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赏析】聂清荣浅谈古饶州“酒”文化_第1页
【文化赏析】聂清荣浅谈古饶州“酒”文化_第2页
【文化赏析】聂清荣浅谈古饶州“酒”文化_第3页
【文化赏析】聂清荣浅谈古饶州“酒”文化_第4页
【文化赏析】聂清荣浅谈古饶州“酒”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赏析】聂清荣浅谈古饶州“酒”文化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文:聂清荣|版式设计:无兮|图源:网络饶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州府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按《通典》:“古庐陵郡,物产丰饶,故曰饶州,南极闽广,东接荆楚,殊方奇货,异材可舟,致而萃焉。”追溯它的起源,“鄱阳郡”、“江南东路吴州”应是它的“前身”。据有关史料记载: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饶州,辖鄱阳、余干、葛阳、晋兴等县,始才正名。尔后,随着政权的更替又多次变更,先后又称江南道饶州、江南西道饶州、鄱阳郡、永平军、饶州路、鄱阳府、饶州府等。明正德八年(1513),因姚源洞王浩八等人聚众叛乱被平定,为了加强统治,划出鄱阳、乐平、余干、贵溪等县部分版图,设立了万年县。自此,饶州辖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安仁、万年及德兴七县。至民国三年(1914),“饶州”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了它横跨千余年的光辉历程。“鄱阳据大江上流,其地有金锡、丝枲、鱼稻之饶,故其民不迫遽。其人喜儒,故其俗不鄙陋。”(见彭汝砺撰写的《宋夏侯处士墓志铭》)“酒”,是从水果或五谷杂粮中酿造而成的。鄱阳是饶州的治所,鄱阳湖因鄱阳而得名。不言而喻,因有“金锡、丝枲、鱼稻之饶”,加之浩瀚缥缈的鄱阳湖里清纯甘甜之“水”,饶州“酒”文化的鼎盛由此可见一斑。在此,笔者谨从饶州府志、宗谱和墓志铭等角度,结合本土的风土人情所反映出来的人文情怀,加以粗略考量,不妨将饶州“酒”文化作个概述,以此抛砖引玉:1、“酒”与官。中国素以“忠孝之邦”著称。在古代,“酒”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每逢重大喜庆或祭祀活动都离不开它,故此朝廷因“酒”而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其中最为常见的官名是“祭酒”(首席之意。古代举行盛大宴会或大型祭祀活动时,推举德高望重的人先举酒祭祀地神)。如鄱阳县芦田乡孤山村《聂氏宗谱》内载:“铭公,仕周,任军谋祭酒,管记室,升吏部天官”、“从仪公,仕唐,为祭酒讨论制定,造作祭器”。亦设有“赡军酒库”、“监酒税”等职,如《宋宰相赠太师魏国公洪文惠公神道碑铭》内载:“(洪适之孙)俌,承事郎、新提领建康府户部赡军酒库所干办公事”;同治《饶州府志》载:“赵宗宪,字履常,余干人,……监饶州赡军酒库”、“刘季孙,监酒税”,等等。2、“酒”与孝。在饶州,如父母(或祖父母)病故庐墓三年或父母忌日时,作为孝子贤孙是不能饮“酒”作乐的。不仅如此,期间夫妻还不得同居,以示对亲人追思尽孝。据同治《饶州府志》内载:“程廷琪,字献之,浮梁人。性孝友,居母丧三年,不御酒肉。”“(张吉)遇母忌日,绝酒肉。”“吴存,字仲退,鄱阳人。存生而孤,鞠于祖母,戒勿饮酒,遂终身不近杯勺。”“陈之可,字汝时,鄱阳人。性至孝,童年丧母,哀毁成疾。初婚,痛不及母命,不忍成婚,即室内为母位哭奠,夜深跪哭不起,遂昏眩卧地至晓。后父没,不御酒肉,不入内室者三年”,等等。不仅如此,酒也是儿媳妇敬奉公婆、尽妇道的一种带有代表性的食品。如《故严父绳堂处士严母史氏孺人墓志铭》“母江氏而生孺人,归严氏,恭执妇道,事舅姑精,饭果酒浆,未尝少怠。”《故季母冯氏孺人墓志铭》“孺人自归处士,养舅姑、处邻里、助祭祀、应宾客、幂酒浆、缝衣裳靡不尽善”等等。3、“酒”与诗。古时对文人墨客而言,“酒”与“诗”像一对孪生兄弟一般,常如影随形。众所周知,因“李白斗酒诗百篇”而被冠名为“酒仙”;诗圣杜甫,也因为平生爱酒而被誉为“酒圣”;“以儒业名家,挟策长安,声诗历象,无不精究”的鄱阳人陈陶和“性豪放,善书法”的姜之浩,均“以诗酒为事”而怡情山水。(见同治《饶州府志》)“(馀)公有诗名,尝兴与白居易诸人把酒赋诗于东都别墅。”(芦田孤山《聂氏宗谱》)“(刘友梧)遂绝江渡淮、溯河济、过齐鲁之郊,遨游燕赵间,周回秦汉故都,南还吴楚,登髙酌酒,吊古豪杰遗迹,发为歌诗,皆磊落魁奇”(《刘府君墓碣》),等等,此类例子举不胜举,真可谓“无限新诗兼有酒,可能容我醉时题”。

4、“酒”与客。无“酒”不成美席。“酒”是主人诚意接待客人的常用之品。如晋朝陶侃的母亲湛氏,为了热情款待陶侃的朋友范逵,当时下着大雪,在“侃仓卒无以待宾”之际,她“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终成令名。《宋故白府君墓志铭》“家设塾馆,岁延佳士,座客常满,樽酒不空。”《便一公墓志铭》“性虽不嗜酒,而客至未尝不设饮。贫匮告急,罔不周济。”酒也是为人祝贺的必备之物。如《明故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刘公墓志铭》“公卿、大夫送饯,极荣归乡园。”《明故李公处士之铭》“景泰壬申岁,荷恩耆老宁乡,州司僚友称觞载酒,趋迎于长途远道之间。”《番昜史惺堂先生墓表》“值先夫人寿,市鸡豕酒酺以进,中庖狼藉。”同时,“酒’还是调和邻里纠纷的“工具”之一。如“吴士孔,字淑尼,鄱阳人。少有大志,治产不求盈余,轻财好施,恒至饔餐弗给,而处之泰然。里有忿争者,就之论曲直。解息多方,或以杯酒释之。自是终孔之世,一乡无终讼于庭者。”古时饮酒,视参与的对象不同而要求也不同,如尊卑长幼同席饮酒,就不可逾越礼规。如鄱阳双港利池湖《聂氏宗谱》内的《家训十八条》明确规定:第十三条“尊卑长幼共席与饮,不可酗酒无度,恐醉后忘分失仪,甚至冒犯凌等,醒后究之大体乖矣,悔莫及矣!当先慎之。”第十四条“家中或奉宾客、或私燕飨,男女不得同席互相劝酌,庶几有别”。在古代,“酒”是男人的专利,但遇有重大喜庆,女人也有饮“酒”的先例。如《大元追封鄱阳县君周夫人方氏(周伯琦之祖母)墓道碑志铭》“(良载,周伯琦的伯父)咸淳十年甲戌登进士第,报榜史至门,是日为三月之十三日县君生朝,方击鲜,会宾客。及见榜闻名,进举酒为县君祝。县君且喜且感,以少年失夫之早而鞠子之劳也。客趋前交口称述,以为希遇之庆。县君命更酌满饮,尽欢而罢。”等等。5、“酒”与礼品。“酒”,常用于上级对下级的一种奖赏。如《宋宰相赠太师魏国洪文惠公(洪适)神道碑铭》“上已知公责坦(人名),笑曰:‘颇能布气治病,昨日宫中赐酒,醉,语已无伦矣。’”《先考集贤周公(周伯琦之父)圹志》“至治二年三月,先皇访公姓名,丞相拜住以公入觐,赐扈酒问劳,呼学士而不名,赐楮币万绢,仍命入,待将大用矣。”《节推董公墓碑铭》“檄陈夏,官令三府,赐以银牌,刻‘旌义’二字,具羊、酒、绢、帛以表其功,忠爱之心众多知之”,等等。同时,“酒”也是下级对上级敬奉的最好礼品之一。在古代,“酒”常与“牛”相提并论。“献酒宰牛”,以示对人敬重和诚服。如“陈靖,字康叔,余干人。……王莽篡汉,群盗蜂起,每欲募义兵讨之。他日闻王常建牙曲阿,往献策。群盗聚长山,谕以顺逆,留牛酒数日。”(见同治《饶州府志》)《龙图阁待制熊本墓志铭》“夷地迫淯井盬,岁出没,为边患。每大入,则先之十二村之众。边吏讳匿不言,强以牛酒买和。”6、“酒”与茶。“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这里的“杯里”既是指“酒”,也是指“茶”,由此可见其中的学问之深。民间曾有“以酒代茶”之说。饶州同知万之翼曾作诗歌以劝饥民:“好劝吾民度此荒,须知忍耐过时光。两餐均作三餐吃,一日分为二日粮。客至且将茶当酒,家贫莫厌食多糠。等闲挨脱饥荒去,转眼东郊麦已黄”。7、“酒”与廉。“酒”因清澈透明,又是廉洁的象征。明洪武十八年,旷彦温知乐平,因“以廉自持,且惓惓于民生”,民间有“酒清如彦温之廉洁”之美誉。8、“酒”与成败。“酒”能壮胆。古代,因饮酒而成就大业的比比皆是。如大明开国元勋、官至兵部侍郎的聂克修,替父报仇的英雄壮举。据鄱阳县双港镇利池湖《聂氏宗谱·养吾公自序》内载:“迂叟,名思永,字克修,号养吾,元季壬辰(1352)兵起,时年十二,李毕九杀吾父母及诸弟,吾胸腹间九创,肠流出外,五日而纳之,用针绵缝合,幸苟获生。依阮氏,饥寒劳苦不可胜言。有于光者抚吾以恩,常怀一报,力所未能。丙申(1356),同毕九御夏寇谋事泄。光置酒,先发痛伤父母非命,引佩刀杀之于席。光壮吾志,委以军旅,用为股肱。”后,克修公致仕,朝廷曾建“忠孝堂”,以彰其功德。又据《七公墓志铭》内载:“山川毓秀,天地钟灵。获吉地于狮山,卜佳城于球形。螽斯蛰蛰,麟趾振振。寿藏永闭,勒碑刻石。”墓主人的“功成名就”也与“酒”密不可分。民间传说,七公有七个兄弟,其中老三、老六和老七居住鄱阳凰岗。老三是个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一次,兄弟三人坐在一起喝酒。谈及风水一事,酒过三巡,老三趁着酒性,遥指河对面的狮子山信口言道:“你们平日可见,那山形有两座山峰,宛若一头俯卧在江边的雄狮:紧靠昌江的一峰昂首挺立,是‘狮头’;另一峰又圆隆高耸,是‘狮臀’;在其臀部下面一密林幽深处,有两个小山包,是‘狮卵’——那里藏精聚气,瑞气盘旋,倘若百年之后能得此地佳藏,其子孙定当金紫不断,瓜瓞绵绵啊!”二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不禁地倒吸了一口气。又继续追问道:“不知三哥要将那块风水宝地赐与何人?”这时,老三定神地看了看两位老弟,自以为自己年岁已高,且身体每况愈下,心想:自然是非己莫属了。于是,他手握髯须,慷慨地答道:“我们兄弟三个同为一母所生,一父所养,情同手足,哪分什么你我?要不这样,我且有言在先,日后如谁先去世,那块宝地就归谁享用,这总该可以了吧。”一时,老六和老七都无话可说,兴奋不已。“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七却暗地里打上了主意。除夕夜,待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过年夜饭之后,老七简要地和妻子交待了几句就出门了。按照当地习俗:除夕夜,举家团聚后睡前要鸣爆封门的,可家人却迟迟不见老七的踪影,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忽然,其妻想起了老七临别时对她说了那句话:“如果晚了,你们就封门先睡吧,别要等我了。”老三一听此话,一种不祥之兆顿涌心头,忙领着老六朝狮子山的方向追去。待赶到狮子山的“卵子”处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老七已直挺挺地吊死在那树底下……因得此“福地”,老七“螽斯蛰蛰,麟趾振振”。传说,时年老七已生了三个儿子,妻子又怀有身孕。后来,为了生计,其妻带着身孕改嫁到古县渡一程姓人家,又生了一个男孩,那遗腹子也随义父姓程。就因这一“渊源”,在鄱阳昌江流域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上发九脑徐(指凰岗徐氏),下发九脑程(指古县渡程氏)”的经典民谣。如今,除已迁徙到诸如安徽、浙江等地卜居的之外,仅在凰岗,徐氏后裔已超过了两万人口,而三公和六公的后裔总和还不到七公的两成。当然,这只是传说,笔者尚无考究。另外,昌洲乡董林“千亩山”的来历,也是因“酒”而演绎出一段传奇故事。传说,古县渡竹园程氏是个远近闻名的富贵人家,该公生有两个女儿,均视为掌上明珠,娇宠有加。待长大后,两女儿相继出嫁:大女儿嫁到大洲(今昌洲董林)董氏,二女儿被嫁到其邻村邵氏。在出嫁前,一次大女儿见其父酒过三巡,便撒娇说道:“大洲是个湖区,那里柴草都没有烧的,怎能去得?”其父见女儿说得也是,遂动怜悯之心,为免日后女儿在婆家受苦受累,他取来文房四宝,当即提笔作诗一首,其中内有“什亩柴山叫不应”的语句,其意将“什亩柴山”作为嫁妆赠送。而聪明机灵的闺女,见父亲所立的字据仍有“隙”可趁,竟日夜不停地模仿其父的笔迹,背着父亲,在那“什”字头上加了一撇,即变成了个“仟”字。待出嫁之后,董氏便持此凭证索要这“仟”亩山地。为此,双方曾对坐公堂,但终因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董氏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这场官司。没有办法,程姓主人只得忍痛割爱,划出了千亩柴山,由董氏接管,直至今日。类似这样可歌可泣的民间传说还有许多许多,在此不可一一枚举。“酒”能成事,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