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教化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ce98069cd30ffca9b75b74e1df4b0e8/ece98069cd30ffca9b75b74e1df4b0e81.gif)
![礼乐教化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ce98069cd30ffca9b75b74e1df4b0e8/ece98069cd30ffca9b75b74e1df4b0e82.gif)
![礼乐教化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ce98069cd30ffca9b75b74e1df4b0e8/ece98069cd30ffca9b75b74e1df4b0e83.gif)
![礼乐教化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ce98069cd30ffca9b75b74e1df4b0e8/ece98069cd30ffca9b75b74e1df4b0e84.gif)
![礼乐教化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ce98069cd30ffca9b75b74e1df4b0e8/ece98069cd30ffca9b75b74e1df4b0e85.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乐教化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
传统文化本质上是音乐文化。“音乐”是外部的,“音乐”是内部的。音乐和音乐都是道德教育,这与社会功能的特殊轨迹是一致的。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礼乐教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礼即“周礼”,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指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狭义的礼则仅指仪式,包括古代的禁忌规范和礼法文化中的冠礼、婚、丧、祭、宴等礼及其仪式。一般而言,我们所谓的礼既具有道德意义,同时又包含等级制度的原则在内。至于“乐”,其范围更是宽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郭沫若曾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都可以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P186)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乐具有鲜明的趣味性,并且蕴含着丰厚的情感。正是如此,儒家十分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主张通过诗教、乐教培养人们健全的心理状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以“诗教”和“乐教”为主要实施形态的美乐教育,培养出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一、知识与情感教育诗教是指通过《诗经》对被教育者进行的儒学教育。诗教源起于西周时期的乐教。在上古时期,音乐、舞蹈、诗歌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西周时期的乐教也是集诗、乐、舞三者于一体,三者相互依存。诗教实质上是诗歌所包含的礼义之教,没有礼义的诗教无法想象。《礼记·孔子闲居》说:“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这表明诗与礼乐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礼乐与教化是上古三代王道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上古时代圣王治国安民的两种手段。《汉书·礼乐志》说:“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尚书·尧典》记载帝舜在草创官制时,任命伯夷和夔分别主管礼乐。帝舜要求夔充分发挥音乐诉诸人的感性的功能,用音乐培养贵族子弟“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中和人格。由于音乐与诗歌、舞蹈紧密相联,上古讲乐教自然要包含诗教,因此诗如同乐一样具有“言志”的意蕴。“诗教”向来是实施教化的重要手段,儒家尤其重视通过“诗教”来化育学生品德。孔子之时,“诗教”与“乐教”已明显分离,但“诗教”的美育诉求仍是培养理想人格。同时又因“歌诗”是一种符合学生性情的化育方法,因此,自孔子始,儒家就主张以此来化育弟子品德。作为“诗教”重要教材的《诗经》,孔子曾亲自删减并做出评论。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并且提倡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过程来修养道德品质。而且他还要求弟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教具有“思无邪”的道德教育功能以及“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知识教育功能。此外,诗教还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诗教”的美育功能我们可从“兴、观、群、怨”诗之功效来分析:所谓“兴”,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论语集注》),即诗对学诗者情感志意的启发作用。孔子特别重视诗的启发作用。孔子认为人格修养“兴于诗”,通过《诗》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人只有在“感发志意”的前提下,才能通过诗的形象直观来感染教育人,否则就会因未受诗教启蒙而处于蒙昧状态,“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所谓“观”,朱熹注为“考见得失”,即学诗者通过诗可以观察古今历史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此其一。通过学诗、诵诗可以观学诗者的志向与品行,此其二。《论语·先进》载:“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借《诗·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再三讽诵,孔子由此断定他是谨言慎行之人,“以其兄之子妻之”。所谓“群”,朱熹注为“和而不流”,即诗可使人借以沟通交流从而实现群体协和。《诗》三百涉及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各种人伦关系,所谓诗“可以群”就是认为通过学习诗使人学会恰当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处理人伦关系依据“礼”,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立于礼”处于人格修养的中间阶段,通过诗“可以群”的作用,学诗者达到和谐而又不放纵的境界。所谓“怨”,朱熹注为“怨而不怒”,与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言异曲同工,即是强调对情感的控制。孔安国认为是“怨刺上政”,强调借诗言志发泄怨情。孔子曾怨“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孔子正是借诗表达对鲁国三大夫僭礼行为的不满。“兴、观、群、怨”主要是对人情感的强调,通过诗教启发、观照、沟通、宣泄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地修养人格。“孔子注重通过情感去感染、陶冶个体,使强制性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135)正是由于诗教具有“化人”的特征,因此历代儒家学者均把诗教贯穿到教育活动当中。此法甚为童蒙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如王阳明主张通过“歌诗”方式化育弟子,因为“歌诗”能使人乐习不倦,《传习录·教约》说:“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对儿童教育更要关注儿童的心理,采取儿童所乐于接受的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效果。在《传习录中·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之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通过诗教,兴发儿童情志,化其顽劣之性而用功于诗书。如此以来,其功效定事半功倍。孔子曾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之说,这是从人的精神上说,知之、好之、乐之是由低到高的三种境界。按李泽厚先生的说法,知之处于认识层次,好之处于道德层次,乐之处于审美层次。处于审美层次之乐已然是一种超道德的稳定“境界”,以“乐之”的态度做事,其事便是乐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千家诗》,之所以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是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生性特点。《千家诗》分有五七绝律两体,尊唐宗宋,所选绝句律诗篇幅短小,便于儿童记诵;所选诗篇,整体是自然景物或与之相关,又按春夏秋冬排序,激发儿童学诗兴趣;所选诗歌通俗易懂,音韵流畅,具有极强的音乐美感。当然,诗教仅仅具有音乐美远远不够,诗教本身还担负着伦理教化的功能。诗教优于其它教育方式的特征,是其用音乐美的形式把伦理教化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装饰,使道德教育不致面目可憎,令人生厌。古代无论是进行诗教还是乐教,其目的不是求知,而是做人。诗教诉求于“文质彬彬”的君子和中和人格的造就,这是儒家诗教的一贯传统。正如孔子评价诗均是从道德层面立论,如“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诗教本身是伦理化和人文化的,更多地渗透着“善”的内涵,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美即是善。二、孔子的乐教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处于“成”的地位。孔子眼中的“成人”,不仅要具有智慧、清廉、勇敢等美德,而且还要“文之以礼乐”,只有经过礼教和乐教的修养文饰,才能成为完整的人。这是就人格教育的意义上说乐教,另外一层意义则是指向美育,是以音乐教育为主的艺术教育。所谓乐教,则是兼而有之,不仅仅是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乐教进行伦理教化的社会关怀。我国历来重视乐教,由来已久已成传统。《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夔!名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命夔制乐施教,把乐舞歌诗作为教化手段,教“胄子”及万民。后世儒家学者更为重视乐教,提出了一套专门的理论,如《荀子·乐论》、《礼记·乐记》等,系统阐述“乐教”的特点和功能。“乐教”的基本特点是入人深,化人速,寓教于乐。“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P186)古代的乐教具有鲜明的情感性和趣味性,与空洞抽象的道德说教相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儒家历来把乐教作为教化的重要手段来化育人的品德。孔子本人有极高的音乐修养,能弹琴、吹笙、击磐。他向师襄子学习《文王操》,经过“习其曲”、“习其数”、“习其志”几个阶段,而能“得其为人”,他的演奏能使人从琴声中想象出文人的形象。孔子精通音乐,对音乐有极高的欣赏水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孔子不仅深谙音乐之道,同时也用音乐来教育弟子。在他的教学活动中,乐教仅次于礼教。孔子积极实践着乐教,在《礼记·经解》中他曾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以音乐教育的形式,孔子教育其弟子养成宽广善良的美德。孔子的乐教思想零碎不成系统,自荀子起,乐教思想才得到系统阐释并形成理论。荀子认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且“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俗易”(《荀子·乐论》),因此他主张用“乐”作为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用乐来“感动人之善心”,实现民和睦而天下顺的目的。“乐”在移风易俗方面能取得显著效果,《孝经·广要道章》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认为音乐不仅移风易俗,而且与政道相通,因此,先王制礼作乐,“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乐记》集先秦“乐教”思想之大成,系统阐述了音乐在陶冶人的性情与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首先,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艺术表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因此,不同的内心感受在音乐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和爱心同时又能激发人相应的情感。其次,音乐与政道相通,盛世之乐与乱世之乐大相径庭:“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正是由于音乐“感人深”,“移风易俗易”,所以一定要用高尚的音乐来化育道德。“乐教”的主要功能是主和,合同,由美入善。传统文化向来礼乐并举。从先秦的文献来看,礼乐并称由来已久,“乐者,国家之大典,古人以与礼并称”(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作为教化工具,乐是礼必不可少的补充。首先,“乐以治心”,“礼以治躬”;乐“动于内”,礼“动于外”(《礼记·乐记》)。乐是通过感化来陶冶情操,促其内心自觉,从而培养高尚精神,净化心灵;礼是通过规范来制约外在行为,养成良好习惯,以致成就美好德性,完善人格。所以,“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荀子·乐论》)。其次,“礼主敬、乐主和”与“乐合同、礼别异”(《荀子·乐论》)。礼重在“别异”,维持社会亲亲尊尊的等级秩序,因此用“敬”来强调对他人的尊与对天道的畏;而乐则在“和”,使不同等级间的关系得以和谐,所以荀子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单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荀子·乐论》),通过乐使不同等级之间得以和谐,礼乐并举教化的效果才更明显。如此看来,乐本身并非停留在审美愉悦层面上,而是由美而入善,有其明显的社会理性和道德精神。孔子曾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乐教超越了形式上的情感性,而着眼于它所包含的礼义本质。孔子教其弟子鼓瑟击磐,但其核心在仁。所以他说“里仁为美”。孟子所说“充实之为美”,关注的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礼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说的也即是乐教的道德指向性。乐教是实现礼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尽善尽美的音乐教化,能够移风易俗,实现人民和睦天下和顺的目的。三、孔子的美善观钱穆先生指出:“中国艺术不仅在心情娱乐上,更要则在德性修养上。艺术价值之判定,不在其向外之所获得,而更要在其内心修养之深厚。要之,艺术属于全人生,而为各个人品第高低之准则所在。”(P261)诗歌与音乐在儒家那里,不仅仅与艺术娱乐有关,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伦理诉求。诗教与乐教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从一开始就昭示着美与善的和谐统一。美与善可以互训。《国语·楚语》记载:“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以“无害”为美,即认为善就是美。《新书·道德说》也说:“德者六美。何为六美?有道、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密,此六者德之美也。”这即是说美与善的含义是相同的。儒家追求美善统一,把尽善尽美作为最高理想。音乐与道德的关系,《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最早提出“礼、乐,德之则也”的观点,孔子则有尽善尽美之说。《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郑玄注云:“韶,舜乐也,美舜自以德禅于尧;又尽善,谓太平也。武,周武王乐,美武王以此功定天下;未尽善,谓未致太平也。”可见,孔子认为乐既要有审美的艺术旨趣,又要有道德的内在规定。所以徐先生说:“由孔子所显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这是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可以作为万古的标程。”(前言P5)孔子以“仁”为美的理想追求,所谓尽善尽美也即是美与仁的统一。仁是道德,乐是艺术。孔子以尽善尽美把道德与艺术统一起来,一方面是因为乐与伦理是相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动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
- 管理者的影响力与说服力计划
- 2025年双氰胺合作协议书
- 评优评先活动与实施方案计划
- 包装行业设计创新包装材料计划
- 2025年微循环测试系统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激光转速测量仪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中国消毒柜行业发展环境、供需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课件与练习
- 电子政务系统权限设置指南
- 16.2《登泰山记》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
- 年终抖音运营述职报告
- 【课件】如何保障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
- 2024年深圳科技企业员工聘用合同3篇
- 结肠术后恢复护理
- 综艺节目赞助合同(2024年版)
- 汽车维修店加盟协议书细则
- 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习题库(附参考答案)
- 2024东莞市劳动局制定的劳动合同范本
- 物业标杆项目创立方案的完整课件
- 三甲医院面试自我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