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色列选举制度研究
议会选举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定期选举和建立政府是民主的最低标准。20世纪以来,人们对议会选举制的关注已从普选权问题转向选举程序安排所引起的诸多具体问题,而以色列的议会选举制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一直实行西方式“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议会民主制。该国为一院制议会(Knesset),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监督政府工作以及选举总统和议长。议会设有120个席位,议员任期4年1,但可提前大选。议会解散后,在中央选举委员会的主持下,通过单一选区比例代表制的方式,在90天内选举产生新一届议会。议会选举向来是以色列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直接关系到以色列政局的变化以及中东形势的走向,从而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尽管许多以色列政治家认为:“以色列是西欧议会制国家体系的一部分,但以色列政治在许多方面都与西欧截然不同。”2鉴于此,从选举制度、实际操作和选举结果等方面来剖析以色列议会选举制的特点,不仅对研究以色列议会选举制度,而且对全面深入了解以色列政治也有助益。一、政党之间关系的变化议会选举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多数选举制和比例代表制。在全球范围内,以色列是“不折不扣地采用比例代表制的唯一国家”。3俄罗斯、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芬兰、瑞典、巴西、印度和哥斯达黎加等国仅部分地采用比例代表制,属于混合选举制(混合代表制)。例如,瑞士宪法规定:参议院选举实行多数选举制,各州选出2名参议员;众议院选举采取比例代表制。意大利1993年的选举法规定,75%的参议员以多数选举制产生,其余的则采用比例代表制。显然,比例代表制是以色列议会选举制的一大特点。以色列之所以采取这种选举制度是由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两千多年来的犹太民族史是一部向外分散、向内聚合的历史。犹太人经历过四次大流散,散居于世界各地。由于深受居住国的影响,在犹太人中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概念,如同化主义、自由民族主义、领土主义、社会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等。然而,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成功则必须得到全世界犹太人的支持,广泛吸收其团体组织。相形之下,只有比例代表制才能满足各地犹太人的需求,它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可充分体现其强烈的参政意识和丰富多彩的思想理念。因此,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自治机构(伊休夫)相继采用比例代表制度。该制度的采用极大地推动了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促成党派团体的滋生。以色列建国前夕,巴勒斯坦已呈现十多个党派并存的局面,而众多党派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反过来又促使比例选举制的确立。4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新生的以色列国在英国委任统治之后无暇经历一个有序的过渡阶段,只能最大限度地继承伊休夫的政治制度和组织机构。此外,多党并存的局面使以色列也别无选择,“比例选举制就注定地成了最合乎情理的选举方法”。51948年11月,以色列临时政府颁布“选举法令”,规定议会选举采取比例代表制。1958年,议会正式通过《基本法:议会》,以色列议会选举制度正式确立,继续实行比例代表制。根据选举法,大选结束两周后,中央选举委员会在政府公报上正式公布选举结果,并根据各政党得票的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6各政党应得议席数的大致计算方法是,议席总数(120)×某党的得票率。如果某党在大选中获得了总票数的26%,那么它应在议会中分得31(120×26%)个议席,即该党候选人名单上的前31人将成为议员。71973年后,对于粗略计算分配后还剩余的议席,采用有利于大党的“巴德-奥夫修正案”。依据此案,中央选举委员会在分配1973年第8届议会大选的剩余议席时,优先考虑只剩下500张选票的大党,而不去理会尚余近万张选票的小党。8比例代表制最大的优点是,代表席位的分配尽可能接近选票分布的比例,从而使各党派最大限度地分得议席。这不仅给那些怀有政治理想的人士带来希望,体现出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性,同时也激发了广大选民的政治热忱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建国初期,“以色列的投票率高居不下,一般都超过80%”。91948年第一届议会大选,投票率竟高达86.9%。与此相反,投票率低下已成当今西方政坛的一大隐患。一些对大选态度冷淡的选民认为,议会选举的主动权由大党掌控,选民无权改变选举制度和决定候选人,但他们可以用拒绝投票或投无效选票的方式来表明其立场。为了提高投票率,澳大利亚、新加坡、丹麦等国实行强制投票制度,对无故不参加投票的选民予以惩罚。反之,有的国家则采取奖励措施吸引选民投票。尽管近年来以色列的投票率呈下降趋势,第17届大选的投票率仅为63.2%,创历史新低10,但仍高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然而,比例代表制也给以色列政坛造成议席分散、党派林立的严重后果。就选举制度本身而言,没有任何因素促成政党间的合并,或是制约政党内部的分裂。“政党的分立不曾使它们有所损失,即使有的话也是微不足道。”11事实上,党派分立给小党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其主要原因是以色列分配议席的起点(即“马哈绍姆”、“门槛”)过低,容易“逾越”。由于“逾越者”甚众,小党派获得议席的机会较多,这更刺激了新党的产生以及老党内部的分裂,从而给以色列政治造成负面影响。1951年,“马哈绍姆”从0.83%提高到1%,直到1992年第13届大选前才增至1.5%。121951—1988年的历届议会大选,某党派只要在获得1%的选票后即可在议会中分得席位,因此历届议会里都有只占1个席位的小党(1961年第5届议会例外)。“马哈绍姆”升至1.5%后,第13—16届议会中的政党至少拥有2个席位。132006年第17届大选时,“马哈绍姆”又提高到2%,即党派或团体进入议会必须获得62742张有效选票,可拥有3个席位。14尽管如此,以色列的议席分配起点还是低于其他采用比例代表制的国家。例如,在德国,只有得票超过总选票数5%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才能参加全国选区议席的分配,否则无立足之地。“这就减少了进入议会的政党数目,促使两大政党轮流联合第三者组阁执政的格局得以巩固下来。”15二、“安全”的确定以色列的政治制度建立在多党制的基础上,以政党为单位参加竞选,各党要向中央选举委员会提交候选人名单,选民投候选人的票。在议会中已占有议席的政党直接取得参选资格,其他党派团体以及个人,只要能征集到2500名选民的签名支持,并缴纳12000美元的保证金后,即可向中央选举委员会提交候选人名单。若能在议会中赢得席位,政府则退还保证金,并承担其竞选经费,每个席位的代价大约是10万美元。与以色列相比,日本国会选举的“门槛”就高多了,旨在控制参与国会竞选的党派数量。日本在11个大选区中采用比例代表制,但对参加选举的政党严加限制。一个政党只有拥有5名国会议员或拥有该大选区20%的议员,并在最近一次选举中获得2%以上的选票才有资格提交候选人名单。各党派团体的候选人名单提交后,以色列中央选举委员会要严格审查各党的纲领及候选人资格,其主要依据是《基本法:议会》和1985年议会通过的修正案。具体规定是,一个党,假如它的宗旨或行动,不管是明白无误地还是含糊不清,包含以下各项之一者,均不得参加议会选举:1.否定以色列国作为犹太人国家的存在。2.否定以色列国的民主性质。3.煽动种族主义。以色列的选举法对候选人资格限制极其严格。根据1955年的《议会选举法》第3、4项,《基本法:议会》第7项,以及1959年颁布的新《议会选举法》的部分条款,下列人员不得列入候选人名单:1.担任国家高级职务的官员:总统、两位犹太教大拉比、国家审计长和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2.各级法院的法官,包括拉比和其他宗教法庭执法人员。3.各种神职人员,如职业拉比、牧师等。4.正规军的军官和高级文职人员。但上述人员若在大选前100天辞职,即可参加竞选。拉宾、沙龙、巴拉克等人便是按此规定,辞去军职后参加大选的。除此之外,凡年满21周岁的公民均有被选举权。候选人名单由各党派自行决定。候选人名单的制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各党在大选中的形象以及党内的团结和稳定。一般情况下,各大党的候选人名单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安全”位置。候选人名单上比较靠前的位置,大致相当于某党在此届议会的席位数,保守的估计方法是再减去此数的10%。那些对公众具有吸引力的大人物总是占据最“安全”的位置。2.“边缘”位置。介于某党在此届议会的席位数±10%之间,即难以预测的“边缘”位置。3.“象征性”位置。排于此位的候选人不大可能进入议会,它只被视为一种荣誉,是提拔党员干部的表现。16在以色列,参加竞选的大党往往都是由几个党派组成的联盟,如工党联盟和利库德集团等。在政党联盟内部,各党派都极力使本党最优秀的党员占据“安全”位置。每个“安全”位置都意味着激烈的争夺和讨价还价,最终成为党派间妥协的产物。在排列“边缘”位置时,各党的争夺也毫不逊色,因为当选与否就在此间徘徊,十分关键。例如,利库德集团在1973年第8届议会大选中获得39个议席,那么候选人名单上的第35—43位候选人就属于“边缘”位置。当排到第36位和37位候选人时,国家党和自由中心党的争夺异常激烈,几乎使整个集团陷于瓦解。对于那些在竞选中难以获胜的小党联盟来说,情况就更加复杂,甚至会就候选人名单上的同一位置达成协议,轮换当议员。例如,第8届议会期间,一位信仰妥拉阵线的议员辞职就是为了履行此类协议。17各党派的候选人名单确定后,提交给中央选举委员会,经审查后方可生效。中央选举委员会负责监督选举过程、处理选举纠纷以及制裁选举中的违法活动,以法律手段来确保选举的公正、公平和合理。投票日为法定假期,各投票站同时开放。在投票间里,整齐摆放着30种左右代表各党派候选人名单的选票。这些选票像是“名片”,上面印着代表各党派的希伯来语(或阿拉伯语、或双语)缩写字母,下方小字是该党的全称。1992年以来,规模较大的党派团体还要印上领袖的名字。选民到投票站后,先领取一个不透明的信封,再进入投票间选出一张“心仪的名片”,装入信封,投进票箱即完事。18如果误将几张同样的选票装入一个信封,也算作一张有效选票。从选举流程来看,选民行使选举权的主要依据是候选人名单,无权改动名单上的顺序或是添加其他候选人。对于各党派而言,这不仅需要突出候选人的个人名望和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表明该党所代表的阶层和利益集团。在竞选前,各党派除了拟定一份最大限度地被选民接受的候选人名单外,还要起草一份完整的、具有感召力的政纲。在这个意义上,比例代表制被称为“思想的投票制”,而宣扬个人作用的多数选举制则被看作“人物的投票制”。比例代表制使政党具有浓厚的集体性和思想性,有助于建立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党。一些个人的、散漫的、缺乏组织纪律性的小党派往往会被淘汰,客观上对政党数目起到一种限制作用。因此,“比例代表制促使多党制的产生,但也不会出现政党多至无数的局面”。19在以色列,历届议会的政党数目比较稳定,保持在10个左右,真正能长期生存下来的也只有工党联盟、利库德集团和宗教类型的政党等。然而,物极必反。比例代表制的集体性质使政党居于重要甚至垄断地位,候选人必须服从政党的组织领导,严重影响其独立性。候选人能否当选议员,一方面取决于他(她)的政党在大选中获得议席的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他(她)在候选人名单上的位置,这与他(她)在党内的资历、对党的忠诚、同政党领袖的关系等因素密不可分。如今,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需要,一些政党在拟定候选人名单方面有所改进。一旦进入议会,议员的政治生命仍与其政党息息相关。如果某个议员站在选民的立场上,过于直率地批评指责本党的政策或领导人,那么,他(她)在下届的候选人名单上名次很可能会下降,或者被取消资格。在这种情况下,候选人名单制势必产生一些非常严重的副作用。议员可以将选民乃至国家的利益置于脑后,只对其所属的政党负责。以色列议员与选民严重脱节,他们与选民没有多少直接的利害关系,不受选民的约束和监督,缺乏政治责任心,其结果是以色列的选民未能直接参政。事实证明,这有悖于议会选举的宗旨,偏离了民主的轨道。因为,选举是享有政治权利的本国公民通过投票方式,选出按照选民的意愿、代表选民的利益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人。就此而言,以色列的议会选举制远没有选区多数选举制民主。选区多数选举制是具有个体性质的选举制度,候选人以个人身份提名竞选,选民将选票投给具体的候选人。当选后,议员必须与选民保持联系,听取意见,在议会和其他活动中优先考虑选民的意愿,甚至不惜采取与本党相悖的立场。三、基于绝对社会成员、特殊利益集团的立法划分选区是议会选举的重要环节,选区本身与选举结果密切相关,并成为党派争夺的焦点之一。早在18世纪下半叶,美国马萨诸塞州州长E.詹尼就发现,通过操纵选区边界可以影响选举结果。他提出,应将反对党的选票集中到少数选区,而将本党能取胜的其他地区划为更多的选区,从而争得更多的选票和议席,这就是所谓的“詹尼满得选区划分法”,它对美国国会选举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西方各国十分注重对选区划分的研究,并形成多种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各国大多采用以地域划分选区的方式,但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运作时则各不相同。与上述选区制呈鲜明对比的是,以色列的议会选举实行单一选区制,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选区。以色列大选采取的是比例代表制,这种制度本身就要求设立大选区,“选区越大,比例代表制的优点就越明显,最理想的情况是把全国变成一个选区”。20将全国范围当作一个选区最符合按比例分配议席的要求,可以避免划分多个选区后选区之间存在的分配偏差问题。此外,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21,单就此面积而言,把它划作一个选区完全行得通。以色列全国被划作一个选区后,议员在全国范围内直接选出。各党派在全国范围内所得的选票一旦超过“马哈绍姆”,就能获得议席。社会上有多少特殊利益集团,大选中就会出现多少党派。尽管小党、新党无法与大党、老党相匹敌,但在全国范围内总能找到一定数量的支持者,从而在议会中占据席位。在这种制度的刺激下,以色列参加大选的党团数量颇多,多达33个(2009年第18届议会大选)22,最少时也有14个(1961年第5届议会大选)。在历届议会里,政党的数量都不下10个,最多时有15个(第2、11、12、15届议会)政党23。由于那些来自各阶层的少数选民或是对某些问题特别关心的特殊利益集团在议会中拥有席位,得到直接参政的机会,能够及时表达选民的各种观点和主张,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以色列的议会民主。例如,1988年第12届议会大选期间,阿卜杜勒·瓦海卜领导的阿拉伯民主党提出“阿拉伯的选民、阿拉伯的候选人”的口号,主张通过议会斗争,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争得与犹太人平等的权利,为建立巴勒斯坦国而努力。阿拉伯民主党在大选中赢得27012张选票,占总票数的1.2%,分得1个议席。24这是代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利益的党派首次进入议会,此后从未间断,最多时拥有5个议席。与以色列单一选区比例代表制截然不同的是,选区多数选举制往往使得票总数与最终所获席位数之间出现偏差,即一个政党所得的代表席位数目比例大于或小于它所得到的选票数目比例。前者被称为“超额获得席位”,后者则被称为“超额损失席位”。当然,在实际选举中,二者的概率大致相等,或许会在不同的选区之间互相抵消,但从理论上讲,这种情况毕竟是偏离了选民的意愿。一些参加竞选的党派在各个选区内竞选,选民在各自选区内投票,各选区中得票最多的人当选,即“胜者全得”的相对多数选举制。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势必会出现候选人未获得多数选民支持而当选的现象。这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杜鲁门、肯尼迪、尼克松、克林顿和布什等多位总统都是如此当选的。由此可见,选区多数选举制有时并不能如实反映各政党和候选人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甚至不能充分体现选民的意愿。尽管小党在各选区都可能找到支持者,但与选民基础雄厚、政治经验丰富和资金来源广泛的大党比较则相形见绌,难以在范围较小的选区里取得多数选票,从而无法进入议会。议会一般只是少数大党的天下,而且很容易出现一党独家拥有半数以上议席的局面,无须组建联合政府。四、西亚的多党联合执政在议会制国家,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拥有组阁权。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历史文化传统千差万别,组阁方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单独组阁和联合组阁两种形式。英国是一党单独组阁的典范。英国长期实行两党制,由下议院中拥有绝对多数议席的第一大党组阁。内阁首相由该党领袖担任,以党的领袖和政府首脑的双重身份来挑选内阁成员和各部大臣,其结果是全部或大多数内阁成员均为本党议员,体现了党政的统一。内阁名单需在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通常,首相在内阁中处于高度集权的地位,对内阁成员的调整、更换或内阁改组具有决定权。尽管如此,英国内阁还是要受到选民和在野党的制约。当民众对首相和政府表示不满时,反对党便利用这一时机制造社会舆论,甚至说服执政党内部的议员“倒戈”。反对党如果在议会里占据多数,就能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在这种情形下,首相及内阁要么辞职,要么请求解散议会,提前大选。为了防患于未然,平息党派间的对抗,保持政局的稳定,首相一般会在不改变本党执政的格局下挑选一部分反对党人士入阁,以形成党派间的平衡,并且注意听取甚至采纳反对党的意见。这种一党单独组阁、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的政治模式,对英国长期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繁荣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以色列的单一选区比例代表制使以色列政坛呈现纷纭复杂的景象。党派间围绕竞选和入阁而聚散变化,议会里党派林立,议席分散,无一政党或团体在议会中拥有单独组阁所需的半数以上的简单多数议席(61席),从而形成多党联合执政而不是一个大党单独组阁的局面。工党在1969年第7届议会大选中赢得56个议席,取得以色列议会选举史上最大的胜利,但仍未超过议会中的半数议席,不能单独组阁。通常情况下,在大选正式结果公布后一周内,总统将根据与议会各党派代表协商的结果,授权新议会中最大政党或其他“处境较好”政党的领袖在42天内组建新一届政府。组阁成功后,组阁者自然成为总理。如果组阁失败,总统将任命其他议员在28天内继续组阁。若依然未果,则需提前大选。组阁是以色列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的决策和统治能力密切相关。除工党联盟和利库德集团共同组成联合政府外,通常都是工党联盟或利库德集团(或前进党)联合若干政见相近、利益相投的小党组建左右翼执政联盟,形成“一党为主,多党联合”的模式。组阁成功后,新任总理领导新政府在议会宣誓就职。为了维护政局稳定,新内阁一般都不排斥上届政府的基本政策,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从而避免或减少了轮流执政可能引起的震荡。纵观当代以色列的政治历程,左右翼联合政府的交替上台执政还是相当规范和平稳的。在执政联盟内部,既要体现执政大党的意志,又要采纳友党的一些政策主张,达到联合政府内部的利益平衡,从而保障内阁的稳定运行。同时,各党领袖或骨干各司其职,极力维护本党的利益,各党相互监督和制约,从而有效地防止一党专制以及个人独揽大权,有利于发挥以色列的议会民主。但是,联合政府的缺陷亦相当突出,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以色列总理难当。漫长艰难的组阁是新总理面临的第一个严峻考验。法律上,总理在组阁时享有最高权威,但事实不尽然。为了凑够组成内阁所需的半数以上的支持议席,总理必须分别与有望入阁的政党谈判,就新政府施政纲领的各个细节达成协议。参与谈判的政党趁机对新总理施加压力,抬高要价,以获得最大利益,否则谈判必然破裂,使组阁失败。这种事例屡见不鲜,不胜枚举。2008年9月,利夫尼接替奥尔默特成为前进党主席,随即受权组建新政府,并分别与议会第二大党工党和第三大党沙斯党谈判。10月中旬,前进党与工党达成初步组阁协议。10月24日,沙斯党要求利夫尼承诺在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不向巴方妥协,并且将社会福利预算提高2.7亿美元。在遭到拒绝后,沙斯党10月24日宣布退出入盟谈判,致使利夫尼的组阁努力遭遇重大挫折。尽管如此,利夫尼仍有可能组建一个执政基础相对薄弱的新政府,但她与幕僚举行磋商后决定终止组阁谈判,不再接受部分党派的“政治勒索”,不愿为此损害以色列的财政和政治前景。10月26日,利夫尼与佩雷斯总统会面后公开宣布,她组建新政府的努力失败,建议提前举行大选。次日,佩雷斯总统宣布,停止组阁进程,将原定于2010年举行的议会选举提前至2009年2月10日。在新政府组成之前,因腐败风波而被迫辞去总理职务的奥尔默特将以看守内阁总理身份执政。在组阁谈判中,部长职位的分配问题尤为突出,至关重要。对于友党提出的部长人选,总理一般都得照单接纳,然后因人设岗。除外交、国防、财政等几个大部外,内政、警察、宗教事务等部的设置经常是根据组阁的需要而定。在部长人选不能安排妥当时,或由于其他政治原因,总理则任命多名不管部长和副部长,形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局面。例如,2009年3月31日晚,以色列第18届议会投票表决同意内塔尼亚胡出任总理,并通过由其提名的以色列第32届内阁成员名单。该内阁由利库德集团、“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工党、沙斯党和犹太人之家党组成,由于要为众党派领袖安排职务,内塔尼亚胡只得把部长人数增至33名,外加9名副部长,组成以色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政府。在内阁里,部长几乎只对本党负责,将国家和选民的利益置于脑后,导致政党化的官僚主义盛行。1968年颁布的《基本法:政府》规定,部长可由非议员担任,但绝大多数部长仍是议员。1981年后,总理有权撤换部长,但若要免去友党的部长,势必会导致内阁危机。内阁实际上成了各党派争权夺利的工具,部长们的权力大、独立性强,他们所控制的部相当于一个个半独立的政府分支机构。部长们根据本党利益至上的原则行事,不遗余力地为其政党工作,而不顾及选民和国家的利益,缺乏政治责任心。他们经常在一些重大的、有争论的问题上与总理唱对台戏,阻挠国家政策的执行,甚至不惜泄露国家机密,造成无可挽回的政治影响。1957年,本-古里安总理曾竭力主张制定一些原则,防止泄露国家机密,但遭到部分内阁成员的反对,第7届政府因此而解散。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与协调工作自始至终都在磨炼着总理的耐性。由于联合执政的需要,总理不得不妥协让步,甚至委曲求全;在政府工作中力求平衡,迁就中小党派,放弃政治纲领中的长远目标。从长远观点来看,执政党的政策总是围绕着这个党的基本纲领或左或右,不断调整。在重大问题上,总理既要考虑左翼的要求,又要顾及右翼的利益;既要照顾现实政治的需要,又不能伤害人们的宗教情感。因此,总理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能力就要受到影响,实用主义的成分较多。另一方面,内阁危机频仍。政府任期为4年,但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提前解散政府。通常,参加联合政府所有党派的议席加在一起刚好超过议会总席位的半数,任何一方的退出都可能导致内阁危机。在此以第16届议会的提前解散为例,可见一斑。2005年11月9日工党举行党内选举,佩雷茨击败工党元老佩雷斯当选为主席。20日,工党中央委员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退出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领导的联合政府。工党的退出使沙龙内阁在议会中无法拥有超过半数的支持率,因为在第16届议会里,利库德集团占有40席,工党占19席。于是,21日沙龙总理请求总统解散议会,并同时宣布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建前进党。当晚,以色列议会以压倒多数通过自行解散法案。23日,以色列总统卡察夫与议长里夫林磋商后,签署了解散第16届议会的法令,并将原定于2006年11月的大选提前至2006年3月28日举行。为了维持内阁的“生存”,总理必须向入阁的友党让步,即使那些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小党也不容忽视。组阁的大党对小党的依赖性越强,后者就越有机会对前者施加压力。例如,宗教党派(主要是全国宗教党)所占议席从未超过15%,但在内阁中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政治实力,处于“一两压千斤”的特殊地位,甚至决定内阁的“生死存亡”。由于宗教问题(诸如犹太教教育、安息日法、领土问题、反对养猪等)的纠纷而导致的内阁危机最多。以色列第一届政府就是因为犹太教教育问题而解散的。因为工党联合政府的基本模式是,“世俗的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正统的宗教势力结成联盟,在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上占有中心地位,如果条件许可,再在接近的左派或者右派增选些代表”25,宗教党派一直都在内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以色列联合政府是一个十分脆弱、充满矛盾的联合体,任何对政治现状的改变都极有可能引起内阁危机。由于宗教、外交、领土、经济以及党内斗争等问题的纠纷使以色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评估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企业实习生综合能力培养劳动合同2篇
- 2024年度民间借款合同示范文本(含借款人信用评估)3篇
- 2024年林权分享采伐协议
- 洛阳师范学院《急危重症护理学(含灾害护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科技园区秩序维护合同模板
- 2025产品授权销售总代理合同书
- 古建筑修复工程分包合同施工合同
- 商务大厦彩钢瓦屋面改造合同
- 市区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完整版)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三单词表(带音标)
- MOOC 国际商务-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作家协会2024年下半年工作计划3篇
- 2024征信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个人理财(西安欧亚学院)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pc(装配式)结构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 医院内审制度
- 押运人员安全培训课件
- 给小学生科普人工智能
- 2024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