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考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湖北省恩施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考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湖北省恩施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考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湖北省恩施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考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湖北省恩施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考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古代,城市因暴雨积水导致的内涝现象并不鲜见。以中国古代都城为例,唐长安城曾因暴雨或久雨而陷于涝灾之中,《旧唐书·五行志》载,开元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暴雨”,使“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也常积水为灾,仅《宋史·五行志》中便有数条明确为内涝的记载,如淳化四年七月“京师大雨,十昼夜不止,朱雀、崇明门外积水尤甚,军营、庐舍多坏”。除了前述暴雨积水导致的城市内涝外,洪水倒灌城市也是导致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相对洪水灌城而言,暴雨积水导致的内涝,在古代城市内涝中所占比重远比洪水灌城低。在文献记载中,关于“(江)河水涨溢”“大水入城”“水入州郭”“水溢入城”“洪水泛城”的记载远比城内暴雨积水的记载多,而暴雨积水的记载反倒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文献记载本身的取舍,对于易对城市产生巨大影响的洪水灌城更加关注;另一方面则是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可更好应对多数情况下因暴雨导致的积水,使因此导致的城市内涝出现的频率更低,程度较轻。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由城内沟渠、城市水系、机械排水与透水型地面等组成,通过疏导与调蓄的方式疏解内涝。城内沟渠大致可分为明渠与暗沟,又可分成天然沟壑和人工管渠道。中国古代城市很早便开始运用沟渠疏排城内积水,在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中都发现了较完整的沟渠排水系统。学界一般认为,西周至战国时期,城市沟渠排水系统已经较为完善。沟渠排水思想得到运用,在《管子》中就有“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的总结。中国历代都城都有系统的沟渠网络,汉长安城大道旁皆有沟渠,环绕城市的城墙底部有城内向城外排水的圆形陶管道。唐长安城大部分街道两侧都有挖土而成的明沟,宽度在2.5米以上,口宽底窄,以便排水。古代城市中大量的人工管渠道和天然沟壑成为排泄内涝的重要通道。城市水系也是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天然水系,也包括人工运河、护城河等,其不仅有疏导内涝的作用,还兼具调蓄功能。古人对城内湖泊、壕池与河流等的疏导与调蓄功能很早便形成清晰的认识,如《汉书·沟洫志》中就有“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的记载。据研究,北宋至明清时,古人对城市水系排涝作用的认识更加明确,认为“城市水系乃是城市之血脉”。城市水系在疏排内涝的作用上较为明显。此外,机械排水与透水型地面等的靆用亦是疏排积水的重要方式,北宋时,东京城汴河上设置有泄水斗门,通过斗门启闭节制水流,如王士俊《汴城开渠浚壕记》中所言“水门启闭,各有宣节”。透水型地面的运用亦是中国古人防涝的经验总结。清代紫禁城内路面铺设的是透水砖,雨水可透过砖缝渗入地下,而不是淤积于路面。实地考察表明,中国古代小城镇街道有的完全是天然泥路,有的虽然铺石块,但其间的缝隙并不勾浆,这都能使雨水自然渗透。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亦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如排水系统便是排涝系统,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现代;都城与地方城市排水系统存在较大差距等。但总体上来说,依靠城市排水系统的定期疏浚与管理制度的保障,通过城内沟渠、城市水系、机械排水与透水型地面等疏导与调蓄方式,古代城市可以较好地疏导内涝。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当遭遇极端天气或者长期大面积降雨时,这些措施则往往难以保证效果,这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仍不时出现内涝甚至严重涝灾的原因。(选自《中国古代的城市内涝与治理》,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内涝现象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有洪水倒灌和暴雨积水,前者所占比重远比后者要低。B.据研究,唐代时,古人对城市水系排涝作用的认识更加明确,认为“城市水系乃是城市之血脉”。C.城内沟渠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之一,中国古代城市很早便开始运用沟渠疏排城内积水。D.中国古代小城镇街道完全是天然泥路,这样能使雨水自然渗透,有利于疏排积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大量文献资料,来阐述“中国古代的城市内涝与治理”这一话题,真实而有说服力。B.文中用王士俊《汴城开渠浚壕记》的相关记载,来论证透水型地面的运用是疏排积水的重要方式。C.文章从古代城市内涝说起,引出古代城市内涝的治理,进而对古代的排水系统依次进行了分析。D.文章既肯定了古代人们治理城市内涝的可取之处,也指出了其中值得反思的地方,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由城内沟渠、城市水系、机械排水与透水型地面等组成,用疏导与调蓄的方式疏解内涝。B.学界一般认为,西周至战国时期,城市沟渠排水系统已经较为完善。在《管子》中就有介绍沟渠排水思想得到运用的内容。C.城市水系作为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天然水系和人工水系,其不仅可以疏导内涝,还具有调蓄作用。D.依靠城市排水系统的定期疏浚与管理制度的保障,通过排水系统的疏导与调蓄方式,古代城市可以很好地疏导各种内涝。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着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也借助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是令作品跟现实、时代血肉相连的纽带。(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材料二: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雷雨》中所有冲突和矛盾在一天集中爆发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强烈的表现形式更能突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意蕴。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材料三: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后果”。(摘编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即使用想象和超现实的手法也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才可能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B.杜丽娘的死而复生、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他们身上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精神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就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更多的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D.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认为文学的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B.文学作品选材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才能够体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D.要使作品有“文学的真实”,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最符合受众期待的想象等表现形式。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的一项是(

)A.《祝福》中祥林嫂遭了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之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B.《鸿门宴》中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自刎而死。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高俅多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夜杀死仇人,走上反抗的道路。D.《雷雨》中鲁侍萍倍受欺辱压迫,被赶出周公馆后尝尽人间辛酸,在雷雨夜彻底绝望之后陷入疯狂。7.作家如何才能创造出具有“文学真实性”的作品呢?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

8.《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化为促织的情节体现了“文学的‘真实’”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以迁徙之名丁燕东汉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借此形容南北之遥远。而在过去的七年间,我不断从南到北跨越五千公里之遥。这种变动不仅是横穿大半个中国的地理移动,更是明显的环境置换:从水乡到荒漠,从墨绿到姜黄。我在被沙漠包裹的绿洲中长大,汲取的文化养料是多元的。在岭南的一次小型聚会上,当一个女孩伴随着《阿拉伯之夜》的曲子起舞时,我惊诧地发现那曲子我如此熟稔。原来,我的整个成长时期就浸泡在这种音符中啊。那一刻,我感觉我和整个屋子里所有人都不同。“阿拉伯”是他们的远方,而我就是从远方来的那个人。事实上这种差异从我一到岭南就出现了:面对漫山遍野的绿,四季不变的绿,我在内心中生造出一个词:“绿灾。”天哪,“绿灾”。对“绿洲”这个词而言,“绿”意味着稀少和珍惜、生命和希望,而这个意义在岭南被彻底消解;另一个词是“夏眠”从三月开始至十月,大半年的苦夏时间人们浑身流汗,脑袋晕沉。即便如此,若让我有第二次选择,我依旧希望自己成为游子。西北的风格不仅仅有苏东坡式的浩荡洒脱,它同时还具有李清照式的清冷温婉;当太多的人目睹了“大江东去”的这一面,也就忽视了它“绿肥红瘦”的那一面。面对故乡,我变成了一个风景画家——我要站在更高处更远处观察山峰和草原,我要关注到整体布局是否和谐,我要努力彰显出各种物体间的大小比例,于是我变得和生活其中的人完全不同。他们更关注直接需要,所以他们更留意的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全局。也许风景画家和景物之间有距离的关系,就是丧失了定居者的身份后,我与故乡所建立起的关系:一种冷静而富有情感的关系。身处异乡,你总是置身事外,作为一个观察者向里看,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个当地人,不可能从内部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那么,我如此兴师动众的迁徙之举,是失败之举吗?痛苦引发思索。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大大地拓展了,像从一台十四英寸的电视机前走过,来到一家巨幕影院般,我发现自己虽然横跨了五千公里,但还是在中国大陆内部迁徙。最令我欣喜的是,汉语让我在南方找到了归属感。虽然我尚未能熟练掌握粤语,但通过阅读,我慢慢深入这个地区的深层内里。当我站在绍广詹公祠面前时,我看到了典型的中式建筑,也看到了各种条幅牌匾,更看到了满墙的汉字。我在那一刻想到了另一间屋子——在老家,那被我父母遗弃的我们家的祠堂。我坚信,这两个屋子的模样应大体一致。于是,我那颗游子的心虽然没有找到回家的感觉,但也从此安定了下来。东汉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而对当代人而言,外部空间已不再单一化。也许现在,“是胡马还是越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人对现状不满,这世界便会有迁徙者。他们会设想更远处有个“好地方”,然后拔营起寨,举家前往。他们携带着原有的胎记来到新地方,而随着他们的到来,让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又前行了一步。我终于明白,原来迁徙之路和返乡之路是等同的,只不过一个的起点是另一个的终点;原来生命之流不是一泻千里,而是前进又回溯,一波三折;原来我所进行的迁徙是双重性的既是地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正是这种大幅度的移动变更,让我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让我不断地整合与思考。(有删改)文本二:记录南迁感受,我没有选择小说,因为我的迁徙史时间短暂,尚不具备掌控全局的能力,我所储存的记忆碎片在被编织时,四处漏风。于是,用散文承接情感,貌似最为合适。我在诗歌上盘亘得那样久,在小说上煎熬得那样苦,在纪实上纠结得那样深,它们都没能让我彻底松弛,从惯例俗套中挣脱,而宽容的散文,不仅让我探幽索微地思考,纵横无忌地长谈,更体会到别的文体从未带来的酣畅快感。我的人物是真实的!单想到这一点,我便无端地激动起来!它不是小说——小说虽然设置了一个事实现场,但读者并不对其真实性抱有期待,也就是说,只要小说的故事吸引人,真假无足轻重;但散文则设置了一个心灵现场,里面虽然也包含着故事,但这故事是为展现灵魂服务的。读者对散文的真实性抱有期待!所以我不能无中生有;所以我要求我写的故事必是亲历,但我可以对已有的、尚不完整的素材进行黏合,以恢复事实的真相。小说的事件像个精致的外景地,读者会感叹作家模仿现实的能力多么高超;而散文的事件是片段的,以碎片方式呈现。小说家是自信的,他们掌握了迅速诱惑读者的手段;而散文家是自卑的,其喃喃自语如黑暗中的萤火,高高低低,又害羞又胆怯。但有时,打磨光滑的小说却不如破碎的散文感人,概因有散文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支撑。(节选自丁燕《我在散文的宽容中》,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洲”的意义在岭南被彻底消解,这是因为岭南漫山遍野、四季都绿,“绿”不再意味着稀少和珍惜、生命和希望。B.若让作者有第二次选择,她依旧希望自己成为游子,是因为迁徙使作者看清了自己、看清了故乡并能更好地书写故乡。C.南迁经历使作者对家乡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从“定居者”变成“风景画家”之后,作者和家乡有了距离,这令其感到失落。D.对当代人而言,外部空间已变得多样化,只要对现状不满,就可以举家迁徙,而这种迁徙会推动文化的融合与发展。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两次引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第一次引出迁徙之远,第二次古今对比,揭示迁徙的变化,前后呼应,为文章增添文化气息。B.文本一内容以小见大,看似写南迁的个人经历,实则有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能冷静看待不同文化差异,说明迁徙对文化交流具有促进作用。C.文本一打通了不同文化风格的界限,如作者关于文化融合的个人体验;又体现了汉语的魅力,如作者创造的“绿灾”“夏眠”等词。D.文本二认为小说虽然设置了事实现场,但读者并不对其真实性抱有期待,但散文的故事是真实的,更能体现作家模仿现实的能力。11.结合文本一,分析标题“以迁徙之名”的含义。

12.结合两则文本,分析作者为何选择将“迁徙经历”写成散文。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将军广者,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士皆解鞍纵马卧。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家居数岁。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B.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C.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D.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家子,汉代良家子是个特定阶层,他们拥有一定资产,遵循伦理纲常,是从事正当职业的人。B.平旦,指太阳停留在地平线上,即平明。平旦属于天色纪时法,对应地支纪时法中的卯时。C.麾下,将帅的大旗之下,借指将帅的部下,也可以是对将帅的敬称。文中指李广的部下。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列传七十篇。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是名将之后且骑射技艺高超。李广的先祖李信,秦朝时任将军,追获了燕太子丹;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他也从小练就了一身高强的射技。B.李广心胸狭窄。家居时曾被霸陵尉拘留,后来李广被重新起用,特意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C.李广深受官兵爱戴。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带兵遇到粮食和水缺乏的情况,他总是让所有士卒先喝水、先吃饭。D.李广令匈奴闻风丧胆。他有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量,在上郡时多次打败匈奴,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2)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竟死。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狂夫[1]杜甫〔唐代〕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2]红叶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1]本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时。[2]裛,同“渑”,沾湿。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同时“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B.与前四句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分赠禄米勉强维持生计却无书可读,并且一家还经常挨饿。C.杜甫“欲填沟壑惟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D.《狂夫》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和的情景成功地调和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18.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公西华才能高度肯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在《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描写出洞庭湖的动态之美、浩瀚无边。

(3)在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长江辽阔、青山林立的壮丽景象。

七、简答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做了一晚上梦,睡得一点都不好。”

?其实,梦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每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记得梦境只是因为恰好在特殊时间醒过来。人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二者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一晚上约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