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案例分析_第1页
公司治理案例分析_第2页
公司治理案例分析_第3页
公司治理案例分析_第4页
公司治理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商管理案例分析工商管理案例分析小组组员小组组员:覃龙峡崔文昌王珂乐文静柯常加刘红运黄大家孙秉宇指导教师:黄昌富专业名称:工商管理9月11日9月11日目录TOC\o"1-2"\h\u24190一、企业治理理论概述 1234621、定义 1165282、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 2326093、企业治理新内涵 3128524、企业治理构造的特性 425618二、企业治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5263391、股权构造不合理 5283842、董事会和监事会权责不清或不对称 6226653、国有企业自身的劣根性 715838三.企业改善治理的途径方式分析 7290251、构建合理的股权构造 733332、明晰权责关系 8136953、上市企业改善治理的一般途径 812308四、企业治理的发展趋势 9291121、多样化理论与趋同论 9123732、影响企业治理模式演进与趋同的原因 10252963、目前企业治理的新趋势 1121909五、心得体会 11工商案例分析汇报一、企业治理理论概述1、定义企业治理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治理理论认为,“企业治理以现代企业为重要对象,以监督与鼓励为关键内容”:“企业治理不仅仅研究企业治理构造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强调怎样通过企业治理构造和机制来保证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企业多方面利害有关者的利益”。企业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又译为法人治理构造,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狭义上,企业治理重要是指企业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企业治理还包括企业与利益有关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企业治理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是一种很新的概念。90年代以来,企业治理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引起人们持续关注的政策问题。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企业治理改革成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热门话题和首要任务。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投资者规定各国改善企业治理构造,形成了一种企业治理运动的浪潮。2、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自1932年美国学者贝利和米恩斯提出企业治理构造的概念以来,众多学者从不一样角度对企业治理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具代表性的是超产权理论、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有关者理论,它们构成了企业治理构造的重要理论基础。2.1超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产权改革、利润鼓励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其刺激经营者增长努力和投入的作用。要使企业完善自身治理机制,基本动力是引入竞争,变动产权只是变化机制的一种手段。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产权改革并不能保证企业治理构造就一定变得有效率,竞争才是保障治理构造改善的主线条件;对经营者的利润鼓励与企业绩效的提高并不总是正有关,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才是如此。2.2两权分离理论两权分离理论即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它是伴随股份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现代企业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企业实际已由职业经理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股权分散的加剧和管理的专业化,使得拥有专门管理知识并垄断了专门经营信息的经理实际上掌握了对企业的控制权,导致“两权分离”。2.3委托代理理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带来的最直接问题,是作为失去控制权的所有者怎样监督制约拥有控制权的经营者,以实现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去进行经营决策,而不是滥用经营决策权,这同步也是委托代理理论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企业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即委托代理理论中所指的委托人,经营者是代理人。代理人是自利的经济人,具有不一样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诉求,具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因此,企业治理结的中心问题就是处理代理风险问题,即怎样使代理人履行忠实义务,详细地说,就是怎样建立起有效的鼓励约束机制,督促经营者为所有者(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2.4利益有关者理论利益有关者是近几年出现的有关企业治理新内涵的新概念,广义上指但凡与企业产生利益关系,与企业发生双向影响的自然人或者法人机构,都是企业的利益有关者。如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零售商、小区及政府等个人和团体。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不能局限于股东利润最大化,而应同步考虑其他利益有关者,包括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顾客、所在小区及经营者的利益,企业多种利益有关者利益的共同最大化才应当是现代企业的经营目的,也才能充足体现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存在的价值。因此,有效的企业治理构造应当可以向这些利益有关者提供与其利益关联程度相匹配的权利、责任和义务。3、企业治理新内涵近年来,围绕着企业治理目的、企业治理构造安排以及企业治理机制改革等一系列课题,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单边和多边治理理论,并且多边治理理论已经逐渐占据了学术主流地位。3.1以股东所有权理论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理论企业作为一种法人团体,必须具有人和物两个基本的要素。单边治理理论定义企业时,将企业理解为一种由物质资本所有者构成的联合体,企业的权力只能在所有者之间分派。因此,企业法人治理构造所要处理的问题是股东通过何种制度设计使经营者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其实质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与监督问题。单边治理理论包括如下某些基本内容:股东所有权论。即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才享有企业权力,他们对企业的财产不仅享有“剩余索取权”,并且还对企业的经营享有最高的直接控制权。为了体现这种股东至上主义,股东大会被认为是最高权力机关。信托关系论。即董事会与股东大会之间被认为是一种信托关系,董事会对股东负信托义务,负责托管股东的财产并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以维护股东的利益。委托代理关系论。即董事会与高层管理层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其中,董事会负责聘任或者解雇高级管理人员;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并受董事会的监督。我们认为,单边治理理论在如下几种方面存在着瑕疵:虽然股东是企业剩余索取者并由此而承担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不过企业往往是有限责任企业,股东只承担一部分而不是所有风险;股东虽然持有企业的股票,但大型企业的股权是相称分散的,每个股东只持有企业总体股份的很少份额。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收益与监督成本不对称,股东很难有效监督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委托人模式所主张的若干企业治理机制虽然有助于股东,但对于其他利益有关者是不利,甚至是有害。3.2以利益有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支持利益有关者理论的学者认为,组织——是多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而构成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的契约联合体。尽管这些学者对企业利益有关者的详细范围尚存分歧,但也已经到达了一定范围内的共识,即企业不仅仅是一种由资本所有者构成的联合体,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为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利益有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充当联接点。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企业法人治理构造被定义为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利益有关者之间有关企业经营与权利的配置机制。利益有关者共同治理企业成为这种理论对企业法人治理构造改革的关键思想。与利益有关者理论相联络的是受托人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型企业是社会机构而不仅仅是私人契约的产物,董事会应被视为企业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受托人,职责是保证在其控制经营下的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使资产收益在不一样的利益有关者之间得到相对公平的分派。受托人不仅应考虑既有股东的利益,并且应考虑利益有关者的利益。在利益有关者理论指导下,企业治理问题将可以更广泛地理解为一种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整合。这一整合决定了企业行为的范围,控制权的归属,控制权行使的方式和程序,风险承担与收益分派的机制等等。4、企业治理构造的特性(1)动态性。动态性特性是指企业治理构造应伴随企业发展战略、外部监管规定等客观原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不具有周期性特点,往往是动态随机的。(2)契约性。企业治理构造的契约性特性是指企业各利益有关者通过签订契约来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不过由于在现实经营活动中企业各利益有关者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因此这些契约不也许周延各利益有关者的所有行为,而只能是一种关系契约。这里关系契约是指契约只对总目的、总原则、碰到问题时的决策规则、决策权的配置以及争议处理方式等方面作出约定,一般不规定详细的细节性内容,因此大大减少了缔约成本。此外一种层面,企业治理构造的建立是以企业章程等企业治理文献为根据的,章程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关系契约,它以文献的形式,明确规范企业各利益有关者之间的关系。(3)依法合规性。企业治理构造的依法合规性特性是指企业治理构造的建立是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根据的。企业各利益有关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均由有关法律法规加以明确,以保护其利益不受侵损。企业治理构造完善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法律法规对于企业治理监管规定的完备性。(4)强制约性。企业治理构造强调企业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配置及互相制衡。在企业治理中,股东将自己的资产交由企业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企业的决策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由董事会聘任,构成对董事会负责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行使经营权;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进行监督。不仅在企业内部有制约,在企业外部尚有外部审计、行业监管等制约措施。因此,企业治理构造的强制约性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特性之一。(5)利润导向性。企业治理构造的利润导向性特性是指企业的本质是进行利润发明,评价企业治理构造的一种最重要原则是看它能否有效增进企业的利润发明。完善的企业治理构造意在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高效,例如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营销方略和投资方略。而只有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进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完善的企业治理构造可以通过鼓励约束机制充足调感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决策愈加科学、技术不停进步、管理不停优化,企业关键竞争力不停提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性优势,从而到达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6)地区差异性。企业治理构造的地区差异性特性是指不一样国家或地区具有不一样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背景,其企业治理构造也一般会存在着不一样的模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英美模式、德日模式等不一样的企业治理模式,然而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紧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企业治理构造渐有趋同之势。二、企业治理问题及原因分析1、股权构造不合理存在一股独大,并且前几大股东之间不独立,股东存在关联关系,不能形成一种互相制衡的关系。M企业在股权转让之前,由四大股东控股,而其他流通股东极其分散难以与其抗衡,从表面上看,M1相对控股,M2、M3虽无任何关联,但存在共同利益,有也许形成一致行动,这威胁到M1的相对控股地位,使M企业的股权构造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M企业股权转让后,股权构造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大股东因各自的利益动机而产生冲突,同步也会基于某种利益而串谋合作形成对另一股东控制权的威胁。M企业的这种股权构造使得企业每天上演几大股东之间出于各自私利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广大小股东利益的保障无从谈起。L企业L1股东表面处在相对控股地位,但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东应为L2,但L2的决策并不能代表企业的决策,在重大问题上还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支持,在L企业,不一样股东之间的制衡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并发挥实际作用的。L企业股权转让是建立在多元分散的股权构造和股东之间的合作与制衡基础上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潜在接管者参与的控制权争夺的尾部治理机制的里应外合,使L企业在经历过复杂的股权变动和管理重构后逐渐有望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2、董事会和监事会权责不清或不对称股权转让前,M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管理层的大部分基本上都与第一大股东M1有关,实际控制权基本上由M1掌握,第一大股东M1虽然仅具有相对控股的地位,但其通过对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实际控制、依托其与政府的特殊默契以及借助与其他股东的相机串谋,使得其已经在实际上拥有了超过其股权比例程度内的强势控制权,在治理构造上已经体现出内部人控制的实质。L企业的董事会实际上由第二大股东L2及其一致行感人在拥有相对控制权,监事会机构形同虚设,管理层的大部分基本上与实际大股东L2企业有关。大股东L2虽然有相对控股的实际地位以及在董事会的相对控制权,但其尤其是在某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方面,没有其他股东的参与,L2是不也许单方面决定L企业的方向的。因此,董事会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并发挥实际作用的。M企业股权转让后,几大股东之间由于勾心斗角,其新的董事会完全难实行有效的决策、监督和制衡机制。M企业新的监事会完全由m2、m3和m4的代表构成,有时其可以及时地制止m1的不妥行为,但更多的时候则沦落为少数股东基于私利实行无赖方略的工具,完全背离了其监督制衡大股东及内部人和维护广大股东利益的职责。L企业在经历过复杂的股权变动和管理重构后,新的董事会由于4比4的相持格局使得其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并发挥实际作用的。而监事会和此前同样基本形同虚设。3、国有企业自身的劣根性作为大股东的国家不是一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大部分为国家所有,而机构投资者未能在其中起到应有作用。股权转让前,M企业由于机构投资者外资大股东M2常年不积极参与企业的治理和平常经营管理,机构投资者外资大股东M3则每天忙于自身与M企业的关联交易甚至不公平交易,使得M企业几乎将近成为M1的下属企业了,在经营运作、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很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监督。而L企业机构投资者外资法人股东台资企业L1的存在和积极作用是形成制衡机制的关键原因,直接影响着L企业的治理绩效。此外,其他机构投资者性质的股东尽管大多数不够积极,但在企业重大决策上仍然具有不一样程度并且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由于机构投资者外资大股东的积极参与和监管,使得L企业在经营运作、财务管理等方面都较为规范。外资股东的存在同样历史性地制约了企业股本的盲目扩张,使得企业首先保持了股权融资的持续潜力,同步也极其难得地没有陷入众多上市企业沉浸的圈钱游戏中。股权转让后,M企业的投资机构者m2、m3和m4,作为在整个企业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角色,他们之间充斥了基于不一样利益动机的冲突和串谋合作,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L企业,n2、n3和n5三个投资机构者中尤其是新进入的n3和n5都是奉行股东积极主义的者,其存在对于n1而言是完美制约。同步,机构投资者n3向经营管理层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其股东积极主义行为,已经对L企业的治理机制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三.企业改善治理的途径方式分析1、构建合理的股权构造M企业在股权转让之前,由四大股东控股,而其他流通股东极其分散难以与其抗衡,从表面上看,M1相对控股,M2、M3虽无任何关联,但存在共同利益,有也许形成一致行动,这威胁到M1的相对控股地位,使M企业的股权构造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要治理这样的问题就必须使企业内部股权构造合理化。根据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一般将股权构造定义为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布状况与匹配方式,股权构造是所有权构造在股份企业制下的详细体现形式。而在实践中,由于经济环境和社会体制的差异,不一样国家对于股权构造含义的理解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来说,国外重要从数量角度和权利角度来认识股权构造,国内则重要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上对股权构造进行划分。高度集中型股权构造对企业治理的影响重要表目前如下形式:(1)利益趋同下的经营鼓励。(2)利益冲突下的权力机构空化和外部治理机制的无力。而相对集中型股权构造对企业治理的影响则重要表目前如下几种方面:(1)直接约束下的有效监督和代理权竞争。(2)权力牵制下的复杂外部治理与决策低效。高度分散的股权构造使得持股人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非常有限,使得任何一种股票持有者都不也许对企业实行控制权。股权过于分散,任何一种个别股东都没有能力对企业拥有控制权,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首先由于股权过于分散,持股者的持股量相对较少,根据成本效用原则,持股者因搜集企业有关信息所花费的成本远不小于据此做出对的决策而获得的收益。从M企业的状况看来,要处理企业内部的问题必须使企业内部股权构造合理化。2、明晰权责关系针对其董事会和监事会权责不清或不对称的现象,我们首要处理的是要权责清晰,各司其职,尽心尽职!M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管理层的大部分基本上都与第一大股东M1有关。企业股权转让后,几大股东之间由于勾心斗角,其新的董事会完全难实行有效的决策、监督和制衡机制。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行。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行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平常运行。3、上市企业改善治理的一般途径企业治理的影响从企业层次的资源配置、投资者收益到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研究者归纳出来了多种企业治理模式(Shleifer&Vishny,1997),例如日本-德国模式、美英模式,提出了多种改善上市企业治理的政策取向。从上市企业内部角度讲,包括:(1)调整上市企业董事会构造的职责;(2)完善融资合约,调整融资方式,例如增长财务杠杆,增长对管理层行为的约束,减少管理层滥用企业的自由资金流;(3)增强管理层鼓励,例如实行管理层股票期权。从外部角度讲,包括(1)鼓励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大比例的股权,积极参与企业治理;(2)完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3)发展一种活跃的企业控制权市场,对上市企业管理层形成外部接管压力。我国上市企业股权构造形成过程和约束条件独特,企业治理问题与国际上有所差异,上市企业股权构造与企业绩效及价值的关系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小样本和个案事件研究,以便更深入理解股权构造数字背后驱动企业价值的真实动力和机制,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防止表面化的分析和观点。企业治理的发展趋势多样化理论与趋同论有关企业治理的深入演进方向的重要争执有多样化理论和趋同论两种观点。坚持趋同论的学者认为推进企业治理模式的趋同化的重要原因包括如下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一体化对企业治理的影响和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推进作用,并且制度竞争会导致低效率的治理模式被高效率的治理模式替代。不过,有关企业治理将会趋同于哪一种详细模式却仍有不一样观点:趋同于市场控制的英美模式。这种观点认为英美模式比其他模式更有效率,愈加强调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和精确的信息披露制度,股权比较分散,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减少委托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治理效率。趋同于组织控制的日德模式。弗里曼、布莱尔等人认为企业制模式中更应当强调利益有关者的利益,企业的利益有关者也承担着企业经营的风险,企业的目的应当满足不一样利益有关者的规定,强调企业的共同治理,而日德模式愈加强调对利益有关者的保护和权益。尚有人认为,英美模式的治理对经理人偏重于短期利益,不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而组织控制模式下经理人控制了创新所需的组织资源和财务资源,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拉让尼克,)。趋同于混合模式。企业治理模式的融合论认为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各有其优缺陷,未来的企业治理模式将会是一种这两种制模式的互相融合而产生的混合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保留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的长处。趋同于未知模式。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治理模式在未来必将走向趋同,但究竟趋同于何种模式,却仍然是未知的、不确定的。(2)反对趋同论的学者们则提出如下理由:制度变迁的途径依赖性。制度的变迁具有途径依赖性,企业治理模式的初始状态决定了其此后的发展途径,制度具有刚性。各国治理模式发展途径的不一样决定了多种模式将按照其各自的发展途径演化变迁,不会走向趋同。制度关联理论。一种国家的企业治理制度与其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效应,即制度的互补性,企业治理制度适应着一国的制度环境。在其他制度不发生变化的状况下,单纯变化企业治理模式反而会减少经济效率。制度的多重均衡特性。青木认为,以多重均衡观点为基础的多种制度存在的也许决定了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体制之因此产生,是由于一种体制内部的多种制度之间是互为补充的。虽然在同一经济体制下,也会由于内部的制度配置的不一样而产生经济体制的多样性,企业治理模式的变化需要经济体制内其他制度对应的变化以互相配合。不一样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企业治理模式的形成是多种利益团体如银行、股东、政府、工会等不一样利益主体长期博弈性的成果,治理模式的变化会损害有关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因而会遭遇变革的阻力。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也会为企业治理的国际趋同导致障碍。此外,反对趋同论的学者还认为,目前还不能鉴定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哪个更具效率。并且企业治理模式依赖于多种环境原因,同一模式在不一样体制下具有不一样的治理效率,不能简朴照搬他国的企业治理模式。吉尔森认为,不一样国家的企业治理体制也许会在形式上的差异仍然存在的同步出现功能上的趋同,例如对经理的监督和更换,而功能趋同也并不意味着企业治理的任何功能都会趋同。杰勒德·赫蒂希提出企业治理体制虽然有也许出现法律形式上的趋同,但由于法律实行机制的差异,企业治理体制有也许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存续(戈登等,)。影响企业治理模式演进与趋同的原因实际上,影响企业治理模式的演进与趋同的原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外因包括经济全球化下外国企业的竞争威胁、跨国企业对他国企业治理的影响、来自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变革企业治理的压力,而内因则包括本国资本市场、法律、机构投资者、企业所有权构造对企业治理的影响。正是内外动因的趋同推进着一国的企业治理的演变。讨论企业治理的演进有必要讨论其制度基础,企业治理的变迁是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基础共同演进的,例如俄国、日本、中国的治理模式都是受到了经济改革或政治原因的影响。在使用判例法的英美法系下,法庭判例对后来类似的案件的裁决有重大影响。法庭对某一重大经济案件的裁决会很快被其他法庭在此后的裁决中所效仿,因而其法律对企业治理模式的变化的适应性比较灵活,适应成本也低。而采用大陆法系的国家法律的变化和实行则相对困难,首先在立法过程中会受到各利益主体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而产生的寻租行为的阻碍,而在法律的详细实行中也也许不会顺利,因此企业治理的法律上的趋同也是很困难的。不一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一样的有关企业治理的信息存在方式和信息特性,而信息特性也影响着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根据制度关联理论,企业治理模式与一国的法律、文化、金融等制度具有互补性,企业治理制度不能脱离与之有关联的其他辅助性制度而孤立存在。在一国引进和移植他国的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原有的模式未必湮灭,仍有其一定的生存环境,而新的模式会在与当地的文化、制度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意想不到的变异,多种模式在一定的范围内长期存在,多种形式共存。例如在照搬英美的治理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资本市场、金融机制、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监督机制,俄罗斯与中国产生了转轨治理模式,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日本产生了交叉持股和主银行制,治理模式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互相影响,并产生治理模式的变异,导致治理模式的深入多样性。目前企业治理的新趋势目前美国企业治理中的新变化美国放松了对金融机构从事证券业务的限制,银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企业治理(万俊毅,)。由此企业治理开始关注利益有关者的利益。作为外部治理机制的接管对经理人的威胁减少,企业日益重视内部治理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持股比例有所增长,并开始在企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贾生华,)。日德企业治理中的新变化日本和德国的法人交叉持股率下降,银行与企业的联络出现松散的变化。同步,鼓励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治理中发挥作用。各国企业治理模式演变的共同特性伴随政府对保险基金、养老金、金融机构进入股市的限制的减少,机构投资者拥有的企业股份增多,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增长。对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规定提高,规定企业提供精确真实的会计信息。强调股东利益保护原则。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外国投资者对本国企业治理的影响越来越大。心得体会企业治理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是一种很新的概念。90年代以来,企业治理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引起人们持续关注的政策问题。自1932年美国学者贝利和米恩斯提出企业治理构造的概念以来,众多学者从不一样角度对企业治理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具代表性的是超产权理论、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有关者理论,它们构成了企业治理构造的重要理论基础。近年来,围绕着企业治理目的、企业治理构造安排以及企业治理机制改革等一系列课题,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单边和多边治理理论,并且多边治理理论已经逐渐占据了学术主流地位。伴伴随企业治理在全球范围展开,涌现出了一大批在企业治理方面成绩卓越的著名企业。许多人对这些企业充斥了崇拜和向往。许多企业治理方面的学者试图去理解揭开这些优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