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新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近代新疆历史研究的回顾在回顾近代(1840-1919)新疆历史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相关理论和著作进行分类和统计(见附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量研究和分析。附表所依据的资料是《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近代中国边疆研究论著目录》、《清代边疆史地论著索引》及《1988年国内外报刊有关新疆的文献题录》、《1989年新疆社会科学研究文献题录》。据附表,本世纪以来,近代新疆史研究的著述超过900篇。其中地方政治类专论居首,占总篇数的22.9%。其次是近代新疆人物专论,占总篇数的16.1%。研究的薄弱环节当为近代新疆社会文化,论文仅30篇,占总篇数的3.1%。通过附表我们可以看出,近代新疆历史研究有两个高峰期。本世纪30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当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一批爱国人士和学者聚而兴起“边政”和“边疆史地”研究。近代新疆历史研究也随之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44年军阀盛世才倒台,新疆结束了自民国以来30余年的割据局面,国内开发和建设新疆的呼声甚高,新疆研究更加兴盛,形成了近代新疆历史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研究的内容较分散,除军事与边防、社会文化两项外,其余各类均有涉及。篇幅较多者为通论、对外交涉与边界两项。民国时期近代新疆史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利用档案史料,除少数几篇外,各类著述均以有关史籍和报刊报道为据,虽间有引用外文资料者,仍使研究的深度受到严重影响。第二个高峰期始于70年代初,当时,中俄关系史研究在中国史学界迅速展开,近代新疆历史研究在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新一代历史研究学者已趋于成熟,成为80年代新疆历史研究的中坚力量;有关近代新疆的大量档案史料,陆续整理出版。两者为近代新疆历史研究的飞跃提供了基础。80年代各类著述计500篇(台湾地区另计),较70年代翻了二番多。在原有政治、对外交涉与边界等项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一些原来研究的薄弱或空白项目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中历史人物、经济交通、社会文化及民族与宗教四类著述分别比70年代有大幅度增长,而方志地名研究则填补了建国以来的空白.夹在两个高峰期之间的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低谷。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史研究在边疆史地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少数民族历史研究(基本属于古代新疆历史研究)著述层出。50年代中期又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有力地推动了当代新疆社会历史研究。在这种形势下,近代新疆历史研究相应退居其次,至60年代后半期“文化革命”爆发,中国史学研究趋于停滞,近代新疆历史研究坠入低谷期的谷底。这一时期,台湾地区有关近代新疆历史研究著述相对多于内地,相应弥补了内地近代新疆历史研究的不足。惟台湾边疆史地研究称为“边政”研究,这就使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影响,故这一时期台湾有关近代新疆历史研究著述以苏(俄)与新疆之关系为多。二、关于近代新疆整合地方重大政治事件的研究近代新疆政治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为便于叙述,我们将其范围限于近代新疆地方内政事务。凡涉及地方对外关系者,如列强入侵与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地方对外交涉等将另立篇目讨论。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近代以来政局长期动荡,境外俄、英等势力争相入侵,企图分裂新疆。因此,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一直是近代新疆政治史的一条主线,也是近代新疆政治史研究的重点,不少著述对此作了通论性的探讨。《新疆问题史的分析》(吴其玉,《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7号)因此指出,清代以来影响新疆政局的背景有三:一是“应付和卓”,即宗教问题;二是“融洽汉、回(维)感情”,即民族关系问题;三是“防止英、俄”,即抵制外来侵略。此论是民国时期探求近代新疆政局演变诸多著述观点的代表。新中国建立后,此项研究更趋深入。包尔汉《关于新疆历史的若干问题——驳斥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新疆历史的歪曲》(《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在考察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19世纪60至80年代新疆发生的农民起义、浩罕阿古柏入侵、沙俄强占伊犁、清军收复新疆等重大政治事件,谴责了外国势力对近代新疆的侵略,及1864年农民起义之后封建宗教上层给新疆带来的“严重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关于新疆历史的几个问题》(张东月,《民族研究》1959年第6期)和《19世纪以来新疆动乱的启示》(陈永龄,《民族研究论文集》1981年出版)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近代新疆政局的演变及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探讨。《200年来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蔡锦松,《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2期)则考察了自1759年清统一新疆以来,在外国势力扩张及封建宗教势力的插手下,新疆内部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历史。有关地方重大政治事件的专题论述,在近代新疆政治研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近代新疆禁烟运动、1864年新疆起义、清军收复新疆与新疆建省、辛亥革命在新疆等。西方鸦片泛滥新疆和清政府在新疆施行禁烟,是在19世纪30至40年代发生的。有关这一专题的主要著述有《沙俄鸦片祸害新疆的罪证》(魏长洪,《新疆大学学报》1977年第3~4期)、《道光年间的新疆禁烟》(周轩,《史学月刊》1985年第3期)、《近代新疆禁鸦片述论》(邹礼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及《新疆南路禁烟章程浅谈》(齐清顺,《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等。齐清顺认为:新疆禁烟不仅是当时全国禁烟运动的一部分,而且对促进全国禁烟运动的顺利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是近代地方重大政治事件之一。对于其性质,民国时期有“民变”、“回变”、“变乱”等说法;新中国建立以后又有“反清起义”、“民族起义”、“反清起事”等多种意见。纪大椿《试论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民族研究》1979年第2期)在深入研究起义背景、作用及历史意义的基础上,提出1864年新疆起义应定义为“农民起义”,认为“它是在全国人民反清革命斗争的总的形势下爆发的,属于近代中国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一个组成部分”。陈理《略论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反清斗争的性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则认为,这场斗争的总背景是各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既非民族起义,也不是农民战争,而应定义为反清斗争。《论1857年新疆库车农民起义》(蔡锦松,《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指出:1857年库车起义的规模最大,反农奴制斗争的性质最为鲜明。它是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的先声。《评新疆1864年起义性质的演变》(沈传经,《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论述了这次起义被少数封建宗教上层人物篡夺领导权及向封建割据转化的过程。《伊斯兰教与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马苏坤,《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12期)、《伊斯兰教和1864年新疆反清起义》(阿合买提江·艾海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两文探讨了伊斯兰教在1864年起义中的作用。民国时期《左文襄之边功及急救新疆管见》(江铎,《边事研究》1935年1卷2期)对清军收复新疆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50年代初期《维吾尔史略》(郭应德著,东方书社1952年出版)在肯定阿古柏及其所建立的“哲德沙尔”政权的同时,对清军西征收复新疆提出了异议,但是这一观点不为学术界所接受。《阿古柏政权的本质和清兵西征的意义》(洪源,《光明日报》1954年12月23日)认为,清军收复新疆“是具有重大的社会支持力的,这些胜利并不是完全由满清政府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左宗棠个人的才能所能获得的,而是中国人不容许帝国主义及卖国贼分子对祖国进行分裂活动的有力反击的结果。因此,我们对这次战争所起的积极因素是应当肯定的”。70年代以来,结合对左宗棠的研究,有关清军西征的专论不断问世,比较重要论文有《论左宗棠进兵新疆》(马正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有关左宗棠收复新疆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杜经国,《中俄关系史论文集》197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左宗棠规复新疆胜利的原因》(张耀中,《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清季关于新疆问题的争论》(赵春晨,《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近代新疆史上各族人民为收复新疆共同战斗》(杨东梁,《光明日报》1983年5月11日)、《浅论新疆各族人民对左宗棠西征军的支援》(刘泱泱,《求索》1982年第4期)等,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新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侵略,坚韧不拔、前赴后继作出的积极贡献。《左宗棠勘定新疆回乱之研究》(王国维,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9年)是台湾地区研究清军收复新疆的力作。新疆建省的专题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而盛于70年代后半期。《新疆建省之总检视》(夏益赞,《边铎半月刊》1935年2卷1期)一文对新疆建省作了概述。《龚自珍和他的<西域置行省议>》(纪大椿,《新疆历史论文集》197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对龚自珍率先提出新疆建省之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论新疆建省》(沈传经,《新疆历史论文续集》198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新疆建省及其历史意义》(齐清顺,《西域史论丛》第1辑,198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两文分别对新疆建省的全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论清季新疆建省》(纪大椿,《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则进一步论证了新疆建省的意义,同时指出:“新疆省的建立只是清政府在新疆统治机构的改变,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这个政权的反人民、反民主性质,没有也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新疆建省前后满汉官员权力变化浅析》(齐清顺,《新疆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新疆建省时的兵制与抚军之间的矛盾》(钟兴麒,《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两文对新疆建省后地方政权和军政体制的变化及其影响作了探讨。早在本世纪30年代边疆史地研究的热潮中,即有关于新疆辛亥革命的回忆或记述。如《伊犁革命始末》(林竞,《新亚细亚》1933年6卷5期)、《辛亥新疆定变纪略》(钟广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7册)、《伊犁革命回忆录》(邓宝珊,《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五辑)等。在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先后有多篇专题论文发表。《辛亥革命在新疆》(吕一燃,《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4期)、《辛亥革命起义与杨增新政权的建立》(袁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以及同载于《新疆历史论文续集》(198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篇论文:陈慧生《资产阶级领导的迪化起义》、魏长洪《伊犁辛亥革命论述》、吴廷桢和何玉畴《辛亥革命在新疆》。上述专论用丰富的史料对迪化、伊犁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起义经过和结局作了较为系统的概述;同时综述了新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指出:新疆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推翻清王朝、埋葬君主专制政体的伟大斗争的组成部分,是新疆各族人民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大演习。《团结战斗迎共和——纪念辛亥革命运动中的迪化和伊犁起义》(纪大椿,《西域史论丛》第1辑,198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则探讨了辛亥伊犁起义在少数民族居多的新疆能够获得胜利的原因。《晚清迪化和伊犁革命之酝酿》(张大军,台湾《中国边政》1970年第31期)则着重论述了辛亥革命在新疆的酝酿、准备及爆发的背景。伊犁起义失败后,新疆处于军阀杨增新统治的时期。《杨增新对待新思潮的态度》(陈慧生,《西域史论丛》第一辑,198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文认为,杨增新为了维护自己的军阀割据,对于任何新思潮都是加以扼杀的。《论杨增新对外交涉的政策》(梁克明,《新疆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的结论是,杨增新统治初期,“从未与外国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没有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也并未使新疆脱离中国而独立,从而保住了新疆这块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辛亥革命时期的哈密农民起义》(陈慧生,《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对1912年至1913年哈密维吾尔族农民起义作了概述。三、关于疆边界变迁、领土丧失的文献综述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近代以来,外患频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代新疆对外关系史实际上是一部外敌入侵和各族人民共同抵抗侵略的斗争史,近代新疆边界变迁史实际上是一部丧权辱国的割地史,这些向来是近代新疆历史研究的重点,至今已有百余篇著述。限于篇幅,我们以沙俄、浩罕及英国势力对近代新疆的侵略和扩张为线索,分述如下.希达《沙俄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早期侵略》(《历史研究》1976年第3期)和余绳武等《<中俄北京条约>订立前沙俄对中国西北的侵略》(《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是两篇论述俄国对包括新疆在内的中国西北边疆蚕食和侵略的力作。《伊、塔通商章程是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赵春晨,《中俄关系史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则全面探讨了伊、塔通商章程的背景和签约经过,提出并论证了这个条约是近代中俄关系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55年新疆塔城各族人民焚烧沙俄贸易圈的斗争》(蔡锦松,《新疆历史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一文指出:火烧沙俄贸易圈事件,完全是由沙俄侵略者一手挑起来的,斗争的实质是捍卫我国雅尔噶图金矿的主权。19世纪下半叶,由于沙俄的扩张,中国西部领土先后丧失50多万平方公里,国人义愤,志士疾书。自本世纪初《内外时报论新疆中俄边界之沿革》(《东方杂志》1912年9卷6期)发表以来,专论近代以来新疆边界变迁、领土丧失的著述层出不断。《西北国境丧地始末》(谢彬,《国防与外交》1932年)、《新疆西境失地之研究》(闵孝若,《西北问题》1934年1卷1期)、《新疆国界变迁考略》(刘熙,《蒙藏月报》,1935年3卷5~6期)等都从不同侧面概述了近代沙俄割占新疆领土的史实.新中国建立后,此项研究更趋深入。《我国西北边界变迁的历史真象》(韩敏,《新疆历史论文集》197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清代沙俄侵吞中国西北边陲史实考》(郑绍钦,《世界历史》1982年第1期)是两篇综述研究.李之勤《卑鄙的手段,卑鄙的目的——揭批新老沙皇的“常驻卡伦国界”》、薛衔天《霸权主义的手法——关于<中俄北京条约>西部条款的几个问题》及蔡锦松《沙俄是如何侵吞中国西北领土44万平方公里的》(同载于《中俄关系史论文集》,197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以充分的史料,揭露了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西部领土的行径。有关1871年沙俄强占伊犁和中俄交收伊犁谈判的著述,无论从数量上或研究的深度上在近代新疆历史研究中都占有突出地位。伊犁交涉研究的先声是19世纪70年代国内报刊的报道和评论,如《偿款让还疆地》、《中钦差索还伊犁》、《中俄为伊犁立约杂录》(分别见《万国公报》1876至1880年第380卷、539卷、565卷)等。第一篇伊犁交涉专论是民国初年罗惇曧的《中俄伊犁交涉始末》(《庸言》1913年1卷19期),以后有《清季收回伊犁交涉始末》(吴其玉,《国闻周报》1934年11卷19期)、《曾纪泽与中俄伊犁交涉》(许霁英,《大公报·史地周刊》1937年第129期)、《中俄伊犁交涉始末(1871-1881)》(王绳祖,《史学丛论》1941年第1期)、《中俄伊犁交涉始末》(陈嗣初,《中央亚细亚》1943年2卷2期)等一系列研究著述。这一专题研究盛于近十几年,先后有《沙俄侵占伊犁和我国收复伊犁的斗争》(刘振明,《新疆历史论文集》,197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沙皇俄国1871-1881年侵占中国伊犁的滔天罪行》(赵启汉,《新疆大学学报》1976年第2期)、《沙俄侵占中国伊犁的罪行——读邵友濂信札、奏稿》(邹宇庭等,《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沙俄在1881-1884年从我国伊犁劫走的居民是10多万》(沈传经,《新疆大学学报》1977年第3~4期)、《沙俄侵占伊犁和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条约>》(龚书铎、李侃,《文物》1976年第1期)、《中俄伊犁交涉的真象与普罗霍罗夫的梦呓》(纪大椿,《中俄关系史论文集》,197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大多集中揭露沙俄强占新疆伊犁的罪行,讴歌各族人民反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斗争事迹。进入80年代,有关伊犁交涉专论的内容日趋广泛,学术水平明显提高。《19世纪60至70年代英俄在新疆的角逐》(王绳祖,《史学论丛》1978年号)揭示了俄、英争夺中亚对伊犁交涉的影响;《伊犁交涉与西方列强》(董志勇,《近代史研究·中外关系增刊》1986年)阐明了伊犁交涉期间西方列强的活动及其对伊犁交涉的影响;《伊犁交涉中清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赵春晨,《中俄关系问题》1982年第4期)则探讨了清政府内部对伊犁交涉的态度及意见分歧;《谈中俄伊犁条约的性质和清政府改约谈判的成败》(赵春晨,《西北历史资料》1983年第2期)着重分析了伊犁交涉的性质,指出从全局看,清政府的改约谈判仍然是一个屈辱的败局。李之勤《略论中俄伊犁条约关于西疆分界的条款》、《论沙克都林扎布的<南疆勘界日记图说>》(分别见《西北历史资料》1983年第1、2期)和苏北海《1884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的签订及勘界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论证了《伊犁条约》关于划分边界的5个子约及沙俄在勘界中违约多占中国领土的史实。《中俄伊犁交涉》(程文华,台湾《政治大学学报》1964年9期)、《中俄伊犁交涉与<改订条约>签订》(张大军,台湾《春秋》1974年20卷3、5期)、《曾纪泽与伊犁条约之签订》(张润冬,台湾《湖南文献》1975年3卷1~4期)是台湾地区60至70年有关伊犁交涉研究的代表作。本世纪初《帕米尔形势及中、英、俄分界述略》(陶懋立,《地学杂志》1914年5卷3期)是帕米尔问题专题研究的开端。在30年代边疆史地研究热潮中,帕米尔研究再次受到重视。先后有《帕米尔与帕米尔问题》(倪志书,《新亚细亚》1934年8卷1期)、《帕密尔为中国属地见于中邦记载考》(吴敬之,《西北研究》1941年4卷6期)、《帕米尔应为中国领土说》(傅角今,《国防新报》1947年9月8日)等数篇专论。其中倪志书在文中追述了自汉代以来帕米尔即属中国的史实,简述了俄、英私分中属帕米尔的过程,结论是:“无论实地情形以及条约关系,帕地属我铁般事实”。在70年代后半兴起的中俄关系研究中,帕米尔问题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俄国武装侵占我国帕米尔的历史真象》(郑史,《历史研究》1977年第6期)、《驳无耻的浩罕继承论》(黄盛璋,《中俄关系史论文集》,197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其中的代表作。1981年6月,苏联与阿富汗签约,将瓦罕帕米尔并入苏联。帕米尔问题也再次成为近代新疆历史研究中的热点,先后发表了10多篇专题论述。《中苏帕米尔争议的历史真象》(刘存宽,《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认为:关于中苏帕米尔争议,现存的唯一条约依据就是1884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任何越过或离开这个条约的其它解决办法都是行不通的。长篇专论《清代在帕米尔的管辖范围及其变迁》(黄盛璋,《中亚研究资料》1986年第3~4期,1987年第1~2期)详细考订了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中国在帕米尔主权管辖范围的变化。策勒村事件,是近代新疆历史上反对外来侵略的又一次重要事件。《1912年策勒村人民反对沙俄侵略者的斗争》(何玉畴,《新疆历史论文集》,1978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考察研究了策勒村事件的全过程,认为该事件是辛亥革命时期新疆各族人民反对沙俄侵略者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斗争。《1912年于田策勒人民抗俄斗争调查报告》(阿吉·努尔阿吉,《中俄关系史论文集》,197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新疆近代史上一次反帝爱国斗争》(陈慧生,《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也分别对策勒村事件做了考察和研究。《辛亥革命时期俄国对新疆的侵略》(吕一燃,《西北史地》1988年第4期)对近代末期沙俄在新疆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扩张和侵略作了综述。另有几篇关于近代新疆与俄国关系的专论值得一提。《中俄司牙孜会谳制度研究》(厉声,《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从处理两国少数民族边民纠纷的“司牙孜会谳”制度入手,探讨了中俄边界司法。《中俄司牙孜制辨正》(厉声,《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则利用档案史料考订并纠正了《新疆图志》等史籍关于司牙孜制记载的疏漏和谬误。《新疆俄国租借地研究》(厉声,《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考察了20世纪初俄国在乌鲁木齐南郊开辟的租借地及其不平等性质。《新疆中俄民籍问题研究》(厉声,《喀什师范学报学报》1989年第5期)对近代以来新疆中俄民籍混乱的原因及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和研究。有关浩罕对新疆侵略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道光年间浩罕支持下的张格尔、玉素甫之乱,相应对浩罕策动的1847年“七和卓之乱”和1857“倭里罕之乱”的研究不多。潘志平《清与浩罕百年关系史略》(《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和张哲诚《和卓、浩罕与喀什噶尔回变》(台湾《中国边政》1986年第1期)两篇专论分别涉及到这一时期浩罕对新疆的进犯.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则是近代新疆史研究的又一重点。《清季回疆独立始末及其外交》(吴其玉,《国闻周报》1934年11卷11期)则集中考察和论证了英俄支持阿古柏政权的背景及“哲德沙尔政权”复灭的经过,可谓民国时期本专题研究的代表作。70年代后半,浩罕阿古柏入侵新疆的研究再度引起史学界的重视,只是人们从只谈阿古柏与英国势力勾结,转而注意到沙俄对阿古柏入侵势力的扶植和利用。先后有《论阿古柏反动政权的复灭》(施钟进,《新疆历史论文集》,1978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沙俄侵略者与阿古柏》(陶文钊,《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俄英争夺中亚和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国西部边疆的罪行》(王宗维,《中俄关系史论文集》,197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阿古柏对新疆的入侵及其复灭》(纪大椿,《历史研究》1979年第3期)等多篇专论发表。纪大椿在文中指出:新疆人民驱逐阿古柏的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场斗争不仅仅是赶走了一小撮浩罕匪徒,而且是一场反对英、俄帝国主义对我国西北边疆疯狂侵略的重大斗争。这一斗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我国的一次尝试,把新疆从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危险边缘上挽救出来。19世纪上半,英国渐从英印殖民领地向新疆南部扩张,与入侵中亚和新疆的沙俄势力相遇。所以初期的研究大多从俄英在中亚和新疆的争夺入手,将两者结合叙述。《英俄在新之角逐》(周天骥,《边疆》1936年1卷4期)、《英人眼中之新疆》(萧瑟,《边疆》1936年1卷3期)、《英俄日角逐下之新疆问题》(孟英庚,《新亚细亚》1935年9卷2期)等即属此类。近年来,董志勇先后发表了数篇论证英国势力在阿古柏入侵前后对新疆实行侵略扩张的论文:《阿古柏入侵前英国对我国新疆的侵略》(《西北历史研究》,1990年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阿古柏入侵期间英国对我国新疆的侵略》(《西北历史研究》1986年号,1987年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董志勇的另一篇专论《19世纪英俄争夺瓜分中国帕米尔地区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87年第1期)揭露了19世纪80年代~90年代英国在中国帕米尔的行径。马汝珩《英俄帝国主义侵略新疆的历史供状(读《马继业在喀什噶尔》)》(《新疆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则着重探讨了20世纪初英国对新疆的侵略和扩张。四、关于近代新疆对外经济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本世纪初有关移民实边、开发新疆等项专论的发表,是近代新疆经济研究的开端。《论移民实边之不可缓》(蛤笑,《东方杂志》1907年4卷7期)、《徙民实边私议》(影蓉,《东方杂志》1908年5卷1期)、《变通迁民实边办法之刍言》(《东方杂志》1908年5卷3期)等著述均涉及移民开发新疆。《清末新疆政策底史的发展》(姚钦安,《西北研究》1932年第3期)、《左文襄公治理新疆政策之研究》(方骥,《边铎半月刊》1935年2卷1期)则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研究了近代新疆开发的得失。80年代以来,同类专论有《左宗棠与新疆建设》(智生,《新疆日报》1982年4月10日)、《左宗棠开发甘肃新疆诸事述略》(王迎喜,《开发研究》1987年第4期)、《林则徐对新疆防边实边的历史贡献》(陈崇耀,《新疆经济研究》1986年第5期)、《孙中山关于开发新疆的宏伟计划》(邓绍辉,《新疆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及《加强新疆开发史的研究》(戴逸,《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等,其中戴逸文认为:边疆开发史研究中应特别重视清代和近现代,今天的许多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追根溯源,都要返回到清代和近代,并对边疆开发研究的内容、意义、方法作了阐明。本世纪20年代《俄人与新疆贸易之今昔观》(世界新闻,《东南大学史地研究学报》1925年3卷5期)是近代新疆对外经济关系研究的起始篇.此后限于资料欠缺,研究一直未能深入展开。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开放的需要及档案史料的利用,近代新疆对外经济关系研究开始有所突破.《清代新疆与俄国的经济关系》(厉声,《新疆对苏战略研究(论文集)》,1987年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试论中俄新疆贸易》(王少平,《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探讨了清代以来新疆与俄国贸易关系的概况;《伊犁条约以后新疆对俄国的贸易》(厉声,《西北历史研究》1988年号,1990年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略论1881—1914年间新俄贸易关系的扩大》(邓绍辉,《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则对《伊犁条约》以后新疆对俄贸易的发展和扩大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新疆俄国贸易圈研究》(厉声,《西域史论丛》第三辑,199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文以档案史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疆俄国贸易圈的建立、发展及衰败的全过程做了综述。限于资料,有关近代新疆商业的著述不多。见于发表的有《近代新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邓波,《新疆经济研究》1984年第7期)、《维吾尔近代商业述论》(王茜,《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等。而纪大椿的《南疆“巴特满”计量制初探》(《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7~8期)、《维吾尔度量衡旧制考索》(《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两篇专论却独辟蹊径,对近代新疆民族贸易中复杂的度量衡制作了深入的考订和研究。近代新疆工矿业史研究起步较晚,《论新疆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张田,《新疆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新疆近代手工业初探》(何伦志,《新疆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新疆近代手工业和工业发展情况简述》(洪涛,《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5期)对近代新疆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史进行了探讨。《新疆建省前(1840-1884)的矿冶业》、《新疆建省后(1884-1919)的矿冶业》(张田,分别见《新疆财经学院学报》1983年第1、2期)《清代后期新疆矿产资料的开发和利用》(苗普生,《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4期)、《试论清代新疆矿业兴衰之原因》(路文彩、邓绍辉,《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分别对近代新疆矿冶和矿产业的发展史作了综述。近代新疆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华俄道胜银行及货币史两个方面。《华俄道胜银行对我国新疆地区财政和金融的垄断》(周伟洲,《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华俄道胜银行是沙俄侵略新疆的工具》(梁克明,《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综述了华俄道胜银行在新疆垄断金融、滥发货币等经济侵略活动。《清代新疆的货币与货币流通》(穆渊,《新疆经济研究》1989年第5期)、《新疆铜钱中的珍品——咸丰宝迪局当八十大钱》(董庆煊,《中国钱币》1987年第3期)、《左宗棠督军新疆时铸造的货币及其治疆的经济措施》(金诚,《中国钱币》1984年第4期)分别对近代新疆货币与货币流通作了探讨。《新疆纸币的沿革和背景》(傅希若,《新疆论丛》1948年第2期)、《新疆百年来纸币发行初探》(吴筹中,《财经研究》1984年第5~6期)、《清末民初充斥新疆市面的外国货币》(柴济森,《新疆金融》1987年第5期)则重点研究了清末民初新疆市面流通的各种中外纸币。此外,近年齐清顺的《清代新疆的协饷和专饷》(《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清代新疆饷银的来源、使用和欠额》(《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清代新疆的协饷供应和财政危机》(《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三篇著述在通论清代以来中央对新疆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探讨了近代新疆的财政危机及政府的补救措施。有关近代新疆农业及屯田的专题研究大多集中于19世纪中期及新疆建省前后两个阶段。19世纪40年代,在新疆特定的历史条件及遣员林则徐等人的带动下,新疆的农业屯垦较前有相当大的起色。《19世纪中叶新疆农垦业的发展——兼论林则徐等人在新疆开发建设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殷晴,《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集中对这一时期新疆农垦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殷晴认为:1840年至1845年新疆以屯垦为中心的开发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高潮,在我国农垦史上写下了值得记颂的辉煌的一页。农业屯垦的发展对促进人口流动、生产技术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及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力的促进。新疆建省后,农业生产在恢复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清代后期的新疆屯田》(齐清顺,《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7~8期)指出: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新疆屯田在整个新疆屯田开发史上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是处于外有强敌入侵、内部财政严重困难条件下的屯田,因此具有特殊意义。《近代新疆哈萨克族的畜牧业和农业的关系》(苏北海,《新疆财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论新疆维吾尔近代游牧业及其特点》(王茜,《新疆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则探讨了近代新疆民族游牧经济的特点及其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俄、英等西方列强对近代新疆的经济侵略和扩张,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关于俄国帝国主义对新疆的经济侵略的考察》(郑仲兵,《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2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对新疆地区的经济侵略》(吕一燃,《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7期)对此进行了揭露。《俄商茶叶走私与<俄商借道伊、塔运茶出口章程>的签订和废弃》(吕一燃,《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俄茶倒灌与<议订俄商借道塔城、伊犁运茶赴俄条约>》(厉声,《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则分别对清末俄商向新疆大量走私茶叶,侵占新疆销茶权益的非法行为作了探讨。关于近代新疆民族研究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新疆阿山之归化族》(周东郊,《新中华》1947年复刊号5卷5期)探讨了近代新疆出现的新民族——俄罗斯族。文章指出:“归化民族的意思是指原非中国国籍而在法律上取得中国国籍归化中国的人而言,但在新疆,所谓归化族是专指非苏联籍的俄罗斯人与其它欧洲人而言”。文章对“归化族”的来源、人口与居住地区、经济生活、团体组织等作了概述。《伊犁锡、索、察、额四营沿革》(博大正,《瀚海潮》1947年第4~5期)、《新疆的满洲人》(宮碧澄,《边事研究》1936年3卷5期)综述了清统一新疆后移驻边疆驻防的满、锡、索、察、额各营的沿革,及其在近现代形成新疆满族、锡伯族、索伦族、达斡尔族的变迁历程。《索伦概述》(佟克力、贺灵,《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略谈锡伯族的西迁及其历史贡献》(肖夫,《西域史论丛》第一辑,198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也对此作了探讨。对于新疆原有民族的研究以哈萨克族为多。早在1879年即有《哈萨克人不受俄人胁制》(《万国公报》537卷)专题报道,记载了伊犁交涉期间新疆哈萨克族对沙俄扩张的抵制。其后《新疆之哈萨克民族》(袁复礼,《禹贡》1937年7卷1~3期)、《中国边境的哥萨克族》(关凯夫,《边疆研究季刊》1940年第1期)、《新疆的哈萨克人》(周东郊,《边政公论》1947年6卷3~4期)都涉及到近代新疆哈萨克的历史。《论近代哈萨克族宗法氏族制的残余形式和实质》(苏北海,《甘肃民族研究)1984的第1~2期)、《近现代新疆哈萨克宗法氏族部落》(苏北海,《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两文对近代哈萨克族内部保留的宗法氏族残余作了探讨。有关近代新疆维吾尔族史研究的著述不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近现代维吾尔族的封建庄园制度》(苏北海,《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废除伯克制度与新疆建省》(苗普生,《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前者指出:由于近代新疆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当地维吾尔人中长期保留着封建庄园制度,顽强地巩固着农民的附庸地位和人格隶属关系;后者认为;伯克制度的废除标志着维吾尔族社会基本完成了由农奴制经济向封建地主经济的变革。近代新疆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研究是80年代以来比较热门的课题。《左宗棠在陕甘与新疆民族政策的比较研究》(杜经国、张克非,《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谈左宗棠督办新疆的民族政策》(王和平,《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两文对左宗棠在陕甘与新疆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作了比较研究.《新伊大都督府民族政策初探》(苗普生,《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探讨了辛亥革命政权新伊大都督府的民族政策。近代新疆宗教研究大多集中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与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马苏坤,《新疆社会科学研究(内刊)》1987年第12期)、《伊斯兰教和1864年新疆反清起义》(阿合买提江·艾海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伊斯兰教在1864年农民起义中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19世纪中叶阿古柏入侵后的新疆伊斯兰教》(马苏坤,《新疆社会科学研究(内刊)》1985年第1期)则概述了阿古柏利用伊斯兰教奴役新疆各族人民的史实.《沙俄侵略新疆与伊斯兰教》(黄心川,《新疆史学》1979年创刊号)指出:沙俄阴谋策划在新疆成立伊斯兰教傀儡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苏北海《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的发展》、《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发展的特点》(分别载《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1987年第3期)对伊斯兰教在近代新疆不同民族中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证。西方基督教是随着列强势力的扩张于19世纪末进入新疆的。《基督教在新疆的传播》(唐世民,《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近代基督教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于江,《新疆社科论坛》1990年第2期)、《近代西方传教士在新疆》(魏长洪,《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从不同的侧面对基督教各派在近代新疆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作了探讨。乡土志的编纂与研究在近代新疆文化史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新疆乡土志大部分是在1907年至1909年三年编纂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了众多有价值的史料。现存近代新疆乡土志计40余种,除重复者外,与当时新疆四道所设之府六、厅二、直隶州二、州一、县二十一、分县二大致相符。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乡土志稿》,1990年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料缩微复制中心出版)、纪大椿等《新疆现存方志概述》(《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戴良佐《新疆乡土志述略》(《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7年第9期)等,对这批重要的近代新疆文化遗产作了概述性介绍.近代新疆地名研究著述颇多。谷苞《为什么清朝将西域改称新疆》(《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20期)一文认为:在“故土新归”的历史条件下,建省后通用新疆之名,而废弃了此前使用的西域、西疆等地名,实含有新意。有着收复失地的纪念意义,有着驱逐了外国侵略者的纪念意义。《强加在帕米尔地区的俄英帝国主义地名考》(苏北海,《中亚研究资料》1984年第2期)在探讨帕米尔地名的基础上,对19世纪后半俄英入侵中国帕米尔后强行将一些已有中文名称的地方,重以俄、英文命名的非法行径进行了抨击。《清代以来新疆地名的变迁》(徐伯夫,《新疆地名通讯》1983年第3期)、《记新疆各县的命名、改名问题》(李文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5年第2辑)分别对近代新疆部分地名、县名的沿革作了探讨。先后数次进入新疆的瑞典人斯文赫定与英国人斯坦因的活动是近代新疆探险、考察研究的重点。《斯文赫定穿行亚洲述要》(聂崇岐,《地学杂志》1928年16卷2期至1929年17卷2期)、《斯文赫定与新疆、西藏》(刘衍淮,台湾《新时代》1965年5卷6期)、《斯文赫定在中国西北部的四次探险考察》(梅邨,《文物天地》1987年第3期)等对斯文赫定在新疆的数次探险活动作了综述,梅邨认为:斯文赫定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扬,被人们誉为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探险家。然而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亲德立场却遭到人们强烈的反对.《斯坦因西域探险重要著作略译》(艾云,《新西北》1937年2卷1~2期)、《新疆考察记》(斯坦因著,吴儒钧译,《新新疆》1944年2卷6期至1945年3卷3期)、《斯坦因和我国西北史地研究》(杨建新,《西北史地》1983年第1期)反映了不同时期对斯坦因新疆探险考察活动的研究状况。后者指出:他的探险考察对推动欧美对我国古代西北史地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我国古代文物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破坏。《中国西域探险报告书》(伯希和著,陆翔译,《说文》1940年2卷5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人在我国西北边疆的“考察”活动》(黄鸿钊,《西北史地》1982年第3期)、《大谷探险队与吐鲁番、敦煌文化》(马曼丽,《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等文对其它西方探险者在新疆的活动进行了探讨。马曼丽指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国组织的探险队、考察团相继来到新疆。争相到我国西北考察的热潮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同时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旧中国进行的文化侵略。《清代国人新疆旅行之概述》(庚年,《中央亚细亚》1943年2卷2期)概述了清代以来我国内地人在新疆的旅行考察活动。《新疆行程记》(贾树模,《地学杂志》1911年2卷第11、12、15期)、《新疆杂记》(贾树模,《地学杂志》1917年第1期至1920年第3期)及《新疆游记》(谢彬,《地学杂志》1921年第8期至1922年第3期)是近代后期国人在新疆旅行、考察活动的重要著述。前者侧重于旅途杂记,后者的重点是新疆的社会经济考察。近代新疆文学艺术可分为本地原有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内地交流引进两个方面。由于近代新疆长期处于战乱和俄、英等西方列强势力的侵略扩张之下,本地原有的民族文学艺术发展缓慢,相应研究著述也很有限,主要有《浅谈沙俄侵占伊犁时期维吾尔族歌谣》(王德贤,《民间文学》1980年第6期)、《哈密回王时期民歌简介》(阿布都拉·艾合买提著、阿尔斯兰译,《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伊犁维吾尔戏剧史》(阿不都外力·贾鲁拉等著、李文杰译,《新疆艺术》1981年第3期)等不多的著述。前两篇搜集了近代新疆维吾尔族反对外来侵略、封建压迫及战乱的民间歌谣,并对其背景和内容作了探讨;后者简要回顾了清代以来伊犁维吾尔族戏剧的发展史。《应征远涉万里途,屯垦戍边义不辞——介绍锡伯文人锡笔臣及其<离乡曲>》(贺灵,《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新疆达斡尔族口头文学》(奥卜勒·巴尔丁著、忠录译,《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新疆塔塔尔族文学》(格拉吉丁·乌斯曼著、张宏超译,《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新疆俄罗斯文学》(杨风培、柴恒森,《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分别对18世纪后半以来移居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历史作了简述。《谈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的诗作》(周轩,《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周先檀<西征草>中有关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诗》(钱伯泉,《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12期)则探讨了近代内地进疆汉族的诗篇。《秦腔流传新疆概况》(李吉贤,《新疆艺术》1985年第5期)、《新疆曲子戏考》(李富,《新疆艺术》1987年第1期)、《地方剧种流播新疆一斑》(高吉贤,《新疆艺术》1987年第1期)、《新疆曲子考》(罗绍文,《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对近代以来引进新疆的内地戏曲发展史作了研究,结论是这些移民文学艺术的引进和交流繁荣、丰富了近代新疆的社会文化。近代新疆教育研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课题,专题著述不多,主要有《新疆教育事业的历史回顾》(冯志文,《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新疆近代的首次留学》(迟恒昌,《新疆日报》1988年2月27日)《新疆建省时的教育状况》(刘丹,《新疆日报》1989年7月10日)等。近代新疆科技史的研究已有了开端,陈延棋在《新疆近代科技发展史述略》(《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指出:从1840年至1911年是新疆科技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还谈不上有什么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事业,然而确实是有星星点点的发展,并非象有的人所断言的处在空白状态,故不应忽视此项研究。五、有关研究的回顾早在30年代边疆史地研究热潮中,近代新疆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晚清疆臣大吏即成为探讨的热点,其中对左宗棠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至今仍方兴未艾。从《左文襄公之边功及急救新疆管见》(江铎,《边事研究》1935年2卷1期)至《左宗棠反侵略思想述论》(孙占元,《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先后发表的各类著述约150篇,其中大多专述或涉及左宗棠在新疆的活动。民国时期的著述,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及其在新疆建设方面的建树大多给予颂扬和高度的评价,但也有个别例外,陈清初在《左宗棠的实学与政绩》、《左宗棠的夸大与军功》(分别载《西北日报》1947年1月26日~28日;2月19日~21日)两文认为不应过分拔高左宗棠。新中国建立后,史学界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仍给予肯定。《阿古柏政权的本质和清兵西征的意义》(洪源,《光明日报》1954年12月23日)指出:以左宗棠为首的收复派是比较符合当时国家利益的,中国人民不允许祖国大家庭分裂。70年代后半以来,对左宗棠在新疆活动的研究日益增多。《试论左宗棠的爱国主义思想》(杜经国,《光明日报》1979年12月19日)率先重提左宗棠是一位爱国主义者。《论左宗棠进兵新疆》(马正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认为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新疆的问题上,左宗棠是清统治阶级中爱国人士的代表。1982年王震在《对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春大学《第二外语(日、德)(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中医护理学基础Ⅱ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乡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平台服务合同(2025年版)
- 公司团建活动合同
- 学校门窗维修合同
- 外墙贴砖劳务分包合同
- 工厂物业管理合同书
- 事业单位终止合同协议书
- 合同断桥铝门窗合同
- 健身会籍顾问
- 电力系统分析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东北电力大学
- 2025年中航证券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13 材料分析题(中国史部分)-教师
- 2025年上半年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事业单位招聘笔试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化工单元操作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烟台职业学院
- 谈黑色变-认识色素痣与黑素瘤.课件
- 电信运营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 魏晋风度课件
- 【MOOC】英国小说-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读后续写】2021年11月稽阳联考读后续写讲评:Saving the Daisies 名师课件-陈星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