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福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福建是中国传统家庭制度最繁荣、最完善的地区之一。7000年前,福建的村里生活着福建和越南的人。他们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盛行原始巫术,恶劣的环境造就了闽越族粗犷剽悍和轻生疾仇的性格,也使得中原人对这块充满了灵异色彩的土地和这群崇蛇而野性十足的土著人产生了无限畏惧,以至于逼迫着以武力闻名天下的汉武帝不得不采取“皆迁其民虚其地”的手段将其强制驯服。并在设置闽中行政机构,中原士民开始不断迁徙入闽并取得生存空间,成为闽中各地的新主人。如《福州府志》云:“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许多福建民间族谱,也都记载了他们祖先的这段历史,如林氏《族谱》载:“汉武帝以闽数反,命迁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今诸姓入闽,自永嘉始。”(P.3)陈氏《族谱》载:“陈氏之先,颍川人也……远祖梅洋三郎,当时困于兵乱,人不自保,惟恨所居之不远,遂入闽中深山穷谷,以为营生安业之地,若武陵桃源之避秦者。”(P.3)《惠安县志·寓贤传》载:“黄兴,吴孙权将也,与妻曹氏弃官入闽,居邑南之凤山。”(P.170)又《建瓯县志》云:“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建为闽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时然京刺建州,亦率其乡族来避兵,遂以占籍。”(P.3)在兵荒马乱的恶劣环境和交通困难的条件下,统率着宗族乡里的子弟们举族、举乡移徙至闽中的北方士民,更懂得了血缘宗族的关系的重要性,为取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正常从事生产和取得社会利益,家族之间加强了相互扶助,巩固了血缘关系,以应付新的环境,稳固自己已占有的地位并拓展本家族、乡族的社会势力,由此奠定了长期以来福建聚集而居的社会习俗,正所谓“故家巨族自唐宋以业各矜门户,物业转属,而客姓不得杂居其乡”。这些入闽的中原世家在那些被他们视为化外蛮夷,“方外之地,赞发文身之民也”的土著人面前表现出一种先进文明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而那些贫穷的入迁汉民及原有的福建土著为了适应社会生存和谋求发展的需要,也纷纷附祖塑宗,建祠堂、修族谱、崇祭祀、相标榜,甚至亦多改称中原姓氏,《舆地纪胜》云:“闽州越地……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王姓,谓林、黄等是其裔。”(P.693)又《荥阳郑氏家谱》序曰:“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其实谬滥云。”(P.5)经过晋至唐宋多次北方汉民大规模的迁居,闽中越土著原有的文明已被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取而代之,改变了相对落后的福建地方文化。这对于福建地区的经济的开发、政治的移植、社会文化的发展及宗族组织完善和乡土观念的形成影响甚大。至明清时期的福建家族组织更趋于严密与完善,家族组织的规模也日益扩大,“闽越之区,聚族而居,丁多者数千,少亦数百,其间有族长、房长、家长,有事则推族长为之主。”这些聚族而居的家族都有牢固的家族组织,特别是地方士绅势力与家族势力的结合,使得家族在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以文景宗的结构带动地方社会的文化建设,这既是“公主”的家族行为,也是“家法”明清家族地位的巩固与发展,首先得力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凭借得天独厚的海上交通条件,福建沿海与中亚、西亚等国的交流频繁,成为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地方之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的社会,为加强竞争力量,家族往往形成整体以取得竞争的胜利,由此血缘组织被日益巩固。其次,明清时期地处沿海的福建受海禁政策、倭寇入侵及反击海外殖民者的入侵等一系列事件影响,加上长期困扰官府的乡族械斗,为了家族的共同利益,同族人必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聚族而居成为必然。当明清时期的北方已难得一见这种族居现象时,但在福建却保留得相当完整,如《瓶庵居士文抄》所言:“余世居闽中,见乡划多聚族而居,数百年不变。其居城市者亦罕轻去其里也。不得已而迁徙,阅百十年子孙犹以为故居,敬其耆长,往来不衰。”(P.568)第三,闽学的兴起与倡导,对巩固发展家族组织的作用不容忽视。以朱熹、陈真晟、蔡清等为代表的理学家在儒家经典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他们企图用封建的“家法”来束缚农民的行动,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秩序的社会目的。如张载主张倡导的“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司马光规定的“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等。朱熹曾任同安主簿、漳州的知州,大力鼓吹尊祖敬宗的家族制度,将宗子法的主张赋予完善并付诸实施。又曾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极力主张立族长,以族长统率全族,主持“饮奉其先人之祀”的祭典。他在《再守泉州劝农文》中云:“莫喜饮酒,饮多失事;莫喜赌博,好赌坏人;莫习魔教,莫售邪师,莫贪浪游,莫看百戏……”经过朱熹及其后理学诸君的努力,儒家及理学的伦理价值、文化规范,逐渐渗透并融合到福建各地方社会、宗族组织之中。作为拥有主宰生杀大权的族长也有代替政府“陈朝廷之法纪”,履行“奉有官法,以纠察族内子弟”之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基层社会群体组织的家族,其作用除了牢固内部团结,树立家庭威望外,在强调家族道德和行为及禁止在他们看来有损家族形象的行为上做了明确规定,以至于福建各家族在处理其内部事务时,首先是根据家族的法规,其次才顾及地方和国家的法律,而族人们也须先服从族规、家法,再遵守地方法规和国家法律。规定了类似于“如有径赴呈词者,即为目无尊长,先与议处,而后评其是非”、“族内或有产业相争等项,俱要先鸣私房处服,如仍未睦,方许经众房公认,倘不闻族而径到官者,定以家法重惩,更有恃强行凶斗殴者,攻其罪具结鸣官重究。”(P.64)这种地方家族制度下普遍重视私法家规的风气,使得国家法律失却了其应有的约束社会的效力,以至于官府有时也会借助于地方家族势力而增强对于民间基层社会的统治和控制。万历中,福建泉州土腔禁而不止,官府曾寄希望于族长的权威出面取证查明,禁止土腔鄙俚淫谑:“优童媚趣者,不吝高价,豪奢家骧而有之。蝉鬓傅粉,日以为常。然皆‘土腔’,不晓所谓,余常戏译之而不存也。先是一彪党,举此以为伤风败俗,建白当事据行之,然而此种蓄于有力之家,虽禁弗止,第长彪党之风……故凡建白须出更老,要亦事可施行,假公济私,所当深察也。”(P.354)明清时期的福建经济繁荣发展并带动科举、书字、刻书业等文化业的兴盛发达,闽籍进入中央枢要者也不乏其人。但终因地处东南边陲,政治学术文化总难以成为主流,使得福建地区对中原文化始终心存孺慕,对文化正统性的追求始终如一,加上两代的文化都是以科举制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读书成名”是无数士子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科举获隽,金榜题名,跻身士绅阶层,关系着家族的命运,意味着整个家族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光宗耀祖的象征,通过族众的入仕,家族组织能够加强与国家政权的联系,并社会经济上的实利或特权。因此乡族对其子弟读书入仕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多数的家族,都利用家族的力量,开办学塾、学校甚至书院,甚至把开办族垫、族学写进《族规》,使家庭的文化教育,成为一种规范化的永久性事业。特别对于家族中有资格参加正式考试者,还重点给予种种经济资助和鼓励。如南阳叶氏家族规定:“本派裔孙有登甲第者,公给花红纹银二十两,登乡榜者公给与花红纹银十两。每次会试赴公车纹银十两,新入学者公给蓝衫纹银三两,每次乡试给盘费约银五两,童生赴学院试给与笔资纹银一两。俱向经理者匣内支银,以示鼓舞之意。”浦城《达氏宗谱》规定:“人泮者,给蓝衫花银二两;凡赴乡试者,给程银四两;凡赴会试进士者,给程银八两;及第衣锦祭祖者,给旗杆银二十两。”对于考取科举功名的族人,家族往往还会额外给予奖励,如浦城詹氏家族的《宾兴条规》云:“议新科文举人公四花纹银不拘名数,以本科乡土观试年出产尽数均给。副、优拔贡朝考花红照文举人减半。老科文化、举人庆部会试者,每名议给公四市洋银二十元,新中文进士者给花红市洋银四十元,两贡给花红市洋银十二元,新补廪入泮者给花红市洋银十元,向总董宾兴款支出,以示鼓励。”在这样一种家族组织观念下,随近千年科举辉煌而来的,是一大批科第人物与科第家族的涌现,即所谓的“望族”群,这一群体起家的共同道路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并支持子弟应试入仕,保持家族的特殊地位,由此形成绅士阶层。为了让那些入京赴试的举子能够取得好成绩,明代福建地方官府还在北京建立了二十二所会馆,为赴京赶考的举子们提供寓居、考前辅导、捐助等迎考条件。甚至清代福建地方当局还制定了《文武举人赴京会试应给盘缠银两,由县库税契项下先行垫给》的地方性法规以资鼓励。(P.357)据《福建通志·选举志》载,清代末福建计正榜举人193人,副榜(或称副贡生)34人。其中泉州府五县计举人29人,副举人3人,永春州举人3人。无怪乎王世懋看到福建一带的读书风气,无不感慨:“闽上游诸郡人皆食山自足,学举子业不甚求工。漳穷海徼,其人以业文为不赀,以舶海为恒产,帮文则杨葩而吐藻,几埒三吴;武则戏生而健斗,雄于东南夷,无事不令人畏也。”为了让家族的荣誉更加光彩夺目,许多族谱中都有历代功名科举的记录,以夸赞家族的科名功业,尽管有研究者质疑其家谱的真实性,但也反映出家族对功名仕宦的重视程度。二闽中的信鬼尚巫在这样一种“兴儒重教”的风气下,从朝廷到家族都把戏剧当作“诲淫诸戏”的代名词而普遍受到禁绝和轻视。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载:“娼夫自春秋之世有之。异类托姓,有名无字……自古娼夫,人番绰、镜新磨、雷海青之辈,皆古之名娼也,止以乐名称之耳,亘世无字。”明清两代科考制度明确规定,倡优、隶卒之子,不许入学或参加科举考试。《松下杂抄》卷下载:“娼优隶卒之家及曾经犯罪问革,变易姓名,侥幸出身,访出拿问。”(P.370)乾隆年间,清代戏剧史掀起声势浩大的“花雅之争”,一时间新旧碰撞、南北合套、昆乱对垒,形成诸腔竞胜的剧类声腔大荟萃。但清廷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戏剧艺术盛事,却采取了粗暴干涉、严令禁止的做法。两淮巡盐御史奏曰:“再查昆腔之外,有石牌腔、秦腔、弋阳腔、楚腔等项,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省,皆所成千,请敕各督抚查办。”次年江西巡抚郝硕查办戏剧违碍字句,乾隆再次上谕对包括秦腔在内的花部诸腔进行秘密查禁:“惟九江、广信、饶州、南安等府,界连江、广、闽、浙,如前项石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去,饬令各该府时刻留心,遇有到境戏班,传集开谕,务使一体遵禁改正。仍不许稍有张皇。”(P.357)这些禁毁条文,不仅反映出统治者正统思想与对民间俗文艺的轻视,也体现了统治者对与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相伴相生的戏曲艺术演出活动将会犯上作乱的担忧。朝廷的态度则决定了乡村家族的态度,因此许多宗族亦出台如禁看戏文、禁演淫戏、违规罚戏等相关的族规。如《泉南杂志》中赵氏族谱《家范》曰:“家庭中不得夜饮,妆戏、提傀儡以娱宾,甚非大体。亦不得教子孙、童仆习学歌唱戏舞诸色轻浮之态。淫奔之祸,多由于此。切宜禁绝。”赵氏认为“妆戏、提傀儡以娱宾”,有失旧家“皇族”大体,“学歌唱歌戏”是导致“淫奔”之原由,故应禁绝。福州云程林氏家族《家范》的相关规定云:“子孙目不得观非礼之书,耳不得听非礼之音,凡涉戏谑淫亵之书,与妖幻咒符之属,并宜屏除,违者罚之。”特别是妇女,更应遵守妇道,洁身自好,如明万历间莆田邑人黄景星在《槐芝堂集》“家训”载云:不许沿习俗非,听纵妇女登山、入庙,出外看戏文。”连城县新泉《张氏族谱》中也有类似的族规:“男女有别,当严内外之防,妇女不许到家庙前看戏,尤当禁者。夜间做戏,纵赌诲淫生盗,莫此为甚,戒之戒之。违者公罚。”为了维护家族血缘世系的纯洁和高贵,福建许多家族规定族人立身有道,不得沦为奴仆倡优等贱民,一旦“沦为奴仆倡优”,不但不能入谱,连死后被祭祀的权力都没有。如清代闽北《书林余氏重修宗谱“族规”、“族禁六款”》条约如是说:“次禁止卖身奴仆:士农工商皆君子立身之道,倡优隶卒乃人生不齿之徒。即使迫于饥寒,共谅谋生乏术,亦应念及祖父何容,改节以贻羞,荐仆御以身列朝班,准为晏子。说笞骂而威行塞外,有几卫青。凡屈志于执鞭,徒面见颜而在世,名既有玷,谱岂容登。”又闽西《谢氏族谱》在修谱凡例中也提及:“娼优隶卒例禁,后嗣不得与考。倘族中有此等不肖子侄,不特败坏家风,抑且害及子孙。一俟查出,公革不贷。”《吴氏族谱》载:“子姓有不孝不友,非为乱伦以及娼优隶卒有玷宗风者,不许编入谱内,并不许春秋与祭。”如上族谱家规,皆将“士农工商”当作“本职”,除此之外的职业皆为“品既下矣”,即所谓的“四民为良,奴仆倡优为贱”,以至从艺人员过着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流浪生活。“平讲班,日日爬高山,喝稀粥,吃薯干,锣鼓咚咚助威风,蟒袍加身做大官,走下台来乞丐般”就是他们地位和境状的真实写照。冯氏宗祠戏房题记中“劲君莫学戏,学戏误一世”即是一种感叹又是一种告诫。由于“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之故,从事演剧的戏班在民国前的地方文献中,均不屑被记载,至使众多戏班湮没无闻,这也充分反映出昔日戏曲艺人社会地位之卑微。尽管多数家族制定了不允许本族人以演戏为业、不允许在本族办戏班等族规,但对于文化生活贫乏而低层次的家族而言,演剧在家族祭祀酬神、迎神赛会、禳灾驱邪等活动中又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福建山多地偏,方言复杂、民俗各异。自然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古代闽中社会生产力低下,又远处边远偏僻之地,在无力于大自然的灾难、疾病、瘟疫抗争的同时,便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的敬畏和鬼神的崇敬之情。故土著闽越人有“信鬼尚巫”的习俗,《史记》载:“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仙字潭摩崖石刻上就记录了闽越族载歌载舞祭祀神灵气场面,这也是原始巫术的生动展演。(P.264)当中原流民入迁闽地时,闽中尚有不少地方处于山高林深、瘴雾弥漫的原始状态。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社会现象,这些汉人也不得不寄托、求告于神灵的护佑和指示,由此造就了一个文化生态异常复杂的省份。繁杂的方言土语,迥异的风俗习惯,独特的地方音乐和民间小调,不仅孕育了丰富鲜明的福建地方戏曲,也使得许多古老的民间信仰习俗得以完整的保留,演剧活动与民间信仰习俗水乳交融,构成福建独特的风俗景观。这里多元宗教信仰并存,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等和谐共处,因此福建传统历史上戏曲的宗教色彩和民俗气氛特别浓厚,民众一年到头为祈求平安、祭祀拜祖、歌颂功德、神佛诞庆、庙宇庆典等举行了无数的民俗活动,所谓“民好事鬼敬神,重于敬祖,遇神诞请香迎神,锣鼓喧天,旌旗蔽日,燃灯结采,演剧连朝。”福州一带,每逢神生日,“演剧各庙无虚日”,而泉州城内,则是“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P.101)使得观者如蚁,厦门一带也是“迎神赛会一年之交且居其半……震口炫耀,游山游海,举国若狂,扮演百凡鬼怪,驰辇攒力,剽疾争先。”一时间“曲声柔,人意乱,如蚁附膻来不断”。(P.165)即便是祭祀拜忏这样庄严的时刻,亦少不了戏班的唱和呼应,一来表示对祖先先德的恭敬和孝道,维护先贤的形象,二来增添声势,铺张排场,显示家族的实力与威望。清代施鸿保在《闽杂记》一书中记述了各地普度演目连戏的场面:“吾乡于七月祀孤,谓之‘兰盆会’,承盂兰盆之称也。闽俗谓之‘普度’,各郡皆然。泉州等处,彼此往来,则分社轮日,沿街演戏,昼夜相继。人家皆具肴馔,延亲友,彼此往来,互相馈遗,弥月方止。兴化等处,则于空旷地方搭戏台,两帝皆架看棚。对台设高厂,迎各社神……戏台上亦连日演戏,至满日则皆演《目连》。”(P.114)清道光《厦门志》之风俗载:“初丧置洒召客,演剧喧哗,以为送死之礼。大祥前三、四月,择日致祭除服,云为儿孙作采。至于延僧道礼忏,有所谓开冥路、荐血盆、打地狱、弄铙钹、普度诸名目,云为死者减罪资福……居丧作浮屠已属非礼,厦俗竟至演戏……丧家以为体面,亲友反加称羡”。以至于悲痛肃穆的丧礼办得如同喜事一般,无怪乎黄衍在《上邵守请正风俗书》中云:“今邵俗亲死皆用鼓吹,若娱宾者然,是以亲死为庆也。”为了方便家族的演戏观演,许多家族都在祠堂、家庙旁边搭建戏台、戏场,族人观戏,需交纳戏费并纳入家族和乡族的统筹安排之中,如“每人来观者仅收一角,特别位者收三角……计演十一台,其中任劳任怨不可胜言,开除戏费油火费用外,尚余七兑银四十元零二角三仙九点,清册昭然可核。然演戏盈余虽所获无多,前议归作地方公益……庶不负诸君子好善良、乐施之意。”(P.164)遇上除夕、元宵、寒食、端午、重阳、立春等传统岁时节庆,为祈佑来年的好收成、合境平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乡村迎神赛会的演剧更是络绎不绝,此起彼伏。清《上杭县志》载:“上元节每神庙演戏一台,俗号打上元,沿街高结灯彩,至十七八日方罢。”康熙年间《诏安县志》载:“凡春祈,每坊各推祈首,率社户迎神。一岁中遇诸神诞日,各坊装阁故事,排仪仗鼓乐,迎神游街,即贫户亦竭力从事。”道光《厦门志》:“二月初二日,街市乡村敛钱演戏,为各土地神祝寿……八月十五,街市乡村演戏,祀土地神,与二月同,春祈而秋报也。”康熙年间《平和县志》载:“自冬成后,村社人家皆演剧赛神,谓之赛平安。”清道光年间《永定县志》载:“祈年报赛,迎神申敬,演戏为欢,亦不可三五日而止。近来乡间聚赌,多乘此祈报。会期迎神既毕,犹抽头演戏,经旬累月不休。”(PP.102-104)这些充满仪式与狂欢的迎神赛会,定期将族人聚集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愿望,成为族群文化认同和标识共同身份的重要象征。有些家族甚至将这些祭祖演戏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记录在族谱中,规约后世子孙延续传统。如武平城北李氏家族的“始祖春秋祭规条”载:“始祖原遗有人丁钱一万四千六百文,嗣经阖族公议,将此人丁钱归出五千,以为始祖祠内演戏之用……祭坟之日,值年要雇上好鼓吹十名,及备齐凉伞等项,以壮观瞻……议始祖祠内演戏,于仕缙前三日或后三日内决,宜遵期开演,不得延迟,如违公罚钱一千……”(P.164)随着福建地方戏曲的发展和演剧活动的兴盛,各地还出现了将民间举行的神诞日庆典、修缮神庙、修建桥梁等演剧信息以碑刻的形式进行记述的方式。明王应山《闽都记》碑刻载:“由文儒坊而西,为闽山庙……香火益盛,嘉靖初,里人迎神,金鼓喧沸。”有的家族内部管理当中,会以宗族的名义制定一些乡规民约,作为国家法律约束上的一种补充,以维护社会公德和村民的共同利益,要求族人“谨遵规约,共相体贴为妥,切不可视为虚文。嗣后如有过犯之家,定即照上规约核办,决不徇私。”违者将在宫庙戏台及神诞日接受“神诛鬼责”,通过罚戏这种易于聚众的形式被予以警示。罚戏的名目可谓繁多,如华安县仙都乡的唐氏家族在制定祠堂保护规则时载:“祠堂乃祖先妥灵之所,务宜清静,内外不得放养畜类以及不准夏秋收谷至于晾晒衣物等事,如有不顾礼法侮慢族长咆哮祠堂者,族房齐集公罚戏一台,若再抗顽,呈官究治。”(P.164)武平县《李氏族谱》“始祖春秋祭条”云:“一议不肯入仕缙尝者,扣其总祠应分胙肉,归仕缙帮贴戏钱。始祖祠内演戏。”位于晋江与南安交界处的五里桥旁搭有一戏台,供“公定界止米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时使用。同安区莲花镇后洋村《公禁》曰:“祠堂后园林及大埔站草根,概不许损折铲刮,违者罚戏一台……村内不得窝赌,不得招伙聚赌,违者从重议罚戏一台。”罚戏、演剧就是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人们畏于神威,自然不敢任意造次。从另一个角度看,与其说罚戏是一种惩戒手段,更不如说其实是迎合了乡村民众对演剧的渴望及观赏取乐的心理罢了,这种禁而不止、暗渡陈仓的做法也流露出那个封建社会里作为人的感性和理性——清醒与沉迷,残酷与温情的矛盾。三竹马戏的盛行清代中叶后各地方戏蓬勃发展,传奇、四大声腔及在乱弹、汉调基础上发展出的京剧,通过移民、商人、仕官等多种渠道相继传入福建,在八闽大地流播,不仅丰富了本地戏班的剧目内容、音乐形式、表演内涵,促进了舞台美术发展的风格,还深刻地影响了福建地方戏曲生态的变化和戏曲剧种的发展。福建不仅有境内是一派“女儿相携看市优,纵横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及“抽簪脱裤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的场面,自北方传入福建的音乐、歌舞、杂剧及说唱俗讲形式,也在福建各地渐次开来。形成“见说中原极可哀,更无飞鸟下蒿莱,吾侬尚笑倡优拙,欲唤新翻歌舞来”的景象。戏剧的兴盛发展,带动了戏班团体的扩大与成熟,于是众多的戏班剧团便匆匆地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的建立起来,演出剧目不拘,唱腔更是杂凑,无论是高雅的诗词还是粗俗的里巷歌谣均可入戏。在民间,戏社活动尤为活跃。《莆靖小记》载:康熙三十四年,各戏班妆架共有36台,十分华丽。次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迎春,戏子二十八班,共妆春架四十架。到了乾隆二十七年,莆田北关外头亭瑞云祖庙嵌立一块“志德碑”,上列当时戏班有鸣盛、翔凤、碧兰、壶兰、庆顺、集锦、胜凤等32班的班名,比康熙三十五年又增加了12班。(P.90)据调查统计,从清中叶到清末,莆田、仙游两县的戏班达到150多个,这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是极为少见的。当春节期间,莆仙民间便在广场上搭起高台,演出三天三夜的大棚戏,台下人山人海,远在几十里外的山乡农民都自带干粮赶往观看,成了莆仙民间的一大民俗文化。甚至还出现了女艺人参加演出的情况,不仅扮相“娇丽阿娜,可肖南威女子”,而且唱功好,唱腔能“遏行去,振林木,类韩娥之鬻歌,能令人垂滴,又能令人忭舞者。”因此,“观者趾错肩摩”。在竹马戏盛行的平和县流传着这样的戏谚:“三日没火烟,也要看‘合春’(戏班的名旦),三日没米煮,也要看‘戊已’(戏班的名旦)”。康熙年间,南靖县人庄复斋在《秋水堂诗集》中也曾记载竹马戏演出《王昭君》的盛况:“一曲琵琶出塞,数行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马首欢迎。”当时竹马戏班几乎一年到头在演出,从每年正月初四出外演出,至十二月二十四日才回家。道光年间,屏南县熙岭乡村的潘姓家族建立了“潘光闽班”业余平讲戏班,并沿继有“潘永万班”、“潘永玉班”等以家族为组织的戏班。这一时期,宁德县洋中乡周围几十个小村子,都有农民子弟学演平讲戏,其兴盛程度如一首民谣所云:“东山岗,平讲班,搭台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唱过六月四,还有八月三……”永安《熊氏族谱》载熊氏家族因避战乱于元代从江西石城经闽北一路迁徙而定居下来,并带来家乡的大腔戏,逢年过节搭台演出,自唱自娱,即“正月立春竖竹杆,竹板家小保平安;初一初三祀堂边,搭台上演大腔班。”以上记载可见清中后期虽然社会舆论对倡优仍十分歧视,但也隐示着一些家族对戏曲的态度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当然这些从艺的也大都是些家境贫穷的农民或弱小村姓成员。对于族大丁众的家族来说,众多的戏班和热闹的演剧无疑也是家族在举行迎神赛会、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向社会显示势力的一种手段。因此“迎神赛会,动费数十金”也在所不惜。更令人担忧的还不仅是迎神赛会而引起“旗鼓杂沓、贵贱混奔,靡费钱物,”还有因此产生的“斗奇角胜之祸”之问题。据称德化县有陈、潘两大家族,关系素来紧张,经常发生武装冲突,为了泄愤,每逢迎神赛会时,陈姓家族演戏,必先演宋代因陷害杨令公而遭包公刀铡的潘仁美,而潘姓家族则以演陈世美作为报复。两家族把戏台搭在村口,大吹大擂,示辱对方,每逢演剧,总是充满了拔弩张弓的火药味。《泉俗激刺篇》载,泉州东西佛会每年迎神接香,时有发生“东佛去取火,西佛去接香,旗鼓各相当,最怕相逢狭路旁,狭路相逢不相让,流差蓦地相打仗,打仗打死人,石片弹子飞如尘。东家妇,西家叟,茫茫丧家狗,孩子倒绷走,神魂惊去十无九”的械斗事件。这种因迎神赛会而导致家族、乡族间的冲突,在清代几乎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不得不引起官府的忧心,再加上有类似于:“嘉靖八年元宵节,长泰县于仪门前悬挂花灯,因观众拥挤,自相残踏,踩死107人。”及“光绪丙申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初五日,琯头玄福寺演剧,悬灯坠燃,烧死二百余人。”(P.134)此类的事情发生,演剧更是统治者禁剧的理由。乾隆年间福建官府颁发了《禁迎神赛会》云:“八闽地方,每见诞妄之徒,或逢神诞,或遇令节,必呼朋引类,旗鼓喧闹,或抬驾闯神,或迎赛土鬼……竟同儿戏,且若与他迎神相遇,则又彼此争途,稍有不让,群起互殴,反置神驾于道帝,每致滋生事端,身蹈刑法……合行明白示禁。”(P.697)同治年间福建省督抚又在《严禁迎神赛会札》中发出十项条款,明文禁止“不准各庙演唱夜戏。非特易兹事端,抑且动虞大患。如本年三皇庙(在福州市乌山路),山陕会馆(在福州市贤南路)之事,可不戒哉。”严禁城乡迎神赛会及演剧活动。各地也以演剧即为“诲淫诲盗”,聚众演戏不仅妨农害本、靡费资财,且伤风败俗、坏乱人心,甚至导致社会动乱等为由出台了相关的禁令,如清道光《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载:“赛社演剧,在所不禁,取古人忠孝节义之举,俾观者知所兴感,亦有裨于风教。闽中土戏,谓之‘七子班’,声调迥别。《漳州志》论其淫乱弗经,未可使善男女见信哉。厦门前有《荔镜传》,演泉人陈三诱潮女王五娘私奔事,淫词丑态,穷形尽相,妇女观者如堵,遂多越礼逃之案,前署同知薛凝度禁止之。”说的是清代厦门曾禁演《荔镜传》之类淫戏。《云霄县志》之“风土”亦称:“按本邑今惟潮音剧盛行。查些剧喜演乡土观曲,流传鄙俚不堪之小说,以迎合妇孺。每一唱演,则通宵达旦,举国若狂。此亦有心世道者,所当纠正者也。”再如《上杭县志》之“风俗”曰:“新年民间多闹锣鼓……甚有假以唱作杂戏淫词者,未免有伤风化;且夜间演唱,男女杂,最易滋事,各乡禁止。”虽然戏曲被视为洪水猛兽,屡遭官方的禁止,但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的戏曲演出从未间断过。这是因为,一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各种酷吏手段形成帝王权力性话语和禁扮禁演禁止观赏的强制性戏剧文化政策,另一方面达官显贵穷奢极侈,为满足其声色之娱而蓄养家乐、组建戏班,沉迷于观剧当中。类似《西厢记》之《佳期》、《拷红》,《玉簪记》之《琴挑》,《风筝误》之《逼婚》等被官方明令禁止民间演出的,或社会舆论多有指瑕亦被官方视为极俗鄙的民间小戏,也在内廷频繁点演。朱元璋曾以帝王之尊“锐志雅乐”,称颂《琵琶记》:“五书四经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如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P.214)而清帝好戏,清代宫廷史料及文人笔记对演剧观剧活动多有备载。如康熙年间清廷设立演出机构南府,“至于会稽……所经之地,结彩悬灯,焚香燃烛……我郡彩棚,亦绵亘二十里,游人喧阗,鼓吹之声,彻夜不绝。”乾隆即位,勤于政务,效法康熙,不仅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推向了高峰,还继承了康熙爱戏、懂戏的遗风。《啸亭杂录》续录卷一载:“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务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自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其于内庭诸喜庆事,奏演祥瑞应者,谓之法宫雅奏。其于万寿令节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筹锡禧,以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P.377)最高统治者如此,下方王臣绅士也多如此,加上福建远离政治文化中心,于是以“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为主题,给戏剧创作和戏班演出指明了一个方向,以人生悲欢离合婚姻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戏剧就在福建发展了起来,戏班也以“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为掩饰进行演出活动。明人褚人获《坚瓠集》卷六记载过明弘治末年北杂剧在泉州的演出:泉州府学某教授,南海人,颇立崖岸。一日设宴于明伦堂,演《西厢》杂剧。翌日,有无名子书刊一联于学门云:‘斯文不幸,明伦堂上除来南海先生;学校无光,教授馆中搬出《西厢》杂剧’。某出见之,赧然,故态顿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 汽车美容师竞争优势建立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萧山城区八校期中考试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二手车评估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 手术室护无菌技术操作
- 骑车驾驶考试题及答案
- 提升药理学考试成绩的方法试题及答案
- 食品质检员考前模拟题及答案
- 健康家庭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二级建造师矿业工程真题卷(附解析)
- 2025年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招聘7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初中语文】第16课《有为有不为》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一模)青岛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地理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2025年公务员遴选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必考题库170题及答案(九)
- 广告投放预算分配情况统计表(按预算项目)
- 2025年高考预测猜题 化学 信息必刷卷01(新高考 通 用)(解析版)
- 压疮的六个分期及护理措施
- 沪教版(五四学制)(2024)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章 圆和扇形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