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教学的批判性反思_第1页
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教学的批判性反思_第2页
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教学的批判性反思_第3页
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教学的批判性反思_第4页
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教学的批判性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教学的批判性反思如风吹树千庭绿,如雨润花万户红。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的迈进,各种类型的“学案”纷纷进入课堂,助学案就是其中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助学案的推广,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供了平台。但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仍需要提高。这其中除了学生认识滞后性导致“行为慢一拍”的原因外,助学案的编写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从教育生态学、教学心理学、教育行为学视角,对现有的助学案做一个批判性反思,以期引起更多老师对思想政治助学案编写的关注,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学案的助学功能。批判一:助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离散。助学案辅助学习,要求教师遵循学生是学习主体、认知主体、发展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助学案帮助学生由问题导出知识,由生活实例体验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生成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觉悟。这一思想在助学案中得到了有效贯彻。但有关“为什么学”“学什么”“学的要求是什么”以及“怎样学”等问题上,广大教师仍缺少学生立场、学生视角,许多助学案不符合教育生态学的要求。现行思想政治助学案普遍存在助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离散的现象,就是上述问题的集中体现,它在无形中影响了思想政治助学案功能的有效发挥。请看下列一助学案学习目标的设定——课题:《新时代的劳动者》助学案目标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劳动的作用与意义,理解正确择业观的内涵,劳动者权利的内容以及劳动者维权的途径和方式。2、能力目标: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择业的能力和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选择职业的智慧,增强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反思: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当人既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其行为的积极性才高。这启发我们,不能将大、远、原则性的课程目标当做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从表面上看,上述课堂教学目标覆盖了全课内容,好像没有问题,实则不然。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述学习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随意性大,虚幻而显得飘乎不定,无助于学生的学习。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找到上述学习目标的原形:“……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作用与意义,理解正确择业观的内涵,劳动者权利的内容以及劳动者维权的途径和方式”。在课程标准中,这一陈述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编写教材的原则要求。但具体到教师实施上述内容时,则又应该有独特性与多样化的具体要求,让学习主体可以操作。试想,有哪位政治教师能够说得清楚“了解”与“理解”对学生学业上要求的差异?学生有没有增强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果没有可资操作的明确要求又怎么测量?“树立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的要求则更是虚无缥缈,学生即使不学本节课的内容,他也可以说我已经具有这一观念,那么你这一课教学的态度目标究竟怎么落实,落实到哪里?类似的问题在当下的助学案中普遍存在,我通过百度收索了36个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导学案),无一例外地存在上述问题,这其中有的助学案还是所谓的名师编写的。课堂教学都是有目标的,采用助学案的课堂学习也不例外。课堂目标的清晰、明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与投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功效。那么,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应该如何编写助学目标呢?我以为,应该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将学习目标的要求具体化。不用“了解、理解、掌握、懂得、明确、树立”这些模糊不清的词语,而改用可以测量和把握的利于操作的规范语言,如能背诵、能说出、能讲出、会解释、会陈述、会运用、会证明等等,类似的词语还有“列举、辨认、识别、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设计、撰写、说明、判断等。至于课堂学习的德育目标,因为其抽象无形,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生活中的“体验性”语言来描述,如感受、参与、关注、遵守、认同、赞赏等。这些动词与“了解、理解、渗透、珍惜、克服”等词相比较,在质和量方面的规定性都可以测量和操作,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后,他(她)可以自己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达成助学案要求。如学生学习了某一内容后,他自己反思自己会不会背诵某一概念,能否比较说明两个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能不能归纳某些原理来说明问题,如果不会还要继续学习。只有这样,助学案的学习目标才能“挤掉水分”而落地生根,起到应有助学作用。批判二: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缺乏科学考量。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给课堂带来了活力,由此广大政治教师编写助学时对其情有独钟。实践也表明,这一形式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语言传递规范的理论信息,比教师严谨的表述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减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管理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教育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编制助学案时对设置的问题不加分析筛选,以为所有的问题学生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都得出相同的答案,则是荒唐的。请看下面一则助学案中的小组合作与探究的问题:课题:《新时代的劳动者》问题探究部分2014年3月9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我国公众争议的延迟退休方案肯定会在2020年之前出台。对此有人认为:现阶段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不应该延迟退休,而应提早退休,给年轻人让出工作岗位;但也有不少人尤其是专家认为,现阶段应该延迟退休,否则养老金就入不敷出。要求及问题:请各同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网络收集资料,说明现阶段我国是否应该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教师让学生先用手机查阅资料,讨论后每小组推举一名同学代表本小组发言)反思:表面上看,上述助学案中的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热闹”的课堂场景。但上述合作探究实际一种假探究、伪探究,只能将学生探究的热情消弭在上网的热闹之中。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上述问题无法通过学生合作达成小组意见。因为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赞成延迟退休与反对延迟退休都能找到客观依据,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事实”,这意味着小组内的六名学生是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观点或主张,当然也就无法推举一名代表代表本小组发言,既然这样,怎么可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弄清楚答案呢!同时,这一问题在方法论上也是错误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时多数时候是无法做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的,像上面这一问题,我们只能探究说明现阶段若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并且这一问题还只能由学生个体回答。因为探究的问题不同于辩论的论题。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对未知领域研究的延伸,主要的指向是求真;而辩论的论题代表的是某方的立场,它的指向是为了维护本方的利益。助学案编写过程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教师自己在编写助学案时,没有弄清楚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特征,没有弄清楚合作探究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将问题与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及辩论的论题混为一谈,以至于常闹出学生小组内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尴尬。实践中,还有一些老师在助学案中,将已有固定结论的东西编制成问题,用特定的情境做背景,然后让学生去探究。这也是一种顾作玄虚的假探究,因为已有固定结论的东西哪里还要你去探究,我们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批判三:用填空题来促使学生自学。许多老师在编制教学案时,习惯于将助学案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小组合作探究部分。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又大多通过填空的形式将教材重点依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后完成。表明上看起来这一做法统筹了课堂学习的全部内容,是合理有效的,实则是有问题的。请看一位老师编写的助学案——课题:《财政收入与支出》助学案基础部分请你先看教程,然后完成下列问题:1、财政就是国家的。国家预算就是由政府提出并经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计划。国家决算就是上一年度。2、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和渠道有:收入、收入、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8、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的部分。9、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反思:这一做法借鉴了先学后教的学习思路。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采取填空的方式编写助学案,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实践中我们不否认先学后教理念有其合理性,但应该认识到它也有缺点和不足,最典型的缺点莫过于它以极其平淡的方式让学生浏览了教材,消弭了学生首次学习的好奇心和思考的源头,虽然学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但在头脑中却没有货很少留下痕迹。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东西给人的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首次看到一内容对人的影响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因此,有经验的老师都注意发挥首因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实践也表明,要发挥首因效应对教学的作用,教师首先必须渲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或斗志,促使学生产生喜欢或征服的情感和意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魏书生也曾说:“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课堂多么热闹,不看教师语言多么精彩,关键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在思维。”如果助学案问题平淡,教师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先看书,学生就会产生课上可不看书的心理,因为他们的感受是书中的内容好像没有特别之处,自己课前意见看过了,课上不看好像问题不大。等到老师上课要求学生看书分析时,相当多的学生就满足于完成老师助学案中的填空题,老师讲的重难点他们(她们)也就轻描带过,有时头都不抬。老师要求学生分析一概念或原理,学生不是苦思冥想,而是对着助学案上的填空念给老师。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助学案又有多大促学、助学作用呢!可见,从教育行为学视角看,编写助学案的立足点应该在于促使学生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到书中找答案。胡适曾说:“自古成才在尝试”,助学案是教师在教改大潮中服务学生的有益探索,我们不能因其存在的不足而否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