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2.理解本文内容,把握本文观点。3.掌握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4.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不忘国耻,增强爱国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新闻评论这种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难点:掌握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教学步骤:一、历史导入。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而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日本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充分暴露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今天,我们就来通过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二、走近作者。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过“钟声”这位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笔名,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三、了解背景。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这篇新闻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写起,发表在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上。四、资料助读。(一)了解“中国国家公祭日”1.提问:标题中的“国行公祭”的内涵是什么?大家是否知道“国行公祭”的来源?【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中国国家公祭日来源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二)了解体裁。1.提问:大家在预习本课时,是否觉得本文的写法和本单元前四课的写法有所不同?本文属于哪种体裁?讨论后点拨:不同。第1、2课属于新闻(消息),第3课属于消息特写,第4课属于通讯,本课属于新闻评论。2.追问:有谁知道新闻评论这种体裁的写作目的、写法和特点?【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新闻评论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特点①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②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③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④主要面向广大群众。五、辨识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初衷(zhōng)杀戮(lù)篡改(cuàn)抵赖(lài)妄图(wàng)辱没(mò)呓语(yì)遁形(dùn)铭记(míng)彰显(zhāng)惨绝人寰(huán)振聋发聩(kuì)(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衷:最初的心愿。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妄图:狂妄地谋划。辱没:玷污;使不光彩。呓语:梦话。遁形:隐藏形体。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彰显:鲜明地显示。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振聋发聩kuì: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六、解说标题。1.提问: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含义?明确: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会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2.提问: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概括了“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的新闻事实;点明了国家公祭的初衷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七、整体感知。布置:高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看看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把文章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学生回答交流后归纳:第一部分(1):引出评论的话题,概述第四个公祭日悼念死难同胞的情形,指出中国人民是永远牢记历史、维护和平与正义的。第二部分(2~4):概述世界各地的正义人士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图辱没真相的丑恶行径,指出正义力量的强大,历史是不容忘记的。第三部分(5、6):总结、号召,强调我们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以捍卫世界和平。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法。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一)精读、探究第一部分(第1段)内容。1.提问:文章开头引用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有什么作用?明确: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中语句引出评论的话题,开篇显示出一种庄重的气氛,吸引读者的关注。2.提问:日军罪行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史实,我国举行国家公祭,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进行阐述。明确: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3.布置:阅读课文第1段,说说中国政府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意义。明确:中国政府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表明,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二)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2~4段)内容。1.布置: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分析这段文字的内容和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内容:第2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如,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加利福尼亚州街头、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作用:列举这些事例,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有利地阐述了第2段结尾提出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2.提问:第2段这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回答后点拨: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令人信服。3.提问:第2段为何要提到日本的一个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明确:因为爱好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包括大部分日本人民也尊重历史,这与下文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欺瞒民众的丑陋行径形成鲜明对比。4.布置:第3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学生回答后,归纳:第3段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5.追问:日本右翼分子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的顽固表现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后明确:①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②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③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6.提问: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明确:列举大量事实: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运用对比:批判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板书:举例、对比7.追问:第2.3段着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第2段中四个正义之士不同的纪念活动,与第3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战争、扭曲历史的两个反面事例做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嘴脸,为本文作者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8.布置: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人们对日本顽固右翼分子的态度。明确: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引发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其持强烈批判,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9.提问:怎样理解第4段首句“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含义?理解示例:时代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但历史就是历史,任何妄图辱没历史真相的做法,都是不会得逞的,因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三)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5.6段)内容。1.布置:阅读第5段,思考: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要宣布南京为国际和平城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2.提问:第5段间接引用弗雷德·阿门的话有何深意与作用?明确:80年,沧海桑田,南京由饱受二战战火摧残的“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昭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传统和坚定信念。弗雷德·阿门是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间接引述他的话,有权威性和说服力。3.布置:阅读第5.6段,思考:南京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这种变迁有怎样的意义?明确:这种变迁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也方便全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真诚态度和悠久历史,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4.提问:第6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第6段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5.布置:请分析本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明确: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尽显大国风范,强调了我国捍卫世界和平的信心和决心。起到了的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二、品读课文,深层理解

1.提问: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实事展开评论的?明确: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2.布置:依据新闻评论的题材特点,结合文章标题的含义,小结本文内容。明确:(1)题目“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中的“为”字已经清晰地表达了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公祭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歪曲历史的行为和言论,这也是这篇文章中作者所持的观点。(2)本文观点鲜明、论证严谨,表明了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稳重,议论精当,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论据及论述具有针对性。三、再读课文,概括主旨。布置: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学生回答后归纳:(主旨)这篇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起,概述了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组织的纪念活动,告诉人们历史是不容忘记的;也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以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沧桑巨变,鼓舞、召唤人们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开创未来。四、比较阅读,分析写法。提问:与第1~4课的几篇新闻相比较,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法有何不同?学生活动:比较阅读第一至第五课,体会不同。教师提示:新闻、消息等都有着清晰的倒金字塔结构,目的大多属于陈述事实。消息、通讯等在此基础上有描绘性语言,突出重点。本文则更多是表明观点和态度,没有倒金字塔结构。明确:(课件展示)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内容传播实时消息发表意见消息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陈述事实。以议论为主,表明观点和态度。主要作用告知消息、传播信息。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结构特点倒金字塔结构无倒金字塔结构,与议论文结构类似。教师小结: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也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率地表达观点的能力,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与其他评论一样,新闻评论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一般来说,新闻评论的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五、延伸拓展,思考讨论。讲述后提问:是啊,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也更要铭记于心。回顾历史看看现实,我们中学生该如何肩负使命才能新树民族尊严,新铸中华辉煌呢?【交流点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