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_第1页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_第2页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_第3页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_第4页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质进展史——思想与学问的预备1700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Loverimg,T.S.,MineralsinWorldAffsirs1943, 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1836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到达6,450〔杨异同等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Charles.1797-1875〕的《地质学原益重要的作用。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上国”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尽管开采了几千年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犯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18891229日致盛宣怀函1984,8〕曾纪泽曾出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此乃中国古已有之”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学问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 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会教士南怀仁〔 Verbist,Ferdinadus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缘由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还说罗马南边所产铁矿挖尽后,二十五年又会再生等等,更是信口开河了。但就这本书总体来看,书中对地球的重力,大气圈,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侵蚀作用和地震成因等等,都从科学的角度有所介绍,并已有了地层构造的模糊概念,反映了地质学〔〔1723-1735〕时放逐传教士,致使译事中断百馀年,而此时在欧洲正是地质学兴起的“英雄时代”。中国社会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大门被迫翻开,状况才有了变化。学科。1853-1854年,英国教会在上海举办的兼有翻译印刷出版功能的“墨海馆”,“地质”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是本书首先使用,日文中的“地质”〔李鄂荣:“地质”一词何时消灭於我国文献1986,地质学史论丛(一)100-108〕《地理全志》的编者是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慕威廉(MuirheadWilliam1822-1900),编辑此书的目的是想通过介绍世界各地的状况及有关地球的学问,评语是“简而颇备”〔1879,光绪丁酉沔阳卢氏刻本〕此和作为行星的地球的一般学问,首卷就是“地质论”,岩石、地层、古生物、矿产相关。了一些各地的历史概况,最终得出结论:“以此观地球所造万物之法,非有多主”〔地理全志》下编卷十1854,上海墨海馆〕但是,看过这书的中国读者生怕没有多少人会因而皈依上帝,倒是一些有识之士从中吸取了的学问,开了眼界,桂芬〔1809-1882〕就是在读了《地理全志》后得知“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但就本国而言,属国不与)……而今腼然屈居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提出应当引以为耻,而“莫如自强”〔冯桂芬:制洋器议1884,光绪甲申刻《校邵庐抗议》卷下〕这种效果或许为慕威廉始料所不及。(Dana,J.D.1813-1895)的ManualofMineralogy(矿物学手册)和莱伊尔的ElementsofGeology(地质学根底),先后於1872-1873年被译成中文出版。前者书名译为《金(D.Macgown1814-1893)口译,中国数学家华蘅芳笔述,出版者是设在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PrinciplesofGeology即《地质学原理》的第四卷抽出改编而成;这次翻译所用的是1865年出版的第六版,是当时最的版本。〔吴馨等:上海县续志;1936。后,1896年又被收入《西学富强丛书》用石印出版,对中国学问界颇有影响。用之书。来的一种行动;期望通过学习这些“测算格致之书”后,就可以“以我之通会,夺1897,鸿文书局〕但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图书的结果,中国并未因而富强起来,反而更受列强凌辱,日益落后了,对这一时期的译书,翁文灏〔1889-1971〕发过下面的谈论:“试想中国自从咸同以来,即重洋务,即讲西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翁文灏:为何争论科学,如何争论科学?1925,101期〕1898年周树人即鲁迅到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上学时,还在用这两质著作外,并未从事实际的地质工作。除了翻译引进,稍后,北京协和女书院院长、美国公理睬麦美德女士〔Miner,S.Luella1861-1935〕依据丹那、盖克〔Geikie,A.1835-1924、勒康特〔Leconte〕等人写的教科书,并吸取了李希霍芬、庞培勒等人的考察成果,用TEXTBOOKOFGEOLOGY,於1911年即宣统末年出学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播,作用甚著。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建立,墨美德女士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论》就是其代表。这篇文章以“索子”的笔名发表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1903年10和钦写的《中国地质之构造”》比它要早几个月,这本月刊创刊於光绪二十九年1903329日,是中国最早的一家科普杂志,上海科学仪地质学会的早期会员。《地学杂志》由张相文创立的中国地学会主办,发刊於1909年。地质矿产方面的学问在该刊的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创刊号上头一篇文章就是“论地质之构成及地表之变动”。作的官员章鸿钊规划中国地质工作的“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出的。这些文章说明,这时中国虽然还缺少自己的地质人材,如邝荣光、顾琅、王宠佑、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王烈、李四光等屈指可数的早期的中国自己的学问分子“”的成效,而以地质学在这方面的作用最为明显。例如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孙中山等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均从地质学的启发获得矢志改革的精神力气。“天不变,道亦不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激发了中国学问界优秀分子的危机感,而进化论的建立,实有赖当时古生物学、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随身携带着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一卷,并且细心地加以争论。中国学问分子承受进化论,也离不开对地理。举,而地质学的传播,乃有为其前驱之效。当时的地质学学问告知人们:地球原为炎热之气〔星云,分散而成球体,进化的根本轮廓,且能自圆其说,复有地层和古生物化石〔当时译为“僵(歹旁)石”〕材料为证,较诸女娲或上帝造人之说,自不行同日而语,对中国士人更是有使人耳目一之感。变化的事实和理论,作为他们要求变法的依据。戊戌政变中献身最为壮烈的湖南浏阳人谭嗣同〔1865-1898〕对自然科学最的图书阅读。他认为“”〔谭嗣同全集1980,中华书局北京第一版,页399〕并已了解到“今有所谓地学者,百昌万汇,亲上亲下,捐飞蠕动之殊状,冰期火期之变,石刀铜刀之奇,可得而据之者,仅乃地面之四十里之深,则已不胜,其时代之渺远,而罄竹千亩,缺乏书其纪矣。即其所及知,以究天地生物之序,盖莫先螺蛤之属,而鱼属次之,蛇龟之属又次之,鸟兽又次之,而其最终焉者也。”〔谭嗣同全集1980,中华书局北京第一版,131〕他很信任这些科学学问,1896年夏天到上海,在江南制造局专职翻译英国人傅兰雅〔FRYER,J.1839-1928〕家中,亲眼见到古生物化石与今日的生物区别很大,更从而感到“天地以日,生物无一瞬不也。今日之奇特,明即已腐”〔谭嗣同全集1980,中华书局北京第一版,458〕1896年8月9日,梁启超〔1873-1929〕义第一章中就引用了地质学学问。他说:“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叠变,而成”〔梁启超选集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页3〕〔1858-1927〕将俄罗斯彼得大帝变政记送呈光绪皇帝时,也以“火山流金,沧海成田,历阳成湖,地以善变而能久”来论证“盖变者,天道也。”〔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1915,石印本《康南海文集》卷八〕康有为是读过《地学浅释》的,他书,所以还能作出评价。1896年即提出:“地质学之书,就地中生物之迹,以考理,游心荒古,历历如在目,盖未有文字以前之全史也。……欲明格致之理者,”〔梁启超:读西学法收在清光绪中沔阳卢氏刊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