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模考Ⅰ名校“法”与“情”材料详解+审题立意+题目_第1页
2023届高三模考Ⅰ名校“法”与“情”材料详解+审题立意+题目_第2页
2023届高三模考Ⅰ名校“法”与“情”材料详解+审题立意+题目_第3页
2023届高三模考Ⅰ名校“法”与“情”材料详解+审题立意+题目_第4页
2023届高三模考Ⅰ名校“法”与“情”材料详解+审题立意+题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模考I名校"法"与"情"

材料详解+审题立意+题目

【作文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韩昭侯醉酒而寝,掌管衣服的"典衣者"没有动静,而掌管帽子的"典

帽者"担心韩昭侯着凉给他加盖上衣服。韩昭侯醒来后问明情况,以失

职之罪杀了典衣,以越权之罪杀了典冠。

材料二:

国内某中学,课间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

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到校长室说明情况,承认错误,

并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了。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

态度极好,不要其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更多高考中考作文导写详见《何老师教中高考作文》

【官方审题】

材料一可供挖掘的角度是多样的,如:人应该各司其职,各安其份;领导

者应有的驭下之术;韩昭侯"轨(符合)于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

材料二也有较多写作角度,如: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无心之失,应予宽

容:规则之外,亦有人情。

考虑到不可孤立理解材料,考生应在比较权衡中确立切入角度。可得出

材料核心是"规则"与"情理"或"法"与"情"。两则材料提供了对

立的价值倾向,命题人只作了客观陈述,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考生应

选择其一,不宜把两种价值观并列起来平均用力,同时注意必须从材料

提取相关立意点,在写作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回扣材料。要特别注意两则

材料的情境有所不同,韩昭侯"法不容情”的前提是作为统治者要树立

"法"的威严,有助于维护统治;而校长的宽大处理原因在于是教育应以

感化为主,惩治并非目的。

考生可以在观点的统率下,联想情与法之间关系的素材,也可以对材料

进行深度思考、延伸论证;还可以结合当下以法治国的国策方针,联系社

会问题,立足于现实展开议论。

【审题指弓I】

这道作文题由两则材料组成,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对比阅读两则材料的异

同点,进而立意谋篇。如果只看材料一,立意为"人应该各司其职,各

安其份",或者只看材料二,立意为"做人要知错就改",都无法涵盖

两则材料的综合意思。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如果站在受惩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材料一的行

为主体是封建社会的侍从,材料二则是现代社会的学生。侍从有自己相

应的职权,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从这个角度讲,材料一立足

于"职",而材料二立足于"过",要在这两者之中找到一个共同点,

几乎无从下手。一若从典帽者、典衣者以及两位学生的角度谈,只能这

么分析:

材料一中典帽者、典衣者都没有尽职,一个渎职,一个越职,韩昭侯"醒

来后问明情况"对二人的判罪和惩罚是恰当的。

材料二中的两位学生犯错后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也因其勇敢

坦诚的态度免于受惩赔偿。

综上所述:不管是任职还是犯错我们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不妄做,

不做错,不逃避。

这么写,不算错,但很可能无法涵盖材料的全部内涵,讨论也不够有深

度。而且,

若脱离材料,光谈"责任",则为离题。

或许我们可以考虑从上位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材料一的上位者是韩昭侯,

材料二的上位者是校长。

材料一中,昭侯醉酒而寝,典衣者无动于衷,属于失职,而典帽者给韩

昭侯盖上衣服,属干越权。在"职"和"权”明确的宫廷里,韩昭侯以

相应的罪名杀了一人。这在我们看来未免太过严苛,不近人情,但从典

章制度执行角度上讲又并无过错。更何况领导者应有的驭下之术,杀人

是为了立君威,更是为了树规矩,如此看来,韩昭侯"轨于法",不以

情侵法的精神似乎值得肯定。

材料二中,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管理者,也是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

中,校长发现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的美好品质,并表扬了他们,可想而知,

怀着忐忑的新到校长办公室认错的孩子,得到校长的肯定和表扬后,心

里一定是大受鼓舞的,记忆也必定深刻的。这种不需要惩治的教育,已

经起到了感化人心的作用。

两人的做法完全不同,而且材料一讲的是君主对侍从的严格,而材料二

讲的是教育者对未成年人的宽厚。要在这两者之中进行"严"与"宽"

的比较,几乎没有可比性。若要去评价孰优孰劣,因为时代不同,情境

不同,主体不同,孰是孰非,实在难以轻易下判断。命题人只作了客观

陈述,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所以需要我们对两则材料进行是非判断,

需要同学们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大胆的批判精神。

我们至少可以有三种设想。

从上位者角度思考,可以对两则材料对比分析,评价孰是孰非。

材料一中,韩昭侯的做法虽然符合严苛的典章制度,蕴含杀鸡儆猴的管

理权术,但是未免不近人情。当权者用冷冰冰的条文来评判典衣者无心

的过错,用残忍的杀害来回报典帽者温暖的关怀,实在令人齿寒。

而材料二中的校长面对两个犯错的孩子,肯定了他们勇于承认错误的行

为,对其予以褒奖且免于惩罚,这是一种宽松温暖的人情化人性化的教

育,反而能取得比惩戒更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肯定材料二,而否定材料-,综合立意为:无心之失,何妨予以

宽容;法理之外,还应考虑情理。

从上位者角度思考,可以对两则材料分别讨论,阐述合理缘由。

材料一中韩昭侯的做法固然不近人情,血腥残忍,但是作为封建社会的

统治者、宫廷制度的掌管者,他需要立威。而且他醒来后"问明了情况"

对二人判罪,显得严谨、明智。两位侍从进宫服侍君王必然清楚自己的

职和权,这是"伴君如伴虎"的风险,也是"打工人的自我修养",甚

至应认为是现代社会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而材料二中的校长是一个教

育者,两个孩子是受教育者。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个校长用温柔的话语,宽容的言辞,不吝的

表扬来教育感化了两个犯错的孩子,教育的目的达到了,问题也就解决

了。

所以,两则材料并不能放在一个维度上去比较,也并不能因此来说明情

理和法理谁更重要,而是应该分情况讨论。韩昭侯"法不容情”的前提

是作为统治者要树立"法"的威严,有助干维护统治:而校长的宽大处理

原因在于是教育应以感化为主,惩治并非目的。可以对两则材料批判思

辨,提出调整意见。

材料一中韩昭侯固然能够坚守本职,但是对待下属苛刻残忍,不尽人情,

否定了下属给予自己的关怀,这是僵化法理,不近情理。

材料二中的校长固然能够教育学生,感化学生,但是最好的教育应该既

表扬他们的勇于承认错误,也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责任,也就是说,认错

的精神应予肯定,打碎的玻璃必须赔偿。校长的做法是太重情理,忽视

法理。

在情理和法理的讨论中,要把二者结合,并且把握尺度是非常难的。两

则材料都有偏颇之处,如果分别完善,将法理和情理融合才是最完美的

做法。

这篇文章的任务要求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同学们根据材料

写出所思所得的启发即可。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在观点的统率下,联想

情与法之间关系的素材:也可以对材料进行深度思考、延伸论证;还可以

结合当下以法治国的国策方针,联系社会问题,立足于现实展开议论。

【立意参考】

从典帽者、典衣者以及两位学生的角度出发——

1.勿乱作为,勿不作为

典冠心怜君主,给君主加衣,却被判处死刑,看似残忍冷血的事实背后,

实则警示了后世之人切记乱为。而学生因勇于承担责任而被校长免除责

罚,是对敢于担责的嘉奖。二者截然不同的结果发人深省的同时,也在

告诉我们一条处世之道:勿乱为,勿不为。勿乱作为,体现在怀揣边界意

识,给自己开一张"负面清单"。勿不作为,体现在秉持担当精神,勇

于承担分内之责。

2彳亍己划界,泾渭分明

在为人,为事方面,我们时常需要为自己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界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