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的悲剧理论_第1页
论黑格尔的悲剧理论_第2页
论黑格尔的悲剧理论_第3页
论黑格尔的悲剧理论_第4页
论黑格尔的悲剧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在他的审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黑格尔哲学中体现为绝对精神的“伦理力量”、“神性的东西”、“伦理的实体”便是其悲剧冲突的动力,整个悲剧过程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并且处处牺牲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情节的正确发展方向。另外,其悲剧冲突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哲学中的辩证统一规律,即“正—反—合”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其不明显的实践观点也透露出唯物主义的一线光芒,但黑格尔在结局却用绝对精神遮掩起来,当伦理力量分裂为人物的“情致”后,矛盾冲突便由观念中的虚拟过程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冲突,人物之间的行为由此也具有实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人物在这个矛盾冲突过程中对自己行动的选择、坚持都是自身自觉、有意识的行动,并不迫于外部强大的势力而放弃主体性,黑格尔反对古希腊的命运观念实际上就是强调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即使在可怕的命运面前,主体也是有所作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精卫填海的矢志不移、愚公移山的坚定执著。一、悲剧是世界级的艺术,在实体性的法律中表现出这一特点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不能脱离感性材料而存在的,但是,感性材料保留得越少艺术精神性就越高,这种艺术也就越高级。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如雕塑、绘画、舞蹈、诗等,由于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观念性最强,因此在各门艺术中它也就是最高级的艺术。进一步,诗又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诗三类,史诗侧重于客观性,展现“本身完整的动作情节”;抒情诗偏重于主观性,是“主体凭它的独立的内心生活自己站出来表现自己”;戏剧诗则完美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把一种本身完整的动作情节表现为实在的,直接摆在眼前的,而这种动作既起源于发出动作的人物性格的内心生活,其结果又取决于有关的各种目的,个别人物和冲突所代表的实体性”。在戏剧诗里,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又是采用了艺术语言中较高级的语言,因此,悲剧诗在诗中是最高级的。不仅如此,悲剧诗还是一切艺术中最适合表现辩证法的艺术。所以,黑格尔认为悲剧是最高级的艺术。下面我们来看黑格尔是如何论述悲剧理论的内容。(一)“人物性格”和“道德教化”由于研究重心在悲剧发生的必然性上,黑格尔在悲剧理论里并没有明确地对悲剧性格描述,但是,零散地也可以看到黑格尔对悲剧人物的定性。黑格尔认为,艺术美,就其为理想而言,不能始终只是普遍概念,必须在本身上有定性和特殊性,必须离开它本身而转化为有定性的现实存在,这种独立自足的个别人物性格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就性格的丰富性来看,性格是具备各种属性的整体;第二,这种整体同时要显现为某种特殊形式而得到定性;第三,性格(作为本身整一的)须坚定,来维护这种定性。但是黑格尔的悲剧人物性格不是理想艺术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先从黑格尔的几个术语谈起,“一般世界情况”是“艺术中有生命的个别人物所借以出现的一般背景”,即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科学、宗教乃至于财政、司法,家庭生活以及其他类似现象的情况”,其中所包括的在悲剧中起决定作用的“伦理力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夫妻,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属爱;其次是国家政治生活,公民的爱国心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第三是宗教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利益和关系的积极参与和推进”。这种伦理力量经过“具体化”,对人物行动来说,成了内因,对人物性格来说,就是人物的思想感情、伦理观念,黑格尔把它们叫做“情致”。在悲剧里,黑格尔认为悲剧人物就是处在某种情境里,“由他的性格决定他自己的目的,并且知道这目的是符合于伦理本质的。但是由于性格的规定性(局限性),他知道伦理实体的一个力量而另一个力量对他是潜藏着的”。即悲剧人物在这种情境里本着自己的性格和目的来决定自己的意志内容,而且由于自身对另一种伦理力量的无视就必然和别人发生对立和冲突;不仅如此,悲剧人物还“完全是按照原则所应该做到而且能做到的那样人物。他们不是像在史诗里那样只是许多分散因素并列在一起的整体,而是每个人物尽管本身是活的具有个性的,却只代表这种人物性格的某一种力量,凭这种力量,他按照他的个性把自己和真纯的生活内容的某一特殊方面紧密结合成为一体,而且负责维护它”。这里,黑格尔暗含着悲剧人物的自然天性应该是偏激、固执、片面的,悲剧人物正是这种性格的人物坚持自己的片面“情致”发出悲剧性动作。(二)黑格尔提出了实现悲剧悲剧冲突里,“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双方否定掉或破坏掉”,这样悲剧双方才会显示出存在的价值。黑格尔以他认为体现冲突最优秀的悲剧作品《安提戈涅》为例来证明这种冲突。波吕尼刻斯在反对篡夺王位的兄弟厄忒厄克勒斯和他的国家时丧生。克瑞翁作为他们的舅父取得了王位,并下令严禁为波吕尼刻斯举行葬礼。因为克瑞翁作为国王,他要照顾国家的幸福,但安提戈涅作为波吕尼刻斯的妹妹,为了维护她所代表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力量,悍然违抗克瑞翁的禁令。这样,双方都作为一个整体在按照自己的主导情致行动时便要损坏同样是如此的对方。最终,双方都由于维护片面性的东西而落入厄运。黑格尔提出,只有在悲剧主人公之间构成悲剧冲突,悲剧才会发生,而并非所有的冲突都会形成悲剧。黑格尔指出三种冲突可以构成悲剧: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这些情况本身是消极的、邪恶的,因而是有危害性的;第二,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这些自然条件虽然本身是积极的,但是对于心灵,却带有差异对立的可能性;第三,心灵性的差异面产生的分裂,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因为它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第一种冲突在黑格尔看来是最低级的冲突,如疾病、罪孽和灾害所引起的冲突,因为这些冲突从自身来看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其所以采为艺术的题材,只是因为自然灾害可以发展出心灵性的分裂,作为它的结果”。第二种冲突外在的自然力量是悲剧冲突的背景,当它和心灵密切联系时便导致精神性冲突。黑格尔把这类冲突分为三类:(1)与自然密切联系的权利形成冲突,如亲属关系、继承权,但权利是单一的,黑格尔举出最主要的例子是王位继承权。如《麦克伯》就是以此类冲突为基础的。(2)出身的差别形成冲突原因,如奴隶地位、农奴地位、等级的差别、在许多国家里犹太人的处境,及在某种意义上贵族出身与市民出身的矛盾等属于此类。如《红与黑》中的于连,他的出身与他向上爬的野心形成矛盾,使他遭到悲剧性的毁灭。(3)天生性情所造成的主体情欲。妒忌野心、贪婪、爱情属于此类。如奥赛罗,在他杀死爱妻后用实际行动否定自身善良的天性时,他的妒忌才显示出对于悲剧的意义。第三类冲突是最理想的冲突。这种冲突由精神的差异而产生分裂,其特征是“一方面须有一种由人的某种现实行动所引起的困难、障碍和破坏;另一方面须有本身合理的志趣和力量所受到的伤害。只有把这两方面定性结合在一起,才是这最后一种冲突的深刻根源”。这种冲突也分为三类:(1)“行动发生时的意识与意图和后来对这种行动本身性质的认识之间的矛盾。”(2)比较适合的冲突应“起于意识的,而且由于这种意识和意图才产生出的破坏”,它的出发点可能是情欲或暴力行为。(3)行动本身并不引起冲突,“但是由于它所由发生的那些跟它对立矛盾的而且是意识到的关系和情境,它就变成一种引起冲突的行动”。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本身并不破坏什么,但由于他们分别处于两个有世仇的家庭而陷入冲突。(三)法律的后果—悲剧结局及其审美效果在悲剧的结局里,由于矛盾双方坚持伦理力量的片面性而体现出个别特殊性,永恒正义作为一个整体本身就代表着和谐,它就必然会消除矛盾冲突双方显示出来的个别特殊性把伦理实体重新归位。对矛盾冲突的片面伦理来说,它被否定的只是自身的片面性,存在的权威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损害。但对悲剧人物来说,他们由于始终如一地坚持某一种片面性的伦理力量而落入悲剧结局。黑格尔认为这种结局是必然的,因为悲剧人物的伦理行为同时也就是破坏其他伦理力量的合法权利的片面行动,所以他遭到报应是理所当然的,落到他身上的苦难和不幸都应该是他自身行动的过错而不是什么外在的原因。黑格尔在结局看重的是“永恒正义的胜利”,绝对精神重新达到的和谐,这种绝对精神的胜利才是观众所应该注意到的东西,所以悲剧的作用并非全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在于引起哀怜和恐惧而加以净化”。恐惧之感即使会产生,也应该是对伦理力量的恐惧,因为伦理力量不仅属于人类“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而且是永恒的真理”,所以违反它就等于违反人类自身。哀怜之情也是对他所坚持的正面的实体性因素的同情。总之,无论是哀怜之感,还是同情之心,都是因伦理力量产生。但悲剧效果并非只有“单纯的恐惧和悲剧的同情”,它要的是有一种“调解”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永恒正义引起的,它自身的整体性、绝对威力是不允许片面理由存在的,它最终也凭此恢复了自身的威严,自身应有的秩序。所以,在黑格尔眼里悲剧主人公的结局对他来说是无关重要的,永恒正义的胜利、和解之感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另外,他还提出几种重要的悲剧和解方式:第一种是最悲惨的结局,在这类悲剧里,冲突双方坚持各自的片面伦理力量互不相让,结果双方都遭到死亡或是失去生存的意义。第二种的人物虽未遭到实物性的损害,但伦理力量恢复了原先的地位。其一是和解来自于客观方面,即客观因素使伦理力量走向和解,也使人物避免了悲惨的结局;其二是来自主体,指的是发出动作的人物放弃自己所坚持的片面性,但放弃的并非是各自所坚持的,而是人物被另一种更高的力量的意旨和命令所征服;其三是内因的主体自己来实现这种结局,黑格尔认为最完美的例子是《俄狄普在柯洛诺斯》。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黑格尔虽然认为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他是从实践主体方面找原因,认为实践主体出现错误,即代表着两种片面伦理力量的人物固执地坚持自己所代表的伦理理想,而不顾对方所代表的伦理理想的正确性。虽然双方都有正义可言,但却都因为彼此的偏激、片面而陷入悲剧,可见,黑格尔的悲剧实质是主观论悲剧,即性格悲剧。二、对悲剧效果的共同诉求西方悲剧理论的源头起于亚里士多德,主观论悲剧也发轫于亚里士多德。其后唯一能与之相媲美的便是黑格尔,两位都是从主体范围内为悲剧找终极根源,但在论述时又有着质的差别。亚里士多德没有盲目使用“命运”观念解释悲剧成因,而是从现实人物自身的偶然性——“过失”来说明其中蕴涵的普遍性道理,揭示人性的弱点,提出坚执是一般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悲剧主角应是“一种介于这两种人(指好人和一般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有过失或弱点”。黑格尔的悲剧人物和他所要求的“虽非罪有应得,却也咎由自取”的好人犯过失并承担责任后果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当悲剧人物面对局限他自由、与他相冲突的社会禁令及国家法律等外在势力时,他凭借坚执与意志力,与这些外在势力发生矛盾冲突,即使他失败,但仍能显示出强烈的生命力。悲剧的快感便来源于这些方面,所以,他在谈到悲剧效果时提出“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他说,人们在观看悲剧时,通过情绪的缓和使过强或过弱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转变为适度,最终使人恢复心情的平静,也就是说悲剧在道德上震撼人的同时也给人审美享受。比较看来,两者都主张悲剧产生的深层的伦理原因,都认为悲剧的发生与主人公有关系,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人公性格方面存在缺陷,是偶然的过失或弱点造成悲剧结局,但他并未具体指出这些缺陷的原因、程度等;黑格尔则沿着这条路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他明确指出悲剧的发生是主人公过于偏激、固执,只看到自己行为的正确而看不到对方行为的正确性。另外,两者都强调欣赏悲剧的道德启示,但是,内在的分歧又是很明显的。首先,亚里士多德着重分析现实中感性人物的性格缺陷及由此导致悲剧的发生;黑格尔则把感性人物理念化,把他们归结为某种抽象伦理观念的具体形式,强调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其次,亚里士多德注重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来说明由此产生的悲剧效果;黑格尔则力图从悲剧性质的共性方面,即从更广泛的矛盾冲突的一般规律来揭示出悲剧的内在根源。在黑格尔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就剧本《济金根》同拉萨尔的通信中阐述过悲剧理论,他们继承了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冲突必然性,扬弃了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在坚固的实践基础上建构起唯物主义的悲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活动之所以失败,酿成悲剧,主要是实践主体方面的问题,即悲剧主人公把自己置于激烈冲突的“两个方面之间”,从而陷入两难境地,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选择,最终落入悲剧性结局。马克思指出“济金根的覆灭并不是由于他的狡诈”造成,而是他的立场问题。他本身作为骑士的代表,就已是一个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角色,但仍想维护自身的利益,他闹革命就不可能去联合农民和城市,也“不可能得到平民、农民革命派的支持”,所以,他处于窘迫之境,“一方面不得不向他的骑士宣扬与城市友好等等,另一方面自己又乐于在城市中施行强权司法”。恩格斯更明确地指出:“……这样以来,马上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矛盾;一方面是坚决反对过解放农民的贵族,另一方面是农民,而这两个人(指济金根和胡登)却置于这两方面之间。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置于两方面之间”点破了悲剧的真正奥秘,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就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合理内核后形成的一座高峰。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把黑格尔的分裂开来的伦理力量置于一个人胸中,使两种有理由但互相冲突的力量体现为一个人的情致。这内在的冲突才常常是悲剧的真正情形。既然人物性格内部发生了矛盾冲突,那么人物也就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坚定性、明确性人物,而应是一个矛盾复杂、具有多样人性的人物形象。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观悲剧论并非是像黑格尔那样割裂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完全从主观方面出发的,他的悲剧人物性格是来源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三、对悲剧人物的改造是对美首先,从黑格尔得出悲剧理论的基础来看,他是片面的,只看到部分古近代悲剧作品的实际情况,甚至是曲解他所满意的这几部作品来证实他的悲剧理论。究其原因,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作祟。因为近代悲剧的主观性日益增加,即悲剧主人公,除了少数例外(如浮士德、卡尔·摩尔、华伦斯坦等),行动的驱动力不是伦理力量,而是个人的目的、志向和情欲。所以,近代悲剧由于缺乏表现统治世界的实体性伦理力量的明确性而不如古希腊悲剧高级。以“思想和感情方面的主体性格”作为悲剧发生的原动力,在黑格尔看来,由于缺失伦理力量的实体性内容而不符合理想的矛盾冲突的标准。但他却未看到悲剧主人公性格内部的矛盾冲突也是悲剧的一种类型,这样的悲剧作品同样是很好的作品。其次,正如前人所言,黑格尔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用矛盾冲突的观点来解释悲剧,但是,他辩证法的基础却是客观唯心主义,处处被绝对精神所左右,表现出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他从实践主体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很正确的,认为悲剧主人公的过错在于始终如一地坚持体现为他情致的片面伦理力量,对和他一样境地的矛盾冲突的对方毫不退让,结果在企图否定对方、肯定自己的矛盾冲突中否定自己,毁灭自己。像黑格尔所说的这种坚定性的扁平人物,是否符合悲剧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实际情况呢?可以说,只适合部分作品罢了。黑格尔之所以如此论述悲剧人物,完全是迎合他的绝对精神的发展、回复的过程,这未免有削足适履之嫌。相反,他所贬抑的近代悲剧里的性格矛盾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