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_第1页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_第2页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_第3页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_第4页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例字:刃、亦。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2、朝向,对着。3、方向,趋向。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6u)也。”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第三课古书的用字通假字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女”——“汝”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分化字我们把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把原先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1.分化本义莫——暮益——溢禽——擒2.分化引申义昏——婚解——懈分化借义辟——避、闢、譬、僻采——彩4.分化广义受——授祝——咒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在上古汉语书面语和后代仿古的文言文中,单音词一直占主导地位。即使有些双音节单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很容易被作为双音词看待,但实际上并不是双音词,而是单音词的组合。可以称为双音短语。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简称单音词。复音词两个及以上的音节构成,分为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联绵词(单纯词)联绵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单纯词复合词复合词大多数是由两个语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法组合而成的。联绵词双声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声母相同的联绵词。例如:参差仿佛踌躇仓促流连忐忑伶俐迭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韵”相同的联绵词。例如:从容烂漫逍遥蹉跎彷徨窈窕辗转复合词类型1.并列结构2.偏正结构3.支配结构4.主谓结构春秋——并列响应——偏正霜降——主谓持戟——支配干戈——并列诸侯——偏正第五课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义项的消失,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劝: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宣公四年》造: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孟子•公孙丑下》二是古今义项的微殊。1.广度宽窄的差异例:臭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所有气味——臭味)程度深浅的差异例:恨不知戒,后必有恨。(遗憾——怨恨)色彩褒贬的差异例:爪牙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猛士,武将——帮凶)词义特点的差异:例:售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结果——动作)第六课多义词和词义的引申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相似关系因果关系动静关系时空关系礼俗关系第七课词义关系同义词1.同义词是指在某个义位或是某几个义位上同义,而不是所有义位都同义。2.有些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3.同义词之间在语音上互不相关。4.同义词是相互的。同义词的差异一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异;(1) 范围广狭不同宾——客(2) 性状情态不同视、望、顾、睨(3) 程度轻重不同疾——病(4) 侧重点不同恭——敬二是组合功能的差异;三是情感色彩的差异。第八课古代词类的划分词类活用临时的用法动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第九课动词、形容词、名词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主语、宾语、定语介词短语——状语例:我在学校学习。古代汉语:名词还可以作状语主谓之间,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名词作状语⑴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方位或处所,有“在……”“到……”或“由……”等意思。【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⑵表示动作进行时所用的工具或依据,有“用……”或“拿……”等意思。【例】每字爲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3)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例】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屈原《楚辞•怀沙》)⑷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有“把……当作……”“像对待……一样的”等意思。【例】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⑸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多用比喻的方式描绘,有“像……一样的”“像……似的”等意思。【例】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上兵伐谋》)

双宾语双宾语指一个谓语动词后边出现两个宾语。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一般情况下,间接宾语指人,直接宾语指物。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十一课副词所谓副词,就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副词位于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性谓语之前充作状语,起修饰的作用。66•谦敬副词程度副词①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主要有★£范围副词"皆”“尽”“咸”“悉”“毕”“举”“具"等⑪3.时间副词【例】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4•情态副词②舉示限定的范围副词主要有宜否走副词“唯” “独”"直”杯仅"h特”“徒” “但"等°im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捲(quan)枢之士耳(《战国策•秦策》)6•谦敬副词

L程度副词Z范围副词*M时间副词L程度副词Z范围副词*M时间副词4■情态副词乩否走副词氐谦敬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3■时间副词4•情态副词5•否定副词反谦敬副词九程度副词2•范围副词3.时间副词*4■情态副词生否走副词5谦敬副词[•程度副词2•范圉副词王时间副词4•情态副词*5•否走副词氐谦敬副词al J*屮卜軻 W【例】哙瞬饮酒,抜剑切肉食「尽之"(《史記•樊郦滕灌列傅》)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副词肓"方""适“"会"等.【例】风人方弓嘤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农呂氏春秋•察今》)^示动作即将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 “且""行”等.【例】行略宦秦地*(曙史記•項羽本紀》)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学等。【例】信亦知其意『怒・竞绝去(《史記•淮陰侯列傳》)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短暂或氏久的时间副词肓“俄""姑“"素""常“.【削】腸闻帘钩复动.(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⑤还育一些副词表示动件行为的速度和频率』如*■立”"即“ “亟"”数” ”晨“ ”复”等「【钊】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汉书•李广苏建传》)表示肯定的情态副词有”固""必"’诚’"乃"”果"等*【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表示猜厦的情态副词有h盖」"殆“.【例】此殆天所以资彳寻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蜀书•诸葛豆传》)表示反回的情态副词有芝"口宁""独""庸"等。【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蛊》)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 ”弗“ ”毋”吻”味""非M’【剖】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育佳肴:f)【恻】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非H作否宦副词时否定后面的籍个谓语.【钊】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上古之世》):L程度副词2•范围副词玉时间副词4.情态副词乩否走副词*&谦敬副词谦敬副词是表示自谦和尊敬的副词“这类副词一般是从动词和形容词演变而来,用作谦敞副词后,原有意义发主弱化,表示客气或委婉口“敬”“谨”“幸”“惠"“辱”等*【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事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喜君之愿也° (《齐桓公伐楚》)第十二课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指示代词:这、那疑问代词:谁、怎么、哪特殊代词:者、所无定代词:或、莫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指直接指代人的代词L第一人称代词常用的是"吾、我、予、余".【例】予默默无以应(刘基《卖柑者言》)2.第二人称代词常用的有“尔、女(汝)、若、而、乃”.【例】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r固不可彻「(《列子级汤问》)3第三人称代词常用的有”之”"其""馭等。【例】爰共叔段「欲立之(《左傅•隐公元年》)指示代词 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主要分近指和远指.1「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宓【恻】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2“彼”夫“其”等表示远指f相当于现优汉语的加,【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步出夏门行》)指示代词"然、尔”作为指示代词』主要作谓语‘表示“如此",指代上面所讲的情况。【例】虽有槁(g占o)暴(pCi).不复挺者.繰使之然也.(《荀子•劝学》)問君何能爾”心潼地自偏。(阉淵明《飲酒》)指示代词“焉”“诸"是两个匕诲特殊的词「为兼词口其中,舄“常用作补语,相当于吁+是\储"字相当于代词”之”和"于(乎)w的合音。【例】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投諸渤海之尾°(《列子•湯問》)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指用来提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常见的有"谁、孰、何、易、胡、安、恶、焉、奚(为)J【例】其》是,孰胃詢之?一询问人【例】不稼不穡(se)f胡取禾三百廛(chan)兮?一询问事物【例】许子奚为不自织?■—询问原因【例】泰山其颓,则吾将安KP?——询问地点特殊代词 者当“者"字所指代的对象已经岀现时「者”字词组作为定语,放于名词(词组)后面「作补充说明,有时还通过"之”将名词(词组)与"者"字词组连接起来。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1) S词(词组)+“者”字词组【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傅》)(2) 6词(词组}+之+“者"字词组【例】马之干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贊殊代迥 所(1) 所+动词(词组}“所”字用在谓词性的动词(或词组)前,构胧一个名词性词俎-痂代的是受它后面的谓词所修饰的人或事物,【例】始臣之解牛之时r所闪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2) 所+介伺+动词(词组)"所“字与介词连用』慘饰动词,用阳旨代与动作有关的处所、原因,工貝相关的人爭等"【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耒,具答N{陶渊明《桃花源记》}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指代对象为不定的代词,所指代的并不肯定是何人、.何物°主要有“莫"°肯定 否定第十三课介词于(纯粹的介词)(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译“在”“从”“向”“到”“在……方面”【例】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前出师表》)(2) 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或“对于”。【例】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於王。(《左传•庄公三^一年》)(3) 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4) 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以(介词)(1) 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可译为“用”“拿”“凭”“根据”。【例】许子以釜甑(zQng)爨(cudn),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2) 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以”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例】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公孙丑下》(3) 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动机,可译为“因为”。【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4)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例】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傅》)为(wei)(1)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什么事物)或向谁(什么事物)所发。【例】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战国策•齐策》)“以梁为齐战”即率领魏国军队向齐军作战,“为”介绍作战的对象。(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因为”。【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3)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例】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傅》)与(介词)(1) 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涉及的对方,说明动作行为是与谁共同完成的。可译为“和”“同”“跟”等。【例】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左传•定公四年》(2) 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对……来说”。第十四课连词与注意“与”既是连词,又是介词,有时容易混淆。【例】蜩(tido)与学鸠笑曰。(《北冥有鱼》)一一并列(连词)【例】吾与先君言矣。(《左传•僖公九年》一一表对象(介词)“吾与先君”在形式上与“蜩与学鸠”相似,容易被误认为并列关系。而(1)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关系为并列或递进关系。(2)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原因、条件、目的等关系。(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或性状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而”带有表转折的意味。(4)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可以不译。(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或假设关系。以(1)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例】: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商君书•开塞》)(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一前一后的承接关系。【例】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左传•成公二年》(3)连接因果复句。(4)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前者是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状态等。【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5) “以”还可以连接名词与时间方位词。【例】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则(1) 连接两个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关系,可译为“那么”“就”。【例】于是至则围王离。(《史记•项羽本纪》(2) 用在并列的分句里,表示对各种情况的列举和对比。这类“则”今译时一般不必译出。(3)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后一项情况的出现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所未料到的,“则”有表示发现的意味,可译为“原来已经”“竟然”。【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4)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含有转折意味,可译为“却”。【例】: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5)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zhuo)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之(1) “之”连接定语和名词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可译为“的”或不译。【例】虎兕(S1)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以上是代词“谁”作“过”的定语,用“之”连接。(2) “之”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第十五课语气词也、矣、焉、耳、尔、乎、与(欤)、邪、哉、夫、惟(唯、维)、盖、其第十六课判断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判断句,第一是看判断句标志,如“者、也”;第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看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主语+谓语。【例】:杜,甘棠。(《尔雅•释木》)主语+谓语+“也”【例】: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主语+“者”,谓语。【例】: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主语+“者”,谓语+“也”【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纪》省略主语【例】:对曰:“(我)翳(yi)桑之饿人也。”(《晋灵公不君》)是系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逐渐发展为系词的。汉代以后,“是”作为系词的用法逐渐增多。【例】: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例】: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傅》第十七课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的用法。因此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的被动句。【例::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因胳膊受伤不能推车出险,而被敌人赶上。有标志的被动句式1.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例2】: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2.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例::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3.“见”位于动词前的被动句式。【例::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时至》)(“见”本身是助动词,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4.“被”第十八课语序和省略宾语前置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一,必须是疑问句;二,必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