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程朱理学的哲学性质和发展方向
“理性独特”是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理一分殊”问题,学界多把它当作理学思想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当作一种方法论来研究尚不多见,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方法论的视角对“理一分殊”进行管窥,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一“理验方”均有差别“理一分殊”是程朱理学讨论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学界一般认为来源于佛教华严宗,如法藏在《华严宗发菩提心章》中说:“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合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意思是说,现实的一切事物是各种各样、有差别的,而作为本体的“理”则是无差别的,有差别的事物体现了本体的“理”,而无差别的“理”则包含于有差别的事物之中。也有学者撰文认为“理一分殊”来源于道家、道教,如孔令宏先生在《试论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的道家道教渊源》中说,“理一分殊”“这个思想的主要来源主要不是佛教而是道家道教。尤其是朱熹对这个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时所体现的哲理样式,与道家、道教哲学非常相似。吸收道家、道教形而上之体来提升儒家哲学的思辨水平,加以改造后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是朱熹论理一分殊的特点”。孔先生所言亦不无道理。其实,关于“理一分殊”最早在先秦儒家典籍里就有了其思想因子,《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亦载: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适之者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正义》卷18对此注解说:“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滤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学而一知之。”孔子的意思是说,不要认为他仅仅是通过多学而掌握了道,实际上是在学习中运用了一以贯之的方法。《中庸》亦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多学而识之也;笃行,一以贯之也”。二程对这段话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庸》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和为一理”(P858)。《系辞传》云:“天下何思何滤?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滤”。韩康伯对此注解说:“少则得,多则惑,途虽殊,其归则同,滤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滤而尽矣。”这段话对孔子的“一以贯之”也是很好的解释。向以儒家正统自居的二程和朱熹自然在“理一分殊”中汲取了先秦儒家典籍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因子。二明理一而分殊“理”是程朱理学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学思想的核心,具有统摄一切的作用。程朱认为凡事皆有理,一物须有一理。既然万物皆有“理”,那么作为最高本体的“理”与万物之“理”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这一命题最初是程颐回答他的学生杨时关于张载《西铭》的疑问时说出的。杨时是二程的高足,他在研讨张载的《西铭》时,对张载的“万物一体”说持有怀疑态度,认为“万物一体”容易与先秦墨家“兼爱思想”相混淆,于是就向程颐请教,程颐解释说:张载“西铭之论则未然,横渠立言诚有过者,乃在正蒙,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论同功,二者亦前圣所未发,岂墨氏之比哉?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无等差本二也,分殊之藏,殊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P609),把《西铭》思想与墨子兼爱说区别开来,认为张载《西铭》中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是“推理以存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理一”,意思是说一切人都是我的同胞,都应该施以仁爱,都应该加以爱护;但只讲“理一”,只笼统讲仁爱是不够的,因为社会中的人是有各种区别的,如君臣之别、父子之别、夫妇之别、兄弟之别等等,因此爱要有差等,此之所谓“分殊”。很显然这种认识与墨子的“爱无差等”的兼爱思想是有严格区别的。程颐提出的“明理一而分殊”思想,实际上就是探讨了普遍、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和具体、个别的道德伦理规范之间的关系问题。程颐还在其著作《周易程氏传》中对“理一分殊”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P858)天下万物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各不相同,但都同归于天理,其天理就是一,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尽管天理为一,但又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程颐回答其学生杨时关于《西铭》的提问,推出了“理一分殊”,而朱熹则直接作《西铭论》对“理一分殊”进行论述,他说:“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而不能齐也,不有圣贤者出,孰能合其异而反其同哉!《西铭》之作,意盖如此,程子以为明理一而分殊,可谓一言以蔽之矣。盖以乾为父,以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所谓理一也。而人物之盛,血脉之属,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则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一统而万殊,则虽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而不流于兼爱之蔽;万殊而一贯,则虽亲疏异情,贵贱异等,而不告于为我之私。此《西铭》之大旨也。”(P410)。朱熹于此赋予“理一分殊”思想以更为普遍的意义。为了更好地说明“理一分殊”所蕴含的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的普遍性,朱熹拿房屋与厅堂、草木与桃李等做比喻,如说:“如一所屋,只是一个道理,有厅有堂。如草木,只是一个道理,有桃有李。如这众人,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张三不可为李四。《西铭》言理一分殊,亦是如此”。总之,无论是二程从伦理道德的意义上论述“理一分殊”,还是朱熹将“理一分殊”推之于宇宙万物并赋予其普遍意义,其目的都是探讨一理与万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周严其学说服务。三程朱法理学的哲学性质“理一分殊”思想是程朱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理一分殊”在理学中又扮演着方法论的角色。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因为程朱利用“理一分殊”解决了世界万物如何产生以及世界万物统一于什么的问题,前者是宇宙的生成论问题,后者是宇宙的本体论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程朱理学的哲学性质和发展方向。因为“理一分殊”这一方法的运用,使得程朱理学大大超越了先秦儒学、道家哲学和佛学关于宇宙生成和万物统一性的论述,使理学成为一种更为缜密、完善、思辨性更强的哲学思想体系。(一)提出人类来源“内最大理”,并将其作为人类物质性的依据宇宙从何而来?这一问题在先秦儒学中几乎没有充分的论述,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此问题上论述很少,即使谈到“天道”,也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比如在《论语·阳货》中记述了孔子一段答非所问的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终究还是没有正面回答,让人有坠入云雾之感。难怪他的弟子感叹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亚圣孟子也和孔子一样,他只是相信天命,认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所以早期儒家的宇宙生成论并不明朗。而道家则不同,道家关于宇宙生成的描述是非常详细具体的,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儒家闭口不谈宇宙万物的生成,道家尽管谈了,但对宇宙万物的生成又说不出具体的所以然。至于佛学的四大皆空则更不可取。于是二程推出了“理一分殊”来解决这个问题,二程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有理则有气”(P1227),世界万物是理与气结合的结果,而人物之禀气的不同是人物千差万别的根源,所以理是一,气是殊,运用到宇宙万物的生成上就是理一气殊。理是如何产生万物的,朱熹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论述,他说:“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然总是一个理,此理处处皆浑沦,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又成粟还复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个个完全,又将这百粒去种,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间只是这一粒分去。物上各有理,总只是一个理。”(卷94)在这里,朱熹明确承认世界万物的多样性都统一于理之中。关于“理一分殊”的说法,朱熹有时是指普遍之理和特殊之理之间的关系,有时他又引入张载的“太极”,把“理一分殊”描述为太极与万物的关系,朱熹认为,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整个太极,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理只是一个太极,而且是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整体。他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卷1),“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卷94)意思是说每一人每一物都以那普遍的理为存在的根据,所以每一人每一物都具有那普遍的理。物物有太极,太极即是理,道出了宇宙万物的复杂多样性都统一于太极之理。(二)格物穷理即“理”,其认识论的地位程朱通过“理一分殊”的认识方法构建了自家的理本论思想体系,使理学这一新儒学具有了更强的逻辑思辨性。程朱理学的认识论的建构也运用了这一独特的方法论原则。“格物致知”是程朱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格物致知”语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篇,经二程发挥后,赋予了新的内容。在二程看来,所谓格物,主要是穷理,如说:“格物者,格,至也,物者,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穷至物理也。穷至物理无他,唯思而已矣。”(P372)二程提出“格物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把物归结为理,事物皆以理为存在的根据,以穷理来代替认识外物,从而把格物与穷理联系起来。穷理的“理”既指物理,又指天理,而物理则以天理为根据,认识的目的主要在于认识天理,这样就把认识客观事物之理纳入到了穷天理的范围。二程反对只格一物便通万理的观点,如程颐认为,格物必须经过由积习到贯通的阶段和过程,所谓“积习”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的量的积累过程,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人的认识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即是“贯通”。但程颐又指出,格物并非穷尽天下所有之理,他说:“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卷15)此处程颐所谓“一事”是指同一类事物,而非是简单的一物,通过认识一类事物,举一反三,类推其他,“若到后来达理了,虽亿万亦可通”(卷19)。很显然,程颐的格物论探讨了由个别到同类,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理一分殊”的方法论在其认识论形成中的作用。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也主张“格物穷理”,他在《补大学格物传》中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熹认为,格物日久,则必然会豁然贯通,了然一切之理,从而由个别达到一般的认识。此种认识方法即是由分殊到理一的认识过程。朱熹在认识上还不止于此,他指出:“今以十事言之,若理会得七、八件,则那两三件触类可通”(卷18)。这又使认识由一般达到个别,程朱这一动态的认识过程就和他们的本体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了。(三)“理理”观其人性论人性论在程朱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的一种正统哲学,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其严密的逻辑思辨性和强大的道德说教功能。而这一道德说教功能的基础就是他们的人性论。二程的人性论同以往的人性论有明显区别,发挥得比较巧妙。他们精明地将人性与天理结合起来,提出了“性即理”的命题,认为“天命之谓性”的“性”即是“理”,也就是所谓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如程颐说:“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卷25)这实际上就是把“五常”归结为人先天固有的本性。那么人性既然天生就含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为什么还会有善恶、贤愚之分呢?二程就搬出了“气”这一范畴,如说:“论性而不及气,则不备;论气而不及性,则不明。”(1253)由于“性即理”,所以“性”为本,气为末,也即是说性一而气殊,这样就把他们的人性论和本体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二程认为,“性”是人们先天就有的,后天之所以有差别,是由于人们所禀气的不同。二程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因气有清浊之分,所以人有圣愚、善恶之别。程颐说:“气有善不善,性则无不善也。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气昏而塞之耳。”(卷21)“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卷19)程颢也讲:“有自幼而善,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卷1)“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卷18)朱熹继承并发挥了二程的人性论思想,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所谓“天命之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是一种先验的理性,就是“理”;而“气质之性”是从构成万物的“气”得来的,决定了人的感情、欲望等。朱熹认为天命之性即“理”是至善的,而气质之性则有善恶之分,是人所禀气之不同所致,如说:“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梧州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实验教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通大学《数字二维动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月考试卷数学试题含解析
-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朝鲜文学作品选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科技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生物试题综合试卷(16)生物试题含解析
- 退货协议书范文集合
- 游戏行业市场全景
- 期货委托操盘协议二零二五年
- 北京市各区2024届高三二模政治试题汇编:法律与生活-2024届高考政治三轮冲刺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文档
- 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建筑边坡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 《化学与社会发展》单元检测3
- 基于stm32的智能烟灰缸设计
-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地理真题含解析
- 如何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 产品开发项目管理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分享
- 医院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