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女子产后病》竹叶汤方证探析_第1页
《金匮要略女子产后病》竹叶汤方证探析_第2页
《金匮要略女子产后病》竹叶汤方证探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匮要略女子产后病》竹叶汤方证探析

竹叶汤证可见《缺钱要领妇女产后病》第九条。原文为“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对本条,高校5版《金匮要略讲义》解释为“本条论述产后中风兼阳虚的证治……但面正赤,气喘,则为虚阳上越之象”,6版《金匮要略选读》、7版《金匮要略》都沿用此解释。而实际上,后世注家对“面正赤、喘”的表现特点及病机是存在分歧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邪实;二是阳气亏虚,虚阳上浮。那么,本条到底论述哪种病机呢?笔者不揣浅陋,试加探讨,以究仲景原文精神。1“面正赤,面少赤”面赤,症状名。赤为火热之色,属心。《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有云:“色赤为风”。赤而明润,为有胃气,预后佳;赤而枯槁晦暗,为胃气败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故赤虽主热主风,但赤之特点不同,其原因也不同。如气血调和则白里透红,含蓄不露;实热内盛则满脸通红;阴虚内热则两颧潮红;虚阳浮越于上则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等等。本条“面赤”只强调了“正赤”,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48条:“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仲景在该条强调面持续通红,为阳气郁遏不能外达,当发汗解表。关于“正赤”,清著名散文家姚鼐《登泰山记》:“正赤如丹。”故正赤表现纯红如朱砂。再看,《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其人面色赤”;《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66条:“其人面少赤……其人面少赤……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此两条的病机均为真寒假热,这种面红为面红如妆,游移不定。仲景用“面赤,面少赤”似要反映这种面红的局部性和不持续性,而不如正赤之纯,之持续。综上,笔者认为“面正赤”为阳气怫郁,当汗解。喘,既是症状名,也是病证名。《说文解字》:“喘,疾息也。”指呼吸急促。7版《中医诊断学》解释:“喘,即气喘。指呼吸困难,急迫,张口抬肩,甚至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分为实喘和虚喘。常由肺、心病变及白喉、急喉风等导致,而辨证还与脾、肾有关。”《素问·经脉别论》以五脏病证皆可致喘。《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度水跌扑,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迫而为喘也。”因此,引起喘的原因也是很多。若本条喘为虚阳上越所致,为气脱于上,此时当救里,温阳以固脱,不可再用发汗之法。仲景在《伤寒论》92条及《金匮要略》14条:“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反复强调,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当里虚为急时,当救治其里。反观竹叶汤,为表里同解之方剂。故本条之“喘”,非气脱于上之虚喘。因此,笔者认为,本条“面正赤”为阳气怫郁,“喘”为外邪闭郁肺气,肺失宣降而致。2阴盛格阳为虚阳上越《中医大辞典》无虚阳上越,但有虚阳上浮:“病机。也称孤阳上越、或称虚阳不敛。(1)同阴盛格阳,见该条。(2)指精血亏损,阳失所附,浮越于上。”因此,目前认为,引起虚阳上越有两种病机,一为阴盛格阳。何为阴盛格阳?《中医大辞典》解释:“病机。指体内阴寒过剩,阳气被拒于外,可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而真寒假热为:“证候名。阴证似阳的证候。”7版《中医诊断学》也指出:“真寒假热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真寒假热的实际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故又称虚阳浮越证,古代亦有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仲景在《伤寒论》317条论述了阴盛格阳证,并强调本证是一种向“阴阳离绝”发展的危证,证情多较重笃。366条论述了戴阳证,张璐《伤寒缵论·厥阴全篇》指出:“虚阳至于外越上出,危候已彰。”后世扩展了对阴盛格阳证的理解。代表医家火神派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辨认一切阳虚证》中说:“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外虽现一切火症,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然又有近似实火之处,又当指陈。阳虚证,有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有脉极大劲如石者。有身大热者。有满口齿缝流血者。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有大、小便不利者。”因此,阴盛格阳不仅见于危证。而对于此证的治疗,仲景用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回阳救逆。郑钦安在其《医法圆通》中也反复强调“以回阳收纳为要”。因此,治疗阴盛格阳关键在于温阳救里。本条竹叶汤,为表里双解,其更重于发散药物运用,不利于阳气之回纳,故以阴盛格阳解释方证,似是不妥。虚阳上越的第二种解释为阴虚阳浮,也叫阴虚阳亢。精血亏损,不能制阳,阳气浮越,症见潮热,面色嫩红,口燥不渴,脉虚数等等。但其证本质还是阴虚,故其治疗应重在补精血,敛浮阳。也与竹叶汤之功效不符。综上,笔者认为,用虚阳上浮解释竹叶汤方证,恐有悖仲景原文精神。竹叶汤原方为: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方中竹叶、葛根、防风、桂枝、生姜能祛风解表;桔梗能宣肺平喘;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养血,调和营卫;附子温阳散寒通经脉。从组成来看,竹叶汤表里双解,解表药重于治里药,故该方偏于解表。又《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第1条提出:“产后血虚多汗,喜中风,故令病痉”。河南中医学院主编《金匮要略讲义》也提到本方是能够对痉病起一定作用的。参《神农本草经》药物主治:竹叶“溢筋急”;葛根“诸痹”;桂枝“利关节”,三药均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且本方后注“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痉病主症即为项背强直,《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也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此方中,附子外能温筋散寒,内能固护阳气。这样看来,本方解表之外,还能温阳养津,舒缓筋脉,以防产后发痉。根据以上理由,笔者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