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第6课《芣苢》《插秧歌》芣苢《诗经》插秧歌(杨万里)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2、展开想象,走进古诗描摹的场景,品鉴诗歌中的“逻辑悖论”所带来的审美价值。3、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专题研讨“劳动的崇高与美丽”,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鉴赏诗歌中刹那间的意趣美,提升审美能力。4、学习《诗经》相关文化知识、杨万里相关知识,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以及辛勤劳动等价值意义。【重点难点】1、赏析诗歌使用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鉴赏民歌手法。2、通过专题研讨,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学习目标】
从古至今,辛勤的劳作带来丰收的喜悦,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感受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探究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任务情境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壹【补充性知识】1、《诗经》相关文化知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等15国风。
《雅》是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小雅》用于贵族宴飨,《大雅》用于诸侯朝会。《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周南指周以南地区,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为十五国风之一,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2、诗人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当时被奉为诗坛宗主。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励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杨万里的诗作数量极富,在宋代仅次于陆游,达4200余首。他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适当选择、熔炼俗谚、口语入诗,幽默诙谐,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淳熙六年(1179年),杨万里由常州卸任返回故里吉州,途径衢州时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这首《插秧歌》。学习活动(一)学习活动一:走进先秦时代的劳动场景1、整体诵读《芣苢》,体会古代日常劳作的场景。(1)依据书下注释及初中所学《诗经》知识,把握《芣苢》的诵读节奏,准确诵读全诗。芣苢采采①/芣苢②,薄言③/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⑤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⑦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⑧之。①采采:茂盛的样子。②芣苢:车前草。③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④有:取得,获得。⑤掇(duō):拾取,摘取。⑥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⑦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⑧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芣苢采采①/芣苢②,薄言③/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⑤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⑦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⑧之。(2)译读《芣苢》,勾画体现劳动过程的词语,赏析重章复沓。
《芣苢》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
请同学们再读此诗,思考一下,你是否同意姚际恒的说法?为什么?“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动人劳动场景。只有六个动词的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表现了他们歌声中的喜悦心情。
《芣苢》突出地体现了《诗经》重章复沓的特点。(3)再次诵读,结合“采集芣苢”这一习俗、汉字文化知识,展开想象,描述《芣苢》反映的劳动场景。我们可以想象:三五成群的田家妇女,在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同歌互答,兴高采烈地边唱边采摘: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学习活动二:走进宋代的劳动场景整体诵读《插秧歌》,体会宋代日常劳作的场景。1、依据书下注释及初中所学律诗的知识,把握《插秧歌》的诵读节奏,准确诵读全诗。
插秧歌田夫抛秧①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②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③。唤渠④朝餐歇半霎⑤,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⑥未匝⑦,照管⑧鹅儿与雏鸭。”①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②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③胛:肩胛。④渠:他。⑤半霎:极短的时间。⑥莳(shì):移栽,种植。⑦匝:布满,遍及。⑧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2、译读《插秧歌》,勾画体现劳动过程的词语,描述古代人民劳动的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将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插秧歌田夫抛秧①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②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③。唤渠④朝餐歇半霎⑤,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⑥未匝⑦,照管⑧鹅儿与雏鸭。”2、译读《插秧歌》,勾画体现劳动过程的词语,描述古代人民劳动的场面。
插秧歌田夫抛秧①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②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③。唤渠④朝餐歇半霎⑤,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⑥未匝⑦,照管⑧鹅儿与雏鸭。”“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将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描绘出来。唤与不答之间存在逻辑的悖论。首先从诗歌的尾联我们可知,并非“不答”,而是答了,但是答非所问。
其次,是劳动饿了、累了去吃饭休息不才是正常的吗?但是正是“低头折腰”地“不答”才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这种精神不仅为男子所独有,所以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吃饭不重要,庄家才是农家人的命根的认知是我们民族所共有的。
我们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善于捕捉着刹那间的意趣之美。3、反复诵读《插秧歌》,结合“笠是兜鍪②蓑是甲”“唤”“不答”,展开想象,描述宋代劳动的场景,品鉴诗歌中的“逻辑悖论”所带来的审美价值。贰学习任务二阅读与鉴赏4、比较阅读从先秦时期的《芣苢》到宋代《插秧歌》,不同时代,“劳动生活”“劳动人民”始终是文学创作的主旋律。古诗劳动者所处时代聚焦的劳动者劳动者特写镜头劳动画面劳动者形象特征《芣苢》先秦妇女群体动作丰收的喜悦喜悦《插秧歌》宋代一家四口动作、对话冒雨插秧的繁忙、辛苦吃苦耐劳勤奋乐观《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活动;走进古代劳动场景——鉴赏古诗表达特点同样是描写古代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课堂小结
《芣苢》以系列动词的变换和重章叠句的写法,为我们真实再现古代普通劳动者丰收的喜悦,劳动之美;《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善用口语,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劳动者齐心协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古人辛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让我们从古代劳动者身上感受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实践中丰富对劳动之美的体验,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芣苢》塑造的是先秦时期采摘芣苢的劳动妇女,特写劳动者采集、收取、收盛的动作,描绘的是三五成群的妇女集体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工程大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艺术学院《德语读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英语试题含解析
- 上海音乐学院《分析化学韩》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2025年下学期初三英语试题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含答案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教育集团2025年初三生物试题第二学期生物试题周练(二)含附加题含解析
-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城环科园联盟2024-2025学年初三冲刺模拟(6)物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甘肃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中核华泰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贵州能源贵阳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山东枣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讲座课件
-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高三下学期第27届联考(一模)数学试题
- 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查房
- 【罗兰贝格】2025全球医疗器械报告-创新与效率平衡之道
- 居间费用分配协议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四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 造纸工(工艺基础)职业资格知识考试题(附答案)
- 影像学 泌尿系统-朱叶青学习课件
- 头痛急症:原因与应对策略
- 50有多大-抓抓数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