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序》教学实录上课前与学生聊天师:我和你们讲一定要读五遍,然后看注解,这样我才可以和你们交流。你们没有读过的话或者读过是三四遍的话很难交流。但是有一点,我希望大家今天要积极一点,我之前说过要给大家一点东西。这是我最近写的一个红木扇面,只有一把,其它的书法作品多一点,我抄了兰亭序中的一段,写了好多张送给大家。请大家读: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师:读得响一点!“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好,时间到,我们就开始上课吧!上
课师:昨天我来到绍兴以后,先到我母亲的坟上祭祀。我对母亲说我要到兰亭上《兰亭序》,她说“好呀,你从小就喜欢去兰亭。”确实,大概是我十五六岁时的一个大雪天,走了三个多小时到兰亭去,那时候兰亭很破旧,关于《兰亭集序》的评价,历来是很复杂的,为此争论了一千多年,还没弄清楚,请看:(ppt)——金圣叹说:《兰亭序》真古今第一情种!有意思吧,只有人说贾宝玉是情种,哪有说一篇文章是情种的?——废名,他是周作人的得意门生,他说“文章以六朝文章最不可及。”
——文史学家郑振铎说,《兰亭序》“虽不是什么极隽妙的好辞,却自有羲之的清淡的风格。”说明他不认为《兰亭序》是“极隽妙的好辞”。
——大名鼎鼎的钱锺书说:“羲之此《序》低徊慨叹,情溢于辞,殊有徘恻之致;究其心蕴,析以文理,反杀风景。”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们没有必要研究《兰亭序》,一研究,反而大杀风景。奇怪的是,当时重要的《昭明文选》没有选《兰亭序》,说明不看好文章本身。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不选。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也不选。
——华东师大教授施蛰存更看不起这篇文章,他下了十二个字的评语,说《兰亭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那篇批评的文章我课前发下了,大家看了吗?生:看了。师:应该看看他到底为什么说王羲之语无伦次,思考过吗?好,现在我们把《兰亭集序》再读一遍,声音一定要放出来。学生齐读《兰亭集序》师:魏晋时代是个哲学的时代。什么叫哲学时代?哲学就是要思考人的根本问题,包括生死问题。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直接面临死亡。这是个痛苦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莫名其妙地死掉。这又是个潇洒的时代,你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包括生命,因为这个时代什么都由不了你。《兰亭序》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所以一般人都只是在欣赏他的书法之美,忘记了这篇文章之痛。今天我们研读这篇文章,看看它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我先请各位说说在语言和文字上面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痛到底是什么意思?师:痛就是心痛(众笑)。想到这句话心里就很痛。学生:什么是“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师:从字面上讲,俯仰就是一抬头一低头,什么东西就过去了——说明生命的短暂。比如放在在历史长河中看,一百岁也是俯仰之间。学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师:“犹”,什么意思?还,尚且。尚且不能与之兴怀。接下来,“况修短随化”,是个递进。生命那么短,何况有死亡,那就更可悲了。学生: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师:“其致一也”,字面上意思是,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能引起人内心感慨的东西是一致的。注意这个“致”是到的意思。“致”在《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
“送诣也”。诣就是到达的意思。王羲之认为每个人最后思考的东西都一样,所以“其致一也”。问题是这个“一”具体指什么?到讲文章时再说。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为什么?。师:问得好!在似乎没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你自己怎么理解?生:以后的人看我王羲之,就如同我看庄子一样。就是这意思,但他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师:对!问题是背后的意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问题是“今的”什么?“昔的”什么?后面要有一个中心词。这句话要是真正能读懂,这篇文章的意思就清楚了。那么,我就要问。这整篇文章从什么时候什么事件开始写起的?生:从“修禊事也”开始写的。师:好!那么整篇文章,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生:先写快乐,然后转到悲伤。师:是从快乐开始写的吗?
生:是的,从快乐写起,“信可乐也”。师:你把前面一部分扔掉了。我们来看。“永和九年”他们来到兰亭“修禊事也”。大家想想,“永和九年”是个什么样的年代?他们又是来干什么的?他们是去“修禊事也”。修禊是在河边举行的一个仪式,祛灾祈福,避祸求福,为什么要去灾去祸?说明有灾祸!这是从乐开始吗?是从悲开始写的——为了去悲!不信,我们看。“永和九年”,这个年代一定要记住。这个年代东晋的天空笼罩着死神。请看材料(PPT):永和九年“河南人夫食妇,河内人妇食夫”“老翁蒸小儿为食”“大兵晒人肉干充饥”“人肉价贱于犬,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钱。全躯曝以为脯”把人做成肉脯,像我这样的人不过就十五钱,可能还不值。这就是永和九年。永和九年“百姓流亡,户口日减,死亡绝没,家户空尽。”从汉朝开始有五千万人口,到永和九年连五百万人都不到——十分之九以上的死了。王羲之的七个儿子没有一个长寿。要知道写这文章的时候他的心情是什么心情。他是要祈福的呀!不要让死神再横行作祟了!他是来祈福的,他是带着悲情来的。来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呢?当然是不同的。有个故事很说明这个时代的人根本是朝不保夕——大富豪石崇邀请客人来聚会,他就让美人来行酒。“客饮酒不尽者”就叫人把这美人杀掉。王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一起去看他,“丞相素不善饮”,王丞相不大会喝酒的。“自勉强”看到要杀美人,他当然就勉强。喝了一杯又一杯,结果“至于沉醉”。但“每至大将军”,他就是不喝,以观其色,结果连斩三人还是不吃。“丞相让之”,“让“是什么意思?责备。责备他,大将军你这不行就勉强喝喝吧!结果大将军怎么说?他自己杀自己家里人管我什么事呀!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生命无常,早上我去上班做服务员,站在旁边莫名其妙就被杀掉了,也没有犯什么错误也没有犯什么法。就是要杀你就杀你,这个生命太贱了。不单服务员生命贱,连石崇本人的生命也贱啊!他后来也被杀掉的呀!整个社会笼罩着一片杀机。东晋的天空就是笼罩着死气的天空,这就是“永和九年”的天空。王羲之本人又怎么样呢?当然这个时代不单是悲惨的时代同时也是潇洒的时代。王羲之就很潇洒,为什么又悲惨又潇洒呢?因为人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反正今天潇洒就潇洒了。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现在也有这样的人呀!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享受,他们也去享受。至少讲一件事情,坦腹东床时的王羲之就很潇洒嘛!对不对?但是王羲之的内心也很痛苦。我查了他那些年写给别人的信,我倒觉得那些字比《兰亭序》的味道更浓。你看“羲之顿首,丧乱之极……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奈何”什么意思?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他的心很痛。“姨母哀哀、哀痛摧剥,不自胜,奈何!奈何!”“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茶毒”——他家里的墓也被别人搞掉了。“痛贯心肝,痛当奈何……临纸感硬,不知何言……”“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时速感叹,兼哀伤切,不能自胜,奈何!六月十六日,羲之顿首……痛悼伤恻,兼情切割,奈何!奈何!初月二日,羲之顿首……感远兼伤,奈何!奈何!”我看这文章正是布满了这样的悲凉气氛。其中“奈何”的是哪些事情,主要有两件事情。你看“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顿首顿首,从子弟夭没”——他的侄子去世了。“孙女不育,哀痛兼伤,不自胜。”“新妇入门未久,岂图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王羲之当时就是这样的心情。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王羲之除了这种心情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心情。他看到“白骨露于野”,很想有所作为,他是会稽内史,做了三年,从351年开始做的。第三年举行兰亭雅集。这一年他看到很多死去的人,于是很想救济。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他管辖的区域很大,一直到宁波,而且他是党政军一把抓。他这天去了,心中这么痛苦,总得找点乐趣吧!如果一个人天天这样痛苦会崩溃的。他怎样找乐趣?开这个兰亭集会,找了四十二个人,这里面有他的儿子,孙绰的儿子也有,温桓的儿子也有。可见其中有很多大官,至少有五个军部级干部。这次是很快乐的事情,所以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好与今天的天气差不多。“惠风和畅,虽无丝竹管弦之声”——虽然没有音乐,为什么这里要讲一句没有音乐呢?照理是什么东西最能引起人们共鸣?音乐。很遗憾今天没有音乐。痛苦的深情也通过音乐。音乐可以排解人们心里的惆怅也好高兴也好,都可以得到满足。而现在没有音乐怎么办呢?一觞一咏。我们可以喝喝酒、写写诗嘛!他们都是文人。“足以极视听之娱”——大家注意这篇文章有两个“足以”。足以极视听之娱,能够把视听的乐趣,感官享受的乐趣能够到达一种极致。王羲之当时就是这样写的。然后怎么样呢?然后“仰观宇宙之大”抬起头来看看,大家注意他为什么写“仰观宇宙之大”?当你看到宇宙之大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呢?自己很渺小,对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看到大地上有这么多的东西,感到自己和它们一样。所以这个时候他“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其实不但这一次如此,他的另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地方景色很美。我们绍兴是很美的,我这车开过来,突然发现绍兴变了。我昨天从市区乘车过去,经过兰亭的时候,觉得路上面很干净,树木很多很多,很漂亮。然后我弯过去,弯到我母亲墓,也觉得很好。当时肯定也觉得很好,为什么这个道理,你看看对比很重要。永和九年的天空是死神笼罩着,但是大自然最美的东西还是那么的美好。还是只能用大自然来抚慰内心,大自然还是给你一点乐趣。那你只有还活在这世上才能感受那一丁点的乐趣。因为自然太美了。所以你看“千帆竞秀,万壑争流”,当时他们写了很多这样的山水诗。我们知道魏晋时期山水诗的发展也就在这个地方。痛苦的时代也是文学的时代,往往是同时产生。我们看下面一句话大家读一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学生一起: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学生一起: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师:好!你们看看。这里面要注意一个词,大家没有问过“夫人之相与yǔ”这个不读yù,“与”是什么意思?是相交、交往。《说文》解释:“与者舁也”。这个字大家不认识。但和“與”很像吧。多了个“与”,是声符嘛!这个“舁”是什么意思?这个“舁”就是“共举也”。四个手把这东西抬起来,那叫共同生活。人在共同生活当中怎么样呢?俯仰一世——生命太短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没有人问我‘或’是什么意思。——你说有的人,还有没有其它说法?学生:有时。师:你说有的人好还是有时好?课本上怎么说的?学生:有时。师:翻译成有时,翻译得好。说明编译的人是知道的。这个有时是什么意思?是说这个人一会“放浪形骸之外”,一会是“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苏轼考证过,原来这个“因寄所托”写成“外寄所托”。后来他一看下面有个“之外”,他马上把前面的改过来了。他在写的时候一看重复字就立马改过来了。外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内呢是“悟言一室之内”。这句话大家想过没有?是什么意思?“悟言一室之内”是什么意思?“放浪形骸之外”是什么意思?“静躁不同”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这两个字要抓住的。什么叫“静躁不同”,静什么意思?躁什么意思?躁动。这个静字大家注意,他边上是争的意思。什么是争?上面一个手,下面一个手,当中一根东西。两个手在拉一根棍子,棍子代表权杖,权力的权杖。所以“静”的本义是“不争”。有的人不争,怎么不争呢?他在自己家里大家谈谈,谈什么呢?这就要了解魏晋时期了。魏晋时期最重的是什么谈?大家知道不?哪位同学举手说说看看。魏晋时期,大家互相之间在屋檐一室之内的谈叫什么谈?细谈?大家不知道,这个时期的谈叫“清谈”,什么叫“清谈”?这也是青字旁,凡是青字旁的字都有提炼、沉淀的意思。你看天晴的“晴”,太阳里面没有云,叫“晴”。水里面没有杂质,叫“清”。对吧!把坏人消灭掉叫“靖”。人最要紧的,把这杂质都拿掉,叫感情的“情”。青就是这样的意思。静就是不争。把争论的东西拿掉。然后呢?他在家里清谈。清谈就是谈的内容不是很杂的,谈的内容不是和我们实际生活联系一起的,他就是空谈。比如王弼,他面临的是生死问题,他思考得多,就是清谈的高手。王弼二十岁就去世了。你们看看静躁不同,躁是什么意思?躁就是不冷静,躁动。他们两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他们有的时候“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有时候“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个我们要把握主题,什么叫“悟言一室之内”?我们讲的是清谈。当时这个清谈非常流行。有个故事说,两个人在清谈,谈呀谈呀,菜上上来了,两个人清谈拿着麈尾,上面是有毛的。一面讲一面挥舞,上面的毛脱下了,掉在饭里面。结果那个仆人端起再去热一热,然后再拿过来。他们又谈又谈,又这样拿过来。这样的来来去去多次,结果天已经黑了饭也没吃。这就是清谈,清谈很辛苦,也是很开心的。因为谈的问题,大家都得到灵感智慧。但是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知老之将至”。他有这样的一句话“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我的心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儿孙一辈人身上。我自己岁数大了,但是呢又失去孙女,“痛之缠心”,心痛呀!那我们看看清谈大师何晏,他要比王弼大了,他拟了个题目“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这是个什么问题呀!这个和家里的做饭吃饭是没关系的吧?但是王右军对清谈有过看法。他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与谢太傅共登冶城”。他们俩一起登冶城的时候王羲之也就五十岁刚出头,“谢悠然远想”——谢安很有意思。大家知道谢安吗?他指挥肥水之战,在和别人下棋,胜利的消息来了,他故意装成没事一样,是一个比较镇定的人。谢安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想了很远很远,有高世之志”。王羲之就说了“今天四郊多垒”——到处都是战争到处都是堡垒。呀,你怎么搞得人人自救,我们应该考虑救他们呀!你怎么可以“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也就是“清谈误国”,怎么能这样呢?“恐非当今所宜”——这个做法不该是当今做的。王羲之对清谈有点看法,然后他就说了,“谢答曰”谢安说得很好,谢安怎么说?——我请问你秦国的灭亡是不是因为商鞅,商鞅是不是清谈的,商鞅没有清谈吧。“岂清谈之患者”——商鞅又不是清谈者,为什么怪清谈呢?这里我插一句,如果大家了解谢安的话,谢安这个人一面重视清谈,一面重视实务。所以谢安这个人要好好研究研究,又很会玩,同时为国家也做了很多事情。什么叫“向之所欣”?我们看看这句话“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那么向之所欣指的是陈迹。这里有三句话,大家读一下“及其所之既倦”一直到“终期于尽”这三句话大家一起读一下,体会这三句话讲的是三层什么意思?“及其所之既倦”。学生一起:“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师:好!这三段讲的是什么?你们把两个字概括吧!每句话给两个字。他前面说“老之将至”,现在“所之既倦”了,“所之既倦”以后呢?“向之所欣”怎么样呢?有改变了。那么这三句话你们是不是可以每句话用两个字概括一下?我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回答?那没有人先回答,那我们先停一停把这放一下。我们再回过头去把前面的“悟言一室之内”刚才我们讲到了是清谈,“放浪形骸之外”是什么呢?什么叫“放浪形骸之外”?你说说看。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自在地生活。师:那你能否举个例子?学生:不因官场名利,自由自在,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师: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很好的了。那你觉得“放浪形骸之外”是好的了?我来举个例子,刘伶他这个人,人家到他家里来,他衣服裤子都不穿,别人进来了,然后问他你怎么衣服裤子都不穿呀?太不讲礼节了。他说“我什么时候不讲礼节了?我是以天地为房子,以房子衣裤,你干嘛钻到我裤子里来?”他讲了这样的话,是非常反潮流的。他写了篇文章叫《酒德颂》“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我不知道其他东西,我只知道吃酒。然后呢“衔杯漱”什么?你们前边有条河,醪láo,就是酒了。然后呢,“奋髯踑踞”坐的时候也没有坐相,坐的时候铺开来坐,然后呢,“枕曲藉糟”把头枕在酒糟里面,然后呢,“无思无虑,其乐陶陶。……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外面打雷声也听不见,“熟视不睹泰山之形”泰山也看不见。他驾着一个鹿车出去,携了壶酒,叫人拿着农具,“谓曰:死便埋我”——我死了马上把我埋掉。这是不是“放浪形骸之外”?我们小结一下,这是什么?可以总结得出来吧!这个“放浪形骸之外”是饮酒。魏晋时期都是这样的,阮籍一醉酒就是三个月。司马师要向他提亲,要把他女儿嫁给他。好的你来了,来了之后昏昏沉沉的,人家没办法开口了,然后下次又来了又是昏昏沉沉的,三个月,人家提亲也不提了。都是喝酒的,都是酒鬼。好,我们看看“放浪形骸之外”还有什么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这个人是谁呀?这个人就是谢安。刘伶酗酒,谢安什么?你说说。学生:好色。师:好色嘛,人人都好色,但可以不做嘛!他这是叫“狎妓”,他是“放浪形骸之外”吧!对吧!然后再看,这个谢是谁呀?不是谢安,是谢灵运,你们读过他的诗呀!山水诗的鼻祖“池塘生青草,岸柳变鸣禽”,诗写得很好的,他怎么样呢?他“与王弘之诸人出千秋亭饮酒,裸身大呼,顗深不堪”——你这个人不行呀!衣服裤子都不穿,大叫干什么?“遣信相闻”——叫人去和他讲不要这样,“灵运大怒曰:身自大呼”——我自己大叫,“何关痴人事”——你这个傻子,关你什么事呀!那么谢灵运干什么?我们用一个词,叫什么?叫裸奔呀!灵运裸奔呀!他真的裸奔哟!他不单裸奔,还大叫。我们再看,王羲之“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也”——羲之干什么呀?对,那就聪明了,羲之什么东西呀?羲之吸毒。这就是“放浪形骸之外”,还有些人。不但王羲之吸毒,他们服食五石散,这是一种很多矿物组成的药剂,人一吃了这东西人就发热,然后身子轻,但是皮肤很疼,不能穿新衣服,只能穿旧衣服。那么接下来,“向之所欣”有两件事情。师:我把内容拿出来了,用人奶喂猪,他要吃这个小猪,觉得小猪蛮好吃的,如果喂脏的东西就不好了,他就用人奶去喂小猪。还有与猪共饮,他们有些贵族很有意思,本来贵族应该很斯文,拿着小酒杯,倒着小酒,摆摆架子坐坐好,再一口一口的喝。但是这些贵族太无聊了,那时候贵族和平民不能上下移动的,他们是贵族,为了找刺激,用大勺子喝酒,喝了一半,有一只猪过来了,冲过来就喝,贵族看到很吃惊,就上去和猪一起喝起来。这个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变态”。生:(笑)师:是吧,变态吧,那个时代就是个变态的时代,王羲之写这个东西本身就处于一个变态的时代,这就叫做放浪形骸之外。那么为什么又不高兴了呢?情随事迁,什么叫快乐知道吧,为什么在乐之前加个快字啊,因为乐很快就没有的,乐是很短暂的,而悲是很长久的。这个就像王羲之所说的情随事迁。“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欢乐的东西到今天都成为了哀苦,如果过去没有高兴过,现在就没有那么苦,悲和乐之间的转化往往是乐得更强烈,悲也就更强烈。于是,他说“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于心”——处在这种情况下还说自己不难过。“殆空于尔”——是空话,没有这个事情。“一至于此,何所复言”到这里,就没话讲了。用两个字总结一下这种情况,叫“无常”,他深深地感到生命的无常,一句话来总结,叫“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人都会死,其实感情也是这样,我喜欢这个东西很快就会不喜欢,就像你们打游戏,打的时候很疯狂,过后又很难过,认为浪费时间。“情随事迁”,感情也会随着迁移的啊,人要变,事情要变,情感也会变化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对不对?他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也跟着来了,就这叫“无常”。那么“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用两个字形容,是生命的无常。还有,很多人说得好,是生命的短暂。那么下面这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管你年龄大小,最终都要死,这是什么?概括一下。这也是比较难的,生命不但是无常的,我的一个好朋友,上次去参加一个研究会,喝酒时就不对,一个月后就去世了,这就是生命的无常,“常”是什么意思?规律,无常就是没有找到规律,常也是不变的意思。那么,“况”有递进意思,面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我尚且不能不引起我的无限感概,“况修短随化”指什么?生命的消逝,更好的一个词,是“虚无”。好,下面我们要讲句重要的话,下面“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个问题很多人没有讲清楚,那么讲这句话前,我们把前面的弄清楚,三种情况——生命无常、生命短暂、生命虚无。前面讲享受生活就像现在的行为艺术一样,而突然感到生命无常、生命短暂、生命虚无,对他们的冲击是很大的,无常、短暂、虚无笼罩在整个魏晋的天空,笼罩在所有人的心里,就像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急功近利,也是这个时代造成的。无常、短暂、虚无已经成为永和九年士大夫的共识,也就像我们文革时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那么突然有个人反对,就是对这已经达成的共识的一种反抗。那么魏晋社会的共识就是生命的无常、短暂和虚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里的“古人”不是孔子,而是《庄子》内篇假托孔子来说“死生亦大矣”,但孔子的原意是“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就是“连死这么大的一件事,都不能改变它”的意思。庄子的文章里有个故事,有一个瘸子与孔子在不同地方讲课,结果很多人都去听瘸子讲课了,于是孔子的学生有些不服气,孔子就说,他连死这么大的一件事都不能改变它,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对死都看得很淡,所以比我影响大。在这里,作者引用了这句话,是断章取义,凡是断章取义的引用,都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别人的话说自己。那么,这种情况下作者为何要断章取义呢?前面说生命的无常、短暂和虚无,突然要用孔子的话说,生命不是虚无的,也是很重要的,要珍惜。举个例子,《世说新语》里面有个故事,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重了,他们都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问身边的人,怎么都听不到弟弟的消息了呢?心里知道弟弟王子敬已经死了,王子猷也不伤心,叫来一辆车去奔丧,一路上都不哭。王子敬向来喜欢弹琴,王子猷就坐在灵床上,取下王子敬的琴来弹,然而琴弦早就不调了,王子猷就把琴摔在地上“子敬啊,子敬啊,人和琴都不在了啊”,到这里,王子猷忍不住了,悲痛不已,一个月后也死了。王羲之这里对于生命流逝感叹“岂不痛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多年以后他的儿子们也经历到了这种对生命的留恋和对生命流逝的痛苦。有人说他的思想很矛盾,矛盾是他感情的真实,在文章中表现了出来,施蛰存说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认为施蛰存话说得太重,再读读看,文章的矛盾反应出内心的矛盾,一面知道生命是无常、短暂和虚无的,一方面又不想承认,于是就借孔子“死生亦大矣”。这种矛盾就像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面那句经典的话:“生存还是灭亡,是一个问题”,其实是很沉重的、一直纠缠不清的拷问。看到这句话,我很心痛。所以必须弄清楚,“死生亦大矣”和前面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都是他一个人在讲,王羲之和自己在对话,内心很痛苦和矛盾,这是理智和感性的对话,信仰和现实的对话,他们那个时候就有佛教思想渗透了,佛教告诉他们:生命如梦幻泡影,如雾又如电。生命本来就像幻觉、梦幻和泡影一样,像泡泡一样,破了就没了,像露水一样,太阳出来就干了,像电一样,闪过就没有了,他明明知道这些,感情上却不愿意承认,和自己的内心在对话。下面这句话最要紧: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齐声读。生:(齐声读)师: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不是“死生亦大矣”?他看到古人的文章或诗作,王羲之等人兰亭雅集也写了二十几首诗,那么诗里的话都是“若合一契”,他的“一契”在哪里?“生命不重要,反正要过去,我真弄不懂他们怎么都说这些话,好像千年的配合”,所以我“未尝不临文嗟悼”,“喻”是明白,家喻户晓,释怀,但是,我还是放不下,不相信,怀疑。我看见前人关于生死的文章曾产生很大的共鸣,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到一定的年纪才能有所感悟,但是现在居然大家都这样,整个风气都是这样,所以作者“不能喻之于怀”,到现在不能明白,想不通。怎么会这样呢?这时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在干什么?你说。生:质疑。师:质疑,换个词。生:斗争。师:斗争,再换个词。生:挣扎。师:对,挣扎,他要从当时死气沉沉的气氛中挣扎出来,下面这话读三遍: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齐声读)师:一死生和齐彭殇是庄子的观点,他们这些人都是谈老庄的,他们认为死生是一回事情,彭殇活的年纪大小也是一样。那么,关于一死生有这样一些说法,请看:(ppt)一生死——丽姬之悔: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庄子》)一死生——骷髅之拒:甚矣,何子之难语也!昔太素氏不仁,无故劳我以形,苦我心生,今儿幸而变之死,是反吾真也。
……子行也,吾将归于太真!
“齐彭殇”我们就不举例子了,太多了,活五十岁和活一百岁也差不多。前面都是叙事,突然山洪暴发般讲出这么一句震天动地的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是整个文章的宣言,也是为了这句话写的这篇文章,你们说死生是一样的,彭殇是一样的,我说不对,所以这句话是其震天动地的一句话。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那么,“固”怎么解释?说文解字解释为,一二三四都是山岩,四面全部包围住,是牢固的意思,引出坚固、坚实、坚硬,后引出确实、本来,你们说确实和本来哪个好?生:本来,因为那时代的人都说”一死生”,王羲之不同意,要批驳这个观点。师:我本来就是为“一死生”的,对不对?生:他们本来就知道“一死生”是虚诞,还要说“一死生”,王羲之就是在批判他们。师:他们知道“一死生‘是虚诞’”?他们知道“一死生”,“虚诞”是谁说的?生:王羲之师:“虚诞”就是荒谬,“妄作”就是胡说八道,不知常,就是不知道规律。这话他认为是虚诞,是妄作对吧,他是“本来”就认为是吧?好,另外一个,你说“确实”。生:因为观点是他自己提出的,前面由祸到乐,心情变了才说出这样的话的。师:我很赞成你的观点,但对于你的解释还有点不同意,不能解释为“本来”,要解释为“确实”,为什么要解释为“确实”?他本来也是认为是“一死生”,就在此时此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灵光一闪,瞬间之间,爆发出这样的话来,我忽然间领悟到“一死生”是虚诞的,我过去不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才“确实”这样认为,哦,原来确确实实是虚诞的、妄作的,这样的步骤,是不是,所以我认为“确实”比较好。王羲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真性情的感触,与他当时的境况也有莫大的联系,在散乱的右军法帖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晚年的内心凄苦:“岂图十日之中,二孙夭命,惋伤之甚,未能喻心,可复如何。”“自丧初不哭,不能不有时恻怆,然便非所堪。哀事损人故最深,盖知不可不豁之。”“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按指子孙)。奄失此女,痛之缠心,不能已已。”不但自己的女儿死去、孙儿夭折,而且自身患癫痫,经年便可能发作,服食药剂又加重了身体负担,羸弱的躯体再也无法抗拒迟暮之年时时侵袭而来对于死亡的心理暗示,所以在暮年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确实”表达出了他在怀疑,在抗争。再来看接下来这句话,就是施蛰存认为语无伦次的,突然又跳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观昔。什么意思?后代人看今天的人就像今天的人看从前的人一样不是等于不说吗?我给你们看《古文观止》点评:言瞥见吾已杳无踪影,犹如古人杳无踪影也!那么,从前面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突然又回去了,看看王羲之是不是很痛苦啊,一会说齐彭殇,一会说是妄作,一会又承认这点,最后他为什么不敢承认啊,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消逝的恐惧,对虚无的恐惧,因为死是最不确定的。庄子虽然说可能死去会更好,但是庄子也不知道,到现在,也没有死去再回过来。所以王羲之说“悲夫”,“悲夫”本来写着“XX”,涂掉了,苏东坡读得很仔细了,他把里面改过的字全部订正过来,他订正“悲夫”是“良可悲也”,确实可悲啊,但是他觉得“良可悲也”没有“悲夫”这么简洁,这么痛,好,我们现在就来看“悲夫”。(ppt)“不能不有时恻怆,然便非所堪,哀事损人故最深,盖之不可不豁之。”——《全晋文》《法书要录》悲伤是受不了的,没有办法豁达的,排解的,很多人年轻时视死如归,真到那时候就不会这样讲了,所以悲啊,悲中包含这么多矛盾的内容,我是说不清楚的,“不能喻之于怀”。最后来看,“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然世界变化了,但是大家的心怀是一样的,这里的“一”是什么,不是“一死生”“齐彭殇”,也不是“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而是忐忑不安,就是矛盾心理、徘徊想不通,王羲之在跟后人对话,1600年前,这个问题王羲之想不通,1600年后的黄玉峰也想不通,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个“一”就“一”在你想不通。“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所以后来的人看到我的文章,也会这样讲,这文章写的时候已经决定了后来的人都同意我的看法:想不通啊。请看(ppt):王羲之:大矣造化功,萬殊靡不均。谢安:萬殊混一象,安復覚彭殤。王凝之:冥心玄寄,千載同歸。
桓伟:今我欣斯游,愠情亦暂畅。我们再看,痛苦的根源在哪里(ppt):当热爱人生的心灵一旦对人生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疑问,这颗心灵就失去了安宁,注定要同悲观主义的幽灵进行永世的抗争,飘泊在重新寻求人生意义的前途未卜的路程上。——周国平《无用之学》
每个人都会死,你糊里糊涂过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过死是有问题的,当你想到生命的时候,灵魂都会不安定,怎么安定呢?当然有办法,那就是宗教。王羲之是思考过的、忐忑过的,是痛惜过的、挣扎过的、努力过的,但是最后失败了。三年后,他在他母亲的墓前写了一篇文章——《墓誓文》,在坟前发誓,我从此以后不管政治,从此“一死生”“一彭殇”,我去山里生活,不管生死,不管世事,什么都不管了,你们知道王羲之死在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从此消失匿迹,回归山林,不知所终。王羲之的思路先是悲,悲里想找乐,找到乐又发现是很短暂的,相对的,因为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所以最后又回归到悲,“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序》是颗明珠,明珠是怎么长出来的——明月之珠,蚌之病也。为什么呢,王羲之生病了,思想上太纠结了,“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于心,殆空语耳。”(《卿女帖》)这句话散发着一种与《兰亭序》隐含的内在联系,悲苦与欢乐的转换在这样的语境下显得如此自然而沉重。只有这样的纠结,才能写出这样纠结的文章,所以写出几百年几千年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用这样美好的文字写出来,郭沫若怎么能说这篇文章不好呢?他没有读懂啊,他至少没有像我这样读懂啊。生:(笑,鼓掌)请看“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ppt):呜呼,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后之览者——超脱生死: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何羡乎?
——苏东坡《赤壁赋》师:我们为什么会悲观?看到草木凋谢了,想到我是怎么死的,想到这里就很难过,还有看到大自然轮回,而在这个轮回之中我却不可重复,死掉了就死掉了,但是生命本身是有价值的,死和生毕竟不是一回事,要珍惜生命的价值。单从整体上说,人类的生命可以一代代传下去,思想也是一代代传下去,我在这里讲课就是把思想传给大家啊,所以“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苏东坡确实不错,有这个思想和没有这个思想很不一样,苏东坡一而再地被贬,被贬到海南岛,他还要做教,自己教学生,他认为精神传承很重要,教出了海南岛唯一一个进士,叫张堂总,临走时写了一首诗给他:“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三年后,他果然考取了,然后他来谢苏东坡,但是苏东坡已经去世了。他的弟弟苏辙把未竟的诗文写完了,可以在苏辙全集中查到,叙述了自己对哥哥歌颂、悼念的心情,但是苏辙的心很坦然,甚至比苏东坡还要坦然。那么我们怎么办,还有一线希望,我们看看胡适怎么说的,你们自己琢磨一下自己怎么办。生命是延续的,我们过去了,总希望下一代更加好,活着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学计算语言Julia及MWORKS实践 课件 13-模块
- 网络营销培训课件
- 大学生村官2024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 2024版保险代理合同(详细代理范围与权益)3篇
- 行政强制法培训讲义
- 素食医疗保健餐厅
- 玉林师范学院《模拟电子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四年度咨询服务合同标的及服务详细说明3篇
- 小班科学活动点点找朋友
- 脑出血术后的康复治疗
- 设备检修作业证样本
- JJG 169-2010互感器校验仪
- GB/T 706-2008热轧型钢
- GB/T 3952-2008电工用铜线坯
- 好书推荐-《一千零一夜》
- juniper防火墙培训(SRX系列)
-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大全
- GA/T 1476-2018法庭科学远程主机数据获取技术规范
- FZ/T 14014-2019莱赛尔纤维印染布
- 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全套课件
-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