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玉的文化内涵及其定义玉,不论从传统的玉观念还是现代的矿物学角度来看,都包括“珣玗琪”、“瑶琨”、“鬼玉”、“球琳”、“璆”等透闪石玉和辉石玉(翡翠)这两类玉石,这既是历史,也是现实,得到包括全国地质矿物界、玉文化研究界、玉器制造业在内的一致认同。为何会出现两类玉料被遴选并被长久使用的情况?这是值得探讨的。玉是一种石头,也是一种矿物,往往被称为玉石,但玉与石有着地质矿物学和文化审美上的严格区别,是两种不同的矿物。当然,在远古时代人类知识还未达到一定阶段时,确实存在着玉石不分的情况。因社会生存的需要,人们在逐渐认识玉与石的区别,当玉石分化完成后,二者各具完全不同的社会功能,石头用于生产,而玉则脱离生产,用在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即政治的、宗教的、礼制的、文化的、享乐的等等社会生活之中,带有浓厚的神秘的政治色彩,为华夏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文明时代,玉又被披戴上等级的瑞符、徳的载体、人品的象征、宝藏的奇珍、泉货的上币、鉴赏的对象等等神圣的光环,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所以,收藏和研究玉器时必须对玉的物质的、文化的内涵有所了解,而且了解得愈深刻、愈广泛愈好。首先应当说明什么是玉,这有传统的概念和现代矿物学的定义,但两者并非一对针锋相对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互补的、趋同的、相得益彰的两种界定玉的观点,两者的融合统一才是完整的、科学的玉概念。玉的第一文化基因是石之美我国传统的玉概念、玉定义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终于界定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得到全社会士大夫的认同,这种训释一直沿袭了近二千年,说明它有着很高的概括性和权威性。其实,许慎仅仅把握住玉之美(石)和德(儒学)这两个基因,将玉内涵做了规范化的诠释。“玉,石之美者”是属于矿物学的玉的物理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反映。玉的质地、色泽确实是美的,也是玉石分化的首要标准,许慎所下定义甚当。五德是儒家“徳”这一理念的提炼和物化,玉是德最合适的载体。许慎仅对“玉”字作出解释,而没有对玉做出全面的客观分析,在此提到此释主要是为了探索古人对玉的概括性解说,便于向上追溯,寻求更早的传统的解释。中国最古的记事传言的文字应始于甲骨文和金文,“玉”字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如“丰”都是古“玉”字,均为三横一竖,其形,笔画与楷书“玉”字非常接近,是“玉”的古体字应不成问题。当时的玉不仅包括玉,此外还有玛瑙、石英、松石等美石都包括在玉的范畴之内,这是继承了史前社会通过玉石分化业已形成的玉概念,我们称之为“广义的玉概念”。这种概念沿用至今而不废,当然,这是仅就玉器行业来说的,不能用到文明时代的玉器研究上,即使研究史前玉器时也不应将玛瑙、水晶、松石等笼统地归纳成玉,还是要严加区别,不能模棱两可。史前时期玉石分化的初步完结在兴隆洼、査海文化时期,此后的红山文化更是如此,玉石已分,诸如玛瑙、水晶、松石之类美石已被排除在玉之外,这点也是十分明确的。这是玉的首要的美学基因,也就是第一个文化基因。在距今8200年的敖汉兴隆洼文化及阜新查海文化出土的玉玦(彩图1、2)、玉匕形饰上可以看出人对美的追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的功能是为了满足人的美欲,所以此玦、匕形饰均为玉美的载体。玉的第二个文化基因是神物,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还另有其他用途的可能性“玉,神物也”,出自汉袁康《越绝书》卷第十一《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黄帝时期,巫将玉与神联系起来,为玉披上了神秘的外衣,玉遂成为巫手中事神、媚神的工具。从此,重要的玉神器也由巫雕琢,由巫专用,归巫所有,玉被巫所垄断。在笼罩着万物有神的原始宗教气氛之下,玉神物这一观念支配着玉的雕琢和使用,在人们心目中玉就是神,祀玉就是事神,玉由过去的美物摇身一变成了神物,这是人们认识玉及其长期形成的玉观念的一次关键性的转化和升华,即玉由现实的人间美物升为天上的神物。古人认为,玉神物盛于黄帝时期。发掘出土玉器中出于红山文化的玉器确有不少堪称事神用的玉神器,如赛沁塔拉玉龙(彩图7)、牛河梁积石冢出土的玉勾云形器(彩图3)、玉兽首玦(彩图9)、玉圜形边刃器(彩图5、6)、玉束发器、玉鳖(彩图12)等均可视为巫事神的玉神器。江淮地区的凌家滩出土的玉龙、玉觋像(彩图17、18)、玉龟壳(彩图19)、玉刻图长方形片(彩图20)、玉鹰(彩图21)也都是玉神器。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玉琮(彩图23)、玉钺(彩图26)、玉璧(彩图24、25)、玉梳背(彩图31)、玉带钩(彩图33)、玉三叉形饰(彩图27)、玉锥形器(彩图29、30)等均堪当晚期玉神器代表。在玉神物观指导下,巫和玉人雕琢了事神的重器,并推动玉雕业出现第一个高潮,攀登上玉文化史的第一座峰巅,还促成了夷、越两大玉文化板块的交流。这就是玉的第二个文化基因。玉的第三文化基因是瑞符史前晚期的玉器又发生了变化,其时间虽然短暂,不过二三百年,这在史前社会的时期概念上不过是无足轻重的一瞬间,但从玉文化角度来看,这短暂的一瞬间却是很重要的,简而言之,就是在巫与酋长的权力斗争中,后者取得最终胜利。于是酋长成了最高统治者,事实上也就是“王”或其前身。王集政、军、神、族等大权于一身,巫在王之下分管神职活动,先前之玉神器降为祭器,如璧、璋、琮。代表王权的玉器应为圭、璧、钺、璋。此时玉文化面貌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状况,如山东海岱龙山文化的东夷有玉钺(彩图36)、玉圭(彩图34)、玉璋(彩图35)、玉冠饰(彩图37);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有玉圭(彩图45)、玉刀(彩图48)、玉牙璋(彩图43、44)、玉人面(彩图49),已被确认为北方鬼国玉器的代表作;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玉琮(彩图50、51、52、53)、玉璧(彩图54)、联璜璧、圭、多孔刀;湖北荆州、湖南北部澧县等地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有玉巫头像、玉獠牙面(彩图60)、玉虎面、玉鹰、玉凤(彩图57、58)、玉镂空龙纹饰(彩图55)、玉镂空凤纹饰(彩图56)等;还有相当于夏域的晋东南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玉器有玉璧、琮(彩图38)、钺(彩图39)、步摇。这五支玉文化亚板块互相间各有异同,既有各自独立的面貌,又有相互交流、互为影响的迹象,往昔的神器仅有璧、琮传留下来,但其面目已不能与良渚文化时期的同类玉器相比衡。新的造型有玉圭、玉璋、玉牙璋、玉刀、玉獠牙面、玉凤、玉冠饰、玉璇玑等,这些玉器可能均为酋长的权威标志或祀神所用的祭法器,但与红山、良渚的玉神器不能同日而语。玉由神器又返回人间,转变为王者之玉,为夏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史前玉器的第三个文化基因,即酋长玉之瑞符基因。巫以神器事神而垄断玉器;酋长以树立统治者的威严的瑞符玉器而控制玉器,一为祭神,二为慑服所属部众或威震敌对的部落。其目的非常明确,是为巩固并加强对现实世界的控制能力和统治权势,此时的玉器也就是服务于这一现实的目标。玉的第四个文化基因的是珍宝玉的珍宝观也很早便在人们头脑中树立,至迟于玉神器时代已经形成,如巫事神陈玉神器事毕,玉神器必藏于一个特定地点,收藏时也要恭而敬之。此时,玉神器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宝物。首先玉是稀有的矿物,不易多得,这是玉之所以能成为宝物的物质条件;其次是玉在史前社会是最为优质的材料,被视为珍贵之材,所以玉可称为宝玉。西周设天府,除了掌祖庙之守藏外,还收藏“国之玉镇”,玉镇即镇圭。《尚书·顾命》记载西周国家有越玉、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等等,均为各地之宝器,这些来自古扬州、东夷、雍州等地的玉也成了西周朝廷珍藏的国宝。从西周王朝镇国玉宝可上溯至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宝的收藏。再以出土玉器来说,红山文化的玉龙、玉勾云形器、玉兽首玦、玉圜形边刃器,凌家滩出土的玉巫觋像、玉龟壳、玉刻图长方片,良渚文化的玉琮王、玉钺王以及琮、璧、玉梳背、三叉形器、玉璜、玉牌饰等等,这些玉器既是玉神器,同时又是宝玉和珍宝,平时设专人守护,专室收藏。楚国“和氏璧”是春秋时期举世无双的珍宝,战国时此璧为赵国所有,秦王觊觎垂涎,许以十五城易之,这是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从中可以了解珍宝既有文化的意义,又有物质的和经济的价值。珍宝总是与价值、价格连在一起,如和氏璧的价格是十五城,这是秦王开的价,当然是一纸空头支票,秦王从不想兑现,赵国也不愿出手。玉宝本是无价的,其魅力也就在这里。现代玉市上还流行着一句俗语“黄金有价,玉无价”,此话正是强调玉宝的价值。其实玉也是有价格的,而且也是随行就市、升降无定的。玉的宝物内涵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为抢夺玉而发生争斗,甲地之玉被乙地抢走,之后成为乙地的异宝,平时妥善地加以珍藏,兴趣所至之时,便取出赏之、鉴之、弄之、玩之,甚者玩物丧志。殷商时出现了两个玉器收藏家,一是妇好,二是帝辛纣王。妇好墓已被发现,出土了755件玉器,除了王室宝玉外尚有方国玉和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古玉,堪称玉宝。妇好是现知最早的玉器收藏家。玉的五个文化基因是德德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正韵》释德为“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施德政是人君的政治抱负,身为人君者,便应“施实德于民”(《书·盘庚》)。古人善于将一些抽象概念以某种喜闻乐见的物品作比兴,《诗经》中这种例子甚多。《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以玉比喻君子之美徳。孔子亦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说明早在孔子之前,君子已以玉来比照他自己的徳(德政、诞行、人品)。孔子以儒家学说具体解释了玉德十一说。此外还有管子“玉有九徳”、汉刘安“玉有六德”之说,东汉许慎则规范“玉有五德”。这种玉有德的说法比起“玉神物”是一次解放,将玉从神学领域解脱出来,与“君子”这一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纲领、行政措施以及个人的思想品格、修养等等联系起来,不仅干预社会、干预政治,还干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使玉变为活生生的榜样和圭臬,规范人们的思想品德甚至生活起居、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玉德的基因由孔子到许慎这六七百年间不仅起到规范化的社会作用,而且成为金科玉律,为文人士大夫所遵循。一些有修养的文人收藏家,不仅以玉德自律,而且以玉德为标准,指导其生活实践和收藏活动,收藏家须以玉德为其首要的藏玉的取舍标准。玉的五种主要的文化基因确是玉所独有的,也是中国玉定义的特殊面,在西方,以矿物学方法界定的透闪石玉根本没有上述内涵。古人对玉的物理性能的认知古人在观察摩挲玉璞、雕琢玉器的过程中,对玉有了比对石头更为深刻的认识,久而久之,积累起许多经验并代代相传,也形成了一套经目验、摩挲或琢器过程中积淀的认识,散见于文献记载,现拾掇于下:玉石之比重略有差别汉郑玄注《周礼》云:“玉多则重,石多则轻”。可能是指在同等体积条件下,一块玉璞所含透闪石多则重,所含白云石多则轻,这并不是无条件的。唐贾公彦疏“盈不足术”曰:“玉方寸重七两,石方寸重六两”。贾公彦的说法比郑玄所说更加具体,接近准确了。玉与利刃相比硬度要高古人对玉硬度的了解与表达也是通过比较加以说明,如明初收藏家、鉴赏家曹昭《格古要论》云“利刀刮不动(玉)”,这就是说庶民百姓家用刀刮不动玉,也就是说玉比利刀更硬。我国的古人对治玉工艺的了解往往不够全面准确,他们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也知道以砣机用宝砂中介磨玉的办法。此外,还有一种昆吾刀削玉如削泥的说法,并由此引申出古人用昆吾刀刻玉的见解,这其实是对古代琢玉工艺的一种误解,实不可信。玉有五色、八色之说关于玉色的记述见于《吕氏春秋》,该书言玉有青、赤、黄、白、玄等五色。明曹昭、王佐《新增格古要论》指出,玉有白、黄、碧、黑、赤、绿、甘青、菜色等八色。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与上述二家意见相左,主张于阗玉唯白、绿两种,其赤玉、黄玉皆不是玉。清陈原心之《玉纪》又提出“玉有九色”的说法。以上各例说明,古人对玉色的观察十分认真,各执己见。据笔者所见,玉绝无赤色,宋应星说的对,赤玉不是玉。是何物呢?我以为应是红玛瑙。玉色以白为贵,最好的白玉为羊脂白玉,温润而泽,颇似羊脂的肥腻感。黄玉古人形容其似蒸栗,也受到青睐。上述玉色为玉肌之色。还有论璞皮色者,璞之皮色为二次呈色,以红似鸡血和黄如金桂二色为上。玉质纯杂玉质纯杂是自然现象,玉纯者少,多含不等的杂质,古人亦加区别,分为四等。在使用上,也按使用者地位高低区别应用。《周礼·考工记》载:“礼,天子用全”,“上公用駹”,“侯用瓒”,“伯用埒”。“全”是不含石性的百分之百的纯玉,天子用之;“駹”是黑白毛相间的马,比喻为含有杂色的玉,其玉石比例为四玉一石,上公用之;“瓒”是指三玉二石之玉,侯用之;“埒”为玉石各半,平分秋色,伯用之。这种比喻并不准确,如“駹”、“瓒”、“埒”均不是玉,或为“石之似玉者”。从出土玉器来看,上述“天子用全”的说法并不确切,以明万历定陵所出玉器为例,也并非均为“全”一色之纯玉,含少量杂质的玉亦不鲜见。以上六点就是我国古人从观察琢玉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玉的全面认识,包括人文的和物质的两个侧面,而以人文的美、神、瑞、宝、德为主,这是对玉的最具特色的认识,也是传统的玉定义的精髓,其物质的特点都是比喻性的,亦不足信。翡翠传播之沿革在我国古老的玉坛上大致从西汉时闯进了一种新的玉料,这就是翡翠。翡翠本为鸟名,绿、蓝、红羽基美,早已用作贡品,因其玉翠绿美若翡翠鸟之羽色,故以翡翠为玉名。翡翠产于今缅甸帕甘地区,古为中国西南夷地,流传至今已有2200年的传播史。虽然它的文化内涵远不能与珣玗琪、瑶琨及球琳三大玉料相比,但是它已深深地扎根于云南、广东等地为中心的西南、东南、中南三地的人民群众心目之中,港澳台收藏家及太太、小姐们对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可以说,翡翠是我国玉料中的后起之秀,现就其在内地的流传沿革略作说明。关于翡翠的流传,我国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章鸿钊先生于1917年已略考之:“以翡翠指玉类者,如班固《西都赋》‘翡翠火齐含耀流英'、张衡《西京赋》‘翡翠火齐饰以美玉’中的翡翠均与火齐并举,且其上下文亦均罗列珠璧之属,而无及于羽族之文,则翡翠非玉类乎?!章先生提出了翡翠传入内地的起始时间不晚于西汉的著名论点。宋欧阳修《归田录》云:“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真宗朝老内臣邓保吉者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其后余偶以金杯于罂腹信手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如研中磨墨,始知翡翠能屑金也。”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卷二云:“玉出南金沙江,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二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撇出江岸,估客随意买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章氏等人所考翡翠流传如上。今补明《徐霞客游记》所载有关翡翠之事,他观永昌贾人宝石、琥珀及翠生石诸物亦无佳者,潘一桂“送翠生石二块,交碾玉者(碾)印池、杯子各二,碾价一两五钱”。翠生石共有两种:一是“白多而间有翠点,而翠是鲜艳,逾于常石”;另一为“纯翠者”。此翠生石非翡翠莫属。笔者所见最早的翠器是明崇祯十九年(即清顺治三年)墓所出的翠镯。翡翠贡入清内廷始于雍正朝,乾隆朝渐增,至慈禧时还经常向奥海关索取。据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所载,自乾隆晚期至嘉庆初年翡翠被视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从此,翡翠价格一直攀升不止。翡翠因长期流行于西南、东南、中南地区,故其文化内涵及人们对其所定的审美标准均带有地方世俗色彩,与玉的文化内涵有别,和田玉通行于皇家贵族、高官显吏等组成的上层社会之间,人们对其的审美标准为首德次符,其品位非常高雅,这是翡翠所不具备的。现代矿物学的玉定义我国古代虽有震惊世界的印刷、火药、指南针、造纸等四大发明,对阿拉伯、欧洲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因没有造出光学玻璃,无从制造光学仪器,缺少实验主义方法和根据,不能将古代科技推向高、深两个层面持续发展,故我国科技术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欧洲自从文艺复兴到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科技术有了巨大发展。为了输出商品、开拓殖民地,便向美洲、非洲和亚洲进发。葡萄牙殖民者于明嘉靖年间侵占了我国澳门;英国用鸦片和炮舰轰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掠夺圆明园大量奇珍异宝后又付之一炬,夏家夏宫也变成了一片瓦砾。英法联军返欧时将所掠和田玉玉器和翡翠器也带到了伦敦和巴黎,并请矿物学者对其进行检验。经检验化验,得出了和田玉物理性能与化学成分的数据:比重:2.9——3.1硬度:6——6.5°(莫氏)化学成分:二氧化硅(SiO₂)58%氧化铁(Fe0)2.07%氧化镁(Mg0)24.18%三氧化二铝(Al₂O₃)1.30%氧化钙(Ca0)13.24%氧化钠(Na2O)1.28%分子式[(CaNgSiO₃)4]属性:钙镁硅酸盐类显微结构:以纤维状为其主要特征。纤维排列:平行的或簇形,还有交错杂乱状。结晶:两轴正交。矿物学分类:属角闪石类。生成条件:生成于石灰石,花岗岩及火山熔岩内。1846年~1863年,法国矿物学家姆·阿·德穆尔研究了和田玉与翡翠之后,确认和田玉是透闪石集合体,称为软玉;翡翠为辉石族,又称为硬玉。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新疆和田设地质十大队,常年调査和田玉矿并作化验和研究,成《中国和田玉》专著正式出版,阐明了软玉和硬玉的主要区别: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揭开了玉的秘密。软玉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班小雪节气国旗下讲话稿范文(9篇)
- 开学典礼致辞(15篇)
-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模拟试卷335
- RRD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眼前节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 建筑与市政工程质量安全巡查的第三方解决方案
- 【医学课件】加强防范医疗事故(83p)
- 2025版食堂食材采购合同及食品安全培训服务协议3篇
- 养鱼店销售员工作总结
- 酒店厨房管理规范制定
- 2025版行政上诉状补充范文:权威解读与实战演练3篇
- 2025年山西国际能源集团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43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随堂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民航安全检查(安检技能实操)》课件-第一章 民航安全检查员职业道德
- DB34T4826-2024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2024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中考数学二诊试卷
- 矿井主要灾害事故防治应急避灾知识培训课件
- 不老莓行业分析
- STARCCM基础培训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