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湖南氏族移民时间考述
人口迁移对空间相互作用、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其重要影响。没有了人口的迁移,也就没有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讲,历史人口迁移是历史时期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最直接的动力。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所说:“中国的历史是同中国人口的迁移史同时开始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移民史就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史”。在中国历史上,氏族是人口迁移中的一个特殊单元,氏族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和区域内的融合,是人口地理、区域开发、民俗方言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关于湖南氏族移民的研究,早在1933年,谭其骧先生就利用地方志中的氏族资料对湖南人的由来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有二:空间上,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而庐陵一道、南昌一府又居江西之什九;时间上,湖南人来自历古,五代至明居其什九,元明又居此诸代之什九,而元末明初又居元明之什九。1990年,谭其骧先生的博士生曹树基先生利用更多地方志中的氏族资料对湖南人的由来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其主要结论也有二:空间上,湖南移民氏族中的60~64%来自江西,12~15%来自广东,各有5~7%来自苏闽,其余寥寥;时间上,湖南移民氏族中,2~6%迁自宋代以前,13~17%迁自宋代,8~12%迁自元代,31~34%迁自明初,13~17%迁自明中后期,22~26%迁自清代。1995年,张国雄先生利用472种族谱资料及其他史料对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氏族移民做了更为详尽的分析,指出今存530个两湖氏族中,487族(92%)为外来氏族,其中404族(76%)来自江西;鉴于谭、曹两位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他并没有对湖南外来氏族的来源空间进行分析,仅就其迁入时间做了说明,指出湖南外来氏族中,10.4%迁自唐五代,27%迁自宋代,17%迁自元代,45.3%迁自明代,0.3%迁自清代。应该说,上述三位先生利用氏族资料进行湖南地区的移民历史研究,在区域性移民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他们所取得的湖南人主要来自江西和主要迁自明代的结论,对明末清初出现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注解。不过,他们对氏族移民的研究都是以省域为空间单元的,探讨的是整个湖南的情况,这就不可避免地掩盖了微观地理因素对外来氏族选择入居地的影响,从而也就难以详细而具体地说明历史人口迁移与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关系。令人欣慰的是,清末著名学者、外交家郭嵩焘纂修的、光绪六年(1880年)刊刻的光绪《湘阴县图志》对全县氏族的来源地与入居地做了详细的记载,使我们能够在乡一级的空间尺度上藉以分析氏族移民的时空过程,从而揭示区域开发的趋势性规律。因此,本文试根据光绪《湘阴县图志》所载氏族,以清代湘阴县域为研究范围,对121~1735年间湘阴县外来氏族的来源地与入居地进行时空分析,希望通过其人口迁移与空间开发过程关系的揭示,能在移民地理的理论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并为明末清初“江西填湖广”之谣提供具体证据。1湘阴泽国5所湘阴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其境西邻益阳、沅江,北连巴陵(今岳阳市)、洞庭湖,南接长沙,东界平江。湘江纵贯南北,“楼船伏波,诸人罔不取经于此”,“襟山带湖,地当越广之冲”,自古就是交通要冲。湘阴设县始于刘宋元徽二年(474年),此后,湘阴县名一直沿用至今。清代湘阴县境“绌于西南而赢于东北”,统辖4乡29局,大体包括今湘阴、汨罗两县市(图1)。本文所言湘阴,均指清代湘阴县境。湘阴县濒临洞庭湖,地势低洼,每当夏秋水涨,往往洪水漫溢,故有“湘阴泽国”之称。县域内部,地理条件存在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大抵以湘江为界,东部地势较高,多山岭丘冈;西部地势低下,港汊纷岐。县志称“崇峦巨障,皆在县东”,而“湘水以西无高山”,从而形成了“山寨峙其东,堤防障其西”的景观差异和“计里均赋,西乡百数十里之地,仅及(东乡)一里之半”的经济差异。在湘江以东地区,东南部无湖浸之害,接壤长沙,交通方便,土地肥沃,县志称“大抵东、南两乡民俗纯实,土田饶沃,而东乡殷实之户尤多”;东北部虽然也是膏田沃壤,但“山益峻,地益远”,自然条件稍逊一筹。在湘江以西地区,西北部濒临洞庭湖,水患频繁,人烟稀少;西南部处于湘江尾闾,也多水患,但仍较西北部稍胜一筹。湘阴县域的这些自然条件差异,对其移民分布及其区域发展过程具有重大影响。2湘阴县外来士族概况世事沉浮,沧海桑田。朝代之更替,自然之变迁,人事之兴废,都会影响到氏族人口的变化。湘阴县地当“南北战伐之喉”,自古以来,战乱频繁,加之壤接洞庭,水患尤多,以致“田无永业,居无恒守,丧乱流离,转徙相仍,世家大族无传数百年者”。据光绪《湘阴县图志》卷17~18《氏族表》统计,湘阴县共有氏族226个,其中明确记载为外来氏族者184个,占81%;未明确为外来氏族者22个,占19%。外来氏族中,来源地确切者180族,来源地不详者4族(见表1)。应该指出的是,曹树基先生也曾对光绪《湘阴县图志》中的外来氏族进行了统计,但仅检得外来氏族167个,比本文的统计少了17个,估计是其检索不周的缘故。2.1外国移民的移民形式2.1.1远祖县地移民即从原籍地直接迁入湘阴县,迁移过程是“一步到位”。湘阴县来源地确切的180个外来氏族中,直接迁入的142族,占78.9%,远祖原籍地包括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福建、河南、安徽、山东、陕西、浙江、山西11省,最终迁出地包括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福建、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广东10省。直接迁入中有一种特例,就是某个氏族由原籍地迁到湘阴县某个地方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迁到湘阴县另外某个地方。由于我们考察的迁入地是湘阴县,对于这样的在县域范围内的再迁移,这里不予讨论。2.1.2增强回转居民,经过23个百分点即从原籍地先迁到某地,在某地经过若干年甚至若干代以后,再从某地迁入湘阴县,这样,迁出地就成了原籍地和入居地之间的“中转站”。一般来说,中转次数与族谱追溯的历史长短有关。湘阴县来源地确切的180个外来氏族中,中转迁入的38个,占21.1%。他们绝大多数只经过一个中转站,只有个别经历了2~3个中转站。如石鼓河张氏原籍山西洪洞,先迁江西南昌,后迁广西桂林,再迁湖南平江,最后迁到湘阴,中间经过了3次中转;文洲围黄氏原籍福建上杭,清朝顺治初年迁入江西南昌,不久后转徙湖南长沙,康熙二年再迁湘阴,经过了2次中转。中转站有湖南的长沙、平江、巴陵(今岳阳市)、湘潭、浏阳、华容、醴陵,江西的丰城、德兴、萍乡、安福、清江(今樟树市),广东的保昌(今南雄市)等,其中在长沙中转的氏族12个,平江6个,巴陵5个,湘潭3个,浏阳2个,华容2个(见图3),以上毗邻6县中转氏族30个,占中转迁入氏族总数的78.9%。2.1.3回归入侵不是外来士族的一种特殊的入居地即某个氏族原籍湘阴,其先祖外迁若干代以后,其后裔又迁回湘阴县。本质上,回归迁入是中转迁入的特例,如果不考虑迁移过程,回归迁入的氏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是外来氏族,因为入居地就是他们的原籍地。湘阴县中转迁入的38个氏族中,包括了3个回归氏族。2.2外国移民的来源2.2.1湘阴移民与移民的空间梯度力图4显示,湘阴县外来氏族主要来自毗邻地区。以县而论,主要来自湖南的巴陵、平江、长沙、浏阳、华容等县;以省而论,主要来自江西、湖北和本省。就其迁出地而言,江西55.6%,湖南24.4%,湖北6.1%,三者合占86.1%;就其原籍地而言,江西67.2%,湖南9.4%,湖北6.1%,三者合占82.7%。湘阴县外来氏族之所以主要来自江西省,原因主要有二:(1)湘阴县在地理空间上比较邻近江西。湘阴县东隔平江、长沙与江西相望,中间虽有九岭山阻隔,但沿袁水、锦江、修水溯江而上,江西移民都可抵达湘阴,在“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运动中,这三条河谷正是江西移民进入湖南的重要通道。湘阴移民史料表明,移民来源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移民身份关系密切:距离最远的一般是属于发展型移民的“官迁”,官员入籍是造成移民来源地分散的重要原因;距离较近的一般是属于生存型移民的“流迁”,流民入籍是造成移民来源地集中的重要因素。(2)湘阴县的农耕条件与江西比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人口迁移过程是“人口粒子”在空间上的矢量运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梯度力”是人口迁移的原始驱动力。在农业时代,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成本差异所形成的空间梯度力是人口迁移的基本驱动力。明清以前,江西区域开发较湖南早,人口密度较湖南高,以致江西农民从事耕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从而形成人口外迁的“推力”;而当时洞庭湖区有大量肥沃湖地可供开发,康熙年间还有六年之内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土地近乎“免费”,只要投入劳动力就可维持生计,这对无地贫民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从而形成人口迁入的“拉力”。正是这种“土地成本比较优势”导致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明代大学士丘浚所谓“荆湖之地,田多而人少;江右之地,田少而人多。江右之人,大半侨寓于荆湖”,就是对“江西填湖广”移民浪潮的解释。由于土地成本的空间梯度取决于人口密度的空间梯度,以致有人把从人口高密度区向人口低密度区的移民活动称之为“人口密度梯度决定律”。其实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土地成本的空间梯度差异。2.2.2原因分析———移民的空间集聚性图4还显示,湘阴县外来氏族集中来自少数地区。以省份论,无论是原籍地还是迁出地,江西都占绝对优势。以县份论,江西氏族中72%原籍丰城、南昌、吉水、庐陵(今吉安),湖南氏族中82%迁自长沙、平江、巴陵、湘潭,湖北氏族中82%来自监利、沔阳,江苏氏族中50%来自南京、吴县,福建氏族中63%来自莆田、上杭。最远者来自山东阳信,如果以湘阴县城为圆心,以湘阴-阳信直线距离(1100km)为半径作圆,则外来氏族全部来自这个圆圈;如果以湘阴-南昌直线距离(370km)为半径作圆,则外来氏族中的85%来自这个圆圈,这说明地理距离对移民数量有着重要影响,“迁移的难度是与实际距离成正比的”,符合英国人口地理学家拉文斯坦所谓的“移民主体距离法则”。如果再过圆心划一条南北垂线,则绝大多数外来氏族来自这个圆的东半圆,这与谭其骧先生所说湖南人什九来自东方的结论是一致的。为什么湘阴县外来氏族的来源地具有空间集聚性呢?主要原因也有两个方面:(1)地缘上的亲和力。理论上讲,移民集聚性就是氏族“人口粒子”在“空间梯度力”作用下定向流动所形成的汇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通过长期的社会交往,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方言、共同的风俗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深厚的地缘感情和牢固的老乡观念。一旦世居之地发生天灾人祸,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时,他们(家庭或氏族)就有可能成群结队地离开故土,转徙到同一片地域,并在入居地很快建立一个与世居地相近似的社区,因为这样既可以在迁移过程中患难相助,又可以在入居地相互照顾,增加安全感。这种与移民语言风习、心理需求、地缘情感分不开的迫使人口粒子定向迁移的作用力,就是“移民内聚力”。地缘情感对移民集聚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著名历史人口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就曾指出,移民在迁入地的定居之所以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和宗族性,主要是同乡观念使然。(2)血缘上的凝聚力。中国古代农村的婚配距离很小,地缘上的亲和力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血缘上的凝聚力。当先批移民在迁入地站稳脚跟、安居乐业后,尽管这时天灾人祸可能已经结束,但如果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比较成本优势”依然存在,地缘情感、宗族观念和血缘关系的纽带还会吸引迁出地的民众踏着先人的足迹,源源不断地来到先人的侨居地,加速移民的定向流动,从而形成移民迁出地和入居地的双向集聚。这种导致迁出地向入居地持续移民的作用力,就是“移民惯性力”。早在汉代,晁错就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移民惯性力,他说:“使其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求募而又往矣”。正是“移民内聚力”和“移民惯性力”的双重作用,使得外来氏族定向、持续的流动,导致了移民来源地的相对集中。3湘阴市外国移民的时空过程3.1外国移民的时间分布3.1.1外来士族移民湘阴县外来氏族多系后唐、宋、元、明、清诸朝迁入,迁入时间最早为东汉建光、延光年间(121~125年),最晚为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时间跨度达1600年。表2显示:明代是外来氏族迁入湘阴的主体时期,184个外来氏族中,明代迁入128个(69.6%),元代19个(10.3%),清代14个(7.6%),宋代12个(6.5%),后唐9个(4.9%),东汉2个(1.1%);后唐同光年间(923~925年)、元末明初(1341~1398年)、明末清初(1621~1722年)为氏族移民集中期,其迁入氏族比重分别为4.9%、45.1%和13.6%,三者合计63.6%;不同时代迁入的氏族有着不同的来源地,东汉氏族移民全部来自河南,后唐至明代主要来自江西、湖南、江苏,清代则主要来自湖北、福建。诸多朝代中,以明代氏族移民来源最为复杂。3.1.2湘阴县的移民概况(1)同光年间集中期。据《益阳县志》记载,同光二年(924年)有人“领洪州(治今南昌市)之百户来潭州(治今长沙市)开垦”,光绪《湘阴县图志》作者据此推测,同光年间迁入湘阴的江西移民可能是随洪州垦户而来,因为当时迁入湘阴的移民也主要来自洪州和与洪州接壤的吉州(今吉安市)。这或许就是同光年间的氏族移民主要分布在与长沙县接壤的“东乡”的原因。(2)元末明初集中期。元末江西、湖广地区均遭到战争严重破坏,明朝定鼎之后,大力推行屯田,并组织江西无地贫民来湖广开垦,形成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湖广地区许多族谱中都有这次移民运动的记载,如江陵县《胡氏族谱》云:“洎乎元明革命,赣省兵燹迭见,人民不遑宁处,其由江右而播迁荆楚者,几如江出西陵”;黄冈县《孙氏族谱》也说:“以元末汹汹,湖广正当其冲,蹂躏特甚,其存留老户,止残余逃匿之万一耳,地广民稀。前明定鼎,下诏抽迁江右士庶以实兹土”。湘阴县在元朝末年由于“往来战伐,一以湘阴为冲”,战争破坏尤为严重,明朝定鼎之后也接收了大量移民,明初洪武年间就迁入氏族71个,占湘阴县历代迁入氏族的38.6%。(3)明末清初集中期。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湘阴县一带的垸田开发就已经开始;此后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湘阴县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垸田开发。垸田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湖广地区“杀戮之惨,仅次于四川”,劳动力资源锐减,到处呈现出一派“城无完堞,市遍蓬蒿”的景象。明末李自成率众十万战至湖湘时,“巡抚章旷驻军湘阴,建水寨于营田以抗”;迄清初康熙年间“三藩之变,阻洞庭为险,积二十余年”,洞庭湖地区劳动力损失十分严重。平定吴三桂后,清政府招徕民众来洞庭湖区开垦湖田,湘阴县也因此成了移民汇集地。特别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湖北汉江大水溃堤,江汉平原大批难民进入洞庭湖区谋生,清朝政府为安置这些流民,准许他们在洞庭湖滨兴修垸田。后来,福建、江西、两广等省无地流民也闻讯而来,掀起了洞庭湖区移民入迁和垸田开发的高潮。正由于此,清代迁入湘阴县的外来氏族主要来自湖北的沔阳、监利和福建、江西、广东诸省。表3反映的只是清代雍正朝(1735年)以前湘阴县的移民情况,实际上乾隆年间还有许多外来氏族迁入湘阴从事垸田开发。据记载,明代万历、崇祯年间,湘阴筑垸4个,垦田21187亩;康熙二十八年至五十三年(1689~1714年),湘阴筑垸12个,垦田31489亩;雍正十二年至十三年(1734~1735年),湘阴筑垸3个,垦田7150亩;乾隆元年至十一年(1736~1746年),湘阴筑垸50个,垦田107249亩。3.2外国宗族移民的空间分布3.2.1湘阴县移民入居地的空间变迁规律移民入居地的分布,与移民个体的主观愿望、目的,入居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当时的移民政策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移民总是首先入居那些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和社会条件允许,但又是当地居民不很看重的地方。因此,不同时期的移民分布往往可以反映移民入居地的区域开发过程。图5显示,湘阴县外来氏族的入居地具有以下特征:后唐时期,外来氏族主要入居县东南四局,这里是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错区;宋元时期,外来氏族入居地向西扩展,东南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错区外,还包括县中南部的湘江东岸平原;至于明代,外来氏族的入居地几乎遍及全境,但以县域中部为主,开发最晚的西北部和开发最早的东南部移民很少;清朝初期,外来氏族大多入居湘江以西地区,尤其是水网纵横的西南部,西北部濒临洞庭湖,雍正以前移民仍很稀少。不难看出:历史时期湘阴县外来氏族的入居地明显具有由地势较高的东南丘陵地区向地势较低的西北河湖滩地发展的空间演变趋势,反映出了湘阴县从丘陵到平原再到湖区的区域开发过程。聚落是移民空间经济活动的足迹。据研究,两湖平原的城镇发展具有从平原外围向中心辐合的空间变迁规律。湘阴县移民入居地的上述分布变迁规律正是两湖平原聚落从外缘向腹心推进的具体反映,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赖以生存的土地,湘阴县外来氏族入居地的空间演变过程,实质上体现了洞庭湖平原由外缘地区转向腹心地区的区域土地开发大势。五代时期,湘阴县域人口相对稀少,在比较利益原则驱使下,移民选择那些地势较高、不易遭受水患但又灌溉便利、宜于多种经营的丘陵平原交错区进行农业定居;到了宋元明时期,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对于谋求新的居地的外来移民,丘陵平原交错区土地开发的比较成本优势已经远远不如湘江河谷平原,所以外来氏族主要入居湘江河谷平原;至于清代,湘江河谷平原人口也已经相当稠密,外来移民在这里进行农业定居的比较成本优势已经极少,他们不得不把湖滩水网地区作为安居乐业之所。水网地区尽管水患灾害频仍,但土地肥沃,赋税较轻,又无主客之争,一旦垦辟,便成“永业”,对于失地流民来说,仍不失为是比较理想的入居之地。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掀起了洞庭湖区垸田开发的高潮。3.2.2江西人入居地和其他族移民的分布移民对入居地的选择,除考虑入居地的自然条件外,还要考虑入居地的社会环境。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对移民入居地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移民的来源地不同,其入居地也有很大的差异。图6显示:江西移民的入居地几乎遍布湘阴县全境,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江西人是今日湘阴和汨罗两县市的主要拓荒者;湘阴县城附近及其中南部是外来氏族移民最密集的地区,这里不仅江西移民甚多,而且湖南、江苏、河南、福建、湖北、山东等省移民也多分布于此,这一方面与其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处于县城与省城之间的交通区位有关,许多因官入籍的氏族都分布在这一带;湖北、福建两省及湘阴邻县移民大多是为开垦垸田而来,因而主要分布在开发较晚的湘江以西的垸田地区。4湘阴县外来士族移民的主要入居地本文根据清末著名学者、外交家郭嵩焘等纂修的光绪《湘阴县图志》所载氏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智能办公软件开发合同3篇
- 铝单板加工项目成果验收与评价合同2024
- 眼部皮肤结构和护理
- 2024年度房屋买卖与租赁合同3篇
- 2024年度办公设备采购与安装垫资承包合同2篇
- 铺货合同范本范本版
- 知识探索幼儿园教学工作计划文档
- 高风险投资合同三篇
- 课堂纪律与行为管理计划
- 2024年度钢材市场价格波动调整合同2篇
- 教师法律法规讲座课件
- 高标准鱼塘方案
- 涉爆人员安全培训
- 井下掘进作业安全知识培训
- 德邦物流员工劳动合同
- 《关于早恋教育》主题班会上课版1
- 《旅客运输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 3D打印在脊柱肿瘤应用
- 六大茶类完整
- 2023年普法(学法用法)考试试卷题库一
-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