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转化的量度说课稿_第1页
能量转化的量度说课稿_第2页
能量转化的量度说课稿_第3页
能量转化的量度说课稿_第4页
能量转化的量度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着重安排了对功的认识和功的计算的学习。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正确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做功的计算问题。而这节课中,我们所讲的功是机械功。对于功的认识,是对前一节能量转化的深化。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同时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能够很好的掌握它,就能够更能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同时,它也是个难点。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举重运动员举起、停留、平移杠铃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功的含义。通过一些实际例子的分析和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学会判断做功的方法。初步掌握应用功的计算公式W=FS来计算一些实际例子中做功的多少,并知道功的单位。过程与方法在情境化模式下,学生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和情境活动,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的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由于“工作”概念的影响,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未动,人推车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二、 说教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的设计,认识功的含义,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数学运算。再加以驱动性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三、 说学法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同时具备分析问题和归纳知识的能力。但由于功的含义比较抽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和分析、归纳上。特别是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上。由于九年级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一面,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四、说教学程序1、 教学设计思路第一,引入。通过情境设计,问题的驱动,引入并揭示课题。第二,对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的过程比较分析,获得做功的含义。同时,对前面情境进行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获得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第三,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表演加深对做功必要因素的理解。第四,回到课前的情境中,比较获得做功的多少与什么有关,认识做功大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对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的分析,计算,熟练做功计算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加上对功和能关系的学习,进行点题,第五,课堂反馈及课堂小结。2、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首先,提出问题,问学生是否知道2012年的中国第13枚金牌获得者是谁?(举重运动员林清峰)然后多媒体展现出林清峰的图片,(举起,平移,静止)加上文字的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部分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吃苦精神,加上图片上的旁白,让学生能够更快得投入到课堂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学习课堂,让他们的学习具有目的性。(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师: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生:化学能转化为势能动能(马拉车)师:马拉车前进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生: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师:运动员举起质量为187千克上升高度2米,消耗了多少化学能转化为势能?那马拉着车行走100米,需要消耗多少化学能?学生:不知道(学生一脸的迷茫)[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教学的展开也就自然水到渠成。学生发现根据原有的知识基础回答不出来,势必能激发学生对该课时学习的兴趣。]师:我们还没有学到这块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要做这些题,要知道能量要有个什么?生:量度师:这些能量的转化,要用到什么样的量度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科学的殿堂。(学生显现出跃跃欲试的表情)二、功的概念的提出(幻灯片展示:人把杠铃提起,马把马车拉动)师:杠铃和马车的能量的变化?生:杠铃被举起,势能变化了师:马车?生:转化成热能和动能师:马车能拉动是因为什么?生:马拉动师:为什么会存在能量的转化呢?生:杠铃和马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都在受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师:我们就说力做了功。那逆向思维,力做了功,要哪两个必要条件?生:要受到了力的作用和在受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问问题之前,进行的是能量转化的回顾知识,学生很难把马上思维转到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因而本人进行了以上的问题的过渡。]师:小组内讨论一分钟并表演,借助你身边的物体,每四人小组选定一个组员表演,讨论好以后,举手示意。根据表格内容进行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学生表演[设计的目的在于学生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并加深理解。给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不够,学生不能很好的反馈。采用以上设计,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并明确组内任务,通过组内合作讨论,表演及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式得到成效。关于条件的教学可以借用表格的方式,更直观,更深刻理解。我们在判断是否有做功,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是否存在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否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但是学生刚刚对这知识点建构,常常还没判断清楚就动笔,没有找对一一力和对应的距离。通过引用表格的教学方式,学生思路更加清晰。]然后对运动员在不同三种情形下是否做功的判断(这三种情形分别是一个是做功的,一个是由于没有发生距离而不做功,一个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而不做功),总结归纳出做功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在原有的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去挖掘所隐藏在里面的知识。其中设计的驱动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快速的获得他们所想要的答案。再加上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应用,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情境的完整性,但是并不是原来的情境一尘不变,而是在原有的情境中进行加深和拓展。第三个阶段是让学生表演出一定的情境,来认识什么时候做功,什么时候不做功。这里我给学生一个篮球,以及一些情境,让他们用自己的想法,表演出来。然后,有同学们进行判断。表演完之后,再添加一个拓展问题(仍然是在以篮球为模版的基础上,但是不能表演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同时增加生活中常见的起重机吊重物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在三种不同的情形下起重机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科学上的做功与平时所讲的做工和工作的不同之处。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是用多媒体展现一些运动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表演分析,主要是老师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的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性的教学特点。再加之让学习更加地生动的情景化学习环境,增强课堂学习的活跃性氛围。在这里,学生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这里,学生也可以亲身体验什么是做功。

而加之拓展问题,主要是课堂中无法让学生表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可以加深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四、功的例题的演练师:知道1焦耳多大吗?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把你们的科学书从桌面提高0.5米,你所做的功就是1焦耳(学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学生阅读:(1)一匹马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匹马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教师根据题意结合表格来讲解)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拉力50牛2米有重力200牛0米无学生板[这运用到表格讲解功的问题,特别是在做功的计算题上,往往有时出现有力没有距离的这种题型,这就要求做题目以前先明确是否做功。师:刚才我们已经提到杠铃的势能增加,那为什么会增加呢?生:高度的变高,使它势能增加师:为什么高度会增加呢?生:被人举起师:人对它怎么了?生:对它做了功师:也就是我们又回到起点,功是能量的量度师:我们重新回到开始上课时,我们还不能解答的问题:运动员举起质量为187千克上升高度2米,消耗了多少化学能转化为势能?(g=10N/Kg)(学生板演)[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在新课中有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但在课时内容中提到的就是功,最后要点题: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五课堂反馈(练习反馈)和课堂总结这部分,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题目,主要是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总结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更加明显地展现出一台课的教学质量。板书设计:§3.2 能量转化的量度一、 功一一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 功的计算1、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乂距离W=F•S2、 功的单位:焦耳(焦、J)1焦耳=1牛顿.米反思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两个事例“举杠铃”和“马拉车”贯穿整堂课的讲解。例如:在新课引入时,运用到能量转化就提到“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马拉车前进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功的概念的提出时,问“为什么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