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汇编_第1页
民营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汇编_第2页
民营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汇编_第3页
民营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汇编_第4页
民营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营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汇编(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民营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汇编(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民营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果之一,它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它的体制创新对公有制企业产生了体制示范效应、它的高效生产改变了长期困扰我国的短缺格局、它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国家税收。民营企业的管理大多采用了成功企业的模式,在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上也以标杆为主,没有能力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这种通过模仿学习而建立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往往有名无实,成为企业日常动作中的摆设。企业要想赢得并持续保有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拥有独特的运营活动和管理模式。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实施。一.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性,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1、民营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民营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与此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在很多场合或环境里,规则=规范+程序。从一个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来讲:企业管理制度主要由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的编制形成过程、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组成的,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形成管理制度的过程,完善或修订管理制度的过程,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3、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是需要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二.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二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三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在的民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方法问题,关键是管理制度混乱和无序状态。国有企业实行政府统一管理,民营企业则是业主个人不同管理风格的反映。当然民营企业管理有其好的一面,但它若要发展壮大,管理就需要有制度延续性,那么就要形成一整套制度,需要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而民营企业就要从这三方面来建制,在民企建制过程中这三者的关系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前提,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是保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基础。这三者不可片面,不可孤立,不可分割,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产权是前提,需要落实到个人,包括家族企业的产权都要落实到个人,否则就要产生产权纠纷。组织是保证,分工明确,而组织形式有待于建立管理制度才能更加完善。三.适应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实行委托代理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委托代理制的特点是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民营企业应当择贤聘用家族之外的管理者,改变过去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家族可以掌握控股所必需的份额,对聘来的经理人员,要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给以职权,建立信任感和忠诚度。重大决策由董事会集体决策,家长或其他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与总经理而对企业经营活动任意干预,也不能越过董事会去干扰总经理的管理工作。企业聘来的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对家长或某一个家族成员负责。委托代理制由于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人治”模式,使专业管理人才能够人尽其才,从而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围绕自身优势制定整体发展战略。民营企业首先要充分、客观地认清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出具有独特性的经营战略。通过对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分析表明,企业的经营战略不能机械地模仿,只有在把握未来环境变化和掌握企业优势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独特战略。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要学会战略创新。例如,减少远景目标战略,增加可操作性战略;将以制造为中心的战略转变为整体价值的提供,在价值链上进行竞争;结合客户的消费需求来设计战略;由自力更生型战略转变为广泛借助外力型的战略等。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的组织形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一种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根据绝大多数企业当今所处环境的共性来说,建立一个有弹性、对市场变化能快速反应的组织结构是比较理想的。为此,民营企业须建立合理的权力下放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使组织的运作以市场为中心,并且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创造更新组织形式;增加各个部门的再造功能,提高决策和执行公开化程度,使各机构在规划与实施自己的业务战略时更加注意全局观念;协调好创新与促进跨部门、多功能的团队的形式与协作,使企业能力确实在总体上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

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企业制度、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体。家族企业应以企业凝聚力、以人为本的经营意识以及竞争理念等先进的企业文化来装备企业及其员工,使企业经营蒸蒸日上,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的再生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同化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铲除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封建色彩、极左思想的烙印、僵化体制形成的残缺心理等等。其次,要把“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以“管理兴企”为核心,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企业文化环境,并在大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再次,企业必须建立全方位为顾客服务的营销文化观念,加强以“为顾客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民营企业要建立战略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战略管理中要找准民营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但战略管理又必须落实在业务管理上,提升执行力。二是在战略管理中,主要是处理好民营企业的主营与兼营的关系。主营即一定要有核心的产品、业务和技术,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兼营的业务。民营企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有好项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民营企业主营要强,不能随风。在主营强的情况下,公司在市场上就有发言权。任何一项兼营活动都要盈利,不能盲目扩大。在主营强,兼营活动盈利的情况下,兼营业务也可以从事一些非相关的业务。必要时,主营也可以调整,但要有把握。三是业务管理要建立生产管理、科技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综合的系统的科学管理制度,这是民营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方向。四要处理好管理工作中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的关系,人员要能进能出。要提高人的素质,建立好的制度,搞好企业文化与团队管理企业标准化建立流程企业标准化概念1.“标准”的定义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定义:“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或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持性的文件”。上述定义,深刻提示了“标准”的内涵。制定标准的目的就是“获得最佳秩序”和“促进最佳共同效益”。“最佳秩序”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而“最佳共同效益”指的是相关方的共同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某一方的效益。标准产生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制定标准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标准由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2.“标准化”的定义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企业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一个活动过程,主要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进而修订标准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的水平就提高一步。标准化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除了为达到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之外,还包括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活动是建立规范的活动,所建立的规范(条款)具有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特征。3.“企业标准化”的定义企业标准化是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企业标准化的要点是:(1)企业的标准化活动可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保持高度统一行动和高效率的运行,从而实现获得最佳秩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2)企业标准化的对象是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3)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完善和实施标准体系,制定、发布企业标准,组织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对标准体系的实施进行监督、合格评价和评定并分析改进。这些活动应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4)企业标准化是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管理者领导和组织下,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标准化职责和权限,为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资源,规定标准化活动过程和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系统活动。企业标准化活动示意图:企业标准化基本任务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规定了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检查。1.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我国制定、颁布的与标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是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必须遵守的法律依据。如《标准化法》明确规定了对标准的制定、实施及其监督和对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产品质量法》以及有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工业技术等方面亦对有关标准问题做出了规定。2.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标准化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企业是组织生产产品的基本单位,因此全面、认真、正确地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占领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手段。3.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可见,企业标准是企业内必须执行的规定。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或不宜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时,应该制定企业标准;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在企业内部组织实施,在法律、法规有要求时,在企业之外亦起作用。订货合同采用企业标准供货时,按《经济合同法》规定,该企业标准对供需双方都具有法律的约束力。4.标准实施的检查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对于推动标准的正确、持久的实施,企业建立内部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通常,企业可通过标准化审查、产品检验、质量体系审核等手段实现标准实施的检查。有关主管部门可依法进行检查,有关标准化机构、组织可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做好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检查工作。企业标准化工作内容1.技术业务工作(1)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和复审。积极承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任务;有能力的企业应力争参与、承担国际标准的制修订。(2)组织实施标准及其监督检查。(3)采用国际标准。(4)参与新产品开发、产品改进、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中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负责标准化审查、标准化技术服务等。(5)积极推动产品的三化(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组合化、模块化和成组技术。(6)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的标准化工作。(7)参与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工作。2.管理工作(1)机构和人员《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部门统一管理”。这要求企业应设立标准化专职机构或专职、兼职人员。一般来说,大中型以上企业应设立标准化专职机构,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设立相应的专、兼职人员;小型企业及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应设立专、兼职人员。(2)制定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标准1)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明确规定企业标准化管理原则、管理机构、工作机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权限、工作方法和要求,以及与各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业务关系、标准化奖惩制度等;2)企业标准制定、修订管理细则。此项细则应规定企业标准制定、修订和复审的原则、工作程序和要求;3)企业实施标准与监督标准实施管理细则。此项细则应规定实施标准及对实施标准进行监督检查的原则、方法、要求、程序、分工和责任;4)企业标准资料管理办法。此项办法应规定标准和有关资料的收集、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要求;5)企业标准信息管理办法。此办法规定标准化信息搜集、传递程序方法和要求,规定执行标准中信息反馈及处理程序方法和要求;6)企业标准化计划管理办法。此办法规定企业标准化计划编制原则、项目、方法、程序和要求以及考核、奖罚等细则。(3)编制企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计划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方法、目标、发展规划、计划,上级部门提出的标准化工作任务,企业标准体系表中待制定、修订的企业标准项目,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中需要补充和修正的标准化事项编制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4)企业标准化信息管理与服务标准化信息是指标准化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有关资料和数据,是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必备条件和基础。要通过正规的渠道收集与本企业标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各种现行有效的标准文本、目录、图书资料、杂志,并对所有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地管理(参见“企业专用标准化全文信息系统”),保证标准的时效性,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高效的服务。(5)企业标准化宣传与培训企业要在企业内部广泛宣贯标准,研讨实施标准的措施、派员参加国内外各标准化活动,以各种方式宣传标准政策和知识,增强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标准化意识,提高企业标准化人员技术业务素质,保证企业标准化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企业标准制定制定企业标准,就是企业对需要制定的标准,编制计划,组织起草、审查、编号和发布的活动。1.企业标准的制定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标准制定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需要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其包括的对象范围很广,可参见企业标准体系表。(2)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而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按《标准化法》的规定这种标准都是作为交货验收的依据,即贸易型标准。作为交货验收依据的企业产品标准,按规定要向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3)企业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此类标准是“生产型”标准,标准的技术参数、经济指标要高于交货验收的规定,是企业内部生产、检验产品的依据。(4)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选择或补充而制定的标准。通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品种规格较多,企业可以根据生产需要从中选用一部分进行生产或外购,并制定为企业标准;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不全面,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时,企业可作出补充规定,并将补充规定制定为企业标准。(5)从技术引进的有关标准转化的企业标准。企业在技术引进时必须重视有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引进,要及时抓紧引进技术标准的转化工作或是代替原有的相应标准,或是作为有关标准的补充,或是另列标准。(6)合同中重复较多的技术要求应纳入企业标准。在市场机制下,企业应以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反映在双方合同中就是“按标准”或“按标准加补充技术要求”或“按协议技术要求”作为交货质量条件。这些补充技术要求、协议技术要求如果重复较多,则应纳入标准。2.企业标准制定、修订的原则制定、修订企业标准,应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在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指导下,遵循如下原则,提高制、修订标准的质量,确保标准的适宜性、有效性。(1)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我国制定的大量强制性标准,对保障人类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重要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等有关的强制性标准,这些都是指导企业制定、修订标准的重要依据,企业必须贯彻执行。(2)充分考虑顾客和市场的需求,保证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顾客对产品的(服务)的满意程度,任何企业均应始终关注顾客,将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作为首要目标来考虑。通过制定标准将顾客和市场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企业标准。(3)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在制定、修订企业标准时,要着重做好采标项目的选择和对有关标准本身的消化理解工作,并处理好与相关标准的协调配套问题。(4)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除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外,企业还应加强引进技术和设备进口的标准化研究,组织力量对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进行攻关,建立标准化快速反应机制。开展这些工作将有利于提高企业制定标准的能力和标准水平,为企业参与对外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创造条件。(5)有利于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在制定企业标准时,对标准中规定的指标、特性和要求,应充分考虑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力求应用最新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使制定出来的企业标准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使产品(服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6)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在企业标准体系内,存在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子体系,子体系与子体系之间,子体系与标准之间,标准与标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关系。只有当各个子体系、各个标准彼此协调一致时,才能发挥出标准体系的最佳功能。同时,企业标准之间,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之间也应协调一致。3.企业标准制定、修订程序4.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补充规定:“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企业产品标准应在发布后30日内,报当地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具体备案要求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5.企业标准的复审企业标准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企业的技术进步,定期进行复审,复审周期不超过3年。标准的复审,主要是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指标水平进行重新审核,主要目的是确认标准的有效性。复审后经确认或修改、修订的产品标准应重新备案。标准复审的结果一般有确认、修改、修订、废止四种。(1)确认:即该标准不作任何改动仍能继续使用。在此种标准的文本上应做出确认标记,标明确认日期。(2)修改:即该标准的内容大部分适用,仅个别条文或图表需做少量修改,标准编号不改动即可继续使用。对此种标准的修改,按企业有关规定进行,如发修改通知等。(3)修订:指适用范围基本不变,内容上需做较大改动的标准。对此种标准应及时修订。标准修订后,不改变原标准编号的顺序号,但要改变年代号并标明所代替的标准编号。(4)废止:指标准内容已不适用者。如标准的内容已落后应予停止实施,或者标准内容需要与其他标准合并,或应分解为多个标准,或标准主要内容不切合实际等,应按企业有关规定废止,并发废止通知。6.采用快速程序制定采标标准为了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缩短采用国际标准的制定周期,适应企业对市场经济快速反应的需要,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8年制定了《采用快速程序制定国家标准的管理规定》。企业可参照本规定加快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制定速度,以适应企业对国内外市场快速反应的需要。所谓快速程序,是在正常制定标准程序的基础上省略起草阶段或省略起草阶段和征求意见阶段。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可采用快速程序:(1)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国际标准制定企业标准的项目;(2)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企业标准的项目;(3)现行企业标准的修订项目;(4)现行其他标准转化为企业标准的项目。采用快速程序的项目,按《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GB/T16733的要求进行管理。企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标准实施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的贯彻执行标准的活动,是将标准贯彻到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工作中去的过程。1.实施标准的基本原则(1)实施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2)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和强制性条款,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3)推荐性标准,企业一经采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推荐性标准,主要规定的是大量技术要求、产品质量和重要的管理要求,对全国的科研、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具有指导、规范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采用的国际标准,标准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大量推荐性标准可供企业实施,采用推荐性标准是加快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途径。推荐性标准,企业是自愿采用。但是,企业一经采用,纳入企业标准体系就应严格执行。(4)纳入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都应严格执行。凡列入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都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所需要的,是不可少的标准,均应严格执行。(5)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依照进口国(地区)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或合同约定执行。出口产品技术要求可由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合同要求可以采用什么标准(可以是我国标准、进口国标准、国际标准或其他标准),企业应严格按合同约定执行。2.实施标准的程序3.标准实施的方法(1)直接采用即对标准的内容不加任何修改地直接、全面实施。一般对企业适用的强制性标准或一些基础标准,都应该直接采用。(2)部分选用对有些标准,企业实施时应该选择适用于企业的部分内容/条文实施。即使是强制性的国家/行业标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部分选用的方法实施。(3)补充细化企业在实施国家/行业标准时,经常发现由于它们的适用范围大,标准中的很多内容规定往往比较原则和抽象,为此企业在实施时,必须采取补充细化的方法。(4)配套实施实施某项标准,要同时实施相关的配套标准。如实施产品标准时,需配套实施产品的原料标准、半成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包装标准等。(5)提高实施企业为了提高其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应制定和实施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参数中部分指标,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4.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是指对标准实施情况与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的活动。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可促进标准的有效执行,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推动标准正确、持久实施和建立内部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包括政府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1)监督检查的范围和对象。凡是企业已通知实施的标准均属于监督检查范围。凡是企业要实施和废止的标准,都要以书面通知形式,按一定的程序通知到有关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监督检查,其范围包括在企业实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也包括国家、行业和地方法规、以及企业标准化管理规章或标准。(2)监督检查的内容1)已实施标准的执行情况;2)企业内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执行情况;3)新产品设计开发、老产品改进、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4)产品质量、标识、包装以及产品说明书等随机文件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5)生产过程中各种质量要素的控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6)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如物资采购、售后服务、回收品的处理等)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3)监督检查的管理体制企业标准实施监督检验采用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就是由企业经理(或厂长)直接领导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工作,由标准化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和考核;分工负责,就是各有关部门按专业分工,对与本部门有关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4)监督检查的方式1)对有关项目进行标准化审查。企业新产品设计开发、老产品改进、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以及工艺、工装、设备设计等项目,应按照有关标准规定进行标准化审查,履行审查手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2)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由质检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企业应对产品出厂质量和生产过程中关键、重点环节的技术质量按有关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检验方法、试验检验规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抽查;3)配合产品评审,认证进行监督检查。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可配合企业产品设计评审、质量体系评审、产品质量认证等任务进行,并可与相关工作相结合进行;4)常规监督检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日常检查由有关部门按专业管理分工和标准化管理规定进行,并依据企业经济责任制的规定进行考核。(5)监督检查结果的处理负责监督检查的部门和人员,应确保监督检查的客观和公正,检查结果形成文件,以作为考核、改进的依据。企业标准体系1.“企业标准体系”概念(1)定义:国家标准GB/T13017-1995《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中的定义是: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函义:1)企业标准体系内的基本单元是标准,是企业内用的标准,可包括企业直接采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以及在必要时有限制地直接采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例如技术引进项目所用的标准,中外合作生产所用的标准,含国外公司标准)。2)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具有内在联系,体现为标准之间的系统联系、结构联系和功能联系,标准之间要协调、配套。3)企业标准体系是科学的有机整体,要求每个标准及整个标准体系应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和形成系统,而不是简单的集合。(2)编制原则1)系统原则系统原则是指编制标准体系应充分研究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中需要协调统一的一切事物和概念,形成层次恰当、功能配套的体系结构,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配套系统。2)实践原则实践原则是指标准体系应适应和满足市场机制下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必须与资源配置和环境条件相适应,成为发展生产技术、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措施,使其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3)发展原则发展原则是指标准体系应能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企业经营目标和管理机制的变动而调整、发展与更新,应具有预测性和可扩充性,成为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3)总体要求1)企业标准体系应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2)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3)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应能满足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需要;4)企业标准体系应在企业标准体系表的框架下制定;5)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应相互协调,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应能保证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6)企业标准体系应与其他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相协调并提供支持。(4)组成形式2.企业标准体系表(1)定义GB/T13017-1995《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定义为:“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企业标准体系表是企业标准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企业标准体系组成形式的细化。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首先研究和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2)结构形式1)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①序列结构:企业只生产单一类型的产品时,技术标准体系可用序列结构表示,它包括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以及能源、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信息等技术标准。注:序列结构的技术标准体系,一般以产品(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服务)为中心,与产吕质量有关的技术标准按质量形成过程为排列顺序组成,同时考虑能源、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信息技术标准。②层次结构:企业生产两个以上类型的产品时,可用层次结构表示。注1:本体系表中的各类技术标准均表示企业内生产的各类产品所涉及的该类技术标准的总和;注2:层次结构的技术标准体系第一层是技术基础标准,其覆盖面是企业的产品标准、产品实现过程中所有综合性的技术基础标准。技术基础标准是指导企业产品标准和产品实现过程中技术标准制定的基础;注3:第二层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技术标准是以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为顺序的技术标准和能源、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信息等技术标准。2)管理标准结构图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子项所制定的标准,即为管理标准,其结构形式如下:(3)工作标准结构图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即为工作标准,其结构形式如下:产品设计与开发标准化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标准化是通过在设计开发阶段制定和贯彻相关标准,运用标准化的方法,使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有序化。控制设计开发的质量,保证设计开发的产品符合市场的实际需要;减少产品设计开发的失误,加快产品设计开发的速度。通过产品的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提高产品零部件通用化、标准化的程度,使产品的设计开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产品设计与开发一般包括产品决策、设计、试制、定型生产、持续改进五个阶段,标准化审查工作是每个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1.决策阶段产品开发决策阶段是通过对所开发产品的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情况的调研,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设备和工艺水平、生产能力、资金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产品设计开发(决策阶段)产品设计开发标准化审查工作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审查

对象审查内容(1)市场预测1)根据市场需求、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或用户订货,提出市场预测报告;2.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市场预测报告1)是否有同类型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归纳分析;2)是否有市场对产品的品种、规格、性能、质量、价格等的要求;3)是否具有产品寿命周期预测;4)是否具有产品经济效果初步分析;5)是否具有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2)技术调研通过调查、分析、对比,提出调研报告技术调研报告1)是否具有国内外产品水平与发展趋势分析;2)是否具有产品功能分析;3)是否具有采用新原理、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展出的叙述;4)是否具有市场和用户的要求;5)是否具有新产品的设想,以及应执行的标准或法规的内容;6)是否具有根据需要提出的攻关课题及先行试验大纲(3)先行试验必要时,可进行先行试验,并提出先行试验报告(4)可行性分析1)进行产品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2)对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文件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报告;3)进行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并提出技术协议书等可行性分析报告1)是否具有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量;2)是否具有占领国内外市场的能力及其产品寿命周期的分析;3)是否具有产品总体方案的设想及其正确性、继承性和实现的可能性;4)产品性能、精度、主要技术参数是否符合适用的产品标准或法规的规定;5)是否具有技术可行性分析;6)是否分析提出产品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7)是否具有企业生产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的分析;8)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分析(5)开发决策1)批准产品开发项目,列入企业产品开发计划;2)制定并下达开发项目的《产品技术任务书》或《产品开发项目建议书》2.设计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指通过设计和确定总体技术方案、设计计算,必要的试验和设计评审,完成全部图样及设计文件的过程。产品设计开发(设计阶段)产品设计开发标准化审查工作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审查对象审查内容(1)总体方案设计(设计和开发输入)1)根据下达的技术任务书或产品开发项目建议书,进行总体方案的设计(一般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2)绘制总图(草图)、简图(草图)技术(设计)任务书1)是否具有设计依据、产品的用途及使用范围;2)是否具有根据需要提出攻关项目研究试验大纲或对关键技术难题提出解决办法;3)是否具有产品基本参数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4)是否具有总布局及主要结构的概述;5)是否具有产品主要工作原理及系统概述;6)是否具有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分析比较;7)是否具有标准化综合要求,及其实现可能性分析;8)是否具有关键技术解决办法及关键元器件、特殊材料货源情况分析;9)是否具有产品性能、寿命与成本方面的分析比较;10)是否提出产品包装和装箱技术要求;11)是否具有产品设计、试验、试制周期的估算;12)是否具有产品既满足用户要求,又适应本企业发展要求的叙述;13)所设计的产品规格、基本参数、性能指标、寿命及可靠性是否符合有关产品标准及合同的规定(2)研究试验必要时,编制研究试验大纲,进行新材料、新结构、新原理试验。提出研究试验报告总图(草图)1)产品轮廓或成套设备的组成部分的安装位置是否明确;2)产品或成套设备的基本特性类别、主要参数及型号、规格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3)是否具有产品的外形尺寸(无外形图时)、安装尺寸(无安装图时)及技术要求或成套设备正确安装位置的尺寸及安装要求;4)是否具有机械运动部件的极限位置;5)是否具有操作机构的手柄、旋钮、指示装置等(3)初步设计和开发评审对初步设计进行评审并予记录简图(草图)1)系统图:是否清楚表达了成套设备、整机或不足件基本组成部分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关系,是否表达了信息与过程流向;2)原理图:是否表达了输入与输出间的关系,并清楚地表明产品动作及工作程序等功能,元件可动部分是否按正常位置绘制;3)接线圈:视图上采用的各种元器件型号、代号、规格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定(4)研究试验必要时,进行主要零部件结构、材料、关键工艺试验。提出技术文件的研究试验报告研究试验报告研究试验报告的基本内容是否符合JB/T5054.5-2000《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完整性》中5.12条规定(5)设计计算根据需要,进行设计计算(如零部件的结构强度、应力、电磁等),并编写计算书设计计算书1)是否具有采用的计算方法、公式来源和符号说明;2)是否具有计算过程和结果(6)技术经济分析必要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编写技术经济分析报告技术经济分析报告1)是否确定对产品性能、质量及成本费用有重大影响的主要零、部件;2)是否具有同类型产品相应零、部件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3)是否具有运用价值工程等方法,从成本与功能的相互联系,分析产品主要零、部件结构、性能、精度、材料等项目,论证达到技术上先进和经济上合理的结构方案;4)是否具有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7)修正总体方案(8)主要零部件设计(9)提出特殊外购件和特殊材料(10)技术设计和开发评审(11)全部零部件设计及编制设计文件(12)图样及设计文件审批(13)工艺规程及工装设计修正并绘制总图、简图,提出技术设计说明书1)绘制主要零部件草图;2)必要时,进行早期故障分析,并编写早期故障分析报告编制特殊外购件清单和特殊材料清单对技术设计进行评审并予记录1)提出全部产品工作图样、包装图样及设计文件;2)进行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分级;3)进行早期故障分析并采取措施,编写早期故障分析报告按规定程序对图样及设计文件进行会签、审批;必要时,进行工作图设计和开发评审并予记录1)工艺规程设计,编制工艺文件;2)必要的工装设计技术设计说明书技术(设计)任务书中基本参数、性能指标、结构、原理等变更后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定主要零、部件(草图)包括:总装配图草图、主要装备图草图、主要零件图草图是否符合本表“工作图设计”阶段中零件图、装配图、总装配图的规定零件图1)是否有标准件、通用件可代替;2)选用的材料品种、牌号、规格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填写是否正确、完整;3)是否具有确定零件形状和结构的全部尺寸;4)选用的形位公差、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表面处理、热处理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定;5)有配合要求的零件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是否互相适应装配图1)是否具有主要安装配合尺寸和配合代号;2)是否具有装配时需要加工的尺寸、极限偏差、表面粗糙度,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定;3)是否具有产品或部件的外形尺寸、连接尺寸及技术要求等外形图1)是否标注必要的外形、安装和连接尺寸;2)是否标注出产品重心位置和尺寸安装图1)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轮廓图形是否正确,并标明安装位置及尺寸;2)是否具有安装技术要求;3)有特殊要求的吊运件,是否表明吊运要求;4)是否具有所有安装零、部件、配套件的明细栏包装图1)产品及附件的内、外包装(含防护、固定方法等)和包装箱图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定;2)箱面标记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及合同规定目录、明细表、汇总表1)目录、明细表、汇总表是否按规定顺序及格式填写;2)表中的标准件、外购件引用标准是否正确、有效;3)表中特殊外购件、特殊材料是否符合采购规范或标准

使用说明书1)封面是否有产品型号、名称、分册内容名称、使用说明书字样、国外、厂外、可设商标;2)是否具有主要用途及适用范围;3)产品工作条件是否明确;4)是否具有产品系统说明,是否具有吊运和保管说明、安装与调试说明、维护与操作说明;5)是否具有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说明;6)附件与易损件是否明确

产品质量重要度分级表产品重要度分级表是否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产品标准产品标准的内容和编写是否符合GB/T1.1和GB/T1.2的规定3.试制阶段试制阶段是经样机(品)试制和小批试制,通过型式试验和用户试用,验证产品图样、设计文件和工艺文件、工装图样的正确性、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并完成产品鉴定或用户验收。产品设计开发(试制阶段)产品设计开发标准化审查工作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审查对象审查内容(1)样机试制1)工艺方案设计编制样机试制工艺方案工艺规程1)文件格式和幅面是否符合标准规定;2)文件中所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是否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文字是否规范;3)所选用的标准工艺装备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4)毛胚材料规格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5)工艺尺寸、工序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6)工艺规程中的有关要求是否符合安全和环保标准的规定2)工艺定额设计①编制临时工时定额②编制临时材料额定3)生产准备①原材料准备;②外购件、外协件准备;③工装设备;④设备准备4)样机试制加工、装配、调试、编写样机试制总结5)型式试验进行产品型式试验,并出具样机型式试验报告6)用户试用试用(有条件时),并出具试用报告7)样机试制鉴定全套的技术文件及图样,并按试制鉴定大纲进行样机试制鉴定,编制样机试制鉴定证书8)设计改进、最终设计和开发评审并定型①按样机制度鉴定意见,研究并提出设计改进方案;②对设计改进方案及设计文件进行最终设计和(或)开发评审并予记录;③修改产品技术文件、产品标准及图样并定型(2)小批试制1)工艺方案设计①编制试制工艺方案;②确定工序质量控制点专用工艺装备图样1)图样的幅面、格式是否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2)图样中所有的术语、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是否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文字是否规范;3)标题栏、明细栏的填写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4)图样的绘制尺寸标注是否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5)有关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是否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6)选用的零件结构要素是否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2)工艺规程、工艺定额及工装设计①工艺规程设计,编制工艺文件;②设计工装;③编制材料额定;④编制工时额定;⑤编制工序质量控制点文件3)生产准备①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检测工具、仪器、设备的准备;②工装制造;③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4)小批试制①验证工艺规程、工序能力及工装;②加工、装配、调试,编写样机试制总结报告;③开展工序质量控制点活动5)型式试验进行产品型式试验,并出具型式试验报告6)小批试制鉴定提供全套鉴定文件7)试销①试销服务;②收集用户意见;③故障分析;④编写产品质量信息反馈报告最终设计和开发评审对象;设计改进的全部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1)设计改进部分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法规的规定;2)产品标准化程度是否符合技术(设计)任务书中标准化综合要求的规定8)完善设计并存档①按小批试制鉴定意见和反馈的质量信息,修改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和企业标准;②全部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存档;③完成产品企业标准的批准,必要时进行备案9)企业产品标准备案、批准生产4.定型投产阶段定型投产阶段是正式投产的准备阶段,是在小批试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完善产品工艺文件,改进、完善并定型工艺装备,配置必要的生产和试验设备,确保达到正式生产的条件和具备持续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批量生产能力。产品设计开发(定型投产阶段)设计开发标准化审查工作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审查内容(1)工艺文件确定1)工艺文件(如工艺方案、工艺规程等)改进并确定2)材料定额确定3)工时额定确定4)工序质量控制点文件完善并确定1)确认定型投产的全部的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工艺文件和工装图、样的有效性;2)完成产品标准报批、发布。必要时,进行产品标准备案;3)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标准化服务,如:安全生产、工序管理、检测试验、运输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实施与咨询服务;4)收集产品质量和涉及标准化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作为产品标准修订和完善的依据。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产品出厂验收时已达到标准要求,在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满足用户要求;②产品标准中考核的项目,是否正是用户所关注的项目,其指标能否满足用户使用要求;③有哪些考核项目应列入标准但未列入,有哪些项目不必列入标准但已列入。(2)工艺装备定型刀具、夹具、模具、量具、检具、辅具、钳工工具、工位器具的必要改进并定型(3)设备的配置与调试主要生产设备(如机床、加热炉等)的配置与调试(4)检测仪器的配置与标定产品主要检测仪器的配置与标定(5)外协点的设备主要外协点的选定与控制5.持续改进阶段持续改进阶段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对产品、过程或体系的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持续改进阶段)设计开发标准化审查工作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审查内容(1)改进设计1)了解并掌握加工、装配、贮运中产品质量信息,及时处理和改进2)收集用户对产品性能、质量等的意见和要求,了解市场占有情况,定期汇总、分析,及时改进和完善1)确定产品质量信息标准化管理要求

①确定产品质量的信息源(包括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

②确定产品质量的信息传递渠道(指信息的接受部门和处理部门);

③确定产品质量信息的加工要求(包括对信息筛选、分类、排序、比较和计算等);

④确定产品信息的记录及贮存的要求;2)参与产品改进方案的评审和验证工作(必要时);3)确定产品改进的技术文件及图样的标准化要求并进行标准化审查;4)确认产品改进的有关技术文件及图样的有效性;5)参与产品改进的效果评价或验证产品制造标准化产品制造过程是指从产品的采购、加工、装配、检验、包装到产(成)品交付前的全过程。产品制造过程的标准化,是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材料、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制造检验和贮运包装等环节制定、贯彻实施适宜的标准。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标准化,对充分满足和体现产品设计要求,提高产品制造技术水平,保证产品实物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秩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物资消耗和制造成本有重要的作用。1.采购标准化采购过程的标准化主要是对采购过程标准的实施监督、提供采购依据、合理压缩采购产品品种规格、制定采购验收规则等标准化工作。从而保证采购产品质量、缩短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采购过程工作内容采购过程标准化工作(1)分析采购产品对随后实现过程及产品的影响程度;(2)评价和选择合格供方;(3)订购;(4)对供方定期进行评审;(5)编写采购文件;(6)采购产品的验证;(7)不合格采购产品的控制。(1)提供采购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标准的动态信息;(2)提供采购过程的标准实施的技术咨询或技术仲裁服务,以及标准的实施监督;(3)参与并确认采购产品的重要度分级;(4)审查有关采购标准、采购验收规则,参与企业标准的制定,确认其有效性;(5)参与供方评价准则的制定。必要时,参加供方选择、评价活动。(6)开展原材料、外购件的标准化工作

1)选用标准原材料:优先选用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原材料2)制定原材料企业标准:①将选定的原材料国家和行业标准替代为材料企业标准;②无现行可寻的原材料,制定采购规范或企业标准。3)外购件标准化工作按1)、2)进行。2.工艺标准化工艺是指根据产品图样和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将原材料、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方法,是企业进行生产准备、加工操作、技术检验和生产管理的依据。工艺标准化是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对有重复性等特征的工艺文件、工艺要素、工艺过程进行统一、简化、协调、优化及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实施的活动。工艺概念标准化内容(1)工艺术语、符号、代号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定的工艺术语、符号、代号。如:工艺方法、工艺要素、工艺文件、工艺装备与工件装夹、典型表面加工及装配等。(2)工艺文件1)工艺文件完整性:企业可参照JB/T9165.1《工艺文件完整性》标准确定生产制造中应具备的成套工艺文件;2)工艺文件格式:企业可参照JB/T9165.2《工艺规程格式》和JB/T9165.3《管理用工艺文件格式》标准制定本企业各类工艺文件的格式要求;3)工艺文件管理:企业可根据JB/T9165.7《工艺管理导则

工艺文件标准化审查》和JB/T9169.8《工艺管理导则

工艺文件修改》制定相应的企业管理标准。(3)工艺要素1)工艺参数:分析确定影响工艺质量的参数项目,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优化和定量。2)工艺尺寸:直接导致工艺尺寸多样化的工艺结构要素(如圆角、倒角、退刀槽的尺寸规格)、工艺性要素(如中心孔、起吊孔、螺孔的中间加工的过渡尺寸)和工艺余量要制定统一的企业标准,减少批件的品种、规格和边角余料的损失,压缩切削加工工具、夹具、量具的尺寸规格,提高工艺准备和工艺操作的效率。3)工艺余量:制定通用工艺余量标准,首先要考虑专业工艺(如铸造、锻造、电镀、热处理、表面处理)对加工对象的工艺性保证要求,再考虑专业自身的条件、技术经济指标和其它专业工艺性要求。4)工艺规程典型化:①零件工艺典型化—组织零件加工族,按零件的几何形状相似性、尺寸相似性和工艺相似性筛选分类而形成零件的典型工艺规程。②零件工序典型化—对零件加工中某个工序的设备条件、工艺参数、操作方法等加以规范。③工艺方法典型化—根据企业产品特点,将某种工艺条件、参数、操作方法、工艺装备等典型化,以通用工艺守则的形式固定下来。(4)工艺管理1)工艺工作程序规范化:企业参照JB/T9169.2《工艺管理导则

产品工艺工作程序》,制定本企业工艺方案、工艺路线、工艺规程、工艺装备、小批试制中的工艺验证、工艺准备及验证工作的检查总结和工艺整顿对工艺规程、工艺装备中存在问题等的工艺工作程序标准。2)生产现场工艺管理:

①工序质量控制—编制工序质量因素分析、工序能力测定和工序控制的技术规范;②现场定置管理—企业可参照JB/T9169.10《工艺管理导则

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制定生产现场人、物和场地结合状态的分类与标志,工作和生产场地、处理区管理、工艺器具等管理办法。3.工艺装备标准化工艺装备是产品制造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工具如刀具、量具、夹具、模具、辅具、钳工工具和工位器具的总称。开展工艺装备标准化应贯彻实施国家、行业的工艺装备标准,尽量采用外购的标准工艺装备;合理压缩工艺装备的品种规格,扩大工艺装备的通用化,减少专用工艺装备;对重复使用的工艺装备制定企业标准;企业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验证、保管、使用都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使之有序化、规范化。工艺装备标准化内容(1)刀具1)企业常用的标准刀具品种、规格、图样汇集成册。2)企业常的,无国家和行业标准可循的刀具,制定为本企业的刀具标准。(2)量检具

1)合理选择标准的量检具,尽量不使用专用量检具。2)企业常用的专用量检具,可作为企业的通用量检具汇集成册,供工艺设计选用。(3)夹具1)通用夹具已经标准化,企业可以外购。2)专用夹具:①制定夹具典型结构标准;②制定夹虎基础件、定位件、导向件、紧固件、夹紧件和操作件标准。3)根据工艺需要,对可重复使用的通用夹具零部件和少数专用件组合成易于组装和拆卸的各种组织夹具制定统一规则。(4)模具1)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按具体情况对标准进行细化和补充。2)采用模具的标准件和通用件设计各类模具使用的通用模架。3)编制典型模具图册和模具通用零部件图册。(5)机床辅具1)采用已有的标准机床辅具,补充制定企业特殊的辅具标准。2)编制辅具生产图册。(6)钳工工具1)采用已有标准和补充制定企业标准。2)编制通用钳工工具明细表,规定工具的名称、代号、使用范围等。(7)工位器具1)企业对经常重复使用的工位器具的结构和尺寸进行优化统一,并制定企业标准。2)编制工位器具图册。(8)工艺装备管理1)工艺装备设计管理标准化:参照JB/T9167《工艺装备设计管理导则》。2)工艺装备制造、使用管理标准化:参见JB/T5060《工艺装备制造与使用管理导则》4.质量检验标准化质量检验就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检查活动。质量检验标准化是对质量检验的依据、检验手段、检验数据处理和传递等所实施的标准化管理活动。质量检验分类质量检验要求质量检验标准化工作(1)进货检验1)确定进货检验依据: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检验规程;图样、检验指导书;合同或技术协议等。2)确定检验项目:检验项目的编号;检验项目的名称;检验项目技术要求的条款编号;检验项目试验方法的条款编号等。3)确定接收准则:根据不合格严重性分级,确定采购产品检验判定规则。1)确定进货检验的管理内容与职责要求。2)确定进货检验的方式或类型。3)确认进货检验的依据。4)确定检验项目及要求。5)确定抽样标准的选择。6)确定判定规则。7)规定进货检验程序。(2)进台验证1)查验提供的质量凭证:核查物品的名称、规格、编号(批号)、数量、交付单位、日期、产品合格证书或质量合格证明等。2)确认检验依据的正确性、有效性:检验依据的技术文件,一般有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采购合同或协议等。3)查验检验凭证(报告、记录等)的有效性:查验凭证检验数据填写的完整性、产品数量、编号和实物的一致性,确认签章手续是否剂备等。4)需要进行复核检验的,应确定进行复检机构,复检后应出具检验报告。(3)过程检验1)部件(装)检查,是指对部件(装)的所需的零件进行合格查验和确认,然后按产品图样或工艺规程等对该部件(装)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发放工序合格证,方可转入总装或入库。2)工序间检验,是指按产品图样、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协议等,对工序实行首检、巡检和终检的方式。3)特殊工序检验,是指按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及工序监控要求,对特殊工序进行监控和巡检,重点监视工艺参数的控制,并作监控记录,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序。4)关键工序检验,是指按检验指导书、产品图样等技术文件,对关键工序进行检验,检验合格方可转序。1)确定过程检验的管理内容与职责要求。2)确定过程检验的类型和检验要求。3)确认过程检验的依据及检验依据的有效性。4)确定过程检验规则。5)规定检验记录的要求。6)确定各类检验的工作程序要求。(4)最终检验对成批生产的产品、试销产品、特殊订货的产品、超过贮存周期的产品、改制、修理的产品和“三包”产品等,进行出厂、交付检验。1)明确最终检验的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要求。2)确定产品最终检验的对象。3)检验依据:①企业明示采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②企业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条件、技术规范等)。③技术协议(或技术合同)。4)检验项目:确定检验顺序,检验规则和复检规则。5.产品包装标准化产品包装标准化是以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为目的,对产品的包装容器、包装尺寸、包装材料、包装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活动。产品包装要求产品包装标准化工作内容1)根据产品结构、质量特性、精度和易损性,产品需经手的运输环境、气候、期限及装卸条件及顾客(用户)对包装的要求,确定采用的包装技术(如防潮、防锈、防震等)、包装材料(包括辅助材料、辅助物)和包装标志。2)产品外包装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能承受运输过程中的最大摇摆、振动、挤压、撞击、摔跌等,并保证产品不受损坏。3)包装标志字迹要清楚、牢固耐久,保证在运输、交付及运输到目的地的全过程保持清晰可辨。4)设计并完成包装图样和包装设计文件、工艺文件及必要的产品包装标准或规范。5)进行必要的包装试验验证,考核包装设计和工艺质量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1)包装分级:规定分级档次:不同等级对包装试验项目和定量值的要求;不同等级对包装容器(结构、材质、尺寸)的要求;不同等级对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的要求等。2)包装技术要求:包括包装环境、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包装要求及包装标志等。3)包装件运输:根据可能遇到的流通环境条件,规定运输、装卸的要求。4)包装件的贮存:应规定贮存场所、贮存条件、贮存方式(单放、堆放等)、贮存期限等。5)包装件的试验方法:一般按产品的性质、运输条件等规定应做的试验项目。6)包装件的检验规则:根据包装件的性质(危险品、一般货物)确定检验方案、判定规则。7)包装标志:主要指产品外包装上的图形符号与简单的文字说明,也是国际物流中心的统一规定。一般都有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应贯彻执行。8)包装容器:确定包装容器的结构、尺寸、材料、材质和性能要求,辅助物的结构尺寸,包装标志的内容、位置、制作要求,包装试验的项目要求和所执行的标准等。9)包装工艺:一般应包括内包装和外包装工艺。如:防锈工艺规程、涂漆工艺规程、产品包装程序和验收要求等。还应规定包装场所的环境条件、使用工具、材料、方法、程序、试验方法和验收要求等。产品营销标准化产品营销一般包括三个过程:营销策划过程、产品销售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1.产品营销策划管理标准化产品营销策划过程标准化工作内容(1)分析市场机会: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的动向,决定企业发展领域(2)选择目标市场:确定准备进入某个领域时,需进一步对该领域的各种需求进行分析,找出适合本企业进入的市场细分。(3)市场定位:确定所开发产品的档次和服务对象。(4)设计执行营销方案:企业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组合成系统化的整体策略。策略包括产品的设计目标、销售渠道、产品价格和促销措施等内容。(5)营销信息管理:1)信息的定向:确定企业营销所需的信息及其优先次序。2)信息的收集:观察各种环境,建立信息收集系统。3)信息的整理、分析研究:提出预测信息。如:市场特点、市场潜量、市场的占有份额、商业趋势、销售前景、价格研究、新产品市场接收情况等。4)信息的传递: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递到适当的部门和人员。5)信息的使用:为了有效的使用信息,企业应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定期删除过期或失效的信息。(1)建立市场营销管理的工作程序标准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对市场机会分析、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组合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等环节的主持部门、实施时机、参与人员、结果评审和文件化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或制定为企业管理标准。(2)建立市场信息管理的工作程序标准:明确信息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者,制定信息收集范围、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文献管理和信息密级要求等规则。(3)确保企业营销管理过程的有效运行。2.产品销售过程标准化产品销售管理标准化工作内容(1)销售计划管理销售计划管理:确定销售目标;制定销售总额、销售费用、广告宣传、促销、贷款回收计划;明确制定销售计划的依据、程序和时间要求。(2)合同管理1)合同管理:规范合同格式、合同评审、合同更改的要求,明确合同授权或委托的程序及权限。2)合同评审管理:①标书、合同或订单上所列产品的型号、规格、性能和功能能否保证;如何满足用户:特殊要求和服务;报价的合理性;分析供货能力和交货期;拟采取的措施。②评审方式:按“产品订货合同”、特殊合同评审要求逐项评审。③合同更改:根据不同的合同形式,确定合同更改的不同程序、合同更改的职责和权限。(3)销售方式管理对参加各种定货会、洽谈会、展览会、及用户来函、来电、来人订货、上门推销各种方式的宣传促销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4)销售区域管理规定如何做好国内外用户服务及备品备件的提供。(5)包装运输管理1)包装标志:合理、准确使用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包装标志,如GB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等。2)包装尺寸:国家及国际对包装件的基本尺寸统一制定了标准,如GB/T4892《硬质直方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GB/T13201《圆柱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GB/T13757《袋类运输包装尺寸系列》。(6)储存管理对仓库布局、产品码放、环境条件、人员责任、帐目管理、进出手续等做出规定和要求,制定储存管理标准。3.售后服务管理售后服务管理标准化工作内容(1)安装交付服务管理制定确保安装交付过程质量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内容包括:职责、作业人员资格认定、安装程序、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产品说明书、设备说明书、安装验收技术规范、安装所需搬运、使用的专用工具设备、现场调试、测试专用量具、交付验收合格确认程序和现场测试方法等。(2)顾客(用户)培训管理制定培训服务的管理标准。内容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产品技术使用、维修、维护、实际操作)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用户手册、维护、安装说明书、培训记录等。(3)“三包服务”管理履行产品质量责任,制定售后产品调换、退货、包修标准,如:三包服务的职责、质量保证期限、工作程序及要求,更换、退货各种记录单的格式及内容要求等。(4)维修服务管理制定产品维修、服务的管理标准及相配套的技术标准或规范文件。内容包括:维修人员职责和要求、工作程序及要求、维修规范、维护手册、测试调校规范、验收规格、维修记录、维修档案等。采标与技术引进标准化1.采标概述采标:把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内容,通过分析研究,不同程度地转化为我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并贯彻实施。采标的作用:采标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需要;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采标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消除技术壁垒,促进贸易发展;有利于标准化事业的发展。采标的程度:等同采用:技术内容与文本结构完全相同,或技术内容相同但包含细微的编辑性修改。等同采用的代号是:IDT修改采用:允许技术性差异,但应将差异清楚地标明,并作出解释;允许改变文本结构,但应不影响对标准的内容及结构进行比较。修改采用的代号是:MOD。非等效采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都不同。代号是:NEQ。2.技术引进中的标准工作技术引进工作内容标准化工作内容(1)编制项目建议书根据《标准化审查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引进项目有关国家、学协会、公司标准的对比分析,国内标准水平分析,以及两者的对比分析,了解产品型谱、能源利用、计量单位制、环保、安全等标准与我国标准的要求是否一致。(2)可行性研究收集与引进技术有关的国内外标准信息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提出标准化分析报告,参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标准化分析内容包括:1)技术引进项目的先进性;2)引进项目标准与我国标准的差异,并提出解决方案;3)侧重产品技术条件和有关标准的分析;4)提出谈判中外商需提供的标准和技术资料清单;5)贯标措施(3)谈判、签合同1)注意引进项目标准资料的成套性;2)合同中明确规定对方应提供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试验方法及原材料等方面的标准资料,核实提供标准资料的完整性,防止将公开的标准当专有技术高价出售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1.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具体可以分为如下表所示的技术系统、制造系统、管理系统、集成系统和技术、基础技术五大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和技术描述名称技术和系统说明技术系统CAD、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PP、CAM、并行设计、虚拟制造、一次成功设计及快速产品制造、网络基础的设计、产品数据库(PDM)技术等服务对象是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技术系统的集成核心是产品数据库技术(PDM)。制造技术成组技术、数控技术、普通NC、CNC(计算机控制的数控机床)、MC、DNC(分布式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物流系统、检验/测试/监控/诊断系统、FMC(柔性制造单元)、FMS等服务对象是产品的制造过程,是信息流与物流结合点。成组技术和数控技术是基础,加工靠的是各种自动化的加工设备和系统,装配靠的是工业机器人。物流系统负责各类物料的存储和运输,检验/测试/监控/诊断系统负责产品、零部件和制造系统的质量和正常运行状态。制造系统的核心是FMC(柔性制造单元),它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无人加工。管理系统计划管理、物料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决策支持、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MRP、ERP、JIT等服务对象是企业的管理决策过程。管理系统的集成核心是ERP系统,它体现了各种管理功能和信息的大集成。集成系统和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采办和后勤保障系统(CALS)等无论PDM、FMS,还是ERP均是局限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的集成。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的大集成靠的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支撑技术是工程数据库和互联网。计算机辅助采办和后勤保障系统(CALS)则可将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集成起来,实现企业各种信息的总体集成及优化运行,CALS主要支撑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基础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条形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安全保密技术、中文平台技术等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主要借助EDI和E-mail技术。物料的集成化管理依靠条形码。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信息的管理。虚拟现实技术是虚拟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保密技术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防止企业机密信息被截取提供保障。中文平台技术则是信息系统实用性的必要技术。2.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实施企业信息化,并围绕上述三大领域的内容和工作对象开展标准化工作。首先贯彻国家基础标准,再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编制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表,制定完整配套的企业标准。3.信息分类与编码(1)基本概念1)信息分类: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把具有不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区别开来的过程。2)信息编码:将事物或概念(编码对象)赋予具有一定规律、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处理的符号,形成代码元素集合。(2)信息编码的作用1)信息分类与编码是实现信息表达、交换、集成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是产品数据管理与资源计划管理乃至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前提。设计合理的信息编码系统能够避免在信息传递中出现混乱,是信息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