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五版第二讲课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五版第二讲课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五版第二讲课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五版第二讲课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五版第二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录)

马克思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2~99、120~129、166~169页。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摘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注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曾经打算撰写的《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草稿。这部著作是马克思1844年4月到8月间在巴黎写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巴黎手稿”。马克思这里所论述的思想是与费尔巴哈的观点相呼应的。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人的存在和精神活动的异化,都是人的幻想化了的客观本质;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哲学的本质都是人和人的活动的本质被绝对理念所窃走了的异化。马克思吸取并创造性地改造了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的思想。人的社会的“类本质”异化在宗教中。宗教以意识为基础,而意识只存在于作为“类”的人的本质中;人不像动物那样是单个的存在物,而是普遍的、无限的“类存在物”。类、类生活、类本质都是费尔巴哈表示人的概念的术语。真正的人的生活以爱,即友善的关系为前提。这些都是属于人的类的自我感觉的能动意识。费尔巴哈认为,个人能在类本质中实现自己。人们之间的对立关系不是来自阶级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而是由于人的真正的类本质的异化所造成的。[注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曾经打算撰写的《[注释]马克思用费尔巴哈的术语表达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提供了对“历史之谜的解答”。马克思从对私有制所包含着的客观矛盾的分析中,得出了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结论。欧文认为,宗教给人以危险和可悲的前提;任何宗教都是极端谬误的;宗教的褊狭性不仅是欢乐和和谐的障碍,而且培植人们之间的敌对和仇恨。“拥有”(haden)这一范畴引自莫·赫斯的著作。心理学费尔巴哈把自己的认识论称为心理学。费尔巴哈称自己的哲学观点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但却总是回避唯物主义这个术语。他不同意先前的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的某些原则,特别是不同意把抽象感性视为知识的基础和源泉。费尔巴哈[注释]马克思用费尔巴哈的术语表达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五版第二讲课件[注释]马克思所论述的关于人是直接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的观点基本上是以反对宗教唯心主义和哲学唯心主义所阐发的原则为依据的;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特殊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本质由外在对象的性质决定;感性存在物之外的其他存在物是感性存在物生存的必须的条件。“受动的”(leidendsein)这个术语来自费尔巴哈。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把受动解释为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对人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费尔巴哈说,只有受动的和需要的存在物才是必然的存在物,否则是多余的。马克思对“受动的”这一经验原则进行了加工和改造,他倡导人的主动性,用人为了掌握世界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社会实践能力加以补充。[注释]马克思所论述的关于人是直接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的观点基讲解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二、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三、社会实践对自然和人的改造作用四、劳动创造了美五、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六、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七、《手稿》对解决一些重要美学问题的方法论启示CompanyLogo周忠厚陆贵山讲解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Com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内部所固有的矛盾已经暴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马克思亲身参加了欧洲先进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发展。早在1843年夏,马克思写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后,就感到需要进而研究政治经济学,正如他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所说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三四十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1843年底至1844年初,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新时期。在此以后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神圣家族》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文艺和美学的论述,包含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天才思想。《手稿》不是和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而是和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属于一个思想体系。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列宁曾指出:“1841年,马克思写了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所持的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科隆)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特别应当提到的是对第六届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评论,以及维护政教分离的文章……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年在巴黎出版了马克思和阿尔诺德·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彻底完成。”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1843年底至二、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学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成就。黑格尔在他自己杜撰的理念世界中去寻求美的问题,曾受到歌德的讥刺,歌德说:“我对美学家们不免要笑,笑他们自讨苦吃,想通过一些抽象名词,把我们叫做美的那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化成一种概念。”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相反。他批判了“理念论”,不满意“旧的绝对哲学将感觉排斥到现象的范围,有限的范围,相反却将绝对的,神圣的东西规定为艺术的对象”,他认为“感觉乃是绝对的官能”,他把“艺术在感性事物中表现真理”加以修改,表述为“艺术表现感性事物的真理”。二、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二、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社会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产生是马克思、恩格斯反唯心主义和反机械唯物主义两种倾向的斗争的成果。在《手稿》中,马克思用经济学和哲学相结合的观点和方法阐明了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这是《手稿》中的基本思想和宗旨所在。从经济学的角度说,经济生活和物质生产活动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从哲学的角度说,实践的观点是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必须以实践作为研究一切哲学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二、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三、社会实践对自然和人的改造作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指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在《手稿》中,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阐明了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怎样创造着客观世界,并相应地改变着主观世界。马克思称这种与人的劳动联系和被改造过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劳动实践产生了“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相联系”,扩大了人与自然的接触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于是,“对象成了他自身”。被人化了的自然,即通过社会生产劳动给自然打上了人的印记的对象好像是人的作品,创造者面对他自己的作品,“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说明劳动给自然和对象带来变化。三、社会实践对自然和人的改造作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指人类的社四、劳动创造了美(一)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谈的主要是人在物质生产中的造型或造型美的问题,即人按美的规律来生产美的产品的问题,并不是说客观世界的美都是劳动创造的,也并不是说凡是劳动创造的都必然是美的。劳动创造了美,是就人类社会中之所以存在美的事物的总根源而说的。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和“劳动创造了美”相联系,马克思论述了美的生产、美的欣赏、审美器官的形成以及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等。我们要完整地、系统地把握以“劳动创造了美”为基石的马克思一系列美学实践观点。四、劳动创造了美(一)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马克思四、劳动创造了美(二)“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围绕人通过劳动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问题,马克思还进一步论述了通过劳动使自然界“人化”,变为“人化的自然界”的问题。《资本论》所说的人在劳动前的观念,《手稿》中所说的人的“内在的尺度”,都包含着人对美的规律的认识。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劳动中人才能按美的规律来建造,才能创造出美的产品,也就是说,美才能体现在人化的自然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艺术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物质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艺术生产更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四、劳动创造了美(二)“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四、劳动创造了美(三)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劳动,改造着自然,同时形成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社会劳动改造着世界,改造着自然界。马克思强调了社会劳动的重要性,指出了它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社会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也是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因此,人类其他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美也是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没有社会劳动,人类其他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美也就无从产生。随着社会劳动的进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美的产品,一方面也扩大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四、劳动创造了美(三)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五、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一)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虽然劳动生产和审美欣赏都有个性特点,但就生产者个人来说,他是作为种族或社会的一员而生产的,他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就劳动产品来说,它满足了生产者个人的需要,也满足了旁人的需要。他的产品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生产者个人可以欣赏自己的产品,别人也可以使用他的产品并加以欣赏,生产者个人会被别人认识和理解,成为别人存在的延续和补充,成为别人需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别人对生产者产品的欣赏,反过来对生产者个人也是一种欣赏,因此,审美感受、审美欣赏也是社会性的。五、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一)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五、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二)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从主体方面谈到了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从主体方面谈到了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在论述审美感受时,还进一步说明人类是由需要的感觉力走向思维和审美的感觉力的。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从主体方面谈到了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说:“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五、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二)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六、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思想。《手稿》对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马克思提出的“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基本内涵。中国当代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是有不同见解的。归纳起来,大体上表现为以下几种意见。(1)认为“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均指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本质或规律性。(2)认为“种的尺度”指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本质或规律性。而“内在的尺度”则指人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的目的性。(3)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无论“种的尺度”,还是“内在的尺度”,都与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无关,均指主体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的目的性。六、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六、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论述“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这“两个尺度”的意旨是为了阐释人的创造活动中的认知和实践的深化过程。我们应当从生产和创造的视角,从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和辩证融合,来考察“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这“两个尺度”问题。马克思所论述的“两个尺度”,不管是“种的尺度”,还是“内在的尺度”都不是单指物的尺度或人的尺度,而是既包括对象的尺度,也包括主体的尺度。既然“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文艺创作的性质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的“这种关系的规定性”,那么,为了从审美上把握文艺创作的实质,深入探讨由审美关系的主客体构成的“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必须分别论证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方面的特点。马克思在《手稿》中写下一段极其重要的话:“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六、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论述“种的尺度”和“六、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一)审美对象的特点审美对象和艺术形象所蕴藏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具体的、特殊的、活生生的,是以现象的生动形态呈现出来的能够概括对象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的综合观念。从审美上把握现实,同样需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明显的标志。

(二)审美主体的特点探讨创作主体的特点,应当研究作家艺术家如何通过对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现实的感性把握,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创造精神,表现自己的爱憎和激情,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幻想,显露自己揭示生活本质和展示自己本质力量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三)“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不仅要分别研究创作对象和创作主体两方面的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当探讨创作对象和创作主体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六、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一)审美对象的特点七、《手稿》对解决一些重要美学问题

的方法论启示《手稿》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解释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指出人类的历史是人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的无限发展的深刻过程。这是《手稿》的一个总的根本的思想,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不弄懂这个总的根本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其他的思想都是从这个总的根本的极其重要的思想中派生出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平行的,而是由这个总的根本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决定的。这个总的根本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对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美感和艺术的起源、文艺创造的本质和过程、创作和欣赏中的移情作用和主客观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启示。七、《手稿》对解决一些重要美学问题

的方法论启示《七、《手稿》对解决一些重要美学问题

的方法论启示(一)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马克思说:“劳动产生了美。”这是一个正确的科学判断。我们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美和美感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使自然具有属人的性质,同时在人同自然界发生的广泛深刻的联系中,丰富、深化了人的感觉能力,使人的感觉逐渐地成为“理论家”。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费尔巴哈的思想。他认为,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吃、喝、穿、住,然后才考虑满足精神上的需要。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对进行审美活动的必要和重要。审美和欣赏的能力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必要的条件。费尔巴哈曾说:“如果你毫无音乐欣赏能力,那末,即使是最优美的音乐,你也只把它当作耳边呼呼的风声,只当作是足下潺潺的溪声。当音调吸引住你的时候,其实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住你呢?你在音调中究竟听到些什么呢?除了你自己的心的声音以外,还会是什么呢?所以,感情只对感情讲话,只有感情、感情本身,才能理解感情——因为只有感情,才是感情本身之对象。音乐是感情之独白。”七、《手稿》对解决一些重要美学问题

的方法论启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