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新探_第1页
孟子性善论新探_第2页
孟子性善论新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性善论新探

在中国艺术史上,孟子是第一个系统的理论思想的哲学家。他的性善论影响极为深远,已为古今学者所广为论及。随着哲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化,重温孟子的性善论,仍有些隐幽而深邃的思想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探讨。一、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特征孟子性善论的起点是把人的本性规定为善。他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人的善之本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先天内存的,具有本源性意义。这种认识虽然是主观唯心的,但在人的自我反思中却具有发现性的意义。其更为深刻之处在于它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中来确定人的本质属性,并以此来确定人的价值,弘扬人类自身。首先,孟子认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在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辩论中,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为性。即追求生命、维持生命,亦即人的肉体的物质需要即为人性。孟子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人生虽具有食色之性,但与动物却有本质区别;人的生存和繁殖的生物属性从一开始就与人的社会属性、心理属性融为一体了。人生而具有的生理需要是以人的方式满足的,是与入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即“人之有道也”、人之有“心”(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教育而懂得理义,而且对理义有生理上的追求。“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去实现善,履行道德。人生而具有的善性和自觉不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就体现为人群体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发端于人的善之本性。孟子强调人的自然生理属性一定要从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认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这种生理属性是建立在理性道德规范之上的。人的社会属性具体表现为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人的道德原则就是仁义礼智。要按照道德原则办事,就要对自我“存心”、“养性”,通过内省去完成自我认识,从而自觉地认识人的本性。人们具备了仁义礼智的道德属性,就能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于是社会便井然有序了。显而易见,孟子实则是通过对人性之善的内省和自我认识,来揭示人的本质特征之更深刻的内容一—人的社会属性。其次,孟子从人的社会关系方面来确认人的本质属性。孟子似感到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所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他认为在社会关系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系这种社会秩序,而善的具体内容就是评价道德标准的仁义礼智。仁义礼智的本质“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楼上》)。以仁义为核心的四德,从其表面上看是事亲从兄,以维护宗法制度和道德秩序,但其更为深刻的含义则在于以一定的原则规范来限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社会井然有序。与仁义礼智四德相配合的还有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是最具体的人际关系,其实质是四德的具体化。孟子认为社会关系中的世袭制也可以改变,“天与贤,则与贤”,贤者可以推翻暴君取而代之。他透悟到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本性是平等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应当推翻。性善论通过四德五伦来确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从而展示出更深层次人们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再次,孟子以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作用来表现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孟子认为社会个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群体存在、和谐和发展的基础。个体要达到社会赋予的责任,首先要做到自我完善。这就要自律自重,个体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坚定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思想和行动要始终一致,并且要经常自省,要用理智和道义控制自己的欲望,以便于养其大体。通过不懈的自我修养,就能达到独善其身的境界。然而,独.善其身只是自我修养的完成。自我是社会群体中的自我,必须和他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以此实现对全社会的责任,即兼善天下。这样还要把自我放在艰难的环境中锻炼,当自我德才兼备的时候,才能实现为全社会服务的理想。性善论中这一思想更为深刻地显示出人的社会性、群体性为人的本质特征的深刻内涵。二、服刑人员的人性论目的:维本性达到至善的目孟子把人的本性之善作为伦理道德的起点,是从人的最终行为方面,从人类总的趋向方面来理解善的。他坚信人的本性趋向于善,人生之路就是对善的本性的执着追求。他认为人的一切学问知识都是为了发现和找回自己内在的道德本性,“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孟子竭尽心力要把人类社会引向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因此,他首先设定人的本性为善,以作为向人自身内在追求的根据,并认为人的思维本性能够达到至善。据此,人们把孟子的性善论界定为先天的唯心主义道德观。我认为,孟子性善论之更为深刻之处在于,它是理想主义的人性论。它表达的不是现实存在的人性,而是理想中尽善尽美的人性,是被净化、完美化的人性范型。这种人性范型是以封建伦理作为人性的尺度对人类进行的价值评判,它强调的是人性发展的趋向和人类为实现这种理想人性而奋斗的主观目标。我认为,孟子性善论中论及的是具有显著差别的两种人,一种是在思维中把握的完美的理想中的人,一种是只有“善端”或有一定修养程度的现实存在的人。在思维中把握的理想中的人是现实存在的人的范型,是现实存在的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现实存在的人要想达到思维中理想人的高尚境界,就必须有内省的自觉,并感悟到善之本性先天内在于入的心中;于是向自身内在不懈地追求。因为“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善端”本来就在每个人心中。这种理想主义的人性论,蕴含着不朽的内在超越精神,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活力和伟大的精神价值。这种思想一旦为人们接受,便可以成为全社会的意志,形成巨大的思想动力鼓舞人们前进。一个人如果有内在超越精神,便能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有内在生命活力的人。性善论之深刻合理之处正在于此。孟子主张内求于“心”,这虽然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思想,但我们却不可因此而抹煞其在人类学史上的重要价值。三、明确的人之理性.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指人心,即理性。孟子强调人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要从属于入的社会属性一—理性。人首先是有理性的社会的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满足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才不至于沦为衣冠禽兽。只有具有理性的人才能以意识代替本能,以理性控制感性。从而肯定了人的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孟子认为人的本质特征正在于理性思维,人的一切美德又都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只有靠心的思维才能把握美德。“心之官则思”,理性和道德“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一切道德观念和原则都是作为理性的人思维活动的结果,这是人类和其他类的根本区别。孟子这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发现性的贡献。孟子认为只有人们的理性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人类才能不断地避恶从善,才能在不断的自我修养的同时改变周围现实的环境,使之适合于人们的需要,人类才能不断地“驱之向善”。这种思想虽然只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贬低了感性,但它在中国哲学史上却第一次认识到理性对于人之重要。孟子把思考的主题放在社会人伦方面,并由此而超越感性走向了理性,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上从自然到人的第一次转折,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作出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四、孟子的义利观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是理义道德。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利呢?他认为要首先在不失理义道德的前提下来求利。孟子是一个既承认物质利益,又重视理义道德的思想家。他已经感觉到社会道德对物质利益的依赖性,因此他极力赞成发展社会公利,以此来保证民众的根本利益。这种义利观具体表现在他的贵民、重民思想上。他提倡“制民之产”、“勿夺其时”,减轻赋税、发展生产等。对统治者要求实行仁政,制民之产,使民富足。对百姓要求提交赋税,充实国力。在个人利益上,孟子也采取了比较现实的合乎情理的态度。例如,他认为人们的“好色”、“好乐”、“好货”是人之所欲,不算毛病,圣明的君主应当推己及人,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孟子所谈及的义和利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内在统一的。他认为人们对于物质利益不可过度妄求,对利的追求要服从义的要求。这就是孟子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义利观。笔者认为,这种义利观,既重义又讲利,既强调公利,又适当肯定个人私利,这种观点适合于当时私有制社会的经济状况,因此能力挫先秦各派狭隘的义利观而独占统治地位,对于中国社会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