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_第1页
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_第2页
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_第3页
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_第4页
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现实状况调研汇报水公布于:-09-2122:40根据市委市政府规定,我们于12月20日——1月21日对全市中医药现实状况进行了调查。调研工作由市卫生局副局长符中智牵头组织,市医疗卫生老科协会长钱雪峰详细负责,抽调了5位中医药和卫生管理方面的专家构成调查组,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本次调查的调查表发放回收和记录工作。本次调查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制定调查表发至全市中医药各有关单位,包括各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中医机构、医药企业,内容波及机构、固定资产、资金、收支、人员队伍、技术状况、中医特色专科、中药制剂和饮片状况、老中医药人员状况等,调查表回收后由专人进行记录分析。二是深入到各区县市中医药机构进行入户调查和座谈。共入户调查了34个单位,包括市级综合医院1家、市级中医医院1家、区县市综合医院5家、区县市中医医院8家、乡镇卫生院及小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村卫生室6家、民营中医机构2家(其中市城区、县城区各1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家、药物超市1家。在各医疗机构均进行了座谈。参与座谈的人员多数是中医药人员,少数是西医药人员。座谈会上发言人数156人,其中老中医药人员36人。调研组还特地走访了市二中医院享有国务院津贴的老中医专家吴忠文、原常德卫校名老中医李伟成、澧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市政协委员、老中医周书望、安乡县乡镇卫生院退休老中医李士良、李士军。调查过程中,调查组还收到了8份有关本市中医药工作的提议书,搜集到市四医院老中医何德生(何足道)前出版的论述中医发展道路的专著《中医存亡论》一书、市药监局《常德市中药种植、生产基本状况及发展提议》一文。调查过程中以及调查结束后,调研组组员多次进行了讨论。调查汇报草稿完毕后,调研组组员又进行了讨论修改。

本市中医药事业现实状况堪忧

建国以来,在国家有关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本市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机构迅速发展,中医药队伍迅速壮大,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迅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改善最快最佳的时期。尤其是近来,首先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中医药机构的投入,首先中医药机构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积极改革内部管理,努力改善医疗条件,不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大多数中医药机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据不完全记录(缺市级综合医院、市、县级专科医院、社会医疗机构数据,下同),与1997年比,全市万元以上中医药设备总值增长296.8万元,增长了2.39倍;业务用房面积增长4.3万平方米,增长了1.72倍;中医药业务用房总值增长7193万元,增长了1.42倍;中医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急诊急救能力迅速提高。除武陵区外,全市各区县市均有中医院,市、县综合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市一中医院通过了三甲医院验收,5家县级中医院通过了二甲验收。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科、中药房的161家,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75.9%。全市县以上医疗机构中医门急诊人次到达了19.1万人次,比前减少59741人次,减少了23.8%,但中医住院人次到达了18624人次,比前增长7577人次,增长了68.6%;中医药业务收入到达了3.7万元。市级中医医院和多数县级中医医院发展较快。市、县两级中医医院职工人数达2191人,拥有本科生198人,硕士生5人;有副高技术职称的77人,正高14人;编制床位1512张,平均开放床位1365张,病床使用率69.2%;开放中医科室190个,其中中医专科61个。多数中医医疗机构都适应目前疾病谱的变化开设新的中医专病专科,如中风康复专科、糖尿病专科、肿瘤专科、疼痛专科等,有些老专科也有新的发展,如针灸、肛肠、肝病、皮肤、颈肩腰腿痛、蛇伤等科。澧县红会医院院长、原澧县中医院退休老中医周书望根据数年临床经验研制的骨痨丸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市一中医院骨伤科、市二中医院肝病科通过了国家中医管理局的中医特色专科认定。这些享誉省内外的特色专科都成为各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支柱。全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既有中药制剂种数205种,已获制剂认证种数26种。民间中医机构各辟蹊径,以中医特色诊断服务吸引群众,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市一医院中医师金平开办汇华堂中医外治门诊,挖掘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疑难杂症和亚健康状态,颇受群众欢迎,得到了国家中医局的肯定。中药业发展较快,带有中药柜的综合药房遍及全市城镇。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占全省的23%;年产值5.5亿元,占全省的21.2%;女贞子、栀子、杜仲年产值均过千万元,珍珠年产值过亿元。中成药及饮片加工年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德海制药的天麻首乌片、三金药业的玉叶解毒颗粒单品种年销售额达万元以上。

调查过程中,参与座谈的同志普遍认为,本市中医药事业基本建设和设备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状况仍然令人担忧。有些老中医甚至发出了急救中医药的呼声。我们看到的状况和调查到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判断。

中医药事业投入严重局限性。尽管各级财政对中医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陆续增长,并且近来增长较快,不过由于中医医疗机构在上世纪80年代此前属于自负盈亏的集体单位,政府投入先天局限性,并且历来有个政府投入重西医轻中医倾向,因此按医疗机构人均投入计,无论是工资补助还是专题补助,中医医疗机构的投入都明显低于同级综合医院,导致中医医疗机构基础微弱。,市、县两级财政对中医医院工资性拨款473.5万元,仅占市、县两级中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的10.2%。加上专题拨款181.5万元也只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1%。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的区县市财政减少了中医事业拨款,个别的甚至“断奶”。市二中医院1996年停止财政拨款,直到才恢复拨款。津市市委、市政府下发《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规定》以及《补充规定》,将津市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一并纳入置换职工身份等仿照企业改制的体制改革范围,停止了财政拨款。这次改制予以津市中医院沉重打击,改制后陆续有36人离开医院,基本上是30多岁到40多岁的中青年骨干,以至目前技术队伍严重青黄不接,业务量跌至历史最低点。业务收入520万元,负债410万元。该院至今还处在既非事业又非企业的状态,生存维艰,职工人均月工资仅七八百元。职工们多次上访,说起医院状况皆声泪俱下。区县市中医院部门收费承担沉重。津市中医院改制后,当地卫生局为他们努力争取了18万元拨款,而部门收费就支出了5.84万元,政府调控基金5.65万元,两项拿走11.49万元。有两家县中医院近两年每年部门收费高达20多万元。有的中医院负责人不敢向调查组提供部门收费详细状况,唯恐资料扩散开来后对他们导致更大压力。目前,全市中医院合计负债1.726亿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51.75%,职工人均负债7.88万元。也就是说,中医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投资的大部分是自筹资金,政府投入很少,其中有部分还是省以上投入。

中医药管理工作十分微弱。建国以来,本市中医管理工作一直没有一种统一有力的管理机构。上世纪1985年衡阳会议后,市卫生局曾经设置中医科,与医政科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仅有一位中医科长负责中医工作。区县市卫生局无中医股,也无负责中医工作的专职人员。由于我国一直是医药分开管理的模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管不到中药行业,医药难以同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精简行政机构时,市卫生局中医工作管理并入医政科后,一直没有专职管理机构或人员管理中医工作,甚至中医学会也处在瘫痪状态,十几年没有换届,没有开展活动。由于无人详细负责中医工作的调查记录、中医学术的挖掘整顿、中医工作问题的反应与处理,全市中医药状况底子不清,中医机构存在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每年一次中医工作总结都“精简”了。广大中医药人员反应“没有了娘家”。

中医药专业队伍后继乏人。本市中医药队伍虽然从人数上看具有一定规模,不过质量差,后继乏人、乏术。据不完全记录,全市既有在职中医药人员2085人,其中中专学历占57.2%,大专学历占24.6%,本科学历占17.8%,硕士、博士仅占0.5%。本科生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此前的毕业生。90年代以来的中医本科生招不进,留不住。市二中医院两年前花了很大力气招进来5名中医本科生,一年时间纷纷跳槽,皆由于待遇太低,条件太差。目前在职中医药人员中,初级职称占72.6%,中级职称占20.3%,高级职称仅占6.3%。而年龄构造则显示出明显老化迹象。在职中医药人员中,30岁如下的仅占8.4%,50岁以上的却占37.8%。上世纪80年代后来毕业的中医学院毕业生,中医临证能力差,连常用的中药方剂都背不出来,开处方时还得翻书,更遑论辨证施治、临证应变。大部分初中级职称人员处在31—50岁这个黄金年龄段,却由于中医底子薄、临证能力差而不能挑起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重任,不少转而学西医,成果是中医西医都是半罐子。由于在职中医药人员技术素质低,不少医院不得不大量返聘离退休老中医来支撑门面。如安乡县中医院就几乎所有返聘了近几年来退休的老中医看门诊或在病房技术把关。中医医院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步,也程度不一样地离开了老式中医技术的轨道。绝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不惜背负上沉重的债务与综合医院拼设备,而在提高自身中医学术水平、打造中医特色专科方面却不够积极积极,或者下功夫不多不深。加之上世纪50、60年代培养出来的一批中医学术水平较高的老中医药人员陆续退休、病故,他们的学术传承多数出现断代;后来国家药监局又严禁医院使用老式措施生产中药饮片、膏、丹、丸、散,加上各医院中医特色专科技术骨干相继辞世,导致不少上个世纪曾经名噪一时的某些中医特色专科迅速凋落或逐渐萎缩,如津市市中医院和桃源县中医院的眼科、临澧县中医院的脑肿瘤科、汉寿县的心血管专科、乙肝专科、津市和安乡中医院的脉管炎专科等。多数新开设的专科由于临床考验时间不长,主创人员中医学术威望不高等诸多原因,影响力和覆盖面不大,未能形成气候。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人员少,年龄老化,中医业务有逐渐萎缩的趋势。入户调查的1所市级综合医院、5所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收入占全院收入的比例、中药饮片收入占全院药物收入的比例均在5%如下。中医科在综合医院普遍不受重视,某县医院中医病房已经取消,中医门诊也正酝酿取消。有些综合医院招聘人员只招西医不招中医,导致中医科年轻医师匮乏,无人接班。在各中医医院,除汉寿县中医院中药饮片收入占业务收入的15.6%外,其他中医院均在10%如下,有的只有3%,市一中医院只有0.7%。而在我们调查的津市益丰大药房,中药饮片销售收入占药物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则达8%。多数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素质不高,有的农村中医工作示范单位靠退休老中医支撑。村卫生室合格的中医很少,多数是略懂中医,既未受过中医系统培训、又未从师学习中医,开的中药处方不遵辨证施治原则。有农村老中医说,中医在农村已经名存实亡。而另首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培养的许多农村中医人员退休后纷纷进入县市药房坐堂或开诊所,其中有一技之长者,也有名不副实,成为商家药物推销员的。

中医药产业力量分散,不成规模。本市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动植物1500余种,总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有“华中药库”之称。本市工业污染相对较轻,能满足生产有机药材的规定。本市有药物生产企业19家,历史比较悠久、已具一定规模的中药生产企业有德海制药、吉春堂制药、三金制药、安乡药圣堂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鼎正中药饮片有限企业、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企业、东润中药饮片有限企业等。本市也不乏在中药材研制方面的优秀成功人士。常德籍钟文君先生在德国开办德生堂责任有限企业,重要从事中药进口和批发业务,其企业在欧盟乃至西方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中药行业的奔驰”。原籍津市的曾建国先生开办湖南九汇现代中药,是国内中药提取方面很成功的企业。原籍澧县的谭登平先生在广州开办中药颗粒剂厂,重要从事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和出口贸易。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李子辉专家是省内颇有实力的中药材GAP种植专家。这些都为本市中药材种养、加工、销售准备了良好条件。不过本市迄今没有一种长远的中药材生产战略规划,没有一种统筹全市药物生产尤其是中药生产的专业组织。药材种养处在农户分散经营状态,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处在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状态,拳头产品少,国际原则化生产尚未起步,中成药产品科研与中医临床脱节,因此后劲局限性,多数药物生产企业处境艰难。调查组考察了鼎城区的鼎正中药饮片有限企业、石门县的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企业。鼎正企业正在积极准备申请中药生产GMP认证,宜仁堂企业则距GMP规定尚有很大差距。各医院药剂科的同志反应,所有饮片企业生产的中药饮片多数不符合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以次充好、掺杂使假比较普遍,如虫蜕不去头足,白术不漂、不土炒等。我们在宜仁堂看到的现场是,药材加工机械蒙上了灰尘和蛛网,中药材摊在地面上,企业提供的人员状况只有一名中药师,其他所有是临时聘任的中药加工人员,既无专业学历,也未受过中药加工的严格培训。鼎正企业提供的人员资料,33名中药人员中只有14名中专学历,大专本科没有一人。这家正准备申请GMP认证的企业尚且如此,其他饮片企业的技术人员状况也许更差。石门楚天药业是通过了GMP认证的医药企业,其41名中药人员中只有1名本科生、12名大专生、14名中专生,没有中高级职称人员。据某县药监局的同志和各医院药剂科的同志反应,这些饮片企业销出的饮片多数是“贴牌”,即低价购进无饮片生产资格的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加工的饮片,然后拣选包装,贴上我司标签,再加价卖给医院、药房。调查组在两家饮片企业看到的工作人员都很少,也没有看到加工机械运转。宜仁堂饮片企业挂在车间墙上的生产单上填写的内容除了“清灰”就是“分装”,没有切、铡、炒制、蜜炙等中药饮片加工手段的记录。中药饮片企业没有合格的中药加工人员,医院的中药加工人员却由于不准生产加工饮片不得不改行。长此下去,中药加工炮制技术有失传的危险。医药行业中这样的技术队伍状况显然难以满足本市中药产业大发展的规定,也不利于中医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行动起来急救中医药入户调查过程中,参与座谈的同志从不一样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目前出现信任危机和传承危机的重要原因,并对加强中医药工作体现了强烈的呼吁和殷切的期待。导致我国中医药事业目前困难局面的原因诸多,但最关键的原因是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的不明确,管理措施的错位,中医药队伍重经济、轻学术的浮躁情绪。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

虽然国家确定了“中西医并重”的中医工作方针并写进了宪法,但在详细执行中却长期以来重西轻中,资金投入、人员培养、科研计划、学术交流等都是西医方面花的力气大,中医方面花的力气小。在中医学术传承这个关键问题上,不恰当地解释和运用“中医现代化”,在坚持中医老式和强调“中医现代化”两者之间持一种任其争鸣的态度,几十年来没能澄清中医发展的对的方向,导致中医界思想混乱。中医学院热衷于增长西医教学内容,中医师热衷于学西医,科研人员热衷于用西医的概念来诠释研究中医中药,科研评价、职称晋升也逐渐走上一条用西医研究原则考量中医中药的路子,因而中医师西化、中医院西化比较普遍,中医老式学术的整顿挖掘却十分冷清。于是“中医不科学”、“废医存药”、“中医退出医疗市场”的论调便甚嚣尘上。中医药管理措施错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纳入大量西医基础和临床题目,约占考题容量二分之一,而对中医理论精髓部分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的内容却考量很少。中医学院将“四大经典”列为学生选修课,西医内容则几乎占到了教学课时的二分之一。在这种导向下,大多数中医学院学生、年轻中医师不能安心于深研中医经典,又缺乏名师指点,不得已转而求援于西医的速成、速效。由于中医师承不承认学历,中医教育的师承这一条腿瘫痪,成果是中医学院毕业生高分低能,不能辨识中药,不能运用经方,甚至不能背诵汤头歌诀。而中医学术的独特之处恰在于熟读经典,临证运用,需要从一种个的病例个案中体认经典论述的奥妙,从大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其一般规律,从而到达“纵心所欲而不逾矩”境地。这个过程需要名师指点,离开从师学艺是不易办到的。许多老中医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阐明,要想当个好中医,只有熟读经典,善于从师,勤于临证。医疗管理工作中不自觉地采用某些歧视中医药的政策,如中医人员兼修别业被认为“不合法”,无权处方,无权签订医学文书。西医人员无论从事那个医学行业都被认为天经地义。某些治疗性中药如参脉注射液、心脑康胶囊,治疗性中医技术如针灸、按摩等未纳入医保、农合报销范围。中医药科研不重视中医药自身规律,忽视中医临证很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特点,强调量化、对照、记录学分析等实证医学的考量措施,使得中医药科研一直在西医科研措施的圈子里打转转,因此中医药科研很难出成果,在市县如下基层医院更为困难。二中医院中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彭晋真从事中医肾病研究,其临床协定处方益肾冲剂、肾泰宝胶囊、肾血宁胶囊很有影响,就由于没钱做药理毒理试验无法通过科研立项,由于仅一种品种的毒理试验就要几十万元。其配方都是一般中药,其单味药的药理毒理均已经有药典和国家中药试验室的结论,但一旦配方都得重新做。按此规定,与否每开一张中药方剂都要进行药理毒理试验?西医配制临床用的大输液,与否也要重新做药理毒理试验?这些貌似科学而实际戕害中医学术的做法无疑是阻碍中医发展的绊脚石。中医药队伍重经济、轻学术的浮躁情绪严重

近二十数年来,国人普遍产生了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的浮躁情绪,文化上短视,学术上功利思想严重。这种大环境影响到中医药队伍,就出现了怎么盈利怎么干、什么吃香干什么的倾向,真正沉下心来钻研中医学术的很少。中医学院毕业生不愿进中医院,热心于进西医院和做药物销售。前述问题导致的中医生存危机,迫使中医医疗机构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首先为求生存而改弦更张。由于中医治病确实比西医简便、廉价,不须做诸多复杂、昂贵的检查,不须用诸多进口、昂贵的药物,大多数不须手术,甚至有些西医非手术不能处理的问题,中医只用几副中药就可治好。因此“中医不盈利,西医才盈利”。许多中医师自己也承认,某一病本来中医也可治好,但只需花几十、几百块钱,而吊针一打、手术一做,就是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业务收入,当然选择后者了。而这样做的成果是群众越来越不认识中医。有的中医药人员甚至自己瞧不起中医,这种情绪扩散到社会上愈加剧了群众对中医的不信任。目前,国家已经吹响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号角,中央和省府已经陆续出台了某些加强中医药工作的举措,如加大中医机构建设的投入、放宽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某些条件、开禁医院加工中药饮片、减少中药膏、丹、丸、散制剂的准入原则等。相信还会有更多更有力的举措陆续出台。振兴中医药事业,最为关键是在市、县两级。这是由于县级是联络广大农村的纽带,而中医药在农村历来拥有广大市场。由于农村消费水平不合适高端、昂贵的医疗服务,也由于我国农村历史形成的医疗消费习惯。县级中医药事业振兴了,就为整个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但县级中医药学术必须依赖上级中医药机构的指导,市级中医机构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本市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中医,建国后也有不少人进入省级中医医疗教学机构,目前尚有约数十名比较有名望的老中医健在,尚有约百余名中年中医骨干。这是本市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技术中坚。充足发挥这批人的作用,本市中医药事业就能迈上新台阶。一、全民都要提高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增强历史紧迫感。中医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突出。中医不仅是我国国粹,更是我国医疗服务不可缺乏的一臂。现代医学尽管发展很快,然而至今仍有许多人体奥秘没能探明,仍有许多疾病的病因、机理没有查明,例如精神疾患、肿瘤、内分泌疾患、自身免疫性疾患。西医必须查明病因才能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如非典发生后,在未查明病原微生物是冠状病毒前,西医几乎无法进行病因治疗,因此疗效不佳,死亡率很高。中医则不必依赖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断,在判明病邪属风寒风热、正气属虚属实、阴阳孰长孰消,即可处方救治,药物随手可得,在治疗非典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使我国非典死亡率降至世界最低水平。中医西医,相得益彰。中医治疗上的整体观、重视人体机能之阴阳平衡的哲学思维,是西医所缺乏的,而又是当今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所推崇的。中医常在西医鞭长莫及之处发挥其神奇效果,即便在某些急症、重症也是如此。只是由于目前真正的好中医凤毛麟角,我们对中医精髓的继承与运用还远远不够,中医在这些方面的庐山真面目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为广大群众所见识和接受。相对于西医对医疗费用的巨大花费,中医消耗的资源则节省得多,是真正的简便验廉的医疗手段。中药工业基本是绿色工业,中医疗法更是绿色疗法,对人体组织机能的破坏远比西医疗法小。因此中医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正方兴未艾。韩国甚至有将中医作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向。我们作为中医的发源地,绝不应当将中医弃如敝屦。要有“中医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兴旺,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灭”的历史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强中医药工作,大力推广中医药医疗手段,普及中医药诊断、保健知识,可以极大地节省医药资源,减少医保经费支出,对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建立卓有成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也许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处理医疗费用超支问题的最佳选择。各级领导应在这方面有清醒的、高瞻远瞩的认识,并不遗余力地、一届又一届地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告诉群众中医的本来面目,不要让群众老是误将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打着中医旗号以售其奸的“中医”当作真正的中医。二、采用坚决措施多方筹资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并予以优惠政策。中医经费要单列,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明文规定逐年增长中医事业拨款,并及时到位,过去欠账较多的应合适追加,目前至少做到中医医院和同级综合医院人均工资性拨款在同一水平,并用三年时间逐渐到达财政工资性拨款占中医院在编人员工资总额的50%。用五年时间彻底处理中医医院危房问题、设备老化问题、基本建设债务问题。对各级中医院的基本建设以及动迁、设备配置要进行科学论证后制定建设规划,根据需要和财力分期分批进行,切忌蜂拥而上,互相攀比,挥霍资源。每年安排专题资金用于名老中医学术整顿和传承,专款专用。认真选派符合条件、热爱中医、好学肯钻的中医学院毕业生跟师学徒,签订协议,为期三年,学徒期间保证其基本工资,学徒期结束后根据其学业水平、临证成绩、学术整顿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可结合进行职称晋升,同步予以一定经济奖励。制定中医药科研立项暂行规定和中医药科研成果奖励措施,每年安排一定中医药科研经费和奖励基金。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向中医药事业、中医药科研捐赠资金。鼓励社会贤达、商界名流捐建中医药医疗科研用房,并可冠名。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开办民营中医药机构,对其中医药创新项目一视同仁地予以支持和资助。每年安排中医学术专款50—80万元,用于中医药人员培训、老中医学术经验整顿和中医药学术活动。持续从事中医药工作满的中医药人员工资增长10%,持续从事中医药工作满30年的退休时退休工资增长5%,为中药加工炮制人员发放灰尘污染补助。减少农合中医院、中医科住院报销起付线,县级与乡镇级同等,市级与县级同等。医保办、农合办要会同中医药管理局重新审定、合适扩大中药、中成药、中医诊断项目报销范围,提高中药、中成药、中医诊断项目报销比例。立即恢复已经改制的津市市中医院全民事业单位身份,恢复其财政拨款,尽量追补前几年停拨的财政补助,尽量召回已经置换身份的中医骨干。三、迅速组建精干高效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制定长期工作规划。根据中央规定,尽快成立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局,选调懂中医、热爱中医、有开拓精神的干部担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赋予其独立管理中医药事业人、财、物的权力,并将中药行业的管理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的责任范围,实行全行业管理。为协调各有关部门对中医药全行业的管理,应成立有发改、财政、卫生、人事、教育、物价、医保、药监、经委、农业、林业、科技、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参与的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处理好中医药工作的全局性问题。同步成立中药行业协会,调整和加强中医药学会,作为政府协调、管理中医药工作的两臂。尽快摸清本市中医药全行业的家底,制定中医药长远发展规划,确定本市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目的,采用强有力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工作,五年初见成效,十年有较大发展,二十年出现中医药事业、中药工业蓬勃兴旺的局面。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打造常德中医名牌。一要重点建设好县级中医院。配合中央、省示范中医院建设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分期分批把各区县市中医院建设成突出中医特色的基地、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基地、整剪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基地、培训乡镇中医药人员的基地,使县级中医院成为传承中医学术、发扬中医诊断技术的前沿阵地,并所有真正到达二甲中医院原则。二要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每个县级中医院要努力打造一两个中医特色专科,使其尽快成为名科。注意合理安排专科分布,防止反复建设和雷同。要加大对市一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市二中医院中医肝病科的科研扶植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有创新性成果。三要把市一中医院建成全市中医医疗中心和中医学术指导中心,争取纳入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计划。市一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积极努力建设中医肾病专科,形成以中医方剂为主、现代诊断手段为辅的肾病治疗路子,用5—或更长某些时间攻克慢性肾功能衰竭。加强中医骨伤科、肝病科、心脑血管病科临床医疗中的中医比重,为全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作出示范。四要开办常德国医馆,组织全市名老中医并邀请省内外中医名师定期、轮番应诊,交流心得,切磋技艺,讲课讲学,培养青年中医。尽快论证常德国医馆基本建设项目,争取立项,动工,同步做好人员调配、名老中医协调安排、国医馆运作机制等有关问题的研究、制度建设和资金调度工作。五要抓好乡镇卫生院和都市小区医疗中心中医科、中药房的建设,每所卫生院、小区医疗中心配置具有大专毕业水平或者具有中级职称的中医、中药各2名,常年开设中医门诊,中药房中药饮片种数在300味以上。凡达此原则的卫生院予以中医经费补助。“十一五”期末,到达省级中药房建设原则的乡镇卫生院和小区医疗中心达85%以上。各区县市要故意识地培养若干乡镇卫生院、小区医疗中心的中医小专科,从中发现苗子,推进其做大做强。六要在村卫生室积极推广中草药单方验方。组织专业人员编选《中草药单方验方选》,发至全市各村卫生室和小区医疗机构,并进入书店零售。综合医院要加强中医科建设,中医门诊诊位不得少于两个,中医病床不得少于20张,至少建设一种特色专科。要在本院醒目位置宣传简介中医科和中医特色专科。

五、活跃中医药学术空气,抓紧抓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顿和传承。市、县中医药管理局要认真抓好中医药学术活动,定期召开学术年会,组织中药技术比武和观摩活动,开办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常德中医药年鉴》,建立民间中医药协会,为社会零碎中医、草医、民营中医药机构搭建学术活动平台。抓紧流散民间的中草药秘技、秘籍、单方验方的搜集整顿,挖掘其精髓,剔抉其糟粕,编辑《常德民间中草医药大观》。每五年选拔认定一次常德名老中医,由市政府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