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剂类方鉴别_第1页
苓桂剂类方鉴别_第2页
苓桂剂类方鉴别_第3页
苓桂剂类方鉴别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论》苓桂剂类方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橐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苓桂剂的适应范围,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苓桂剂的适应范围,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关于水液代谢:《伤寒论》中水病涉及到以下脏腑:1,肾阳虚衰,或者膀胱气化失司。脾阳(气)不足,土不制水,水邪上逆。3,心阳不足,水邪上凌心胸。(一)类方:一、 苓桂术甘汤(苓桂剂的代表方):药物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一一(67»伤寒误治,(正治---汗法)。误吐---伤胃、或者误下---伤脾。心脾阳气损伤,土不制水,下焦水邪因此上逆(不同于上冲之奔豚)。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胸部胀满,胸闷,心悸)---水邪阻遏胸中阳气。头眩一水邪阻滞中焦而清阳失去上升的通路。脉沉紧---病不属表寒,而是里有水饮。故脉不浮紧。发汗(犯虚虚之戒)一伤经脉之气,经脉之气不利。“身为振振摇者”不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而是苓桂术甘汤证误用汗法以后的变证,(病机同82条),同属阳虚水停,可用真武汤治疗。《金匮》提出的痰饮治疗原则是“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是其代表方。咳喘(痰饮)轻者---咳痰似水清稀或者痰沫,病之重心在脾,治以苓桂术甘汤温运;痰饮重者,病之重心在肾,用真武汤温化。水寒射肺---外寒内饮(咳喘,吐大量泡沫清稀痰)。小青龙汤一散外寒,化内(肺)饮。小青龙汤一辛温燥烈药过多,不可久用。三,四付以内观察,水饮未化尽,苓桂术甘汤善后。本方衍化方:苓桂味甘汤,苓桂苡甘汤,苓桂杏甘汤。临床用苓桂术甘汤:心脏病,心肺功能差,胸闷,喘,心悸;老年性咳喘,小青龙汤的善后方。“小青龙汤治其急,苓桂术甘善其后”。眩晕一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如美尼尔等);无原因的眩晕,不一定四症均有,为心脾阳虚,水邪上逆者即可应用。二、 苓桂枣甘汤茯苓2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吴茱萸6克,法半夏12克,生姜9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B)成因:发汗后,心阳被伤。病机:汗为心之液。发汗后,心阳被伤,不能下温脾肾,其人脐下悸,下焦水气有上冲的趋势。发汗后根据人的体质不同,弱者先伤之:平素心阳不足,先伤心;脾阳不足,先伤脾…下焦水邪,乘虚上冲。奔豚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脐下悸”水邪与正气相争,见腹部肌肉不自主,无规律地跳动;也可见病者对腹主动脉搏动的敏感性增高,可能由于组织间隙水液增多所致。多种表现不尽相同。“脐下悸”为奔豚发作的前兆症。苓桂枣甘汤培土,泄水,安肾。心阳得复,肾水得平,脐下悸自止,奔豚自然就不会发作了。苓桂枣甘汤在《伤寒论》中用于心阳虚下焦水邪欲冲,欲作奔豚。心阳虚下焦水邪上冲,发作奔豚。三、苓桂姜甘汤(即《伤寒论》之茯苓甘草汤)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中焦蓄水症-----和五苓散证的下焦蓄水证有本质的区别。苓桂术甘汤 去白术加生姜。“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通遏上面的倏文分析,茯苓甘草汤之主症有:1。 胃脘胀满,心下悸动 胃阳和水邪相博。2。 厥:水邪阻滞中阳,中阳不达四末,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鉴别:1、 口渴—-水蓄下焦,津不上承----(膀胱主司全身气化机能)故口渴 五苓散。水停中焦胃脘,没有影响到气化机能,故口不渴 茯苓甘草汤。2、 小便-----膀胱气化不利,故可见小便不利 五苓散;水停中焦胃脘,没有影响到气化机能,故小便利 茯苓甘草汤。治疗:温化水饮相同,但:茯苓甘草汤重在温胃阳以化水饮;五苓散重在温膀胱以助气化而利小便。苓姜术甘汤(肾着汤)出自《金匮要略》,由茯苓12克,干姜12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组成,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干姜,温阳利水经典方剂,此脾肾阳虚,不能温化寒水,所致肌肉四肢沉重不堪,腹部下垂甚则蓄水,小便频繁,大便溏稀等症,此脉沉紧。肾著之为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原文仅一条,主证:口不渴,腰中寒,小便自利,四肢逆冷,此四症状同时出现,若脉沉紧用之安可。与苓桂术甘汤相比,在于桂枝和干姜,从药性相比干姜比桂枝热,干姜温中下焦,桂枝温中上焦,若上有水饮则用桂枝,若下有水聚则用干姜。五、五苓散:组成:白术9g,泽泻15g,猪苓9g,茯苓9g,桂枝6g。(本方注意药量----泽泻用量最多,桂枝最少)。原因:1、 太阳表证,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2、 太阳表证,抗邪于表,正气不足(膀胱气化机能低下者),饮水过多,水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见:1、 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口渴,消渴(渴而多饮饮不解渴),渴欲饮水。2、 排出废水功能下降见:小便不利(小便少,非涩痛不利)。3、 少腹苦里急。4、 心下痞: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兼证)5、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证:水邪上逆。水之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苓桂剂所治疗的水气病多因人体阳气亏虚,阳不化阴,气机不能行水而发,因而治疗上常以温阳气、化水饮为主,组方多以茯苓、桂枝为主药。茯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桂枝,味辛,温,可温筋通脉,平冲降逆。二者配伍,相辅相成,能通心阳,补脾阳,化气行水而降冲逆,实为通阳降逆、化饮利水之主药。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是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它的适应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于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为温阳化气利水之专方。其病机在于心脾阳虚,运用茯苓利水消阴、补脾运化。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通心阳而化水饮;茯苓、白术则健脾布津,主治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苓桂枣甘汤苓桂枣甘汤,它所治疗的是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组成,主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心阳虚弱会镇摄无权,于是肾水上泛,阴来搏阳,此方为欲发而未作之时的奔豚证而设。其病理关键在于心阳虚,肾水上泛,治当温阳利水平冲。本方为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重用大枣健脾以防止水饮上冲,配伍茯苓,既能补益心阳、温化肾气、培土制水,又能平冲降逆,使心阳复,水气化,悸动止而奔豚愈。苓桂姜甘汤苓桂姜甘汤治疗的是胃虚而水停中焦,此方是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又称茯苓甘草汤,常用于治疗胃虚水饮内停。临床表现多为心下悸,伴有振水音,或伴有水吐,口不渴,四肢厥冷。其病机在于胃阳不足、水邪停蓄,治疗当以温胃化饮,通阳行水。组方重用生姜以温胃散寒化饮,与苓、桂、甘三者相合,共奏温阳化饮之功。五苓散五苓散中有茯苓、桂枝、白术,苓桂术三味药都有了,它没有用甘草,另外用了泽泻和猪苓,是苓、桂、术、泽泻、猪苓,所以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苓桂剂的一张方子,原为太阳病治不得法,导致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化功能,使膀胱气化不利而形成的膀胱蓄水证。其病理关键在于邪与水结,停蓄膀胱,选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有外解表邪、内化水气、表里两解、外疏内利的治疗作用。“饮入于胃”,胃阳虚,水邪停蓄,宜苓桂姜甘汤,温胃散水;“脾气散精”,脾虚水停,宜苓桂术甘汤,温阳行水,健脾除湿;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于下,宜五苓散化气行水;心阳虚,肾水上泛,宜苓桂枣甘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首先,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作用最强,一般多用于上焦悸;中焦悸多为水饮停聚于胃,治疗当通阳利水,健胃散饮,方选苓桂姜甘汤;下焦悸多为肾水上泛,当选苓桂枣甘汤以利水降冲。其次,苓桂枣甘汤药物剂量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