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太炎对法家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张太炎是中国现代史学和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治学范围甚广,并且以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之命脉为己任。在他广袤的治学领域里,对诸子学的研究是一个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自言“盖学问以语言为本质,故音韵训诂,其管籥也;以真理为归宿,故周、秦诸子,其堂奥也。”497基于此,他写作了大量的关于诸子研究的论著。比如以佛教思想诠释先秦道家的《齐物论释》,又比如他早年的代表著作《訄书》当中所收录的《儒道》、《儒墨》、《儒法》、《儒侠》诸篇辨章学术之作,以及在近代诸子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代表性著作《诸子学略说》,等等。其中,他对于先秦学术界中的一大显学法家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一、以“坚中”品格人物为中心的企业群体余英时先生曾指出:“儒学的批判是从内部开始的。不仅晚清如此,‘五四’初期也是如此。晚清时对儒家政教礼俗正式加以评论的大致有两派:一派是今文学家,如康有为和他的追随者谭嗣同、梁启超等,另一派则是古文经学家如章炳麟、刘师培诸人。他们虽然都受到不同的西方观念的冲击,但显然并未意识到是站在西方思想的立场上进行反儒学的活动。”280在章太炎的早年文字生涯当中,他对于儒学的评价确实不甚高。而他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虽然立场是受到了西方观念之影响,但是很多“批判的武器”却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异端”之学,他对于法家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与对儒学的批判息息相关的。商鞅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章太炎认为其人格有着许多值得赞扬之处:迹鞅之进身与处交游,诚多可议者,独其当官,则正如檠榜而不可紾。方孝公以国事属鞅,鞅自是得行其义,政令出内,虽乘舆亦不得违法而任喜怒。其贤于汤之窥人主意以为高下者,亦远矣。辱大子,刑公子虔,知后有新主能为祸福,而不欲屈法以为容阅。呜呼!其魁垒而骨骾也。266在他看来,商鞅身上具有着大公无私的从政精神,并且刚毅坚定,使法律十分有效,虽权贵之人亦不能逃避于法律之监督。在法家的政治设计中,臣子的规范也确实应当如此。韩非认为,理想的官吏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76章太炎笔下的商鞅,正是具有“坚中”品格之人物。此外,中国历史上行法家之政的人,所用人才,也多具有这样的品格。比如东汉末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季汉风节,上轶商、周,魏武虽任刑法,所用将士,憨不畏死,而帷幄之中,参豫机要者,钟、陈、二荀,皆刚方皎白士也。”312章太炎对法家人物之精神的褒扬,其一大效果便是反衬出了儒家者流道德水准的低下。他认为“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其教弟子也,惟欲成就吏材,可使从政。是故终身志望,不敢妄希帝王,惟以王佐自拟……是儒家之湛心荣利,较然可知。所以者何?苦心力学,约处穷身,必求得讎,尔后意歉。故曰:‘沽之哉!沽之哉!’不沽则吾道穷也。”289“用儒家之道德,故艰苦卓绝无,而冒没奔竞者皆是。俗谚有云:‘书中自有千钟粟’。此儒家必至之弊。贯于征辟、科举、学校之世,而无乎不遍者也。”291在他笔下,形象地描绘了儒家的那种汲汲于功名富贵,惶惶于苦练应帝王之术的心态。并且章太炎认为这种心态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便已经体现了出来。朱维铮先生曾指出,章太炎对于儒学的种种攻击与指责,名为“订孔”,实为“订康”,即借对孔子的重新评价来否定康有为的那一套保皇主张。在章太炎看来,康党之道德水准、精神面貌与儒学所体现出来的“以富贵利禄为心”以及为保一己之地位而贪生怕死、不敢任事皆极其相似。313~314因此章太炎对于法家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所进行的描绘,是与他对儒学以及打着儒学招牌(今文经学)的康党成员的批判相伴而行的。或许有人会说,法家思想既以维护君主专制之权力为目的,那么以法家思想从政的人,不也是“以富贵利禄为心”,唯君主之喜怒是从吗?汉武帝时大行严刑酷法之政的杜周,不是说过“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唯是,何古之法”这样充满着逢迎色彩的话吗?因此,章太炎详细辨析了法家与后世刀笔吏之间的区别。在他看来,“法者,制度之大名。周之六官,官别其守,而陈其典,以扰乂天下,是谓之法。故法家者流,则犹西方所谓政治家也,非胶于刑律而已。”265这里的“法”基本等同于后世的宪法,即一切国家制度与大政方针、治国原则的根本依据。而法家则以立法为己任,是具有政治抱负、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政治家,并非像杜周那样一味逢迎统治者的臣仆。在汉武帝时代,与杜周齐名的酷吏,非张汤莫属。他们都是专制政权下的刀笔吏,毫无政治原则可言。“及夫张汤,则专以见知、腹诽之法,震怖臣下,诛钼谏士,艾杀豪杰,以称天子专制之意。此其鹄惟在于刑,其刑惟在于簿书筐箧,而五官大夫勿与焉,任天子之重敛,恣调发而已!有拂天子意者,则己为天子深文治之,并非能自持其刑也。”266张汤为了迎合君主的意志,往往有意深文周纳,史载其量刑定罪的原则是“所治即上意所欲辠,予监吏深刻者;即上意所欲释,予监吏轻平者。”9册2639这样一来,法律的公平客观性丧失殆尽。这与法家之精神大相违背。所以章太炎认为真正的法家与刀笔吏并非同一类人,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认为“汉世以降,刀笔吏之说,多传《春秋》。其义恣君抑臣,流驰及于民。汤之用‘决事比’,其最俶矣。自是可称道者,特旌旗之以文无害之名,而不能谓之有益于百姓。是其与法家,则犹大严于壑者也。”267刀笔吏之横行,儒学实有襄赞之功。后者给予前者足够的“理论基础”以助其舞文弄法。正如他所言,汉代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居家之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8册2525“春秋决狱”在汉代非常盛行。而张汤每当判案之时,多引古义以为根据,并且还奏请研习《春秋》、《尚书》的博士子弟出任廷尉史。由此也可看出儒学依附于统治集团的特征,这与章太炎眼中的法家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所以他对于“刀笔吏”的批判,同样涉及到了为其提供“理论基础”的儒学。而当时康有为等人也正是举着公羊学的旗号来作为其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因此,章太炎特意揭示出公羊学与汉代刀笔吏肆意横行之间的关系,或许也是为了借此来打击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势力。此外,章太炎还认为“用儒家之理想,故宗旨多在可否之间,议论止于函胡之地。彼耶教、天方教,崇奉一尊,其害在堵塞人之思想,而儒术之害,则在淆乱人之思想,此程、朱、陆、王诸家所以有权而无实矣。”291儒家思想的实用性价值令人怀疑。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过儒家之道“迂远而阔于事情”,用之来经世济民,其效果往往极其有限。章太炎正是继承了这个观点。而在他看来,法家的实用性便要高得很多,他举了东汉末期为例:东京之衰,刑赏无章也。儒不可任,而发愤者变之为法家。王符之为《潜夫论》也,皆辨章攻实,而深嫉浮淫靡靡,比于“五蠹”;又恶夫以宽缓之政,治衰敝之俗。《昌言》最恢广。上视扬雄诸家,牵制儒术,奢阔无施,而二三子宏达矣。法家之教,任贤考功,期于九列皆得其人,人有其第,官有其伍,故姚信《士纬》作焉。乱国学者,盛容服而饰邪说,以贰人主之心,“修意不诛,害在词主。”故阮武《正论》作焉。自汉季以至吴、魏,法家大行,而钟繇、陈群、诸葛亮之伦,皆以其道见诸行事,治法为章。147在那一时期,法家的综核名实、严刑峻法确为不少人所提倡,以期成为救世之良方。生于斯世的崔寔说:“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治哉?期于补绽决坏,枝柱邪倾,随形裁割,取时君所能行,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用儒家思想治国所导致的弊端,法家正可对之进行补救。对此章太炎深有认同之感。庞俊说:“(章太炎)至于扬榷古今,商略政俗,早岁则为《訄书》六十三篇,自比仲长统。”491众所周知《訄书》为章太炎早年的代表作,他自比于著有《昌言》一书的仲长统,对照前之引文,也更能体现出他对于法家思想的认同感。二、章太炎与中国社会的平等在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当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平等思想。这集中反映在他对于西方代议制度的认识上。在他看来,“议院者,受贿之奸府,富民者,盗国之渠魁,专制之国无议院,无议院则富人贫人相等夷。及设议院而选充议士者,大抵出于豪家。名为人民代表,实依附政党,与官吏相朋比,挟门户之见,所计不在民生利病,惟便于私党之为。故议院者,国家所以诱惑平民而钳制其口者也。”本来西方的代议制度之所以出现,其目的是实现间接民主,即在国土广袤之国,难以实行全体公民人人一票以选举国家首脑的直接选举,故而划分区域,每一区域内选出若干代表以集于议会之中,以代表本区域之民众来执行选举权力。章太炎认为这种制度若在中国实行,只是会给豪强巨富之家垄断权力、摄取私利大开方便之门,其情势难以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豪强巨室在这个制度之下是有着巨大优势的。章太炎的这种以否定代议制为主要特征的平等思想源于他对于豪强权贵的认识。他认为这类人的道德水准十分低下,丝毫不具备政治上的基本节操。他的道德观是认为“知识愈进,权位愈伸,则离道德愈远矣。”318基于此,章太炎认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应当以打击豪强富民使整个社会趋于平等为主要目标。他说:“若夫民族,必有国家,国家必有政府……于是当制四法以节制之。一曰均配土田使耕者不为佃奴;二曰官立工厂使佣人得分赢利;三曰限制相续使富厚不传子孙;四曰公散议员使政党不敢纳贿。斯四者行,则豪民庶几微而编户齐人得以平等。”这段话可视为他对于政治平等之追求的一个直接的论述。在论及章太炎的政治平等思想时,人们多将其归因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一度倾心于无政府主义。不过虽说如此,章太炎论政之时十分看重历史对于当今社会政治的深远影响,十分重视传统的积淀。“夫人情习俗,方国相殊,他国之法,未尝尽从一概。独欲屈中国之人情习俗以就异方,此古所谓削趾适履者矣。”478因此,他的平等思想还与他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看法深有关系。章太炎认为中国社会“今自包衣而外,民无僮仆。昔之男子入罪于隶,女子入于舂槀者,今亦及身而息。自冕黼旌钺以逮蓝缕敝衣者,苟同处里閈,一切无所高下。然则以种族言,吾九皇六十四民之裔,其平等也已夙矣。”242在他看来,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平等的风气,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不像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里那样的上下悬殊且身份流于世袭,而是有着一定的身份流动的。这种“平等”社会的形成,则是由于秦朝实行法家之政的结果。“汉土自嬴政以来,藩侯绝迹,阶级既平,民俗亦因之大异,所以为国民作潜势力者,不在朝市,不在庠序,而在蓬艾之间,故陋巷亡而王迹息。”397确如他所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削去贵族的特权,有军功者,身受爵禄,一切等级身份之划定,以军功之大小为等差,使“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7册2230此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继续推行法家政治,对于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之制一度盛行外,那种几代世袭、握有极大特权、在社会上有巨大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在历史上并不多见。章太炎正是从这一点上看得出中国社会具有平等特征之结论的。因此,他对于秦始皇的统治颇为欣赏。他认为秦朝的政治是十分平等的。“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秦皇负扆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后宫之属,椒房之嬖,未有一人得自遂者。富人如巴寡妇,筑台怀清,然亦诛灭名族,不使并兼。”499而“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法家政治深深的影响到了秦朝的政治文化与制度规划。所以可以说,正是法家政治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平等性,这被章太炎认为是中西之间政治文化的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不迩封建,故轻贵族;不奖兼并,故弃代议,”103所以,章太炎才会认同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以来便已有平等传统的国家,去效仿西方国家依中世纪封建传统衍习而来的代议制度,是非常不明智且无必要的,这样反而会制造出一批假借着民众代表之名而弄权营私的新贵族。此外,章太炎还认为中国自古受法家思想影响而以法治国的政治传统,可以确保社会的平等与下层民众的利益。他说“铺观载籍,以法律为诗书者,其治必盛,反是者其治必衰。且民所望于国家者,不在经国远,犹为民兴利,特欲综覆名实,略得其平耳。是故韩、范、三杨,为世名臣。民无德而称焉。而宋之包拯,明之况钟、近代之施闰章,稍能慎守法律,为民理冤,则传之歌谣,著之戏剧,名声吟口,逾于日月,虽妇孺皆知敬礼者,岂非人心所尚历五千岁而不变邪!”他这里的“以法律为诗书”与秦朝所奉行的“以法为教”极为相似,而法家的政治理论当中也是十分重视行政上的“综覆名实”,可见,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的法律之所以能够维持社会的平等,“为民理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有法家的元素存于期间。对此,他特意举了魏晋南朝的法律为例,认为这些法令条文具有“平吏民”、“抑富人”的特点。这是十分值得今人所取法的。“今魏晋南朝诸律,虽已残缺,举其封略则有损上益下之美,抽其条目则有抑强辅微之心,后有作者因而为之节文,参以今制,略采佗方诸律,温故知新亦可以弗畔矣夫。”法家思想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是它力倡君主专制,使君主的地位无比崇高,君主的权力达于四方,这样一来,所谓的“平等”便会大打折扣。对此章太炎特意做了辩护。他说:“天子以秉政劳民贵,帝族无功,何以得有名号……夫擅贵于一人,故百姓病之者寡,其余荡荡平于浣准矣。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嗣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何有后世繁文饰礼之政乎?”500帝王专制虽有缺点,但也只是以天下之力来奉养一人,只要君主不要过于昏庸残暴、骄奢淫逸,民众便不会受到太多的痛苦。而且从另一角度来说,专制者获得了绝对权力,便可以防止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与地方豪强的坐大进而有机会肆虐平民。在这一点上,民众与君主的利益甚至是一致的。“乃者诸妄豪强,把持公事,政府固惎疾之,虽齐民亦欲倳刃其腹焉。州县下车,能搏击巨室土豪者,井里编氓,皆拊噪而称民父。”386前文所引章太炎主张的“均配土田”、“官立工厂”诸政,在帝制中国都有过实行的记录。而法家更是主张“利出一孔”(《管子·国蓄》),已达到“守四方之高下,国无游贾,贵贱相当”(《管子·揆度》)的局面。通过这些认识,章太炎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政治文化深受法家的影响,其中的平等思想多有可为今所取法、借鉴之处,而专制政治也不可以完全否定。在一个现代国家里,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打击豪强巨室以保障下层民众的各种利益,那么不管其政体多么“现代”,也不如专制政治更能体现出社会平等。在中国社会里,通过代议制而产生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以左右政局,其为害的程度要远远大于法家思想所塑造出的专制君主。因此在中国,“代议政体,必不如专制为善。”461“必欲闿制国会,规设议院,未足佐民,而先丧其平夷之美。”457不过平心而论,章太炎对于法家的这个认识却大有可商榷之处。诚然,在法家思想当中是十分提倡打击豪强贵族的。韩非云:“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88不过法家式的君主统治是否能产生真正的平等呢?君主为防止豪强官僚势力过大以至于侵蚀皇权,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打击。但是君主自己的权力若一旦如出笼之猛兽一般侵扰社会,又有什么有效的力量来对之进行制约呢?深谙法家之道的秦相李斯认为君主之权威建立以后,便可以“煢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史记·李斯列传》)享受当皇帝所带来的巨大乐趣。就拿章太炎所推崇的秦始皇来说,他在统一中国之后,大兴土木、发民戍边,多少无辜的人为了秦朝的万世帝业而死于非命。法家所设计的那种一个绝对专制者高高在上,底下聚集着一群为其马首是瞻的“群氓”,只能说一种平等的假象。黑格尔曾评论道,中国人“虽然没有因为出生门第而起的差别,虽然人人能够得到最高的尊荣,这种平等却适足以证明没有对于内在的个人作胜利的拥护,而只有一种顺服听命的意识———这种意识还没有发达成熟,还不能够认识出各种的差别。”128这话虽然带着不少轻蔑的语气,但却不能不承认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来看,此番言论是有着一定道理的。此外,章太炎还认为“震旦去封建时代已远,故不事王侯者,世以为重,而奔走竞进之士,受其恶名。”394“平等”的社会造成中国人颇重进身出处之节操。然而在君主专制下,一无所有的民众要想显身扬名,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竭尽全力“深得帝心”,因此,各种应帝王之术似乎在中国特别发达。章太炎眼中当时的人们权位越高则道德越低下,这岂不是缘于权位越高则钻营奔竞之术越发纯熟所导致?又岂止如此,2000多年前的法家钜子韩非大发“孤愤”之感,不也是由于像他这样政治有操守的“法术之士”被权臣所打压,弄臣所诽谤,以至于不能有机会向君主一陈孤忠吗?可见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又会有多少人去谨严操守、“不事王侯”呢?三、平等思想:西方近代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钱基博先生曾说:“(章太炎)顾好气攻辨……放言高论而不与人为同。时论多诋秦专制,而炳麟不然。”61章太炎在知识界虽有“章疯子”之称,但他对于秦政(以及秦政之主要理论来源法家思想)的认同,却非仅仅是“放言高论”,而是与他整个的思想体系密切相关。出于时代风气的影响与现实政治原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