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_第1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_第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_第3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_第4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第一页,共63页。【学习建议】(1)掌握基础知识,并注意知识的分析比较联系归纳。(2)知识整合:①经济与政治、文化②中外经济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3)注意方法:①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②材料第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③哲学思辨方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页第二页,共63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生产中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决定反作用第二页第三页,共63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第三页第四页,共63页。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四页第五页,共63页。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农为本,手工业和商业(末)是农业社会的附属行业,是为农业服务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必然会对农业产生冲击,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第五页第六页,共63页。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前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商品与市场,商业的进步,调整、刺激、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第六页第七页,共63页。古代经济第七页第八页,共63页。一、农业第八页第九页,共63页。材料一:《齐民要术·杂说》……强调观察田地情况,干湿得当。秋收后,先耕种荞麦的地后耕其余的地。一定要耕深耕细,不能贪多。根据干湿情况,随时用劳盖磨使土壤切实以保墒。——孙金荣:《〈齐民要术〉研究》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种植的特点把握土壤的干湿程度,注重对土壤的保护,是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体现。第九页第十页,共63页。1.内涵:大致形成于秦汉时期,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人们对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2.外延: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犁壁安装、曲辕犁的出现等;翻车到筒车;水利设施完善:都江堰等;(一)、精耕细作第十页第十一页,共63页。精耕细作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农业灌溉请从下面几个方面自主梳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相关内容(限时5分钟)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63页。汉代:耦犁汉代:耧车(播种工具)请说出下面两组图片的名称,发明时间及用途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63页。曲辕犁至今仍在使用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请说出曲辕犁出现的意义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63页。翻车筒车观察两组图片,隋唐时期的筒车与曹魏时期的翻车相比,有何进步?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63页。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思考为什么春秋战国以后有能力兴建水利工程?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63页。三才论:天、地、人材料: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注重发挥天、地和人的作用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63页。从“三才论”到“可持续性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循环利用、低能消耗的有机农业;(二)多种经营的综合农业;

(三)以种植业为主,重视植物蛋白的利用;(四)用地养地改土结合,使地力常新;(五)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63页。桑基鱼塘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养鱼的池水塘泥又可肥桑,“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

形成人工的生物循环。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63页。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原因?材料: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我国北方旱地“耕―耙―耢―压―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是当地先民为了缓解黄河流域春旱多风的威胁而创造的。唐宋以来成为全国粮仓的长江下游精耕细作农业区,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埔圩田系统,发展了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才使这一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63页。1.人多地少的压力促使人们从事集约经营,争取少种多收。2.劳动人民在适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总结。3.地主制经济下的小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4.各地区、各民族不同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会。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原因?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63页。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B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63页。(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63页。中西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时期国别与出处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秦朝10倍或十几倍6世纪中国《齐民要术》粟:24-200倍麦:44-200倍公元前27年-476年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4-5倍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3倍此表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II》P22摘编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63页。(一)精耕细作3.意义:(1)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产增产、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起了积极作用;(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支撑了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发展。。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63页。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63页。(2018年3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D探究史实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63页。如何探究史实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史料是否可信证据是否充分逻辑是否严密结论是否合理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63页。1.基本概念: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形成时间和原因:春秋战国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器牛耕)②私有土地的出现3.小农经济的特点(二).小农经济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63页。材料1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的描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材料2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思考:据两段材料概括出小农经济的特点?封闭性、脆弱性、分散性、落后性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63页。落后性——简单的生产工具、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王家范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63页。3.小农经济的特点

封闭性、脆弱性、分散性、落后性4.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地主要不要交税?)5.评价:积极: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局限:狭小的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二).小农经济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63页。思考: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有利条件:(1)生产力——铁器牛耕推广(2)劳动者——拥有一定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3)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提高(4)政策——统治者的重农政策制约小农经济发展因素(不利条件)(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十分薄弱,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2)统治者腐朽的统治,沉重剥削。复习讲义P83考点一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63页。小农经济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63页。自耕农所有制地主所有制(主要)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战国)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商周)氏族集体所有制原始社会表现形式

土地制度

时期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屯田制均田制实质:土地国王所有生产力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三)、土地制度(对接课本P16、资料P81、83)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63页。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1)确立:春秋鲁国“初税亩”

战国商鞅变法(2)问题:土地兼并和高度集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3)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4)后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第三十五页第三十六页,共63页。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①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③意义:是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④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第三十六页第三十七页,共63页。拓展:土地兼并1、原因: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2、影响:(1)小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小农失去土地破产,国家税收减少;(2)小农失去土地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3)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4)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租佃关系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5)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三十七页第三十八页,共63页。阅读以下材料,概括唐宋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材料一:“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唐律》材料二:建中两税法后,“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卖易”(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及至宋代,“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仅为之司契券而取其值”。(叶适《水心文集》卷3《民事》)——转引自长子中《关于完善现行土地制度的若干思考》.唐宋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国家的政策由严格控制土地买卖变为“不抑兼并”,并保护土地买卖及从中获利。第三十八页第三十九页,共63页。材料:翻检宋代史籍,“田主”一词频见于各种文献,表明这一称谓确实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豪民”、“兼并之徒”到“田主”。——《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及其效应》思考:这种称谓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社会对土地私有产权的承认。社会对土地兼并的负面认识减弱。第三十九页第四十页,共63页。(1)产权变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反过来又推动土地买卖,推动土地的商品化。(2)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集中到比其他农户经营效率高的人手中,有利于土地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租佃关系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4)土地买卖频繁,贫富之间变换加剧,促使地主阶层的升降沉浮加快,强烈地冲击了社会阶层结构,阶层流动加快。(5)促使社会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唐宋土地制度变革的影响第四十页第四十一页,共63页。(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B第四十一页第四十二页,共63页。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拓展内容)赋税制度影响西周贡赋制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东周初税亩、相地而衰征、商鞅改革井田制瓦解,承认私田合法,封建土地私有确立,土地税的开端秦舍地而税人增加财政收入,但沉重赋税加剧灭亡北魏至隋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配合初唐租庸调制谷物-租,土特产-调,以绢布代役-庸中唐两税法分夏秋两季交税,由按丁征税改为按田亩和资产第四十二页第四十三页,共63页。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拓展内容)赋税制度影响宋王安石变法募役法由政府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明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赋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收清康熙更名田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额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第四十三页第四十四页,共63页。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人头税(丁税)

②财产税(户税)

③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第四十四页第四十五页,共63页。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到最后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税种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第四十五页第四十六页,共63页。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铁犁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经营方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土地所有制第四十六页第四十七页,共63页。6、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政治:安定民生、巩固地主阶级统治。(2)、经济:推动封建经济发展。(3)、军事:物质基础。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局限:(1)、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2)、人地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积极作用第四十七页第四十八页,共63页。C黍和稷应属于同一类农作物,黍去皮后叫黄米,有粘性;稷就是粟,俗称谷子,脱壳以后叫小米,没有粘性。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是28次和10次。据此可以做出的判断是A.黍和稷都属于古农作物系列B.《诗经》是反映农业生产的作品C.黍和稷都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黍比稷更具生产生活实用性第四十八页第四十九页,共63页。(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C第四十九页第五十页,共63页。(2016年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A第五十页第五十一页,共63页。3.(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C第五十一页第五十二页,共63页。(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语境D第五十二页第五十三页,共63页。1.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2.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陕西关中地区3.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4.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6.唐朝,江南进一步开发,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7.五代十国:江南更大规模开发,南方逐渐超过北方;8.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结合资料P84:古代经济重心变化发展总趋势:南移第五十三页第五十四页,共63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2)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3)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4)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第五十四页第五十五页,共63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城市交通贸易人口分布人才教育生态环境一轮复习讲义P83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十五页第五十六页,共63页。(2016年海南卷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