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暗示”示例解析与提分练习_第1页
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暗示”示例解析与提分练习_第2页
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暗示”示例解析与提分练习_第3页
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暗示”示例解析与提分练习_第4页
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暗示”示例解析与提分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暗示”示例解析与提分练习考点:1.陈彦《入学》——情节暗示与人物2.贺铸《病后登快哉亭》——暗示思乡梦3.路遥《人生》——结局与前文暗示4.《红楼梦》艺术创作上的特点——暗示【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暗示与人物2.暗示思乡梦3.结局与前文暗示4.暗示【考点示例】一、陈彦《入学》——情节暗示与人物【考点解读】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2.心理变化过程3.情节暗示与人物文本入学陈彦当姐姐甲秀把甲成领进大学校门时,甲成本来想装出一点见过世面的老到,可面对这样一个置身大森林般既旷邈而又幽深的环境,还是有些瞠目结舌。尽管姐姐曾多次讲到这所学校,可置身其中的感觉还是两码事,似乎一草一木都浸润着文化与学理。这个森林里却充满了创造、包容、有序和整洁的现代文明。他尤其喜欢那不经意间竖立于草丛中的一个又一个人物雕塑,那都是曾为这所学校创造过辉煌的教育大家和学术大家,这让一个初进学术大门的人,既生敬畏与神圣感,也生目标与方向感。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都市,这才是他苦苦奋斗,希望挣脱乡村,而最终跻身的那种文明。走进宿舍,四个床位已有三个被占了。宿舍只有两个同学在,一个叫朱豆豆,是山西的。一个叫孟续子,是山东孟子故乡的。姐姐把一切安顿好后就走了。罗甲成从各自桌上的摆设看到,他比人家差了一样东西——电脑。朱豆豆是手提的,孟续子是台式的,两人都在电脑前忙乎着,他就感到了一种难堪。他有一把旧二胡,是父亲用过的,但声音很好。他也会拉几首曲子,本来是一门才艺,他想可能会有展示的机会,可他看见,那位没闪面的同学,给床里挂了一把锃光瓦亮的小提琴,把他那把土不拉几的二胡比得失去了特色。他想把姐姐给挂好的二胡取下来,又觉得反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他独自站到窗前,向远处眺望着,那风景咋看就大不如前了。他还发现,无论是自己的穿着还是带来的日用品,以及衣柜里挂的衣服,都比人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他还明显感到,人家两人也是刚认识的,却好像有了许多共同语言,说的都是网上那些他不太明白的事。无形中,开学第一天自己就有种被边缘的感觉。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同学也回来了,是母亲陪着的,买了许多水果和小吃,硬招呼着,让大家围拢来坐一坐。甲成见那两位同学都停下了手中的事,围坐在一起了,也不好推辞,就从上铺下来了。这位同学叫沈宁宁,是从甘肃来的。他的母亲特别热情,一口一个孩子们孩子们的。从她不无技术处理的介绍中,大家听出来,沈宁宁的爸爸是一个副市长,那位母亲还专门强调了副厅级,不是县处级,沈宁宁阻止了几次,母亲还是说个不停。介绍完她认为必须给大家介绍清楚的所有情况后,她又问起了朱豆豆和孟续子。从他们各自的回答中得知,朱豆豆的爸爸是一个煤矿老板,用朱豆豆的话说,老爹是挖煤的,可那种嘴上的贬损,无疑含着某种实际的褒义。孟续子是一个中学校长的儿子,他的爸爸对孟子颇有研究,因此,给儿子取了这么个很有理想色彩的名字。还没等到问甲成,他已经有些不自在了。在这种“晒爹”的场合,一旦亮出来,就意味着自己比别人矮了几分。过去在县中上高中时,就面对过这种游戏。那时他几乎是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自己的父亲是农民。一个农民的孩子,学习成绩是在重点班的前三名位置,而许多干部子弟和大款的孩子,却只能蹲在普通班对他刮目相看。但今天这些优势都没有了,能考到这里的,都是学习成绩顶呱呱的学生。他好像有了一种衣服将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剥尽的感觉。无论咋不情愿,还是剥尽了。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大其词,就是农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也没有说父亲还当过民办教师,也没有说父亲还当过村支书,这一切在这个场合说出来,更显得软弱无力。大家都“噢噢噢”地应承着,并都说农民好,农民好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嘛。他觉得嘴里发苦。沈宁宁的母亲走后,三个人又相互交流起电脑软件来,罗甲成从宿舍走了出来。他很想回到文庙村,告诉父亲,恐怕得给自己买一台电脑,但又觉得开不了口。他知道,连学费都是爹娘四处凑下的。这几年他和姐姐上学,几乎掏空了全部家底,这个口是万万不能开的。电脑毕竟不是非有不可的,姐姐也是上到大二时才买了个二手货,还是自己勤工俭学挣下的。他相信自己迟早会有这个的,但不是现在。他坚强地告诫自己,必须挺住,不能跟任何人攀比,要比就比学习。他坚信,自己在学习成绩上是会走在前边的。只要这个站住了,所有面子都会挽回来的。他突然又有了勇气,他用了整整四十分钟,沿校园围墙走完了一圈,再次踏进大门时,心里又说出了那句话:我来了,我罗甲成来了!他觉得自己有一种绝对的力量,能从这里起飞!他咬咬牙说:“我坚信!”(节选自长篇小说《西京故事》)问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甲成初进校园时感觉这里像“大森林般既旷邈而又幽深”,这说明了大学宏阔和深邃,让出身农村的他感到震撼。B.校园风景没变,罗甲成却觉得“大不如前”,因为他将感情融入了景物中,这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异曲同工。C.当罗甲成说明自己的父亲是农民时,大家都“噢噢噢”地应承和夸赞,这些人的虚伪和骨子里的蔑视深深刺痛了他。D.罗甲成羡慕同学们有电脑,但是他知道自己万万不能开口要,这说明他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是一个本分孝顺的孩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这些人的虚伪和骨子里的蔑视”错误,属于过度解读,大家口头上的应承和称赞是出于礼貌和人情世故,而非虚伪;感到受伤说明了罗甲成的敏感。故选C。问题2简要概括罗甲成第一天入学的心理变化过程。答案①初入学校时看到校园环境震撼和欣喜;②看到室友电脑和小提琴后有一种难堪;③“晒爹”备受打击后情绪落入谷底;④走出宿舍,经过思索,重新振作精神,要让自己通过学习赢回尊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心理变化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来分析罗甲成第一天入学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一开始刚进入校园的时候,“面对这样一个置身大森林般既旷邈而又幽深的环境,还是有些瞠目结舌。……他尤其喜欢那不经意间竖立于草丛中的一个又一个人物雕塑……这让一个初进学术大门的人,既生敬畏与神圣感,也生目标与方向感。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都市,这才是他苦苦奋斗,希望挣脱乡村,而最终跻身的那种文明”,此时的罗甲成看到校园的环境感到震撼,内心满是欣喜,在这个地方可以通过奋斗跻身向往的文明。如进入宿舍看到室友的电脑和小提琴时,“他就感到了一种难堪……那位没闪面的同学,给床里挂了一把锃光瓦亮的小提琴,把他那把土不拉几的二胡比得失去了特色。他想把姐姐给挂好的二胡取下来,又觉得反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别人有电脑,自己没有,自己本来想要炫耀的二胡在同学的小提琴面前失却了颜色,此时的罗甲成内心是难堪的。如几位同学在一起“晒爹”的时候,他说自己的父母是农民,看到室友的反应,“他觉得嘴里发苦”,此时的他情绪跌至谷底。如他走出宿舍后,“他坚强地告诫自己,必须挺住,不能跟任何人攀比,要比就比学习。他坚信,自己在学习成绩上是会走在前边的。只要这个站住了,所有面子都会挽回来的。他突然又有了勇气,他用了整整四十分钟,沿校园围墙走完了一圈,再次踏进大门时,心里又说出了那句话:我来了,我罗甲成来了!他觉得自己有一种绝对的力量,能从这里起飞”,经过内心的一番斗争,他找回了信心,决定在这个地方用自己的成绩挣回面子,赢得尊重。问题3后文罗甲成在入学一年后就出现了精神危机,宁愿到井下挖煤也不愿再在这所重点大学学习。这种精神危机在入学第一天就已经有所暗示。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罗甲成的精神危机来自他的性格和外界环境的矛盾。他骄傲而敏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室友家境优越,而他出身贫困农家,让他有了巨大落差,在重点大学,他难以像中学时凭借优秀的成绩获得同学们的认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后文罗甲成在入学一年后就出现了精神危机,宁愿到井下挖煤也不愿再在这所重点大学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危机”其实在本文就已经有了暗示,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这些暗示的内容。如文中罗甲成刚进学校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欣喜的,但是进入宿舍之后看到舍友的电脑、小提琴,听到了舍友的家庭情况之后,他的内心有了巨大的落差,当他介绍完自己的家庭情况之下,听到同学们的应承,他的内心是“难堪的”,这说明罗甲成是一个相当自尊而敏感的人,虽然他在在高中可以凭借成绩让别人仰望他,但这所大学“都是学习成绩顶呱呱的学生”,他没有办法像高中时候那样凭借成绩获得同学的认可。由此可知,罗甲成的内心是骄傲而敏感的,身处这样的环境,形成精神危机难以避免。所以说他的精神危机其实来自于他的性格和外界环境的矛盾。二、贺铸《病后登快哉亭》——暗示思乡梦【考点解读】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2.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的不同点文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问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C.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D.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D.“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故选D。问题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意境营造: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②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2)章法结构:①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②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和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意境上: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情景布局上: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贺诗首联“清蝉得意鸣”,秋雨新洗,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颔联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颈联从忆想回到现实,“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这是写景,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因此章法上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登高》首联写景,渲染悲凉气氛,凄凉之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抒发了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尾联,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译文1淋了雨的净蝉在树上得意鸣叫,经雨之路,尘土不扬,归家之路清晰可见。病愈之后饮酒不知满足,睡梦醒后,靠着楼栏远远眺望,心中生起无限乡情。乌鸦带引斜阳日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我又负了菊花的家园之约,只觉秋风从发上生起。赏析1这首诗是作者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杜甫《登高》诗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是写以多病之身,深以停杯戒酒为恨。贺铸当时患有肺病,又滞留他乡,遭遇和杜甫相似。可见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如首三句用写景起兴之后,颔联忽然宕开去作一追叙,紧接着又用“梦后倚楼”一笔挽回。颈联再次写景,因为前几句已提供了一定的心理背景,故这里的景都具有了以物象作比喻的性质。末两句直抒胸臆,立一篇之警策。全诗以得意的蝉鸣兴起,又以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作结,在鲜明的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既不得其时,又不得其所的深沉感概。《四库总目提要》称贺铸诗“工致修洁,时有逸气”,由此可见一斑。译文2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赏析2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考题对接】一、路遥《人生》——结局与前文暗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生【注】(节选)路遥高加林把自行车放到路边,然后伏在大马河的桥栏杆上,低头看着大马河的流水绕过曲曲折折的河道,穿过桥下,汇入到县河里去了。他在这里等着巧珍。他决定今天要把他和巧珍的关系解脱。他既不愿意回高家村完结这件事,也不愿意在机关。高加林伏在桥栏杆上,反复考虑他怎样给巧珍说这件事。开头的话就想了好多种,但又觉得都不行。他索性觉得还是直截了当一点更好。弯拐来拐去,归根结底说的还不就是要和她分手吗?在他这样想的时候,听见背后突然有人喊:“加林哥……”一声喊叫,像尖刀在他心上捅了一下!他转过身,见巧珍推着车子,已经站在他面前了。她来得真快!是的,对于他要求的事,她总是尽量做得让他满意。“加林哥,没出什么事吧!昨天我听三星捎话说,你让我来一下,我晚上急得睡不着觉,又去问三星看是不是你病了,他说不是……”她把自行车紧靠加林的车子放好,一边说着,向他走过来,和他一起伏在了桥栏杆上。高加林看见她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浑身上下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顿时感觉有点心酸。他怕他的意志被感情重新瓦解,赶快进入了话题。“巧珍……”“唔。”她抬头看见他满脸愁云,心疼地问,“你怎了?”加林把头转向一边,说:“我想对你说一件事,但很难开口……”巧珍亲切地看着他,疼爱地说:“加林哥,你说吧!既然你心里有话,就给我说,千万别憋在心里!”“说出来怕你要哭。”巧珍一愣。但她还是说:“你说吧,我……不哭!”“我可能要调到几千里路以外的一个地方去工作了,咱们……”巧珍一下子把手指头塞在嘴里,痛苦地咬着。过了一会,才说:“那你……去吧。”“你怎么办呀?”“……”“我主要考虑这事……”一阵长时间的沉默。两串泪珠静静地从巧珍的脸颊上淌下来了。她的两只手痉挛地抓着桥栏杆,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找个更好的对象……加林哥……”巧珍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一下子塞在了自己的嘴里!高加林眼里也涌满了泪水。巧珍迅疾地转过身,说:“加林哥……我走了!”他想拦住她,但又没拦。他的头在巧珍的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她摇摇晃晃走过去,困难地骑上了自行车,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向大马河川飞奔而去了。高加林也猛地骑上了他的车子,他骑到一个四处不见人的地方,把车子摔在地上,身子一下伏在一块草地上,双手蒙面,像孩子一样大声号啕起来。这一刻,他对自己仇恨而且憎恶!五天以后,高加林从刘家湾公社返回县城,就和黄亚萍开始了他们新的恋爱生活。他们穿着游泳衣,一到中午就去城外的水潭里去游泳。游完泳,戴着墨镜躺在河边的沙滩上晒太阳。傍晚,他们就在东岗消磨时间;一块天上地下地说东道西;或者一首连一首地唱歌。黄亚萍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很快把高加林重新打扮了一番:咖啡色大翻领外套,天蓝色料子筒裤,米黄色风雨衣。她自己也重新烫了头发,用一根红丝带子一扎,显得非常浪漫。浑身上下全部是上海出的时兴成衣。有时候,他们从野外玩回来,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像故意让人注目似的,黄亚萍带着高加林,洋洋得意地通过了县城的街道……他的情绪当然是很兴奋的,因为黄亚萍把他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他感到新奇而激动,就像他十四岁那年第一次坐汽车一样。他父亲和德顺老汉有一天突然来到他的住处,脸色都不好看。高加林把奶糖、水果、糕点给他们摆下一桌子,又冲了两杯很浓的白糖水放在他们面前。他们谁也不吃不喝。高加林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了,就很恭敬地坐在他们面前,低下头,两只手轮流在脸上摸着,以调节他的不安的心情。“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德顺老汉先开口说,“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你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你自己害了……”“你还年轻,不懂世事,往后活人的日子长着哩!爸爸快四十岁才得了你这个独苗,生怕你在活人这条路上有个闪失啊……”他父亲说着,老眼里已经汪满了泪水。高加林一直低着头,像一个受审的犯人一样。老半天,他才抬起头,叹了一口气说,“你们说得也许都对,但我已经上了这钩杆,下不来了。再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我给你们买饭去……”两个老人看他们再说什么也不顶事了——这个人已经有了他自己的一套,用他们的生活哲学已经不能说服他了。于是他们就起身告别。两位老人心情相当沉重地走了。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德顺爷和他爸说的话,听起来道理很一般,但却像铅一样,沉甸甸地灌在了他的心里……不久,一个新的消息突然又使高加林欣喜若狂了:省报要办一个短期新闻培训班,让各县去一个人学习,时间是一个月。县委宣传部已决定让他去。他一晚上高兴得没睡着觉——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进省会,去逛大城市呀!走的那天,亚萍和他一起去车站。他身上穿的和提包里的东西,全是她精心为他准备的。当汽车从车站门口驶出来,亚萍的笑脸和她挥动的手臂闪过以后,他的心很快就随着急驰的汽车飞腾起来;飞向了远方无边的原野和那飞红流绿的大城市……(有删改)【注】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在那个年代,年轻人除了上大学,很难跳出“农门”。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但后来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了,他只好回家种地。高加林的叔父从部队转业回来当了局长,高加林因为叔父的关系成了县里的一名记者,后被人告发,他又回到了高家村当农民。1.路遥的小说《人生》结局写高加林回到了高家村,而巧珍已经嫁人了。这样的结局在节选部分中已有暗示,请简要分析。一、路遥《人生》【答案】1.①高加林和巧珍分手时,巧珍说,自己配不上高加林,自己不识字,帮不上忙,不愿拖累他的工作,希望他找个更好的对象。这些内容表明巧珍虽深爱着高加林,但愿意放手,希望他过得好,为后面嫁人的情节埋下了伏笔。②德顺老汉说,高加林作孽,苦了巧珍,到头来也害了自己;父亲说高加林还年轻,不懂世事。德顺爷和父亲说的话,像铅一样,灌在了高加林的心里。这些内容也暗示了高加林最后回到高家村的结局。二、《红楼梦》艺术创作上的特点——暗示小说第一回中,作者借石头之口道出了《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的诸多特点:石头果然答道:“……我想①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②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③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④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1.请从四处划线的句子中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一处,概括该划线句描述或暗示的《红楼梦》的创作特色,并结合全书的相关内容加以解说。二、《红楼梦》艺术创作上的特点——暗示【答案】(一)第一处,写作者所认为的创作形式应不泥于俗套,新颖别致。表明自己的创作主张,不蹈旧辙,用新颖别致的事体情理来布局谋篇。如用以假寓真为结构,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按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记叙故事情节”。(二)第二处,此处是从作品的内容方面来介绍。作者反对故事情节刻板俗套,人物语言自相矛盾,不近情理,反对淫词滥调。相形之下,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三)此处是从作品中诗词歌赋角度来介绍艺术效果。其中大量的诗词曲赋,体式上包括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匾额、偈、谚、诔文、骈文、赞文、书启、灯谜、酒令等等,形形色色,无所不包,是形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上涵盖了思想、文体、人物、历史、建筑、园林、礼仪、习俗、哲理、宗教、戏曲、游艺、音乐、美术……方方面面,令人叹为观止。(四)此处表明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意在表明书中所述女子,事迹原委为半世亲睹亲闻;故事中描写的儿女真情、离合悲欢、兴衰际遇,源于真实生历,人物、情节都令人耳目一新,说明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和作者的出身经历有关,其中人物也大都有实际生活中的真人做基础,因此它完全不同于历来公式化、概念化的才子佳人小说和一切脱离生活的作品。创作出典型、集中、完美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表现了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