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物理学_第1页
音乐中的物理学_第2页
音乐中的物理学_第3页
音乐中的物理学_第4页
音乐中的物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音乐中的物理学

音乐中的物理学

一.物理意义上的音乐声

人们一般把机械波按其频率分为不同的波。一般来说,振动频率在20Hz以下的叫做“次声”。如地震前兆的大地震惊,海洋,大气里传播的气流震惊,原子弹爆炸都有可能有次声波。

振动频率在20到20000Hz之间的声波叫做“可听波”,即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可听的范围会有一些不懂,一般来说,年轻人的听觉范围比老年人要广一些。

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的称作超声波。

在可听声里,人的唱歌声大略从60Hz〔男低音〕到2500Hz〔女高音〕。钢琴的最低音是27.5Hz最高是4086Hz。除了特大的管风琴之外,几乎全部的传统乐器的发声频率都在这个区间之间。在可听声里,又分为乐音和噪音。凡是其振动波形是周期性的,在频谱上是分列的,听起来是有肯定的音调的,就叫做“乐音”。反之,凡是其振动的波形不是呈周期性,在频谱上是连续的,听起来是没有肯定音调的,那么称作“噪声”。

每一个乐音,即周期性的振动都可以分解为很多不同频率,不同相位,不同振幅的简谐振动的叠加,这叫做“富式分析”。简约的简谐振动即正弦振动或余弦振动产生的声波叫做“纯音”。实际的乐音如歌声和乐器声都不是简约的纯音,而是很多纯音的叠加。在这些简谐振动中频率最低的叫“基频”,频率是基频的整数倍的叫作“谐波”,频率不是基频的整数倍的叫作“分音”。基频,谐波,分音组成了实际的乐音。

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中,除了一部分是乐音以外,还包括一部分物理意义上是噪音的部分,如锣,鼓等没有固定音调的打击乐器,水声,风声等效果声等,当然也是音乐声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的科学家就做过这样的一个试验,把一个乐音中的20000Hz至50000Hz的高次谐波“切掉”,与原来的相比,二者听起来是有明显的区分的。这个试验说明白部分高次谐波对音乐的转变〔尤其是音色〕是有作用的。因此,也应纳入到音乐声中。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物理上来讲,音乐声应由三部分组成,即乐音,

音乐中运用的“噪声〔单纯物理意义上的〕”和对音色有影响的谐波中存在的一部分超声。

二.音乐的四要素

作为声波的一种的音乐的确是客观物理量。但是音乐终究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人们美的

享受。一首歌曲或者音乐作品,都是要通过有主观的人的创作或者表演,所以,表示音乐的主观量和客观量是既有区分也是有联系的。

声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就曾经提过,音量,响度和音色是音乐的三个主观量,在很多地方也一贯沿用至今。当然,其内涵也是在不断进展的。音有肯定的高低,人们常说有高音,低音之分,所以音调是一个主观量。一般来说,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人们听起来音调也越高。

音乐上用音名表示音调,即CDEFGAB以及升降号来表示,假如表示不同的八度还有小字一组即c1-b1,小字二组即c2-b2等等,中国的黄钟,大吕,应钟等也是音名〔同时也是律名〕。

频率与音调比不是严格按比例对应的。一般认为,频率每增高2倍,音调听起来高一个八度。这仅仅是在中段频是这样。在高音部分,听感偏低,即频率增加2倍,听起来不到高八度而显得偏低。相反的,低音段那么听感偏高,频率增加相同的倍数听起来音调偏高。

乐音听起来有肯定的强弱,即音的响度。这是乐音的第二个主观量。音的能量越高,声强越大,听起来响度也就越大。但是两者同样也不是按比例一一对应的。例如,对于低音,同样的声强,听起来响度比较低,而在某个频率处,如3000Hz处,同样的响度声强最小,即这个地方的听觉最灵敏。

至于音色,那就更是一种主观量了。从传统上来讲,决断音色的主要是频谱的组成,即基频,谐波和分音的数目,长短,相对强弱。所以也经常依据频谱来

仿照各种音色。但是实践证明,音的起始和结尾是的瞬态状况,即“音头”和“音尾”,也同音色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假如你把音头截掉,你就很难辨别出长笛和小提琴的声音。另外,音色也与听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由于一个音的各种成分随距离的衰减不同。

此外,时值,即振动连续的时间,显着对乐音也是有影响的。

综上,可以把音乐归结为四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和时值。

三.生律方法与频率的关系

把两个相差八度音程的音顺次排列,就成为了音阶。常见的音阶有三种,在一个八度之内有五个音的就叫五声音阶,有七个音的就叫七声音阶,把一个八度音程分为十二个音阶,就是半音阶。

从一个音出发,如何“生”出音阶的各个音,有不同的生律方法,不同的生律方法也就是不同的律制。用不同的律制构成的音阶,都是有严格的数学方法的。从物理的角度看,最常用的三种律制就是“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和“纯律”。

当前的钢琴和全部的键盘乐器运用的都是“十二平均律”,就是把一对八度音,即频率比为1:2的两个音之间按频率等比分为十二个“半音”。由计算可以得出:后一个音是前一个的=1.05946倍,由a1=440.00Hz出发,有c1=261.63Hz。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代科学家朱载堉首先发现的,比西欧的早了几十年。

十二平均律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一般来说十二平均律没有纯律或者五度相生律那样“纯“。假如从一个调式主音开始,不断地用三倍频〔上生五度〕或者倍频〔下生五度〕得出的音律就叫“五度相生律”;假如采纳三倍频和五倍频生律,就成为了纯律,通过简约地计算可以发觉,纯音之间有最小的整数比关系。因此,人们听起来觉得纯律最“纯洁”,“和谐”。

音调和频率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是指声音的震惊次数。高音调的声音具有高频率,而低音调的声音具有低频率。乐器中的声音产生的频率取决于很多因素,如乐器的外形和大小,以及乐器中震惊的空气柱的长度。

声音的原理

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他们的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四周的空气产生疏密改变,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贯连续到振动消逝为止。

声音作为波的一种,频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属性,频率的大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高对应,而振幅影响声音的大小。声音可以被分解为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正弦波的叠加。这种变换〔或分解〕的过程,称为傅里叶变换(FourierTransform)。

因此,一般的声音总是包含肯定的频率范围。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到2万赫兹之间。高于这个范围的波动称为超声波,而低于这一范围的称为次声波。狗和蝙蝠等动物可以听得到高达16万赫兹的声音。鲸和大象那么可以产生频率在15到35赫兹范围内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用量子力学说明便是原子的运动,形成了声波。但这与波粒子等名词没有联系。

乐器的共振

共振是指在某个频率下物体自身的震惊强度最大。乐器中的声音产生的共振取决于乐器的结构和材料。例如,木制吉他的共振频率通常在100至200赫兹之间。

声波的传播

声波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