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遗产保护的管理运作模式_第1页
21世纪遗产保护的管理运作模式_第2页
21世纪遗产保护的管理运作模式_第3页
21世纪遗产保护的管理运作模式_第4页
21世纪遗产保护的管理运作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遗产保护的管理运作模式

1历史街区景观存在的问题江南水城仍然体现着旧城、古村、历史街区等多种建筑遗产的存在方式。内部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登记文物)、各种历史建筑和相关的历史环境。长期以来,这些地方一直是居民聚集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鲜活的文化遗产。进入新世纪,历史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尴尬。一是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等的改变,历史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微并难以为继,有被边缘化的显明倾向。二是由于20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许多历史建筑已经从过去的一姓家族居住变为“七十二家房客”,甚至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有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有的成了危房,生存状况岌岌可危。街区内部已经挤进了20世纪后半叶新建或重新装修过的现代建筑,景观的连续性和风格的统一性遭到了严重破坏,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三是现有基础设施陈旧或落后,不能满足本地居民当代生活的要求。居民外迁者多,房屋空置率高。四是由于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周边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大,地皮日益减少的老街区价值突显并有大幅提升,开发商籍以“旧城改造”或“老区改造”的名义进行商业运作而获利的努力时有发生。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历史街区潜在的发展商机,主张利用历史街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进步的呼声空前高涨。也有部分专业人士主张以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整治,但修缮、整治的资金却相当缺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城市着手勾画历史街区的发展蓝图。有的将历史街区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有的在城市规划中强调兼顾保护历史街区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部分城市以市场运作的手段,力图“以保护指导改造、开发”,“以开发、改造带动保护、更新”。从实践看,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有不少地方则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整体性破坏。如历史格局遭到破坏,随意更改水道、河埠等,有价值的传统院落、房屋没有保留,除少数文保单位单体外,整个街区与历史已经断层。二是完整性较差。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与文物本体缺乏联系、过渡、呼应,影响了景观的连续性和风格的统一性。三是真实性丧失:或是在实践中对所在地域的建筑历史个性特色研究和保护不够,移植了其它地区和城市的建筑样式,丧失了本地特色从而不协调;或是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载体缺失从而导致历史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和西塘古镇的保护整治工程均系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政府领导完成保护规划、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由相关的部门如旅游公司或城投公司负责具体的实施运作,并通过改善民生或吸引旅游的方式,促进了街区或古镇品质的整体提升。本文将就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与嘉善县西塘古镇的保护与改造管理方面的特色进行简要的介绍与比较。2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运营2.1苏州城市东南角苏州是举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则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街区面积116.5ha,是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街区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1处、省市级文物古迹100多处,历史建筑16.7hm2。街区至今保持了自唐宋以来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文化遗存类型丰富且为数众多,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平江1)路,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要街道。位于干将东路苑桥东堍北侧,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与东北街相接,古名“十泉里”。清道光十四年(1834)的《吴门表隐》记载:“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徐家弄北一、魏家桥南北各仪,朱马高桥北一,混堂巷口一,张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平江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称。平江路河为苏州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的第四直河,宽5~6m。从北端的华阳桥至南端的苑桥,共有十三座桥跨越,是城内桥梁最密的一条河道。平江路全长有1606m,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比如: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平江路现在是石板路面,路旁挺拔的香樟苍翠葱郁,撑出一片绿荫。驳岸上,一行石栏、石桌、石凳点缀其间。在平江路228号门前有一眼“百斛泉”,为“自治局官井”,凿于清光绪戊申年。花岗岩井栏内圆外六角形,雕有花纹,高50cm,属高腰井栏。另外,平江路22号前有口双眼井,30号前也有一眼百年老井(图1)。2.2运输产业成效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平江历史街区被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下,1997年完成《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2002年,以迎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为契机,苏州市启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2003年又重新修订街区保护规划并着手平江路的整治修建设计。平江路由此揭开了全面保护的新篇章。总体来年看,苏州市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修旧如旧、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大力实施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路面翻建、管线入地工程,加快完善停车场、接待中心等交通组织体系,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5月,街区内最重要的一条历史街道──平江路完成保护与整治工程。平江路经整治过者全长1090m,占地约3.2hm2,房屋建筑面积约2.9hm2,涉及475户,其中居民448户、单位27户,政府投资1.5亿元。在2004年6月苏州召开世界遗产大会期间,国际专家对平江路的保护方法和实施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的基础上,苏州市政府又以“基础设施完善、街巷环境改善、生活设施优化、服务功能提升、文化底蕴凸显”为目标,以“污水支管到户、整修居民院落、改造环卫设施、修复破损路面”为重点,以“维护街区原生态环境、优化居民生活环境、美化苏州城市环境”为依托,对平江路范围总长度1.6万m、总面积7.8hm2的70条街巷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全面优化了平江路的历史风貌与生态环境。同时辖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也积极组织居民志愿者开展“爱河护河”“文保志愿者在行动”等群众活动,共同保护好平江路的优雅环境。为实现平江路的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载体功能快速提升的基础上,平江路以服务业跨越发展为契机,通过不断完善房屋功能、精心定位产业形态、稳步推进招商开发、加快整合旅游资源等工作,着力打造平江路旅游休闲特色街。目前,平江路已完成文化产业利用面积近2.6hm2,明代方氏老宅整合后展现江南特色的平江客栈、清代潘氏老宅整合后独具大家风范的礼耕堂等一批契合历史街区业态发展、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客栈、旅舍、会所、画廊、茶楼、会馆等精品项目相继落户,平江路的整体商业环境加快优化,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在2007年苏州市政府加快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推进大会上,平江路旅游休闲特色街被命名为苏州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集聚区。平江路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格局和紧邻拙政园、观前街的地理优势,极大地推动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明确古城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旅游和招商相互联动,平江路旅游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积极实施了街景灯光、监控系统和背景音乐工程,合理设计并开通了“世界文化遗产之旅”和观前街至拙政园两条水上旅游线路,积极参与和组织举办了国际旅游节、旅游交易会、古韵风情节等大型旅游活动,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关注(图2)。2.3改善了古街区的基础设施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管理有其成功的一面。首先,以“真实性”作为保护与整治的基本原则,对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尽力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细节,使得历史文脉得以很好地传承。修缮的房屋努力做到“修旧如旧”,除了非拆不可的危房才尽量按照原有样式重造。其次,从生活形态的真实性和空间的舒适性出发,疏散部分人口,提升原住民的生活质量。做法是通过拆迁补偿,部分居民迁出,改善了“迁与留”者的居住条件。政府还不断进行自来水、污水管道改造,后来还由政府出资,分批为该街区的居民建造家庭简易卫生间,居民只需自行购买一只抽水马桶即可,卫浴设备的安装可由社区的志愿者上门免费安装。再次,从全局的角度,梳理老街的商业形态,宁缺勿滥,合理安排商铺的位置和功能。目前,这条路上仅有的几家商铺是会所、酒吧、客栈、手工艺品商店等,余多为原来的居住形态。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平江路成为苏州古城内体验旧时江南的最佳去处。平江历史街区因其保护工作出色,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该区保护规划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事务主任理查德·恩格哈德先生认为,平江历史街区之所以能获奖,原因在于其展现出来的成功的合作关系和强有力的规划方案,政府、居民以及技术专家通力合作,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和可持续性,苏州市政府所做的投入,改善了古街区的基础设施。平江历史街区的成功在很多方面可以为其他城市的历史建筑物提供借鉴。3嘉善县西部古镇的保护与管理3.1桥多桥、廊多西塘,前名斜塘、平川,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为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边界,故有“吴根越角”之称。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早在唐开元年间就建有村落,人们依水而居,到元代开始形成集市,明清时期已成为江南手工业、商业重镇。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9条河道在镇内交汇,把沃土分割成8个板块,众多的桥梁又把它连成一体。古镇区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桥多、弄多、廊多”是西塘的一大特色。西塘水多桥亦多,镇上保存着五福桥、卧龙桥、送子来凤桥、环秀桥、望仙桥等各式桥梁多座。它们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厚淳朴,无论大春夏秋冬,阴睛雨雪,这些造型优美的石桥,总是桥上有行人,桥下有船行,桥旁有倒影,桥头有店铺,构成了一幅幅幻变无穷的水乡风情画。西塘的民居大都是明清建筑,民居之间形成众多长弄。暗弄往往是深宅大院的陪弄,上盖瓦片,两侧高墙,静谧深幽。有的一直到底,但更多的是转弯抹角地穿过一进又一进,全镇百米以上的长弄有五条。这一条条长长的弄,设有一道道高高的门槛和一扇扇厚重的板门。明弄是两个大院之间的露天弄堂,头上无遮无拦,看得见一线阳光。这些弄,一般宽一二米,石板铺成,一直到底,作为公众交通要道,其中最完整的,当首推“种福堂”西侧的石皮弄了。千米的廊棚也是西塘古镇的一大建筑特色。西塘的老街大多由廊棚覆盖,由街面延伸到河边。圆木廊柱支撑一层斜斜的屋面,营造出一种温馨古朴的气息。廊棚大多为砖木结构,既可遮骄阳,又可挡风雨。而雕花刻纹的翻轩两层廊棚是西塘最为出色的明清建筑(图3)。西塘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这里特产丰饶,如善酿黄酒、八珍糕、荷叶粉蒸肉、六月红河蟹、水豆腐、青团子、立夏塌饼、馄饨鸭、狮子球、面筋汤等名优特产、风味小吃和菜肴等不胜枚举。3.2注重保护和整治,实现整体目标的“保护规划”在美国西塘她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上千年的古老建筑格局和人文习俗。2003年11月,西塘被建设部公布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12月,西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西塘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6年西塘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从1998年西塘实施保护工作以来迄今,其主要的运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划统帅,管理跟进1999年,西塘镇人民政府开始编制《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当时西塘古镇被浙江省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并成立了“西塘古镇保护管理委员会”,对西塘的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和运作。自此,西塘古镇保护区内所有的规划、建设和经营项目,均须经管委会的审核和批准,使得原来的运作程序上多一道关卡,对后续的保护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规划执行近十年来,西塘古镇的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方面严格贯彻《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等,使文物与历史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展示和利用方面,坚持走自己的路,稳扎稳打,通过实施相关的保护性整治,渐见成效。比较周边的一些古镇,其保护理念、措施、手法和效益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成果。2002年以来,在严格执行《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在同济大学相关专家的具体指导、负责下,西塘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的保护整治工程。如西街保护与整治工程、圣堂扩建工程、塘东街保护性整治工程、西园修复工程、西入口工程等。按原《保护规划》的思路,实现了核心保护区风貌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保护目标,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西塘以“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为主题,由于看得准,起步快,起点高,保护业绩取得了业内人士认可。至2010年,由于古镇保护和管理已运行近十年,加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日新月异,保护要求和起点越来越高,保护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渐突显,因此《保护规划》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措施等均须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一些修编工作。于是,西塘镇又开始着手新一轮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2)循序渐进,逐步提升1998年西塘镇起动了遗产文化的保护工作。当时的江南水乡,多是从旅游的角度入手,按其保护和利用的终极目标来展开相关的工作的。西塘镇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的旅游公司,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相关历史建筑的修缮。第一期的投入非常小,不足200万,基本上以一些沿街沿河的景观修复和景点沟通为主,如修复了送子来凤桥、环秀桥,修缮了卧龙桥、五福桥等并沟通了水系;将一些已有的无形文化遗产挖掘出来进行相关的展示,且基本上以静态展示为主,如王宅、薛宅、倪宅等的修复。由于保存下来的遗产现状相对比较好,基本上略加整治即可进行综合利用。2002年,随着浙江省人民政府《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通过和公布,西塘的文化遗产保护纳入了一个依法保护的科学范畴。此后,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西塘大体以年度为单位,系统进行每年的保护与整治工程。如2002年,完成了西街的保护和整治工程,实现了三线下地,使得其最具代表性的老街焕发了新颜。同年,圣堂作为西塘人每逢节日均来进香之所,在原址的基础上实现了扩建工程(事实上也是将原有的老址、老房收回,在现状两进一院的基础上按原状和规模进行扩容),重建了后殿和侧院,并按“情境再生”的理念新建了桃园等人文景观。同年修复的还有西园,这是西塘的代表性景观,当年“南社”、“平川书画社”所在的活动地,并有“西园雅集”名世(图4)。2003年,又完成了塘东街的改造与整治。该街原为商业街,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旧城改造”的厄运,老街两侧的二层高的商业性历史建筑被拆除,街道被盲目拓宽,并盖上了钢砼的3~4层高的大楼,实现了所谓的“现代化”。但从遗产保护的角度看却是严重的破坏,它使得这一主街分割了整个古镇,造成风貌严重不协调。这次整治按规划对塘东街进行了改造设计。原来留下的一些民国年间的建筑,仍然进行合理的保护,并按新的商业功能进行布置;3~4层的大楼,部分采取削层的办法,降低其视线上对风貌的影响,同时按原来街道的尺度,恢复沿街建筑的风貌。具体的设计,也兼顾了其经济的因素和操作的可能性,采用了加披、加檐等多种办法,尽量利用现有的3-4层的建筑而不是一味地拆除。按该方案实施的效果,由于对街道尺度和风貌的研究和把握比较到位,完全恢复了商业老街的表面形态,实现了风貌的连贯,完善了整体性(图5)。2004年,西塘又完成了“张正根雕艺术馆”的整治工程,将原来的民国年间的老民居(中西合璧)和周边的办公楼的改造利用结合起来,极大的提升了景点本身及其空间环境的品质。2006年,结合西塘旅游的发展需要,再加上与周边交通发展的衔接需要,西塘在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西入口工程。这是一个新建的形象性的建筑,按“水上游西塘”的设计思路,利用古镇西部大面积的池塘和河道,形成一个葫芦状的湖面,作为古镇区向外的过渡地带。为保护古镇的风貌,西入口工程选址在其建设控制地带以外,采用仿古的式样,形成一处黛瓦粉墙式的公共建筑,并解决了大量人流的停车问题。游人进行入口接待中心后,由游船进入古镇,两岸经过大面积的稻田,听着田歌,从而渐入水乡佳境。2006年以来的实际使用,基本沿袭了这种创意。经过数年的经营,西塘有计划地修复了这些重要的文物和历史建筑,完善了景区的质量,特别是在整体性风貌的保护和修缮上,创造了为其它古镇所不及的理想成绩。(3)激活产业,注重民生近年来,西塘镇以古镇保护开发为核心,充分发挥文化、水乡、生态、品位四大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古镇旅游为支撑,集餐饮、休闲、娱乐、康健、文体、会务接待、居住等产业为一体的“大三产”格局。2008年,该镇完成三产投资2.6亿元,实现三产增加值6.2亿元,完成税收1755.27万元,同比增长23.5%。古镇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55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达2300万元。主要做法如下:首先仍是将“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位。秉承“保护古建风貌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相协调”的宗旨,开展古镇环境整治。2008年,对古镇约10万平方米的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按计划完成里仁街、椿作埭、三埭等街道的沿街立面改造,实施古镇区四期“三线、三管”隐蔽工程,逐步完成全镇范围内的电气线路改造。通过一系列改造、整治,营造了更加适宜的水乡居住环境。其次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集镇、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设施功能。重点抓好供水管网、垃圾中转站、农电所、马鸣漾大桥、翠南村拆迁安置小区等工程建设。目前,总投资8064万元、总长880公里的二三级供水管网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长度100公里。着力改善交通条件,2008年“康庄工程”总投资1700万元,到12月底全镇公交通村率达到95%以上。水利建设投入835万元,已完成建设项目15个,大大提高了古镇抗洪能力。还有,就是注重增强三产发展后劲。通过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加大宣传服务、提升软实力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三产持续发展的助推力。同时,在招商过程中重视“三个结合”,扩大三产引资“活水”来源。一是古镇旅游开发与农业休闲项目相结合,丰富三产内涵,提高城镇品位。二是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加大对外招商力度。三是政府职能部门招商与民间招商活动相结合,拓宽招商渠道。西塘古镇在遗产保护实践活动中,通过古镇文化价值与自然资源的有机整合,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大旅游、大三产”的现代服务业新格局,四大举措着力打造“古镇旅游的示范区”。一是以古镇保护与开发为核心,加快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以餐饮、休闲娱乐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和以现代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并重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着力打造古镇区、富士康商业配套区、祥符荡三产发展区和马鸣漾新城开发区“四点一线”的服务业发展带,着力推进服务业规模化集聚,并积极向周边辐射延伸。二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为目标,继续实施景区精细化处理工程,抓好古镇区沿街立面及主要风貌区的精细化处理和美化亮化工作,进一步提升整体品味;加快实施古镇区四期“三线三管”隐蔽工程,逐步推进室内电气线路改造工程;完善旅游西线入口服务区配套建设,实施钮扣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三是以西塘古镇列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荐名录为契机,大力实施“西塘旅游接轨上海”工程,继续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比赛,积极参与上海世界资源博览会等沪上旅游推介活动,增加沪杭高速、地铁通道、上海星级酒店和主流媒体的广告投放数量,打响“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这一品牌;进一步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根据上海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客源特点,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套餐;充分发挥上海市场的辐射作用,以此推动华东游、国内游和入境游。四、以旅游产业拓展增效为方向,充分挖掘西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商品种类和旅游项目,努力实现假日游向平日游、白天游向全天游、观光游向休闲游的转变,努力构建古镇游、休闲观光游和乡村农家乐“三位一体”旅游新体系,进一步带动餐饮居住、休闲娱乐、会务接待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4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价值取向比较平江路历史街区和西塘古镇,其共同点如下:管理上,均以政府为主导,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如管理委员会)和运作公司(如旅游公司),以保护性规划作为指导,所有的工程项目和业态组织均有一定的申报执行秩序和实施目标。这可有效避免乱搭乱建造成实施中的再度破坏。操作上,注重时序性、整体性和真实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