时期,改洛阳为东京,不久又决定迁都洛阳,开始营建新都,并与河西的王城合而为一。唐朝时期,唐初曾废除了隋的东都之名,公元632年称之为洛阳营。到高宗时期,又恢复东都之名。武则天临朝听政时期,改东都为神都,号称“金城”。此时的洛阳城主要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外城,也称廓城,周迴52里96步;内城,也称皇城,在城的西北隅,周迴是18里258步;宫城,也称紫微城,周迴9里300步。在建都城的同时,唐朝还在城西大建禁苑,周迴200里。谷水、洛水会流其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苑内修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同时还开凿了龙麟渠,沿渠设十二院,供皇帝、皇后游玩。园内名花奇草应有尽有,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花城”,园艺之盛冠于全国。宋代李格非曾说:“天下名园在洛阳”。唐朝时期,也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这说明洛阳的花卉奇草是冠于全国的。唐代武则天废自己的儿子唐中宗为庐陵王以后,在洛阳城西南隅又兴建了上阳宫,上阳宫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至宫城,北达禁苑,是当时洛阳城中最华美壮丽的建筑物。高宗、武后、玄宗都曾在此居住过。唐朝诗人王维:“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曾读列仙王母侍,九天未胜此中游。”安史之乱后,洛阳又遭到了严重破坏。五代时期,后梁于开平三年(公元929年)迁都于洛阳,后唐灭亡后梁后,也曾建都于此,称之为东都。宋代建都开封,洛阳辊不是都城,但仍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宋金征战期间,洛阳一度成为重要战场,隋唐时期的建筑物被破坏殆尽。后来,金朝于洛阳设置余昌府,开始大加修缮,今天洛阳旧城就是金朝所建的洛阳城。元明清三代,中国处于统一的形势下,三朝都定都于北京,而洛阳成为地方机构所在地。三朝置河南府于此。明清时期对洛阳城又重新加以修缮。2、洛阳建都的地理条件洛阳之所以能成为“九朝古都”的所在地,是和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eq\o\ac(○,1)洛阳位居古代中国的腹地,地处天下之中。中原各王朝的疆域主要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由洛阳东至齐鲁,西至秦的西陲,南至汉阳诸姬,北至邢、卫,其距离都相仿佛。因此,《汉书·地理志》记载:“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中土,诸侯藩屏四方,故立京师。”西周初年,周公平定武康、管叔、蔡叔的叛乱后,认为发生叛乱的主要原因是周朝的首都过于偏西,距离殷商中原的土地太远。于是便决定选择在洛阳这一地区建立东都。eq\o\ac(○,2)洛阳是洛阳盆地的中心部分,土地平展广阔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物产丰富,又有伊、洛、涧、瀍(chán)四水环绕,水源丰足,所以农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富庶,这是古代建都必备的条件之一。eq\o\ac(○,3)四面环山带河,形势险要。东面有天下的重险虎牢关,作为东部的门户;西面有控制天下的奇险函谷关,作为西方的绝塞;北有邙(máng)山和大河;南有伊阙,可以设险。山河形势险峻甲于天下,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唐代的孔颖达说:“洛阳处涧、瀍之中。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山河之胜。”eq\o\ac(○,4)洛阳地处我国古代东西方的交通要冲,水陆交通均很发达。由洛阳南下轩辕关(今河南嵩县境内),过阳翟(今河南禹县),可达南阳的宛城和汉水流域的战略要地襄樊,以及古代的江、汉流域。北渡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可达北方重镇蓟(今北京)。从东西陆路上看,东可至梁、宋,西可达关中。从水路上看,自伊洛水入黄河,顺流向东可直达古代经济发达的山东齐鲁地区。逆河而上,越过三门天险,可达晋西南以及古代经济发达富庶的关中地区。我国宋代的李格非说:“洛阳处天下之中,扶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魏赵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平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二、开封开封是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之一,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金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360余年。1、开封的历史演变5000多年前,在今天开封城附近就出现了聚落,是我国最早的开发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为郑国所占有,郑庄公曾命令郑邴在这里筑城,取开拓封疆之意,命名开封。作为当时存粮贮粟的地方。其城的位置在今开封城南20多千米的古城村西北,宋仙镇东3千米处。在开封最早建都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魏当时一方面要控制中原土地,一方面又要回避秦的武力威胁,基于这些原因,魏惠王九年(前361年)便把魏国的国都从山西高原上的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移到开封,并在此建大梁城。魏惠王因此得名梁惠王。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朝大将王贲(bēn)攻打魏国国都大梁,由于久攻不下,下令扒开浚仪渠引渠水灌大梁,结果是城毁魏亡。这是开封城历史上第一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此以后,开封在500、600年间一直处于衰败不振的状态。秦时设浚仪县,隶属于三川郡。汉时设陈留郡。东魏时设梁州。北周时期,因开封濒临汴水,为黄河与淮河间的水运要地,遂改名汴州。隋大业初年,废州置县,隶属于荥阳郡。唐朝时期恢复汴州之名,后又成为宣武军的驻地。五代时期,后梁在开封建都。后晋先都于洛阳,后迁于开封。后汉、后周也都建都于开封。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yin)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也定都于开封,称东京城。在以后的百余年中,开封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要道。宋代的开封城,是在五代都城的基础上,尤其是后周都城的基础上扩建修筑的。整个都城是仿效洛阳城进行修造。全城分为三重: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都城是层层设防,三重就设了三道水、三道墙。外城周迴50里165步,形状是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方形,护城河有10余丈宽;内城又称里城,在外城的中央,周迴20里165步,呈长方形;皇城,在内城的北部,周迴9里18步,呈正方形,位于今开封市的龙亭附近,又称大内、紫禁城。宋代的开封城,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国都。街坊闾制相当完备,分全城为八厢(厢,相当于今天的城区),下辖八十余坊,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的都城理论进行设计的。故宫正殿(皇城),名为大庆殿,雄伟壮观,是黄帝听政、办公的地方。大庆殿东侧有寿圣宫,是母后居住的地方。其它的别殿、配殿相当多,数以百计。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亡。金改开封为汴京,成为金政权的五京之一,从此以后开封失去了宋时的那种繁华程度,逐渐衰落下去。蒙古灭金后,在开封置南京路,后又改为汴梁路。元建都大都(今北京)以后,并使大都成为漕运中心,从而北京就代替了开封的地位。开封从此成为一个地方性的行政中心。明清两代,开封的政治地位如元代相仿佛,经济上盛衰迭见,大体说来情况稍好于金元两代。但无论怎样发展,它已失去了国都的地位,已降到了次要位置。2、开封的建都条件(1)有利的地理条件eq\o\ac(○,1)川原平旷,地富人繁。该地正位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中部,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湿润,从古代起就是“宜五谷桑麻”的地方,所以地富人稠。春秋时期郑国在这里拓植,并建储粮之仓。eq\o\ac(○,2)四通八达,水陆都会。该地正处于古代“天下要冲”的中州地区,由开封可北通燕赵,南达江淮,东连齐鲁,西走河洛。特别是战国时期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挖了鸿沟,北接黄河,南与淮河北面的几条支流相联,使黄淮构成了一个通行水系。因此,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沿河城市的繁荣。如丹水和泗水交汇的彭城;睢(sui)水岸边的睢阳(今商丘);颖水入淮处的寿春;济、荷交汇处的陶(今山东定陶)以及大梁等等,都有是当时有名的大都会。eq\o\ac(○,3)北据大河,地处中原,便于对四方的控制。特别是汴、泗与江、淮中下游的富庶地区的联系,可以保证京师(开封)的用粮以及其它用品的供应。据记载,北宋每年都需由江南漕运粮食500~600万石。eq\o\ac(○,4)五代以来,由于梁、晋、汉、周等政权的相继修建,尤其是后周时期的周世宗对京师开封,不但增筑了外城,而且还整顿了街道,疏浚了水路,为京师的建设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eq\o\ac(○,5)开封对于赵宋王朝来说,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北宋王朝的众多将领、核心人物都出自这里,因此,这里的势力雄厚、基础牢固,这对宋王朝的统治是十分有利的。(2)不利的地理条件eq\o\ac(○,1)土地平旷,无名山大川之限,防御困难。战国时期的张仪曾向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无名山大川之限。魏之地势,故战场也。”西汉初年的郦食其也曾向汉王说:“陈留(开封)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由于开封的地势平展广阔,形势涣散,给防御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平时必须设重兵守卫。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当他驾临洛阳之时,看到洛阳的山河险胜,就想留在洛阳。由于群臣和晋王赵光义力谏,未能成功。宋太祖说迁河南不成,是否可以迁居长安。赵光义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遵循周汉之旧事以安天下。”于是赵光义等又力谏请都汴京。最终宋太祖不得以而从之。叹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dān)矣”。开封无山川大河可凭险阻,宋太祖只好以兵为营保卫京师,常用14万人之多,有时达30~40万人。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也曾说:“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有事必居洛。”但主张在开封建都的人则说:“恃德不恃险。都汴,河水、汴水流通挽输便易。”张平方说的更为奇妙:“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eq\o\ac(○,2)地处黄河的下游,很容易遭到水害。战国时期的魏公子无忌说:“决荥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战国末年,秦将王贲伐魏,水灌大梁,城毁魏亡。在明末,即崇祯十五年(公元1626年),明军为了淹死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开封城西北15里的朱家寨,扒开黄河,结果是水溢全城,死亡数万人。所以,“滔天之浸,近在咫尺之间”是开封建都最不利的因素之一。第五节中原天险黄河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十大著名河流之一。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至山东垦利县的利津入海。黄河全长5464千米,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洛河、伊水和大汶河等34条主要支流,流域面积约75.2443万平方千米。秦汉以前,黄河称“河水”。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水色呈黄色,故有“浊河”、“黄河”的称谓。在汉代的文献中,就有“使黄河如带”的话,这说明黄河一词在汉代才正式见诸文献。不过,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中,仍以“河水”相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目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为数甚多,遍布整个流域的各省区,主要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黄河自源头卡日曲(拉多曲)至入海口,分上、中、下游三段:自内蒙古的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长约3472千米。根据河道的特性不同,还可分为河流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三个部分。eq\o\ac(○,1)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从卡日曲起,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至龙羊峡止。这段河道基本上是流经3000~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草滩,水流稳定,水量丰富,水质清洁。eq\o\ac(○,2)龙羊峡至青铜峡之间为峡谷段。河道因流经山地丘陵以及各种不同的岩性地段,因而形成了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19个峡谷。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刘家峡电站就建在此地。eq\o\ac(○,3)黄河出青铜峡以后,就进入了冲击平原段,向东北沿鄂尔多斯高原边缘流动,沿河所经大部分为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河床平缓,水流缓慢,形成了许多冲积平原,如较大的有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中游。从内蒙古的托克托县河口镇起,到孟津止,流经1122千米。黄河在这段有流经晋陕之间的峡谷区和举世闻名的黄河三门天险。特别是在壶口地方,由于水位陡然降落17米,形成了著名的壶口大瀑布,景色蔚为壮观。自壶口以下至禹门口,东岸有龙门山,西岸有梁山,两山夹河对峙,相距仅100多米,河水像从门内涌出,气势如翻江倒海,万马奔腾,故称“龙门”。黄河之水在流出龙门之后,向南至华山脚下折而东流。在这段当中,蒲津是古代黄河上的重险。《读史方舆地纪要》记载:“蒲津关在平阳府蒲州西门外,黄河西岸,西至陕西朝邑县三十五里。”蒲津关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的绶道。战国时期,魏国在此设关,称蒲坂津或夏阳津。蒲坂津是自河东而言的,夏阳津是自关中而言的。秦国昭襄王时曾在此作河桥。西汉时期,西汉所封的魏国首领魏王豹叛乱,韩信领兵平定。当时,魏国就陈兵于蒲坂,即蒲津关,以阻塞韩信东渡攻魏。韩信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对这黄河重险也是无可奈何,谓之长叹。于是,韩信就使了个疑兵之计,把所有的战船全都摆在黄河西岸一带,佯装要强渡黄河的样子,但暗中调集兵力,偷偷地从蒲坂的北侧摆渡黄河,直取安邑,最后俘虏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击马超,在漳关正面与马超对峙,于是,曹操暗中派遣徐晃和朱灵等偷渡蒲津,占据了河西之地,设置了营盘,然后沿着黄河向南,两路夹击马超,致使马超败北。黄河自潼关而东,在今河南陕县东10里的地方是古今著名的三门峡地区,也称三门砥柱或底柱山、三门山。《水经注》记载:“昔禹治洪水,山陡当水者凿之。故曰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在水中若柱然,故曰底柱。”黄河水在此处共分为三股,因而谓之三门。南为鬼门,中为神门,北为人门。只有人门可以行舟渡船。其中,鬼门最险,一般的舟筏浮入,是很难逃脱覆灭的命运的。自砥柱以下,至五户滩,共120里。两岸群峰伟立,遮天蔽日。传说大禹治水时,凿山通河,在这里共留下19滩,所以水流冲湍,险要异常。黄河是我国古代水运的动脉,特别是关中地区,周秦汉唐时期一直是京师重地。山东、江南等地区的粮食和物资重要靠黄河的漕运以满足京师的需要。但由于三门天险,给这条运输线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由于三门峡水深流急,多暗礁险滩,所以破舟沉船之事不断发生。鉴于此,隋开皇三年,曾派韦瓒寻找自蒲坂以东,从洛阳运米40石,经砥柱之险达于陕州(今河南陕县)的常平仓的人,如果能做到,就可以免去韦瓒征戍15年的劳役。陈大业七年,又下诏令凿砥柱,由于崩落的石头堵塞了水流,造成逆流数十里的状况,结果又以失败而告终。唐贞观二十年,自洛阳至陕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