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苏轼诗词中的海南印印印味
苏轼于绍兴四年(1097年)6月至元福三年(1100年)5月去世。在海南的三年,是苏轼谪宦生涯的最远一站,也是最后一站。在这里,苏轼由最初的伤感乃至绝望到逐渐适应海南的生活,与海南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表现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文学家最真诚、最善良、最可爱的心路历程,其诗词创作留下了深刻的“海南”印痕。本文拟以苏轼在海南创作的诗词为蓝本,剖析其独特的“海”味。一、动态的海南风景海南作为中国最南端的大岛,风光与大陆有很大差异。这里的山水时令、动物植物,对外地人来说,无不充满新奇,正所谓“海南风物异中华”(卷一四二五,16426)。绍圣四年(1097)六月,苏轼怀着“葬身海外”的决绝之心登舟渡海。从琼州,到澄迈,再到儋州。苏轼沿海南西北角走了一个半月形。而路上一场奇丽的风雨以及风雨中瑰玮的山川陵谷景致,给苏轼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他梦境与实境相互碰撞,不禁发出感叹: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卷四十一,2246)急雨催促诗情,诗情慰藉心灵。登高眺望中原,无奈“但见积水空”。远离中原的苏轼已经作好了“此生当安归”的准备。面对茫茫太仓,苏轼发现人何其渺小,甚至整个中国也何其渺小。此时,天风吹散了苏轼的幽梦,苏轼看到了一个让他震撼的场景:“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千山如鳞甲般舞动,万谷如笙钟般酣鸣。这幅浩大飘荡的风景,让苏轼感觉是有如钧天广乐,群仙朝会,一种莫名的惊奇快慰在苏轼心中升腾。在澄迈驿通潮阁,苏轼还看到一幅壮美的晚潮景致:“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晩潮。”(《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一)这是动态的海南风景。在苏轼眼里,静态的海南风景也十分迷人。苏轼初到儋州,看到拔地耸立的儋耳山,诗性勃发,写下了著名的《儋耳山》:“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余。”乾隆《广东通志》卷十三谓儋州松林山,“在城东北二十里,一名儋耳山,又名藤山。高八十丈,为州主山。旧多松树。峰顶圆耸,土石五色,上有博望台,下有石岩。宋高僧和靖、仙人白玉蟾俱修炼于此。”故儋耳山亦即松林山。八十丈的高度,与大陆其他崇山峻岭相比,算不了什么,但在波涛汹涌的南海之上,有此高耸之山,就显得十分突兀显眼了。“他山总不如”,见出苏轼复杂的情感取向。《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之石,以补其阙。”(卷五,52)据《广东通志》提示,儋耳山“土石五色”,故苏轼用女娲补天典故。其实,这既是苏轼的实写,也是其心中的象喻。苏轼作为才华横溢的大学士,本可以如补天石一样为大宋王朝效力补益,却不幸被小人排挤,贬谪到天涯海角的海南,这是多么的无奈。海南地处中国南端,纬度低,几乎没有冬季。故在大陆还是早春的立春时节,海南已经是一片浓春景象。己卯(1099)立春,苏轼写下了《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801)这首词最精彩的是上下阕的最后一句:桃红似肉红与杨花似雪花。桃红似肉红,一是形容桃花的浓艳,二是暗喻春色之重。林逋有“桃花枝重肉红垂”(卷一(七《春日寄钱都使》,1226)之句,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也有“千叶肉红花”之牡丹的记述,苏轼这里化用有惊异惊喜之情。杨花与雪花之间,本多互喻。苏轼自己就常常这样互喻。如《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而最有意味的当数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拟人化的咏物词,把暮春时节的杨花比喻为伤情的离人,非常生动形象。而苏轼在这首海南词中,又再次勾起了他的情思。“一阵春风吹酒醒”,点出了春色的恼人和无奈。“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则是借物抒情,“似花还似非花”的杨花,触动了远在天涯的苏轼的心弦,不似天涯,实是天涯!一种不知何时能够北归的怅惘在心中油然而生。所以,那个“点点似离人泪”的杨花,实在是苏轼本人的象喻。而杨花似雪花的比喻,也给诗人精神上一丝安慰——诗人似乎又回到了瑞雪纷舞的北国。海南的冬天的确异于北方,所以,在苏轼笔下,海南岛的冬天是一派热带风景图:不用长愁挂月村,槟榔生子竹生孙。新巢语燕还窥砚,旧雨来人不到门。春水芦根看鹤立,夕阳枫叶见鸦翻。此生念念随泡影,莫认家山作本元。(《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之二)庚辰为元符三年(1100),人日即正月初七。这幅燕语鸦翻的春景图是北方故乡人日所不能看到的。再看苏轼对海南黎母的描绘: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和陶拟古九首》)这里的黎母即黎母山,亦即五指山。《琼州志》:“五指山一名黎母山。”《名胜志》:“山在琼州府定安县南。一云婺女星常降此山,名黎婺。一云,昔雷摄一蛇卵,在山中,生一女,有交址蛮过海采香,因与野合,其后子孙众多,是为黎人之祖,故曰黎母。”而飞泉,据《琼州志》:“昌江在昌化县城南十里,源自五指山。至侯村,分南北二派。南江西流,经赤坎村,会海潮成港。北江绕县南流,西至泥浦,与潮相汇,径入海。”(卷四十一,2262)在苏轼眼里,海南岛的黎母山与中原的嵩山、邙山一样,都是祖国的名山,都膏泽着一方乡土。苏轼苏辙兄弟自小感情甚笃。晚年两人都远谪岭南。苏轼在海南,苏辙在雷州半岛。兄弟两人隔着一个琼州海峡,真可谓“同落百蛮里,萧然两别驾”(苏轼《和陶止酒》)。尽管如此,兄弟两人还是经常和诗通信,互寄礼物。无奈绍圣四年丁丑(1097)十月,海道风雨,儋州和雷州之间邮传不通。苏轼于是作《和陶停云四首》,苏辙随后也有次韵。在这首诗里,苏轼对海南飓风的描写颇为形象:“飓作海浑,天水溟蒙。云屯九河,雪立三江。”这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台风来临时的景象是非常吻合的。而苏轼“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和陶怨诗示庞邓》),以及“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和陶杂诗十一首》之一)的自述,可窥探这时的海南,风雨飘荡;这时的苏轼破屋难捱,生活酸辛。在海南,有一种五色雀,常以两绛者为长,进止必随焉。俗谓之凤凰。久旱而见辄雨,潦则反是。苏轼卜居儋耳城南,此鸟尝一至庭下。后又见之进士黎子云及其弟威家。既去,苏轼举酒祝曰:“若为吾来者,当再集也。”已而果然,于是苏轼为之赋诗一首,曰:粲粲五色羽,炎方凤之徒。青黄缟玄服,翼卫两绂朱。仁心知闵农,常告雨霁符。我穷惟四壁,破屋无瞻乌。惠然此粲者,来集竹与梧。锵鸣如玉佩,意欲相嬉娱。寂寞两黎生,食菜真臞儒。小圃散春物,野桃陈雪肤。举杯得一笑,见此红鸾雏。高情如飞仙,未易握粟呼。胡为去复来,眷眷岂属吾。回翔天壤间,何必怀此都。五色雀为神鸟,久旱见辄雨,久雨见辄晴,所以,苏轼说它是“仁心知闵农,常告雨霁符”。不仅如此,它还颇通灵性。有贵人至,有喜事,往往能见其身影。苏轼此诗作于元符庚辰(1100)正月,二月,苏轼就因徽宗登极恩移廉州安置。宋人李光有诗题记之曰:“海南有五色雀,土人呼为小凤,罕有见者。苏子瞻谪居此郡,绍圣庚辰冬再见之。常作诗记其事。公实以是年北归。癸酉冬,予亦两见之。今二年矣,乙亥八月二十二日会客陈氏园,飞鸣庭下,回翔久之,众客惊叹创见。因赋是诗。”(卷一四二二,16394)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百十五云:“晋灼曰:神雀大如鷃,黄喉白颈,黑背,腹有斑文,或五彩者有之。东坡《序》:‘海南有五色雀,常以两绛者为长。进退必随焉。俗谓之凤皇。云久旱则见,雨潦则反。吾居儋耳,见之。”又说:“惠州罗浮山有五色雀,有贵人至,则先翔集。”除五色雀外,苏轼笔下的海南动物还有鹤、白鸥、白鹭、蛙黾、蛤蟆、蝙蝠、络纬、鵩鸟、鹘等。在苏轼笔下,海南的特色植物、水果也常常出现:昔仰看桄榔树,玄鹤舞长翮。新年结荔子,主人黄壤隔。(《和陶使都经钱溪》“游城北谢氏废园作”)除桄榔、荔枝外,还有刺桐、木棉、沉香、黄柑、吉贝、槟榔、椰子、芥菜、红薯、紫芋等等。二、荆东南角的海南作为大学士,苏轼关心海南的教育,曾经参观城东学舍,有感于沧海之滨的弦歌之废:“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貎犹殷因。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和陶示周掾祖谢·游城东学舍作》)苏轼在海南兴文重教,化育当地百姓的事迹,确有很多。当时海南文教落后,所以,当远谪海南的苏轼元符元年(1098)终于结束了“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的狼狈生活,依靠多人的帮助,终于在儋州建起了自己的新居时,其心情是无比的欢欣:“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疎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新居》)而在迁居之晚,当他听到邻居小儿有琅琅诵书之声时,其欣喜之情更溢于言表: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跫然已可喜,况闻絃诵音。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在苏轼的耳里,“儿声自圆美”,且“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在苏轼的心里,这里虽然遥远偏僻,但“吾道无南北”,“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所以,苏轼感叹“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于是“引书与相和”。这是一幅非常生动的海南普通民居夜诵晚课图,让苏轼感到远离中原的海南,也絃声琅琅,充满希望。时海南人不肯耕作,“多荒田”,苏轼和陶渊明《劝农》,希望海南人改变现状,直言:“听我苦言,其福永久。利尔鉏耜,好尔邻偶。斩艾蓬藋,南东其亩。父兄搢梃,以抶游手。”(《和劝农六首》之四)当时海南人不过寒食节,而以上巳上冢,苏轼在其《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中描述到: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这首诗描述了上巳(三月三)时节海南的风俗与景致。这天,海南人大都去上冢。苏轼携酒寻诸生不得,只有老秀才符林在。因此与之相饮至醉。苏轼的记述让这位安贫守静的儋人符林得以流传,故《瀛奎律髓》感叹道:“昌黎不谪潮州,后世岂知有赵德;东坡不落海南,后世岂知有符林。”(卷十六,628)在苏轼笔下,还有一位可爱的黎胞: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翛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和拟古九首》之九)这位消瘦的黎胞,尽管“生不闻诗书”,更“岂知有孔颜”,但却人格独立,精神矍铄,将荣辱抛在脑后。苏轼与他语言不通,只能用手指比画,但他们似乎心灵相通。这位黎族同胞还送给沦落于此的大学士一幅“吉贝布”,希望苏轼能用来抵御海风。据《广东通志》卷五十二《物产志》载:“吉贝布,土人于中春种吉贝核,五六粒一坎,以土掩之。五月即生花结子。殻内藏三四房。烈日中房开,有棉花垂下,洁白如雪,绞去其核,纺以为布,细腻精密,轻如蚕纸,又名白氎布。若初结子时遇雨,则房不开而无棉,故不能常得,颇为珍贵云。”可见吉贝布是相当珍贵的。这位黎族同胞的善良、淳朴、大方在苏轼笔下得到生动再现。在苏轼笔下,还有不少诗歌描绘了海南的社会生活百态,颇有意味: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唯逢春梦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这组诗是东坡醉眼中的海南风情。有自然之景,有儿童之趣,有老妇之智。原诗在“春梦婆”后有作者自注:“是日,复见符林秀才,言换扇之事。”《侯鲭录》:“东坡老人在昌化,尝负大瓢行歌于田间,有老妇年七十,谓坡云:‘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里人呼此媪为春梦婆。”(卷七,183)“春梦婆”也因此永载文学史册,成为海南老妇人的智慧代表。绍圣四年(1097)六月,苏轼在琼州得双泉于城之东北隅,其味甚甘,乃告琼人。两泉相隔咫尺而异味,琼人皆得其福。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轼北还复路过此地,太守承议郎陆公求苏轼泉上之亭名与诗。苏轼名之曰“泂酌亭”,其诗曰:“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缾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泂酌亭诗并引》)东坡的发现,福泽一方百姓;而东坡的题咏,也让此两泉成为琼州的名胜。毋庸讳言,远隔中原的海南,虽文教不兴,经济不举,但海南黎民为人淳朴,待苏轼颇为友善,所以,苏轼对海南多有感情。范正敏《遁斋闲览》有云:“东坡自海南还,过润州,州牧,故人也,出郊迓之,因问海南风土人情如何东坡云:‘风土极善,人情不恶’。”此可一证。三、随遇而安的性格对于北方人苏轼来说,远谪海南、多病的老身、迥异的气候和环境,不啻为一场严峻的考验。当权者欲置苏轼于死地的险恶用心在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自嘲中已昭然若揭。这一步更比一步遥远的贬谪,给苏轼心灵的冲击和人生的打击是毋庸讳言的。刚到海南,苏轼凄凉、困顿、伤怨乃至绝望,种种悲伤烦恼情绪不时袭上心头。有作品为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该词写作时间历来多有争论。据林冠群和孔凡礼先生考证,该词当作于绍圣四年(1097)中秋,地点是儋州。(798-799)词中对海南居所的破陋(“夜来风叶已鸣廊”),远谪天涯的孤独绝望(“酒贱常愁客少”、“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以及对人生如梦、世态炎凉的感伤(“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月明多被云妨”)等,都作了尽情的抒发。透过该词的几个关键词:世事、大梦、人生、秋凉、客少、孤光、凄然、北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被人抛弃陷害,孤苦难耐,有冤难伸的诗人形象。这种心境和愁绪在诸如“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千秋岁·次韵少游》)、“今困天涯”(《踏青游》)、“渡海十年归”(《次前韵寄子由》)等作品中都能窥见。但苏轼毕竟是一个精通佛道的智者,屡次的失意和迁谪,已让苏轼学会了调侃、随缘和自嘲。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七日,苏轼自惠州贬所再责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被命即行,苏轼写下了颇有意味的《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海南万里真吾乡”,既是愤激之语,也是苏轼随缘旷达心境的真实体现,正所谓“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他与兄弟相遇于滕州,又同行至雷州。尽管都是窜逐,且又病痔呻吟,但苏轼放达的性格,还是走笔畅言,了无伤悲: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穉子。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和陶止酒》)苏轼兄弟一个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一个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故称“萧然两别驾”。两人隔着琼州海峡,故云“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见出了苏轼的生活低要求和随遇而安的性格。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让苏轼很快在海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很快就融入海南的山水之中,并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即便生活条件简陋困苦,苏轼也能从中发现美,发现自得其乐的快乐因子。如《次韵子由三首》之一《东亭》:仙山佛国本同归,世路玄关两背驰。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遥知小槛临廛市,定有新松长棘茨。谁道茅檐劣容膝,海天风雨看纷披。苏轼确如他自己所说,喜欢“到处不妨闲卜筑”。即使这样远谪海南,他还是喜欢营造之乐。这个东亭临近市廛,又狭小,苏轼用“劣容膝”形容,虽有夸张,但颇为形象。苏轼驻足小亭,一个浩大的世界不禁在眼前敞亮,放大,那就是“海天风雨看纷披”。建筑的小与海天的大形成强烈对比;物质的困穷、仕路的坎坷、人生的失意,与作者精神的富足、胸襟的宏大和生命的张力形成强烈对比。“海天风雨”,既是亭中所见实景,亦是作者心中的象喻。作者的言外之意甚明:人生无常,世路难料,但有弹性的生命,任由海天风雨的纷披,是一种难得的风景,大可以尽情享受。这种自得其乐,在《次韵子由三首》之三的《椰子冠》中也能清楚地看到: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漉疎巾邀醉客,更将空殻付冠师。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着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这种随缘自适,颇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并引》之二)的况味。苏轼戴着这种轻便的“短檐高屋帽”,颇为自得,且以“何事不违时”而自矜。住在儋耳,苏轼对儋耳便情有独钟,他在以“儋耳”命名的诗中说:“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阑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儋耳》)当苏辙读到苏轼的这首诗时,大发感慨,说这首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1110)在儋耳,有黎子云兄弟居城东南,躬农圃之劳,偶与昌化军使张中一同来访。其居临大池,水木幽茂,坐客欲为醵钱作屋。苏轼欣然为其命名为“载酒堂”。这种友谊,竟让苏轼欲结庐为邻,甘作黎民,其乐此眷此之情溢于言表:“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鴂舌傥可学,化为黎母民。”(《和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在儋耳,苏轼得到一个乌喙的海獒,很通人性,这让苏轼格外高兴: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跳踉趁童仆,吐舌喘汗雨。长桥不肯蹑,径度清深浦。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盗肉亦小疵,鞭棰当贳汝。再拜谢恩厚,天不遣言语。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余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这通人性的狗,带给苏轼莫大的喜悦和希冀。这种情缘在《独觉》一诗中也有鲜明的表现: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独觉》)该诗最后两句在苏轼《定风波》词中曾出现过。该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第三年。十多年后,苏轼在诗中再次使用这两句,颇有意味。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自嘲的平生功业所在。同样是贬谪,同样是人生的低潮,苏轼却在心中荡漾起同样的心绪。萧瑟也即风雨,“夜雨何时听萧瑟”(《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这是苏轼嘉祐六年(1061)初次为官赴凤翔与弟苏辙在郑州西门之外话别后在马背上所作。最后六句是:“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对床夜雨是苏轼苏辙兄弟往昔读韦应物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时的憧憬与相约,二人一生都在渴盼梦想着美好的人生时光。苏轼初次为官,就告诫弟弟苏辙“慎勿苦爱高官职”。其实,这与其说是苏轼对苏辙的告诫,不如说是苏轼自己为官的真实心态。所以,当命运捉弄苏轼兄弟二人远谪南国,隔海相望,那畴昔的憧憬,如今都已幻化成泡影。因此,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就是一种幻像。阴晴风雨本是人生的常态,无风无雨无阴无晴,就是对人生的超越。而“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又一次表明苏轼对海南的适应与喜爱,而来自北方的寒风,反而让苏轼不习惯了。这种反差既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也是一种心理的感觉。这种海南情结,让苏轼以海南居民自居: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别海南黎民表》)不仅如此,苏轼还想欲老海南: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二)作为北方人,苏轼北归还乡心情是客观的,也是自然的,但苏轼有博大的胸怀,有随遇而安的品质,所以,当恩赦量移北还时,苏轼对自己三年的儋州生活无怨无悔,心情竟如天容海色般的澄清: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上海市技术合同认定的解读
- 2024店铺租赁的合同模板
- 2024至2030年中国高结合力网布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铝制沙发脚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分级护理护理实施
- 2023年工业炉窑的新型燃烧装置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耐磨铸钢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球形细孔硅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水平螺翼干式冷水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扫路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高清版)TDT 1037-2013 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
- 连锁超市员工心态培训课件
- 《露天矿山开采安全》课件
-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讲解
- 《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复习课件
- 03S402室内管道支架及吊架
- 《二进制数的运算》课件
- 校园普及心肺复苏课件
- 汽车系职业生涯规划总结报告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系列之口算题专项练习(原卷版)(全国通用)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