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意象浅析
这幅画指的是“作家头脑中形成的客观形象与主观兴趣的有机结合,以及作品中具有主观思想兴趣的具体形象”。简言之,就是有作者情意的物象”(1)。《红楼梦》是诗性小说,意象作为它的重要构成部分必不可少。如文本23回引用《西厢记》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2)句中的落花、水等直接意象,烘染出“闲愁”,也就是“情愁”。而间接意象是通过阅读理解才能感悟它的深层次情感意味的,比如《红楼梦》文本里写到的“芦苇”。曹雪芹赋予它诸多的情感寄寓,即它“是有作者情意的物象”。曹雪芹好友敦敏、敦诚两兄弟的《懋斋诗抄》《四松堂集》中有不少关于“芦苇”的诗句,二人的诗句“大约烟波渔艇之作居多”(3)。他们作为曹雪芹的好友,自然是志趣相投,可想而知当时的曹雪芹与他们在一起时,相互之间的谈资无非文人墨客那些事。因此拙笔推想,他们高谈阔论之时必然互有影响,而曹雪芹就是个心细如发、极易因外感所处环境而心里产生感触的人,正如李辰东在《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价值》中所说:“曹雪芹的灵魂,好像是一种最精致的试音器,只要空中有稍微的波动,在他的灵魂上,就起了感应。”(4)所以,曹雪芹感官上从外界摄取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便富有了艺术表现力。“芦苇”历来是受文人宠爱的意象,这一点从前人的诗词中足以看得出,而且它在《红楼梦》文本中的多次直接或间接出现也发人深思。对于性灵的曹雪芹来说,他可能从中得到了某种感触,将其反映到文本的同时也有了更深远的感悟,即为:水生的芦苇与渔隐之人有不能割舍的联系,历史上有太多的文人志士一生都不能得志,他们在郁愤烦懑、跌足叹息之余会本能地生发解脱自己的精神需求,而若能做个出世的隐者便是很好的想法。因此,作为隐逸象征的“渔父”(5)自然而然成了优选,因此古人莫不喜欢把“渔父”当作精神寄托,所以芦苇掩覆的芦雪广很可能就是曹雪芹内心所期望的精神避难所,借它来述怀寓意,自有“扣船应渔父,同唱沧浪吟”(6)的洒脱超然。在《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元妃省亲行文当中首次出现“荻芦夜雪”(7),文未明确提及它就是是芦雪广的题额,但也正是不写之写。一直到了第四十九回才出现对于芦雪广的细致描画:“原来这芦雪广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芦雪一名本取自“芦花似雪”之意,正式出场时众人正在讨论赏雪事宜,李纨有言:“可巧又下雪。”“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广好。”(第四十九回)这更加说明芦雪广是不二的赏雪佳境。这样的高雅之地也是林黛玉所认同的,湘云等大吃大嚼时黛玉说道:“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第四十九回)在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宝玉同众女孩儿踊跃联诗,颇有意趣。四面的芦苇被白雪压覆着,这样的意境才联出了“苇蓑犹泊钓,林斧不闻樵”的好句,可见“芦雪广”重在“芦”而非“雪”,下雪不足为奇,雪下在“四面芦苇掩覆”的芦雪广便是奇了。别人不知,那宝钗倒还不忘那“雪压的芦苇子”,后对湘云说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揌上些,以完此劫。”(第四十九回)。可见宝钗也同意黛玉的看法。湘云还说:“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依我看,应该说“若不是这芦苇子,今儿断不能作诗”才是呢。芦苇这一意象不单出现在上述写及的地方,其他章回也是有的。第五十回:“李ue40b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又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第七十七回:“宝玉命那婆子在院门瞭哨,他独自掀起草帘进来,一眼就看见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旁有脂砚斋批语“芦席土炕”(8);同在第七十七回,有句“蒹葭倚玉之叹”,“蒹葭”即芦苇;第四十七回薛蟠在“苇子坑”中被柳湘莲打;第三十八回薛宝钗的《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且批语也有道:“作者自是笔笔不空。”(9)可知文本当中多次出现的“芦苇”不是虚设。一般来说,“水生的芦苇侵染了离愁,渲染了闲情,成为悲秋羁旅,闲情隐逸的见证。”(10)但对于才思异禀的曹雪芹来说,他“是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已掌握的知识去拓宽作品的意境,从中领会和捕捉作品中更深远的东西”(11)。因此,多次出现的“芦苇”在曹雪芹的眼中笔下不单具有上述一般意义上的象征,而是可能隐藏着从中“领会和捕捉”到的“更深远”的东西。曹雪芹好友敦诚敦敏的诗抄中也有不少写到芦苇的诗,现选录敦诚的《四松堂集》中的几首如下:《同人往奠贻谋墓上,便泛舟于东皋》(12)才向西州回瘦马,便从东郭下澄渊。青山松柏几诗冢,秋水乾坤一酒船。残柳败芦凉雨后,渔庄蟹舍夕阳边。东皋钓侣今安在,剩我孤蓑破晚烟。《雨中泛舟》(13)野航浅水一篙斜,泊近桥南卖酒家。坐听打篷声细细,小风送雨过芦花。《题芦雁四首》其一(14)枫叶芦花作雨声,西风双雁破秋清。暮云无际江天阔,却下寒烟相对鸣。敦敏的《懋斋诗抄》中也有不少,现摘录几处如下:《东皋集》(15)渔罾钓渚,时绘眼前。时或乘轻舠,一槁芦花深处,遇酒帘辄喜,喜或三五杯,随风所之,得柳阴,则维舟吟啸,往往睡去,至月上乃归。《水南庄》(16)缓步临流四野赊,水南庄外钓竿斜。小桥野草归村路,隔岸垂杨卖酒家。芦荻烟深聚钢罟,萍波水暖长鱼虾。小园终日闲双手,种菜还兼学种瓜。《丰庆闸酒楼和壁间韵》(17)古渡明斜照,渔人争集先。土堤崩积雨,石坝响飞泉。烟破来孤艇,林深隐数椽。村垆更清雅,芦外酒帘悬。《和敬亭夜宿朝阳庵兼忆旧游》(18)记取西风古寺眠,联床小话早秋天。归渔别浦横孤艇,枯衲当门烹涧泉。村肆夜沽老鹳酒,佛龛醉证野孤禅。芦花细雨烟深处,今独怜君买钓船。《九日过东皋吊问亭将军》(19)亭皋临潞水,佳节倍凄清。木叶愁风力,芦花助雨声。荒台无客屐。空槛剩诗楹。遗韵思前代,词华愧后生。《行舟四咏》(20)中三首皆写有芦苇,其一《蓬》;芦底眠渔稳稳,柳堤入画幽。其二《橹》:远荡波心月,轻摇芦畔烟。《篙》一槁芦花外,飘飘荡碧流。《闻敬亭自潞河过通州至邓家庄访鸿上人偶忆旧游书此即赠》(21)中一句:柳压河干绿正遥,荻芦烟重隐渔舠。芦花枫叶谁能咏,落木飞鸿漫乞诗。一段寒江鱼网水,空帘看到日斜时。《调玉以秋夜宿江栖草庐诗见示,余读而爱之,因次原韵》(23)访客秋江上,江烟拥月昏。雁声来浦外,渔火出芦根。淡泊忘年友,殷勤静夜言。自渐良会阻,何日离尘喧。《摸鱼儿·芦花》(24)是曹寅专咏芦花的词,中有“搓绵擘絮”,这与《红楼梦》文本第四十九回中的“搓绵扯絮”同出一辙,从字义来看,应该原本就是“掣”而后来讹抄了“扯”。从上述例举可知,几乎每一首都是与“芦苇”相关的“烟波渔艇之作”,敦敏敦诚作为曹雪芹的诗友,自然意趣相投,对于渔舟水上饮酒赋诗都是极受用的。曾经有一个对句———“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疑为曹雪芹所作而引起过争议:当年的红学界曾经为该诗的著作权费了不少笔墨,认为这两句是曹雪芹的作品,后来有人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考证出这诗的作者是明末黄周星,原诗为“高山流水诗千轴,明月清风酒一船。借问阿谁堪作伴,美人才子与神仙。”然而不管其著作权到底归谁,作者期盼能以诗酒为伴,寄情山水,乐其所乐的生活理想和高洁志趣,非常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再加上联句对仗工整,意境高远,它为后人所喜爱也自在情理之中。(25)上述这段话也不失为一个佐证吧,所以说,“诗酒为伴,寄情山水”影射曹雪芹内心的向往和追求。试想,渔舟垂钓,忘情山水,游赏之时“将自我的情意投射进去,以与外物相互会通交感,而入于凝神的境界之中,物我的界限便会消解而融和,然后浑然一体”(26)。渔隐之人与境界相融一体,或许因此就有了文本里的那句“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第四十回)了,真如王羲之采药泛舟时所感慨的:“我卒当以乐死。”(27)可知因芦苇引出曹雪芹倾慕“渔隐”生活是合理的,反映到文本当中则是由宝玉代言的,而且特意写了两次宝玉像个渔翁: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却笑道:“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都全了。”(第四十九回)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说道:“原该歇了,又扰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第四十五回)《红楼梦》一笔不空,处处有着落,所以文本两次写宝玉“披蓑戴笠”是有用意的。或者是伏线在八十回后与史湘云渔隐江湖“白首双星”(第三十一回),或者说借贾宝玉来寄寓自己的情结:愿做一个“逃大造,出尘网”(第二十八回)的渔翁,从而舟楫生涯波浪一生。无论曹雪芹的用意何在,“渔翁”一角表示隐逸的基本象征意义是不会变的。“在中国文学中,把渔父当作隐士的化身,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庄子和屈原。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渔父》篇。”(28)屈原“行吟泽畔”(29)与渔父交谈,他们对浊世所持观点是迥然不同的,这反映的其实就是屈原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庄子的《渔父》篇中,孔子“至于泽畔”(30)去寻渔父,渔父道:“法天贵真,不拘于俗。”(31)这样的境界与第七十七回宝玉的“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亦有相通之处。渔父对孔子说完后,“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32)了。也正是因庄子的《渔父》篇才定格了“渔父”是隐逸的象征。“曹雪芹把众多《庄子》人生哲学的元素融入到贾宝玉的生活、性格和思想中,即是有意将其引向他所崇尚的理想人格。”(33)曹雪芹所“崇尚”的正是像屈原笔下的渔父一般具有无所谓“矛盾与挣扎”、随尘波逐世流的豁达心境,正是像庄子笔下的渔父一般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正是因“穷而不达,潦倒落魄、志向难伸、愤懑侘傺的共同人生境遇,促使屈原、曹雪芹写出了空前绝后的奇诗、奇书”(34)。正是因同样的不拘世俗礼教,同样的信奉以诚为真,才使得曹雪芹写下了“洒泪泣血”(第七十七回)的《芙蓉女儿诔》。而《芙蓉女儿诔》不像是诔晴雯诔黛玉的,实际上它却如屈原《离骚》中所叹息的“恐美人之迟暮”(35)一般,更多的是在发泄自己“无材可去补苍天”(第一回)的悲愤。“屈原披发行吟江畔,阮籍‘白眼’向人,都是郁愤难排而表现出的异乎常人的孤傲、怪僻。曹雪芹的朋友也将他比作阮籍‘步兵白眼向人斜’”(36)。但是悲愤之余却也只剩叹息,只能在茫茫人生苦海之中寻求精神慰藉。隐士不是容易做的,因为这是件很苦的事情,打渔为生的隐士更是要忍受饥寒饱受风雨的。但是做个渔翁却是很多文人墨客的向往,因为它是曹雪芹这样的失意文人的精神避难所。可以说渔翁一角最符合厌恶尘世渴望超脱之人的精神追求。阮籍如何?他也有“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37)之句;高适如何?他也倾心于“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38);杜甫如何?他也感叹“胡羯何多难,渔樵寄此生”(39)。污浊的世道不能得志,只能是奢望退隐逃尘,在一棹沧浪之中寻求解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所以屈原是矛盾的痛苦的,这不仅仅是屈原的无奈,也是曹雪芹的无奈,是天下失意文人共同的无奈。“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第一回)的“半生潦倒”(第一回)倒不如像第二十二回那支《寄生草》所言:“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或像杨万里的《咏芦》诗所云:“欲招芦处士,归去作生涯。”(40)或者如苏轼一般“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41)总之,曹雪芹在“无材可去补苍天”“日夜悲号惭愧”(第一回)之时,他的行文中必然会有寄寓隐逸情结的文字。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42)。曹雪芹在意象运用上也是“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十七回十八回)。意象说白了就是借物咏情,但是不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客眼中,在不同诗客的不同情感寄寓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护理部个人总结
- 儿童绘本课件模板
- 工业UI开发技术-课件 3.2.3-template属性
- 大方格面料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业务员下半年工作方案模板
- 冷却塔防腐涂料施工方案
- 学委下学期工作方案
- 幼儿园安全主题活动教案设计方案
- 任课老师家长会课件
- 印刷材料在户外广告牌制作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5年山东省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中医药法课件图片高清
- 俄语必修说课课件
-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2012知识培训
- 2017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医夏令营课程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学基础》网上课程形考任务1-4附参考答案
-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23 年版)
- (高清版)TSG 09-2025 缺陷特种设备召回管理规则
- 集团企业IT项目规划调研方案
- 对公贷款业务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