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_第1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_第2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_第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_第4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统计量,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一组数据中全部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学校数学平均数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把握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依据详细状况敏捷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育同学估算的力量和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

敏捷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当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根据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四人小组争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沟通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看移动后的小圆片,思索: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总数不变

一样多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老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同学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国家旅游局关于2023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班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讨论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班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141139143142145

②135134136131132134

③130131132130128127

④128129128127127125

⑤124127124125124123

⑥123122120123124122

2、师:估量,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选择第六排的

C、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同学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也许平均身高?

同学反馈

(五)、巩固进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其次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2、(180+315)÷2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4、(8+15+24+17)÷4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老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状况做了也许的统计,

出示:2023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状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23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同学反馈

4、你们能不能猜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也许是多少?

5、假如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依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学校数学平均数的教案2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拍球竞赛,下面我们请甲队的__(3人),和乙队的__(4人)到前面来,每人拿一个球。留意:竞赛的规章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队拍球的总个数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听懂了吗?(听懂了)

师掌握时间(5秒),依据拍球的个数板书,如:

甲队:6+7+8=21(个)

乙队:10+4+3+6=24(个)

结束后要求同学把球轻轻的放在这里,渐渐的走回座位。

师:下面两个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这个队拍球的总数求出来。依据同学回答老师将上面的板书补完整。

师:我们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甲队拍了21个,乙队拍了24个,哪个队赢了?(或问我们能说明乙队赢了吗?)

生发觉不行!

师:你为什么说不行?

生:我们是3个人拍的,他们是4个人拍的。(你什么意思啊?)就是这样不公正。

师:甲队的队员听了他这么一说也都觉得不公正了,是吗?在人数不等的状况下,比较总数就不公正了,可在我们生活中就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比如:刚刚我们进行了期中考试,我们是怎么比较三个班的成果的呢?(比较平均数),我们这里就可以比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生1:分别用21÷3=

24÷4=

分别求出等于多少

师:比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先来帮甲队算一算,为什么“÷3”?再来帮乙队算一算,为什么“÷4”?

师:我们以乙队为例,这“6个”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同学正好拍了6个)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平均每人拍了6个)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1号你明明拍了10个怎么变成6个了,多的哪儿去了(多的补给拍的少的人了)那么拍的少的2号拍了4个怎么变成6个了(拍的多的给了我几个,就渐渐增多了,)

师:多的补给了少的,多的就渐渐(少了),少的就渐渐(多了),最终他们4个人就渐渐变得相等了。这个6就是4个人拍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问:这个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先加再除)

师:我们再来看看,多的10个给了少的,少的就渐渐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

生:每个人的相等。

师:那么这个6就是同学说的它是10、4、3、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很好的反映了南边这组的整体水平。甲队和乙队,甲队平均水平7个,乙队平均水平6个,哪一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些呢?同学直接说甲队。

小结:提问,刚才我们比较总数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有意见觉得比较总数不公正,那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才公正呢?(平均数)

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同学们,平均数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来了,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数。(同学举例子)

三、估量平均数的策略

1、出示五一期间南通儿童乐园的游客统计图

谈话:同学们五一期间出去旅游了吗?去了哪儿?

(1)估一估

问:看到这张统计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说说看。

生:1号1100人,2号来了1300人,3号1000人,4号900人,5号700人。

师:那么你还想了解点什么吗?(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出示问题:这五天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

要求:不许计算,只能估一估。(生估量1000、1200、只要在700与1300之间就行)

假如有同学估量500、600、2000等,让同学争论:可能是500、600、2000吗?为什么?

小结:最多的要给少的,多的就少了,平均数不行能比最多的还要多。少的会变多,平均数也不行能比最少的还要少。也就是平均数既要比谁少又要比谁多啊?

(2)算一算

师:好,每个同学再估量一个数把它藏在心里。要看估量的准不准就可以算一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自的仔细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会儿来给我们介绍。

汇报:都是1000,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简洁的说:把这几天的总人数求出来,再除以5。也就是先……再……。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介绍,也得到了1000,这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3)揭示估量方法

师:咦,刚才你其次次估量的数与1000接近的人举手。老师刚才也偷偷的估量了一下,老师估量的是2000,你们说可能吗?为什么呀?给我说说看!

生:平均数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我们估量要有根有据。

师:从统计表上看,从2号开头来的人数越来越少,假如你是南通儿童乐园的管理人,你有什么招能吸引游客?(降低价格、提高环境)是个不错的招,下课后王老师会在网上把我们三3班同学的建议发给南通儿童乐园的管理人,好不好?

3、出示本班期中考试4名同学的数学成果

谈话:前天我们做了张试卷,这是4个同学的成果。

问: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分?他们的平均成果确定要比的怎么样?比最少的怎么样?

问: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的平均成果?

分别介绍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90分)

4、分别出示三幅图片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分布不匀称。

(1)我国严峻的缺水地区

介绍:这是我国严峻的缺水地区,他们一户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饭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统计图

师:这是老师调查的小芳家用水统计图,第一季度用水16吨、其次季度用水24吨、第三季度35吨、第四季度21吨。你知道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吗?

可能有同学会选1和2。支配选1的和选2的个一名代表到前面来。要求选2的向选1的同学提提问题?选2的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几个月?那么你为什么还选1?问第三个问题时对方可能不回答了。

师: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而1、3分别求的是什么?动笔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24(吨)

(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约24吨

再同时出示(1)(3)两种画面,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节省用水从我们自身做起。?

8.巩固练习

学校数学平均数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把握简洁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依据简洁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育同学分析、综合的力量和操作力量.

3.使同学感悟到数学学问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对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分,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肯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分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日我们共同讨论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争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同学汇报争论结果,老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状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同学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预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同学汇报操作结果,一般消失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其次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求平均数的状况是不允许转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许多状况下是行不通的.假如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便利呢?

(7)引导同学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肯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果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果.

学校数学平均数的教案4

教学目的:

⒈经受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把握求简洁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同学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力量。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爱的球类运动入手:“小伴侣们,你们都喜爱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伴侣都喜爱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日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竞赛,有爱好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议 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欢乐队”。)

师:“假如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确定不够,咱们想个方法,应当怎样进行竞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爱的嬉戏入手,激发了学习爱好;让孩子自己想出竞赛的方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立刻有方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竞赛。竞赛开头,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欢乐队”为胜。男生立刻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竞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欢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成功!”“吔!”男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懊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劝慰女生“欢乐队的小伴侣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欢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欢乐队成功!”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立刻反对:“不公正!不公正!我们是4个人,欢乐队是5个人,这样竞赛不公正!”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同学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方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同学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欢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连续引导大家:“欢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熟悉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觉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伴侣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索。此时的课堂很宁静,老师在急躁地等待着。

最终,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立刻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详细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感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力量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细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特别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竞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消失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伴侣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老师里一片安静。

突然,一个小伴侣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竞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立刻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奇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学问的运用要结合详细状况详细分析。那一段时间的缄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索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当擅长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圆满?你认为应当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学校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洁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学问间存在密不行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学问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同学通过试验、猜想、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同学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为今后学习简单的统计学问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力量、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将来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学问特点和同学认知力量状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育同学参加、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同学构建和应用数学学问的力量。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学问同学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纳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同学采纳观看分析、试验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预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同学4人一组预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试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纳淡话导入,问同学从学校一班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学问,同学通过说发觉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学问,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肯定能自己发觉这个隐秘。你们有信念吗?本环节同学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阅历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同学参加学习活动做学问上、方法上、情感上的预备。

其次环节:试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纳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舞同学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同学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试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

其次步:估量猜测,探究解疑。

让同学估量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登记来。那精确     的高度是多少呢?让同学探究解决。估计同学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同学得出结论后,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争论中达成共识。在确定同学的方法后,让同学看板书说想的过程。老师再让同学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同学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同学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同学在实践、猜想、探究中亲历亲为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同学构建数学学问的力量。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育同学合作意识,进展同学的求异思维。在同学争论时,老师参加其中,准时关心有困难的同学,使课堂教学在着眼进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

1.列举实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同学谈完,老师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此题目的是让同学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

活的联系。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同学的视野,又对同学紧急的学习心情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对同学进行爱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将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逝。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削减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唐山市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同学的身高超显上升。7~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1.9厘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同学尝试计算,然后对比课本我检查,培育同学自主学习力量。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想全县四班级同学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同学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同学应用力量的提升。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同学进行节省能源教育。再结合第1题,唐山开展大课间活动,对同学进行多参与体育熬炼的教育。

4.参加实践:老师选8名同学做拔河嬉戏,4名高大强壮,4名矮小瘦弱为一组,问同学这样把他们平均分成两组行不行,同学参加其中,谈理由,使同学对平均数体现出的公正和不公正性都有肯定熟悉。培育了同学动态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渗透团结起来力气大的教育。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同学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同学设计4种题型,达到力量培育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彰显人文关怀和应用性特点。

第四环节: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熟悉了一位新伴侣—平均数,通过和它打了这么长时间交道,你想对平均数说些什么?培育同学归纳、总结的力量。

整个教学设计既敬重教材,又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